“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十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十二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
教学实录之十二
(初稿)
-------------------------------------------------------------------------------------时间:2010年4月10日-11日
地点:杭州三塘兰苑
授课:陈振濂教授
整理:林光进
学员:于钟华、林光进、胡利塘、李海宗、李祖戏、郑瑞、叶素、陈佐、杨剑、沈赐恩、顾建荣、朱健、崔永波。

-------------------------------------------------------------------------------------
(4月11日上午教学提要)
陈教授:本次课程的主题是狂草书的“中轴意识”。

就书体而言,“篆隶楷”的中轴最为明显,这些书体的每一个字都很端正,在端正的造型中,字的中轴会表现的很明显、很明确,我们从形体上就能捕捉的到。

对于这些静态的书体,每一个字的中心在哪里,中线在哪里,只要是把字写端正,这个中轴必然存在,它是一个实体性的概念而不是一个意识,所以它就不可能是一个“中轴意识”的问题。

对于“篆隶楷”来说,中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这根轴不是在脑子的意识中,而是在具体字形的间架结构中。

和“篆隶楷”相比,行书的“中轴意识”要稍强一些,它的每一个字的结构和篆隶书相比有所不同,但和楷书的结构相差不远,所以,它中轴还是有,不但意识有,而且实际中轴的位置也有,所以“中轴”相对于篆隶楷行来说,都不是意识的问题。

在草书中,“中轴意识”中的实体的中轴,在很多情况下是不明确的,这个不明确并不是说它没有中轴,如果没有中轴,就象一个人被抽掉了“脊梁骨”一样,这个人就没法站立了,因此,草书没有实体意义上的中轴,但它有隐性的、虚拟的中
轴。

也就是说:实体的中轴,无论是虚的轴还是实的轴,“篆隶楷行”一定有,哪怕是一个包围结构,中间没有笔画线条,但它这个中轴还是存在;但到了草书,这个情况就有所不同,因为在草书结构中,原来汉字的笔画被大量的省略,字型的框架结构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它没有了实体的中轴,但它还是汉字,只要是汉字,它一定有一个虚拟的中轴存在,这就是草书的“中轴意识”。

草书的“中轴意识”,是草书专用的一个概念,不是五体书通用的概念。

我曾在“草圣追踪”开课时就说到,我们要在草书的学习中,找到唯有草书才有的命题。

过去人说书体,都说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奔,好象草书是从楷书到行书后再产生出来的,要好写草书应先写好楷书和行书,草书只是它们一个附带的产物,而我们不能这样思考问题。

在五体书中,只有草书才有一个特殊的命题,这是一般书法学习所不能概括的命题,这些命题包括以前举过的例子,如:其他书体可以编字典,而真正的草书是编不了字典的,它的结构不是以一个字作为形体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和上下字构成了一个字型,所以,它不不是以字为单位的。

我们现在所说的“中轴意识”不是针对五体书的一个笼统规范,而是大草或者狂草书才有的规则。

草书“中轴意识”中,出现较多的是实轴和虚轴的关系,其次是正轴与变轴的关系,这些关系在草书字帖中都有很多的例子。

我们现在首先要观察这个“轴”到底有没有。

在草书的字形结构中,这个“轴”是否存在,或者它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只不过是我们为了表现深奥才把它“编”出来,或者它原来就有这个东西存在。

如果它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现象,那么就有一个问题是:它和“篆隶楷行”是一个什么关系。

刚才讲到的一个虚轴和实轴、正轴和变轴,还有一个可能与之重叠的“意念的轴”和“形态的轴”,它是指在一个形态中没有中轴,但在意念中有中轴。

这些概念和前面的练习有没有互为因果的关系,也就是指上次做的是揖让、避借、开合的练习,它和“中轴意识”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实际上,它是草书一个字型结构的两
个方面,一方面是揖让、避借和开合,另一方面是“中轴意识”,前者是在找草书的变化状态,我们称之为“变化态”,而后者即“中轴意识”则是表现草书的稳定状态,我们称之为“稳定态”。

草书的“稳定态”不是以套用楷书能看的见即实体性质的稳定态,草书有它自己的稳定态,而不是你了解了楷书的稳定态以后必然知道草书的稳定态,这是草书自身的概念。

陈教授:一般而言,楷书是相对稳定的书体,草书是相对变化的书体,我们是否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稳定就是楷书,变化就是草书。

