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原理学习指导
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74335c5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3d.png)
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1. 问题导向教学: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案例研究:通过分析真实案例来教授课程内容。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或者有教育意义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讨论。
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3. 项目驱动教学:以项目为核心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开发来学习课程内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有挑战性的项目,并指导学生从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到测试的完整软件开发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课堂互动:通过互动讨论、小组讨论、案例解析等方式增加课堂活跃度,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评价学生的答案,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分享观点。
5.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演示软件等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动态图表、实例演示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6. 实践环节:通过实验、实习、实践等形式增加实践环节,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编程实践、系统调试等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7. 网络资源利用: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网络资源,提供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工具。
教师可以布置在线作业、提供在线参考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和交流,拓宽知识面。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师都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计算机专业课推荐参考书目
![计算机专业课推荐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416e0550f01dc281e53af0bc.png)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计算机专业课推荐参考书目一、数据结构★严蔚敏、吴伟民编著:《数据结构(c语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严蔚敏、吴伟民编著:《数据结构题集(C语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二、计算机组成原理★唐朔飞编著:《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唐朔飞编著:《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白中英主编:《计算机组成原理》,科学出版社三、操作系统★汤小丹、梁红兵、哲凤屏、汤子瀛编著:《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梁红兵、汤小丹编著:《计算机操作系统》学习指导与题解(第二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四、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编著:《计算机网络(第5版)》,电子工业出版社★高传善、毛迪林、曹袖主编:《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说明:★为首推书;出版年份不需要严格要求,一般是越新越好,关键以出版社和作者为主要参照。
相关参考辅导书:★本书编写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巩微、冯东晖主编:《2009年考研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全真模拟试题集》,原子能出版社,2008年10月★阳光考研命题研究中心编写:《2009年考研计算机科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2009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联考高分突破考前冲刺400题一、数据结构1.教材:《数据结构》严蔚敏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严蔚敏的这本数据结构的教材是国内数据结构教材的权威。
也是国内使用最广,其广度远远超越其他同类教材,计算机考研专业课命题必定以它为蓝本。
这一本数据结构是2007年的最新版本,完全适合任何学校的考研数据结构的复习之用,是数据结构学习最权威的教材。
2.辅导书:《算法与数据结构考研试题精析(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网上广为流传的数据结构1800题相信只要是计算机考研的同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期末复习指导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期末复习指导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c2b09ab14e852458fb575b.png)
计算机组成原理期末复习指导期末考试题型举例题型包括选择题(单选)、判断题、简答题和计算题。
下面给每种题型列举1-2道样题,以及相应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在定点二进制运算器中,加法运算一般通过来实现。
A.原码运算的二进制加法器B.反码运算的二进制加法器C.补码运算的十进制加法器D.补码运算的二进制加法器答案:D(2)变址寻址方式中,操作数的有效地址等于加形式地址。
A.基址寄存器内容B.堆栈指示器内容C.变址寄存器内容D.程序计数器内容答案:C(3)将RAM芯片的数据线、地址线和读写控制线分别接在一起,而将片选信号线单独连接,其目的是。
A.增加存储器字长B.增加存储单元数量C.提高存储器速度D.降低存储器的平均价格答案:B2.判断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输入输出指令的功能是进行CPU和I/O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送。
()答案:√(2)半导体ROM信息可读可写,且断电后仍能保持记忆。
()答案:×(3)在采用DMA方式传输数据时,数据传送是在DMA控制器本身发出的控制信号控制下完成的。
答案:√3.简答题(每小题7-8分,共29分)(1)简述计算机运算器部件的主要功能。
