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_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授课人
科目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钱塘湖春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2、通过《钱塘湖春行》创设的意境,把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
3、通过推敲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唐诗用字的精妙之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质疑解疑。
1、课后的第一大题的第三小题。
2、第二大题。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首联:诗人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尾联:之所以渊源流传除了它诗文本身的美以外,更因为它在炼字方面的精妙。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的体会一下。
1、颔联;“几处”能不能换成“几只”?“争”能不能换成“抢”?“谁家”能不能换成“几只”?
不能。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因为是“新燕”,所以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感悟水平和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钱塘湖春行》诗中发现学古诗步骤。
教学难点
体会唐诗用字的精妙之处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整体感知
四、自主探究
五、作业
钱塘湖又名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自古就有很多文人骚客写诗作文赞颂西湖,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在这里苏轼将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可见西湖在苏轼的对西湖的喜爱。那么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唐诗《钱塘湖春行》,看看白居易眼中的西湖又有什么不同。
选男女生各一代表朗读,其他学生按朗读事项实行点评。然后生再齐读。
3、刚刚同学们都很有感情的朗读了这首七言律诗,那么下面老师想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全诗叙写了诗人的一次什么样的经历?
写诗人骑马游览的西湖早春风光,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读诗让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5、哪些词语能够看出是写初春景象的?
“水面初平”;“争暖树”,暖树即向阳之树,春寒未退,故莺争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
6、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翠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
小结:这首诗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宽广。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太原(现在属山西)人。唐代大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能够点先学生介绍,然后老师再补充)
1、师范读古诗,告诉学生这首古诗的韵脚
2、师范读古诗后,提醒学生朗读请注意的事项:①有节奏感②有高低音③有古人情感
2、颈联:为什么说“乱花迷眼”?
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
这样写,跟诗题相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
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小结:虽看起来都是简单的一个字,不过仔细一看不难发现这些字都是经过作者仔细推敲过的。往往就是这样一些看似普通的字眼,让整首古诗增色很多。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授课人
科目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钱塘湖春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2、通过《钱塘湖春行》创设的意境,把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
3、通过推敲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唐诗用字的精妙之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质疑解疑。
1、课后的第一大题的第三小题。
2、第二大题。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首联:诗人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尾联:之所以渊源流传除了它诗文本身的美以外,更因为它在炼字方面的精妙。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的体会一下。
1、颔联;“几处”能不能换成“几只”?“争”能不能换成“抢”?“谁家”能不能换成“几只”?
不能。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因为是“新燕”,所以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感悟水平和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钱塘湖春行》诗中发现学古诗步骤。
教学难点
体会唐诗用字的精妙之处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整体感知
四、自主探究
五、作业
钱塘湖又名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自古就有很多文人骚客写诗作文赞颂西湖,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在这里苏轼将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可见西湖在苏轼的对西湖的喜爱。那么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唐诗《钱塘湖春行》,看看白居易眼中的西湖又有什么不同。
选男女生各一代表朗读,其他学生按朗读事项实行点评。然后生再齐读。
3、刚刚同学们都很有感情的朗读了这首七言律诗,那么下面老师想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全诗叙写了诗人的一次什么样的经历?
写诗人骑马游览的西湖早春风光,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读诗让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5、哪些词语能够看出是写初春景象的?
“水面初平”;“争暖树”,暖树即向阳之树,春寒未退,故莺争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
6、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翠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
小结:这首诗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宽广。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太原(现在属山西)人。唐代大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能够点先学生介绍,然后老师再补充)
1、师范读古诗,告诉学生这首古诗的韵脚
2、师范读古诗后,提醒学生朗读请注意的事项:①有节奏感②有高低音③有古人情感
2、颈联:为什么说“乱花迷眼”?
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
这样写,跟诗题相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
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小结:虽看起来都是简单的一个字,不过仔细一看不难发现这些字都是经过作者仔细推敲过的。往往就是这样一些看似普通的字眼,让整首古诗增色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