我们现在一讲稳定就说是楷书,一讲变化就说是草书,这个命题未必正确,在草书中,有没有稳定态的问题,也就说只有楷书才有稳定态,而草书肯定没有稳定态,或者说只有草书有变化态,而楷书必定没有变化态。

草书只有变化而没有稳定,这个说法不成立。

变化和稳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稳定就没有变化,同样没有变化也就没有稳定。

我们所说的稳定和变化的概念关系,它象一个圆,最核心的部分是稳定态,这个稳定态的表现是楷书,或者说是从篆书开始,然后,以这个点向外延伸,最外圈是草书的变化态,在处于外圈的草书变化态和处于核心的楷书稳定态之间,中间还有一个草书稳定态的存在,对于这个问题,过去的人没有想过,我们在做草书前也没有想过,而现在,我们找的是草书的另外一个层次,就是草书自身稳定态和变化态的关系,而且这个关系和楷书无关。

针对草书自身的稳定态和变化态存在,它在具体的法帖中是如何表现,我们以图①为例进行分析:

陈教授:这是张旭《古诗四帖》中的一个字例,我们以“相对”这两个字作为例子,来判断它们的稳定态和变化态是如何表现。

“对”字。

作为楷书来讲,它是左右结构的字型,图例中的这个“对”字的“寸”部被省略为一根弧线,而且它没有往右撑,而是往下拉,所以,这个字变成了一个上下结构,但可能是为了表现它还是一个左右关系的结构,在右边加了了一个点。

从字型结构的角度来说,变化是它的第一个关系,但这个变化里面有没有稳定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这个点,如果没有这个点,这个字的字型的稳定因素不明显。

因此,草书的第一个前提是变化,它可以把左右结构变成一个上下结构,而第二前提是在变化的过程中,还要保留原来的汉字的基本形态,
也就是一个点来代表它原来是一个左右结构,这个稳定的因素就是这一点,如果没有这个点这个结构能不能成立。

同样道理,上面这个“相”字,它也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型,而在草书中,它简化了右边的部分,使之变成了一个“三角”形态的字形,而这个字的左右结构,除了右边下面这个部分能看的出来,右边上面的这个部分是没有任何可以作为左右结构的标志,在缺少笔画线条的前提下,实体形态的楷书的稳定态和草书的变化态就集中在这里表现出来,同时,草书的稳定态的关键点就表现在它的简化了的线条部分,这个关系既符合楷书左右关系的位置,同时它又不是楷书实体稳定态一个直接的翻版,它是经过了一个明显的变化的草书形态。

陈教授:在楷书的稳定态和草书的变化态中间,还有一个层次,这个层次在你随心所欲的变化中,始终有一个草书空间的稳定形态在约束着你,而这个形态最关键的表现是“中轴意识”。

对于这一点,大家处理稳定态和变化态的时候需要加以特别注意。

为什么要追究这个稳定态,为什么要追究“中轴意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是指每一个字你要把它写规范,字形不能随意乱变,如果没有这个约束,我们这个草书写出来都是天书,是没有人能看的懂的天书。

所以,这个阶段,我们必须把每一个字写的规范,如何控制和把握狂草的规范,首先是“中轴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说是“中轴意识”,而不是中轴的实体,就是因为它是草书,它的变化态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它的稳定态,而且这只是一个草书的稳定态,而不是楷书的稳定态,所以,这个中轴不是中轴的实体,而是中轴的“意识”。

既然是“中轴意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虚拟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个虚拟的“中轴意识”,就有可能乱写草书,谁也不知道你写的是什么字;但仅仅只有“中轴”的概念,你就会把狂草书写的很“老实”,这是楷书化的草书,楷书化的草书是“布若算子”。

我们这里好几个同学就有这样的习惯,他们写的草书,距离是一样的,大小是一样的,点画是一样的,所有的一样放在字型中就是指这个“中轴”太实,你没有把它上升到空灵的意识状态。

对“中轴意识”的理解,就是在认识中
有它,而在实际运用中要抛弃它,或者说打破它。

陈教授:在我们讨论“中轴意识”时,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我们可不可以把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写成草书。

作为一个图形来说,它是成立的。

如果我们用的素材不是汉字,而是以英文字母来写草书,这个草书的形式也可以成立,只是我们因为文化的隔阂而拒绝接受它的存在。

它作为草书的形式可以,但作为草书的书法艺术,它需要符合一个重要的命题:也就是英文字母按草书方式连起来以后,它会遇到一个非常强烈制约,这个制约的因素就是“中轴意识”。

