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二语文《葡萄月令》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葡萄月令》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简单了解本文严谨别致、详略有致的结构特点。
2.通过朗读品味本文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
3.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通过想像和联想进一步体会文字间蕴涵的情感。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活动过程:
新课导入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平常甚至平淡的生活状态中。
把平常生活活出滋味,把平常生活写出诗意的,汪曾祺老先生算一位。
今天,我们就随着汪老走进那个美丽的葡萄园,在四季变迁中认识葡萄,感悟人生。
活动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2、从图表中我们发现本文内容和结构有什么特点?
3、①葡萄12个月的生长情况都是详细介绍吗?②那么为什么选择这几个月作为
重点呢?(提示:这几个月分别写了什么?)
活动二:品味语言
1、朗读指导
2、交流朗读感受
3、①语言平实朴素,口语色彩浓厚,是不是就不美了呢?②体会这种自然平淡的洁净之美。
活动三:点拨主题( 探究)
1、读了这样的文字,你觉得汪曾祺是个怎样的人?他在文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呢?他写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想写出葡萄一年的生长状况吗?
课后作业:
选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仔细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学习作者的写法,也写一篇__月令。
知识链接:
1、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一代小说大师沈从文的弟子。
他博学多识,情趣广泛,对书画、医道、戏剧与民间文艺都有深入钻研。
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于是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
这些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汪曾祺《大淖记事》,还有《受戒》、《异秉》等。
2、月令:《礼记》篇名,又见于《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记述每年夏历十二个月的时令及其相关事物。
(《辞海》1956年版)
【参考】
活动一:
2.(1)葡萄的生长过程和栽种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在人的精心照料下,葡萄才能像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2)开头与结尾呼应,栽种过程与生长过程年复一年,人与物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①不是。
重点放在三、四、五、八几个月上。
②因为上架、吸水、抽条、长叶、开花、结果是葡萄生长过程中最有情味的内容,是整个葡萄园生命涌动的时刻,是充满活力、蓬勃生长的季节,也是最能让人为所见到的自然生命感动的时刻,所以,作者对其进行详尽的描写。
活动二
1、国内有一位评论家评论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的话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了。
”确实,汪曾祺自己也说过:“语言是活的,滚动的。
语言不是像盖房子似的,一块砖一块砖叠出来的。
语言是树,是长出来的。
树有树根、树干、树枝、树叶,但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树的内部的汁液是流通的。
一枝动,百枝摇。
”这“活”的语言怎么来体会呢?体会语言的滋味的最佳方法是朗读和咀嚼。
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你觉得最能体现汪曾祺语言特色的段落自行朗读,带着感情去读,读出语言的特色,读出语言的灵气。
(学生自己朗读)
2、如:
“起!---起!”“哎,它起来了……”(三月)
“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
它真是在喝哎!”(四月)
“它简直是瞎长!”“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五月)
“一串一串剪下来……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荡的。
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八月)
事实上,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领略了汪曾祺语言的妙处。
(已学过《端午的鸭蛋》)
例如:平时吃鸭蛋“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
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
(板书:语言平实自然、口语化)
3、①不是。
这是属于作家个人的写作风格。
我们说,浓妆艳抹、华冠锦服的城市女性是美丽的,这是一种时尚高雅的美;而素面朝天、罗布粗裙的乡村女性,同样也是美丽的,这是一种朴素自然的美。
本文通篇都采用口语叙述的方式,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人为的雕饰,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表现出的是一种朴素、洁净、自然、平实的美。
汪曾祺曾经说过:“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
②(1)我们以第一部分为例“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
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请学生轻轻地齐读,创造意境。
然后问:读着这样的文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请学生发言)
明确:“开头就是下着大雪,一股寒气扑面而来,却没想到与之俱来的是可爱的葡萄。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如同新生的小婴儿躺在温暖的床上。
”“这是怎样的境界!此刻你不管怎样浮躁不安,你必须屏息静气,跟着汪老悄悄踏进葡萄园。
”
从刚才的文字可以看出,阅读散文,重在发挥想像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体验。
有人读了本文后感慨地说:“汪曾祺写葡萄的生长犹如记录一个新生的婴儿成长的过程,十分细腻。
这都来源于作者对其细心地观察。
我想只有真正的喜爱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吧。
”确实,作者用心写,我们也要用心读。
你用心去读,就会发现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
汪曾祺将葡萄这颗小小的生命一月一月写来,竟然写出了一个生命的宁馨儿!
