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S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专项强化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S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专项强化练习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对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下列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A.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B.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C.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D.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村晚》为我们展示了一幅____________图,《牧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_______图。
右边这幅图可以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我能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把诗句中的情景描绘出来:_________。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异同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描写了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塑造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B.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其中《村晚》把草、池塘、山、落日等融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幽静美丽的图画;《牧童》则通过“六七里”“三四声”等写出了原野的广阔、傍晚的宁静。
C.两首诗都表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但《牧童》还通过“不脱蓑
衣”让我们体会到了牧童放牧一天的劳累。
D.两首诗都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诗中有景、有人、有声,流露出作者对悠然自得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4]笛声悠扬悦耳,笛子也分为好多种,你认识下面的笛子吗?选一选,填一填。
A.长笛B.风笛C.竖笛D.陶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完成下面练习。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__________________。
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全古诗
[2]《己亥杂诗》是清朝的_________写的,诗中有两个成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
生气:________
恃:_______
喑:________
抖擞:_______
[4]其中对“九州生气恃风雷”中“九州”一词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国的别称之一
B. 地名
[5]诗中反映诗人渴望天公振作精神,打破常规降下有用人才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强烈的_____________之情。
3.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练习。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_____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我还知道一些词牌名:____、____。
[2]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那畔:________ 聒:_______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
B.深夜众多的营帐里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因思念家乡久久不能入睡。
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词人不能出门,实在是很无聊。
D.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4]结合诗句,展开想象写几句话。
夜深了,诗人站在营帐外,他在望向何处?心里又在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古诗词,完成练习。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理解词语。
元:_____ 但:_____ 无:_____
[2]诗中的“乃翁”指的是_____。
[3]诗中作者的遗憾是:______,诗人的嘱咐是:________。
[4]诗人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内阅读。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这首诗是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_临终前写给________的。
[2]解释下列字词。
元:________ 乃翁:_______
[3]用诗中的原句填空。
(1)诗人的遗憾是_______________。
(2)诗人的遗愿是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读《古诗三首》,回答问题。
四时田园杂兴
()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耘田:_____________ 解:_____________ 供:______________
傍:__________ 阴:__________ 稚子:_________________
陂:__________ 寒漪:_____________ 腔:__________
[3]解释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三首诗塑造了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四时田园杂兴》描写了孩子们
_______________的情景;《稚子弄冰》描写了孩子们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村晚》描写了小牧童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
三首诗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①。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课内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1]这首诗描写了乡村中的农人______、______,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
__________的情景,展现了农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
[2]对诗中塑造的儿童形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天真
B.勤劳
C.顽皮
D.可爱
[3]下列选项不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的是()
A.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B.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C.表达了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D.表达了对顽皮的农村儿童的惋惜和劝诫。
[4]下面的诗句让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用几句话写一写。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内阅读。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将古诗内容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元:_______ 九州:_______
[3]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爱国诗人_______,这首诗是他在临终前写给
_______的,交代的事情是__________,表达作者________的感情。
[4]写出两句爱国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书愤①
[宋]陆游
早岁②那知世事艰③?中原北望④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⑤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①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②早岁:早年,年轻时。
③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④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⑤《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
[1]“中原北望气如山”中“气”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暗写诗人晚年已知世事艰难并流露出愤激不平之意,感叹自己早年不懂得世事的艰难。
[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B.颔联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和平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C.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D.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11. 古诗二首,阅读理解。
过分水岭饮湖上初晴后雨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宣。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潋滟:______ ②潺湲:_______
[2]《过分水岭》写的是诗人温庭筠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见____引起的____。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的是西湖晴天时的____和雨天时的____。
[3]细读《过分水岭》,选择一个话题,想一想,写一写。
①作者和溪水在三天的相伴中会出现哪些场景?
②告别时潺湲的溪水声在向作者诉说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古诗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
(对的打“√”,错的打“×”)
①《过分水岭》中“有情”二字是诗篇的题眼,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
(____)
②《饮湖上初晴后雨》不是描写西湖的某处之景、某时之景而是概括描写,全面讲价。
(____)
③《过分水岭》表达了溪水对作者的深情;《饮湖上初晴后雨》表达了对西子的赞美。
(____)
[5]《饮湖上初晴后雨》最后一句把西湖比作西子,这个比喻恰当吗?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
(甲)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
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
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完成练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朝诗人。
[2]说说“入”“摩”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又”你体会到老百姓什么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自己的了解完成填空。
(1)“河”,指______________,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五岳,东岳_________,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__________,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_______,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
_______,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_______,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课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
14. 读古诗《稚子弄冰》,完成练习。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①。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①铮: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钟。
[1]“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璨碎地声。
”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夸张 B.比喻 C.拟人
[2]根据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稚子弄冰》中的稚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