答:主要功能包括(1)由其内部的算术与逻辑运算部件ALU完成对数据的算术和逻辑运算;(2)由其内部的一组寄存器承担对将参加运算的数据和中间结果的暂存;(3)作为处理机内部的数据传送通路。
(2)确定一台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并评价其优劣,通常应从哪几个方面考虑?答: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a.指令系统的完备性,以常用指令齐全、编程方便为优;b.指令系统的高效性,以程序占内存空间少、运行速度快为优;c.指令系统的规整性,以指令和数据使用规则统一简单、易学易记为优;d.指令系统的兼容性,以同一系列的低档机的程序能在新的高档机上直接运行为优。
(3)相对主存来说,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具有什么特点?它在计算机系统中是如何发挥它的作用的?答:CACHE具有容量很小但读写速度非常快的特点。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ad3a87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9.png)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优化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整体结构,掌握各种计算机组件的功能和工作原理,为后续学习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打下基础。
1.2 课程目标(1)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功能;(2)掌握计算机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的工作原理;(3)熟悉存储器层次结构、输入输出系统及总线系统;(4)学会分析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优化方法。
二、教学内容2.1 计算机系统概述(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3)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组成。
2.2 计算机指令系统(1)指令的分类和格式;(2)寻址方式;(3)指令的执行过程。
2.3 中央处理器(CPU)(1)CPU的结构和功能;(2)流水线技术;(3)多核处理器。
2.4 存储器层次结构(1)存储器概述;(2)随机存取存储器(RAM);(3)只读存储器(ROM);(4)缓存(Cache)和虚拟存储器。
2.5 输入输出系统(1)输入输出设备;(2)中断和DMA方式;(3)总线系统。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举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3.2 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验证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
3.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4.2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计算机组成原理》(唐朔飞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5.2 辅助资料包括课件、实验指导书、案例分析资料等。
5.3 网络资源推荐学生访问相关学术网站、论坛,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应用成果。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508bf232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8.png)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器材。
1. 计算机主机。
2. 显示器。
3. 键盘。
4. 鼠标。
5. 逻辑分析仪。
6. 示波器。
7. 电源。
8. 万用表。
9. 逻辑门集成电路。
10. 接线板。
11. 连接线。
三、实验内容。
1. 计算机硬件基本组成的实验。
通过拆卸计算机主机,了解各个硬件组件的作用和连接方式,包括主板、CPU、内存、硬盘、显卡、电源等。
并通过重新组装,加深对计算机硬件组成的理解。
2. 逻辑门电路实验。
使用逻辑门集成电路和连接线搭建基本的逻辑门电路,包括与门、或门、非门等,并通过逻辑分析仪观察输入输出的关系,加深对逻辑门原理的理解。
3. 示波器使用实验。
学习示波器的基本使用方法,观察不同信号的波形,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特点,加深对计算机输入输出原理的理解。
4. 电源电压测量实验。
使用万用表测量计算机主板各个电源接口的电压值,了解各个电源接口的作用和电压标准,加深对计算机电源原理的理解。
四、实验步骤。
1. 计算机硬件基本组成的实验步骤。
(1)拆卸计算机主机,观察各个硬件组件的位置和连接方式。
(2)了解各个硬件组件的作用和特点。
(3)重新组装计算机主机,检查各个硬件组件的连接是否正确。
2. 逻辑门电路实验步骤。
(1)根据实验指导书搭建与门、或门、非门电路。
(2)使用逻辑分析仪观察输入输出的关系,记录实验数据。
3. 示波器使用实验步骤。
(1)学习示波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2)使用示波器观察不同信号的波形,记录实验数据。
4. 电源电压测量实验步骤。
(1)使用万用表测量各个电源接口的电压值。
(2)比较测量结果与电压标准的差异,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在拆卸和重新组装计算机主机时,注意防止静电干扰,避免损坏硬件组件。
2. 在搭建逻辑门电路时,注意连接线的接触是否良好,避免信号传输不畅。
A1《计算机的组成》学情分析方案
![A1《计算机的组成》学情分析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532e9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7.png)
A1《计算机的组成》学情分析方案学情分析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并根据这些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对于《计算机的组成》这门课程,学情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差异制定教学策略,推动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调查问卷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于该课程的熟悉程度、兴趣程度以及学习的困难点。
问卷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等内容。
2.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包括理解的困难、编程实践的困难等。
3.学生学习的兴趣程度: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程度和学习动机。
通过分析问卷结果,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整体了解程度以及学习的困难点,为后续的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学习成绩分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平时作业、考试成绩等进行学情分析。