英文字母有中轴,但决不是汉字这样方正的中轴,所以这个“中轴意识”的讨论要回到一个根本性的起点上,那就是汉字的基本形态是方块字,方块字的中轴概念与生俱来,只要是汉字就有中轴的实际要求,只有站在这个基础才能知道。

用英文字母写草书,用毛笔,用丰富的线条可以写出草书的形式,但它永远写不过汉字简化了的草书。

我们写草书是汉字由复杂到简单的一个过程,是从复杂到简单,是从最复杂的“篆隶楷”到最简单的狂草书,无论怎样简单,你都有一个复杂的概念在里面,这个简单中的中轴不会丢掉,无论如何简单,汉字的中轴依然存在,无非是虚实的变化,或者实体和意识之间的差别。

而用英文字母写草书,它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它本身没有中轴的概念,我们无法找到它的中轴,也搞不清从哪里去找,所以这个从简单到复杂变化无法控制和把握。

同样的道理,如果用数字来写草书,也能写出类似于草书的造型,但要写在一片,写成一件作品的时候,就会顾此失彼,无所适从。

草书作为汉字书法的一个重要书体,它源于汉字,所以,汉字方块形态中的中轴实体的存在具有先天性,它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的意识中,从这个意识再引伸向我们所说的“中轴意识”。

但从汉字出发,它先天就有,这个好有一比,我曾经研究过日本的书法史,日本的书法是从中国的隋唐时代开始起步,隋唐最流行的书体是楷书,自从杨守敬到日本以后,他带去的两千多种字帖,
其中包括篆隶,也包括魏碑,却兴起了日本书法的现代化化运动。

你很难理解在我们眼里最古老的书体,但在他们眼里是最现代的东西,因为,他们的祖上没有这个东西,所以,篆隶北碑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古老的书法,但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东西。

举这个例子是表达一个意思:对我们来说,无论是用英文字母还是用数字来书写,它们的“中轴意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对于我们写汉字出身的学书法的人来说,这个“中轴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就因为这一点,草书永远不会变成英文字母式或数字式的草书。

“中轴意识”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构成了一个以“中轴意识”为主体的概念群,其第二层是“中轴意识”中的实轴和虚轴,正轴和变轴、意念的中轴和形态的中轴的概念;第三层是从意念轴和形态轴中引伸出稳定态和变化态,从稳定态和变化态中再引伸出楷书的稳定态和草书的变化态,以及草书的稳定态和草书的变化态。

这个一环套一环的概念群,从理论上理解有点困难,因此,我们必须从草书经典的法帖中找到能证明这些概念存在的例子,从上一次我们研究揖让、避借和开合,到这次我们研究“中轴意识”的概念,我们要做一系列的针对性的训练,因为时间的问题,我们在下次学习中集中讨论这个问题。

陈教授:今天的第一个作业让同学们从怀素《自叙帖》找出你所理解的“中轴意识”的例子,先找出几个范字认识一下,然后,我们再来讨论它的理由。

(4月11日上午学习讨论)
②③
陈教授:图②中,和“郡”字相比,“张”字是一个变化态,而“旭”字更显示出变化的形态,它这个就是一个彻底的变化态,这个中间,草书的稳定态在哪里就可以看的出来了。

李祖戏: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有对比的时候,才能看的出来稳定态和变化态。

陈教授:这可以肯定。

这里面有单个字之间的对比,也有一个字组的对比,所以,一个字有中轴,一行也有中轴。

图③中,中轴的实体不存在,但它们“中轴意识”是如何表现的,而且在这两个字中是不是有虚的轴和实的轴,我们也可以这样去判断,下面“超”字是一个明显的左右结构,它中间有一个明显的界线,这可以理解为实轴意识;而上面的逸字,它是一个变化态,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变化态,本来这个字是一个走之底的关半包围结构,但字帖中的这个字的最后一笔现在往下沉了,结构的左边部分本来是线条,现在没有了变化了,它在这里成了一个上下结构的独体字。

如果这个字按一个标准的写法,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判断它的中轴意识在哪里,但
现在变化了以后,它的中轴关系也发生的变化。

于钟华:找不到稳定态的原因,可能是我们没有读过草书《千字文》,草书也有一个标准型,草书千字文就是这个标准草书,找到标准草书以后,我们就知道“逸”字就是这样写的,它就是标准型,无非是构件稍微动一动,就象我们找楷书的标准型一样,楷书的标准型我们都知道。