(2)那么,你能通过想像和联想来体会汪曾祺文字间蕴藏的情感和意境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你喜欢的段落。
(请学生找段落再次朗读并点评)例如:二月备料、刨坑、竖柱等,用简洁的语言把每个程序、动作介绍得一清二楚。
(动词)词语的选用方面例如:五月葡萄抽条、长叶、开花的情形那么富有生命力,令人狂喜。
(感叹句、疑问句、短句)句式方面例如: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
几个逗号将几个葡萄栽种过程的重要工作简洁地交代出来(标点)修辞手法
例如:九月葡萄宁静幸福慵懒的样子,那么闲适、自在、满足。
(形容词、比喻)
根据学生回答,结合文本重点探讨感悟。
活动三:
确实如此,在这个随和的老头身上,在这篇别致的散文之中,洋溢着对葡萄的热爱,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表现出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生活情趣。
(热爱葡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板书:热爱生活乐观积极)
补充资料:汪曾祺为人为文,向真向善,求平实,不矫情。
这样一个性情中人,深深爱着生活,对生活有一种宁让它负我、我不负它的痴迷。
所以,在右派劳动改造的日子里,汪曾祺照例会成为“喷波尔多液的能手”,还居然奉命画出了一套《中国马铃薯图谱》,他以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这《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
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
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第二人。
”他的最后一篇遗稿,也是为即将写而未写成的《旅食集》的题记,这篇题记的末尾写道:“活着多好呀。
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清眸
暮色四合的黄昏,我在寻常小院里,读汪曾祺的文章,洗尽人间火气。
他写家乡高邮的咸鸭蛋,写浅褐色的五香干,写扬州三月的干丝,字里行间,仿佛有一只乌蓬船摇橹而来,桨声欸乃。
最无趣的生活琐事,好像在汪老的一支慢笔里活了起来,叽叽喳喳,风生水起,妙趣横生。
“天真无邪”。
我的脑中窜出这样一个词。
潜意识里,把寻常日子过得太有滋味的都应该无忧无虑,天真若孩童。
譬如年轻的张岱与沈复,生活发给他一手好牌,年华才能活成一张绝美的写意。
——汪老的一生,大概就是这样事事顺遂,才将他的眸光,酝酿成孩子般的晶亮,映出生活大美。
我有些妒忌汪老了。
课本上,没有温情如诗的《受戒》,没有流水潺潺的《大棹记事》,只留下一篇《葡萄月令》,像一句暗喻的谜面。
汪老的文章读得多了,便有种感觉呼之欲出。
隽美风景的掩映下,有一种隐隐的苦涩,隐而不发,却在不经意间露出马脚。
“十二个月,多像汪老的一生。
”语文老师微微一笑。
我反复地咀嚼一粒葡萄发芽、开花、除草、驱虫,直到成熟的短短一生,像是忽然参透了汪老的谜底。
“我是喷波尔多液的好手。
”
“再没有人,吃过比我更多的土豆。
”……
十年浩劫里,原来没有幸存者,只有身临着和见证者。
汪老的谜底,恰恰正是那无力抗争的苦难生活。
生活的天空乌云蔽日,汪老在苦刑一样的劳改农场里,微俯下身子,轻嗅一朵土豆花的轻浅香气,倾听一粒浑圆的葡萄娓娓道来的故事。
湛蓝的波尔多液成了一场浓墨重彩的雨,千人一面的样板戏里,他微眯起眼,哼起了不成谱的小调,想象唱词里的无限风景……
墨黑一片的生活啊,汪老在一朵花,一句词,一株草木的琐碎里,看到了风景如画。
那双我曾以为清澈如孩童的眸,大概是见得太多苦难,才变得那么透彻明亮。
它将苦难轻描淡写地过滤沉淀,只留下保留在文字间平仄有味的景致意趣。
汪老说:“我想做一个厨子。
”真是适合他,少些盐,少些油,一点耐心,一双清眸,生活本味,足以撩人。
《葡萄月令》说明性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