通过分析学习成绩,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进度。
1.通过分析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可以了解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若成绩普遍较高,说明学生对于知识掌握较好;若成绩较差,说明学生对于部分知识掌握不够,可以根据这些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
2.通过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
成绩较高的学生可能是自学能力较强或者之前有相关基础知识,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三、学习反馈分析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提供学习反馈。
1.课堂讨论: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程度和困惑点。
2.小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态度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学习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为教学提供参考。
四、差异化教学分析根据学情分析的结果,教师可以进行差异化教学。
1.针对学生对于计算机基本组成部分的了解程度低的情况,可以选择重新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或者给予学生更多的阅读材料。
计算机体系结构学习指导
![计算机体系结构学习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17a2deb3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29.png)
计算机体系结构学习指导《计算机体系结构》学习指导温东新课程名称:计算机体系结构英⽂名称:COMPUTER ARCHITECTURE开课院系:远程教育学院开课学时:50学分:3授课对象:远程教育学院专升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教学⽬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教学⽬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建⽴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树⽴按最合理的软硬件功能分配原则去设计开发计算机系统的思想,为今后学习并⾏计算机系统结构打下基础。
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中⼀门重要的技术专业课。
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法,还应该清楚认识到涉及操作系统,程序语⾔及其编译,数据结构等内容与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
⼆、教学要求该课程开设位于整个本科教学的后期,课程的教学不仅讲授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法,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原学习过的专业课结合起来,例如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及其编译,数据结构等内容与本课程结合起来,使学⽣清楚它们与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
在教学环节上,对学⽣的学习提出“掌握”和“了解”两个层次上要求,所谓“掌握”,是指学⽣在课后,必须能将所学内容⾃⼰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将所学知识熟练应⽤到实践中的基础。
所谓“了解”,是要求学⽣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认知,在遇到相关问题时要求能够辨识。
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POWERPOINT⽅式。
三、教学进度表四、教学内容与讲授⽅法五、课程的重点、思考题第⼀章绪论本章学习重点:1、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组成,计算机系统结构,组成实现的定义和相互关系,2、软件硬件取舍原则及设计⽅法,软件移植⼿段3、应⽤与器件对体系结构的影响,并⾏性的分类与发展,计算机系统分类本章思考题:1、名词解释:翻译解释层次结构解释程序计算机系统结构固件⼯程软件兼容模拟仿真时间重叠资源共享同构型处理机异构型多处理机2、如有⼀个经解释实现的计算机,可以按功能划分4级,每⼀级为了执⾏⼀条指令需要下⼀条的N条指令解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CPTH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CPTH](https://img.taocdn.com/s3/m/2531056e783e0912a2162a27.png)
DJ-CPTH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实验指导阜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2008年3月目录目录 (1)实验一认识实验装置 (2)实验二寄存器实验 (10)实验三运算器实验 (18)实验四数据输出和移位实验 (22)实验五存储器实验 (26)实验六uPC和PC 实验 (32)实验七微程序存储器uM实验 (37)实验八模型机综合实验一 (39)实验九模型机综合实验二 (46)实验十微程序设计实验 (55)实验十一扩展实验 (60)附录1:CPTH 集成开发环境使用 (63)附录2:指令/微指令表(insfile1.mic) (68)附录3:实验用芯片介绍 (79)实验一认识实验装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仪的特点及组成;掌握实验仪键盘的使用。
实验器材:DJ-CPTH实验仪实验要求:1、认真填写预习报告,包括对实验仪器组成的理解、实验操作步骤等。
2、实验之后写出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实验后的心得体会及对该次实验的建议与意见。
实验原理及步骤:一、DJ-CPTH特点1、采用总线结构总线结构的计算机具有结构清晰,扩展方便等优点。
DJ-CPTH实验系统使用三组总线即地址总线ABUS、数据总线DBUS、指令总线IBUS和控制信号,CPU、主存、外设和管理单片机等部件之间通过外部数据总线传输,CPU内部则通过内部数据总线传输信息。
各部件之间,通过三态缓冲器作接口连接,这样一方面增强总线驱动能力,另一方面在模型机停机时,三态门输出浮空,能保证不管模型机的CPU工作是否正常,管理单片机总能读/写主存或控存。
2、计算机功能模块化设计DJ-CPTH为实验者提供运算器模块ALU,众多寄存器模块(A,W,IA ,ST,MAR,R0…R3等),程序计数器模块PC,指令部件模块IR,主存模块EM,微程序控制模块〈控存〉uM,微地址计数器模块UPC,组合逻辑控制模块及I/O等控制模块。