过去为什么要写千字文,这就是草书的字根,由这个字根来变化,如果这个标准的字根不知道,你就不知道这个变化态从哪里来。

陈教授:也不完全是“字根”的问题,比如说变化态的草书是这样写,草书的字根也是这样写,这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形的变化。

而实质的变化是:它本来是一个左右结构,或者是左右偏正结构,而在草书的变化中,变成了一个上下结构,旁边有依靠的线条忽然没有了,这个变化的过程无论字根中有与没有都已经在变了。

于钟华:从一个小草变到大草,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小草是个体独立的,大草是连绵不绝的。

也就是说:一个字在整章和整幅中,它的个体性丧失掉了,但这个字无论怎么在变,只要把它的字根找回来,它还是哪个字,它不是这个字没有了,而是被变化掉了。

④⑤
陈教授::比如图④这个“献”字,对中轴的理解没有困难,而且“中轴意识”的理解也没有问题,但它稳定态在哪里,如果它的最后一笔是捺笔,这个字就稳定了,可是这个捺笔在这里成为一点,而且也成了下面的“兹”字的笔画,所以,我们觉得这里少了一笔,这个少一笔改变了这个字的稳定态,而对它的变化态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图⑤中的“郡”字,它是一个左右结构的汉字,本来它的右边是一个很完整的偏旁,而图中的这个部分现在被随手一带变的简单了,这个部分偏旁造型被虚化了,本来左右两个部分很稳定,但现在这个部分虚化了以后,就象刚才我们讲到的“对”字一样,本来它旁边有一个“寸”字,被虚化以后,左右结构变成了上下结构。

这样这个字就从稳定态成为了变化态,而在这个过程中,“中轴意识”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稳定态到变化态,“中轴意识”是让你只能在一个框架中去变化,这个变化对我们来说,它的意义在哪里,第一是经典字帖中的变化,你要考虑将要怎么变,但你不能乱变,字帖的变化已经有,它可以把一个偏旁虚化掉;第二是掌握变化的规则,过去的人是以草法为规则,要背草书结构,要知道草法,草法要背,但象这个字帖,它是没有草法,很多的变化不是草法能背的出来的;第三是如果我们记住一个字的草法,背草法的方法对于我们来说,你的意识中还是字的概念,因为有字才有写法。

因此,在这个意识下的草书是上下左右都可以随意移动,但这个移动有一个约束,这个约束就是“中轴意识”。

于中华刚才提到这个观念,还是一个字的概念,这和我们的观念有相悖之处,我们的目的恰恰是要打掉这个字的观念,要你回到造型中去,要你找到左右的造型的忽然变成上下造型,实体的东西忽然被虚化的结果。

对于这个草法字根,我建议有些同学先不要去看它,你越看它越会写的一样,你要看字帖,要看字不是字;对有些同学在搞不清草法的情况下,你通过它来理解草法还可以。

对于草法的变化,我们现在为什么没有从草法直接进去,因为,标准的草法很容易让大家“布若算子”,我们从字帖里找到的都是“活蹦乱跳”的例子,这些才是充满活力的草书造型。

大家在培养一个审美习惯的时候,尽可能要找如怀素《自叙帖》这样的经典的法帖作业对象,因为,这里面是一个草书的世界。

于钟华:写草书就象我们学外语一样,发音的时候每一个字母都要咬的很清楚,但在句中,上下的发音都觉得混在一起,要连在起读,这个速度和节奏才能出来。

陈教授::有一个例子和这个是同一道理,有一次我给研究生的
出日语的考试题,做好以后,我先找一个日本的留学生做一下,但他有60%的题做不出来,他说虽然这是母语,但他们从来没有这样做过。

对他来说语言是成段的,与生俱来,从“呀呀学语”开始就是这样,而你要把它分的很清,这个是词组,这个是单词,还要有语法,他反而听傻眼了,他说这个没有那么复杂。

这个例子相对我们现在学草书来说,背草法相当于背外语单词,而经典法帖中的例子,那就是从小就有的母语,这就是我们平时的说话,而草法这些道理在大课堂里面讲,但一落实到句子中就没有道理,就跟着经典法帖的感觉走。

(4月11日下午图例分析)
⑥⑦
陈教授:“敢当徒增”(图⑥)这四个,可以说明“中轴意识”这个问题。

这一行字它有两个中轴,第一个中轴在“敢”字的右部件
向下延伸穿过“当”中间,第二个中轴从“徒”字的右部件向下延伸到“增”字的左部件。

刚才有同学说:徒字的偏旁这一块可以不要(和右边连在一起),但字帖中,这个部分为什么也要往外拉出来,因为前面“敢”字的左部件很突出,所以,这个部分也要突出一些和它有所呼应,否则,就会觉得“敢”字的突出这块很突然。

我认为这个说法成立。

从“中轴意识”的角度来说,大家要关注的字帖中的很多例子,它们局部件的强化或弱化处理都会有一定的道理,这里面也牵涉到字的中轴和行的中轴。

我自己在草书创作中有一个体会,在草书从上到下的连绵中,它的字轴和行轴是可以互相转换、来回交替。

而字轴和行轴的转换有手势问题存在,比如图例中的所有的行轴不会从左边走,因为这样的手势不顺。

第一个字组把行轴转换为字轴,第二个字组也同样,字轴的关系简单容易理解,行轴的关系复杂,要根据造型和手势来判断,因为每一个字的结构不一样,行轴变起来很复杂,所以,“中轴意识”是一个虚拟的轴心,它不断地出现在字轴和行轴之间。

图⑦这个例子也很典型,如“理识”字组,它们的字轴和行轴不在一条直线上,“理”字是一个左右结构,它的中轴应该在左右两个部件之间,“识”字也是一个左右结构,而“识”字的左部件和“理”字的右部件在一条轴线上,它的右部件就往右边移,这样,“识”字的字轴和“理”字的字轴就发生的错位,这一个字组中的“中轴意识”就产生于这两个字的部件的相连之处。

和前面的“激切”连贯起来,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字轴和行轴的中轴的移动有一定的规律,从“激”字到“切”字往右移,走到“理”字这里往左边移,这个部分中轴偏向的左边,可是到了“识”字这里移到的右边,这个“中轴意识”始终处于左右摆动状态。


以这个例子来理解左右关系中的避借、开合主题,避借和开合是以一个字为中心,开合就是左右拉开为开,并在一起为合,但也有的开合不是由左右关系所决定,因为它部件可以弱化,可以用一根简单的线条来表示,比如“江岭之间”中的“岭”字,它的开合是一面倒,这和书写的手势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手势原因,行的轴基本处于偏右状态,但为了保证行的正直,要在某个字上把它拉到左边,所以行轴始终是摆动的,比如图⑧中,“精心”这两个字靠左,“心”和“草”字的头部靠右,这时,行的轴偏右,但为了防止偏的太远,要随时又把它他拉回来,一般有几种方式:要么一个字斜着走,要么把其中一个笔画拉过来,要么前面字写的很松,忽然来了一个很紧,紧了以后至少不会偏出去。

在“精心草圣”这一行中,这个关系表现的很清楚,为什么这个“草”字的草
头与下面部件错的很开,问题是心字走的有点远了,由于手势顺带的关系,把草字也会带偏,所以,草书下面这个部件要把它拉回来,这样的移动就产生了一个中
轴的移动,从这一行中,行轴在不断的调整。

在临帖之前先要读懂字帖,这些表现主题来源于字帖,它不是我所发明的,而是字帖本身就有的艺术表现,我只是起着一个解释者的作用。

对于这些艺术表现,你如果不去研究它,你只看到它很精彩,而不知道它为什么精彩,如果不懂其中的道理而盲目地练习,你可能学到百分之五十,但学完以后就会很快忘记,因为你不懂它的道理,我在这里作这样的解说,你就会对这里面的存在的关系就会感觉到清清楚楚。

(4月11日上午课堂小结)
陈教授:形态轴的概念在楷书中表现的比较彻底,而在草书中,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它意识轴。

在此前提下,我们是不是可以不学楷书就可以写草书,这个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学习草书是要有一个基础或者有一个前提,对于形态轴为主要表现的楷书,要先学会它,你没有学会楷书,就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中轴,你只有学过楷书才知道什么叫中轴。

有一个问题是大部分书法家学过楷书以后扔不掉中轴,所以,很多人把草书写的“布若算子”。

如果你是高手,学会以后再扔掉它,或者说,今天有需要就能拿过来,明天不需要就可以顺手扔掉它,这才是本事。

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讲的有点的“片段”,回去以后,大家还要把这个“中轴意识”中的概念好好理解一下,每一个同学对这些概念理解都会产生一些疑问,不知道自己的解释对不对,我觉得现在不要考虑理解的对不对,先考虑你有没有去思考、去理解,哪怕最后的实践证明你这个解读是错的,也比不动脑子好。

所以,首先必须要去理解,你先不管它对不对,试着去做,也许这次不对,下一次就对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