各模块间的电源线、地线、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等已分别连通,模块内各芯片间数据通路也已连好,各模块的控制信号及必要的输出信号已被引出到主板插孔,供实验者按自己的设计进行连接。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21a944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00.png)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而言,更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针对性的策略。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1. 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构建逼真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例如,通过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将抽象的计算机概念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2. 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直观地展示计算机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 实践操作计算机基础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巩固和应用。
在课堂上,可以设置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编写程序或者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 开展项目实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组织项目实践活动。
通过实际的项目实践,让学生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深入理解和掌握,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个性化教学方法1. 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和学习能力,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给予相应的教学内容和难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 鼓励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和指导方法等手段,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
四、评价方法与反馈1.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传统的笔试和口试评价方式难以全面评价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可以引入项目作品评价、小组讨论评价、作业报告评价等多样化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及时的反馈机制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批改作业、布置小测验、进行个别辅导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说明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30857e60e45c3b3566ec8b10.png)
实验一运算器组成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运算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了解4位函数运算器74LS181的组合功能,熟悉运算器执行算术和逻辑操作的具体实现过程;3、验证带进位控制的运算器功能。
二、实验设备1、EL-JY系列计算机组成及系统结构实验系统一套2、排线若干。
三、工作原理:算术逻辑单元ALU是运算器的核心。
集成电路74LS181是4位运算器,四片74LS181以并/串形式构成16位运算器。
它可以对两个16位二进制数进行多种算术或逻辑运算,74LS181 有高电平和低电平两种工作方式,高电平方式采用原码输入输出,低电平方式采用反码输入输出,这里采用高电平方式。
三态门74LS244作为输出缓冲器由ALU-G信号控制,ALU-G 为“0”时,三态门开通,此时其输出等于其输入;ALU-G 为“1”时,三态门关闭,此时其输出呈高阻。
四片74LS273作为两个16数据暂存器,其控制信号分别为LDR1和LDR2,当LDR1和LDR2 为高电平有效时,在T4脉冲的前沿,总线上的数据被送入暂存器保存。
四、实验内容:验证74LS181运算器的逻辑运算功能和算术运算功能。
五、实验步骤1、按照实验指导说明书连接硬件系统;2、启动实验软件,打开实验课题菜单,选中实验课题打开实验课题参数对话窗口:1)、在数据总线上输入有效数据,按"Ldr1",数据送入暂存器1;2)、在数据总线上输入有效数据,按"Ldr2",数据送入暂存器2;3)、在S3...Ar上输入有效数据组合,按"ALU功能选择端",运算器按规定进行运算,运算结果送入数据缓冲器;4)、按"ALU_G",运算结果送入数据总线。
5)、执行完后,按"回放",可对已执行的过程回看。
6)、回放结束后,按"继续"(继续按钮在点击回放后出现),进行下次数据输入。
计算机组成原理1---设计64位ALU
![计算机组成原理1---设计64位ALU](https://img.taocdn.com/s3/m/2b91044ae009581b6ad9eb72.png)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验(实习)报告
实验(实习)名称设计64位ALU 实验(实习)日期 2012-10-17 得分指导教师林美华系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年级三班次 10计科2班姓名王浩冰学号 20102308918
1. 实验目的
(1)掌握用集成电路构成ALU的原理。
(2)了解集成芯片SN78141、SN74182的相关知识。
(3)熟悉用Protel 99 SE绘制原理图的过程。
2.实验要求
在了解集成芯片SN78141、SN74182的基础知识后,参考例题 2.20,用SN78141和SN74182设计64位ALU(两重进位方式;三重进位方式)。
3.实验内容
SN74181芯片是一种具有并行进位的多功能ALU芯片,每片4位,构成一组,组内是并行进位。
有两种工作方式:对正逻辑操作数来说,算术运算称高电平操作,逻辑运算称正逻辑操作(即高电平为“1”,低电平为“0”)。
对于负逻辑操作数来说,则正好相反。
它有16种算术运算功能和16种逻辑运算功能。
SN74182芯片:是一个产生并行进位信号的部件。
利用SN74181提供的小组进位传递函数和进位生成函数为输入参数,以并行的方式给出每个小组(芯片)的最高位进位信号。
SN74182是作为第二级并行进位系统。
两重进位方式的64位ALU如下图所示。
三重进位方式的64位ALU如下图所示。
4.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学习了集成芯片SN78141、SN74182的相关知识,掌握了用集成电路构成ALU的原理,对Protel 99 SE绘图软件能够熟练使用,加深了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相关知识的理解与体会,此次试验感觉收获颇多。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4e6b1f4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45.png)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一、实验介绍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了解计算机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搭建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深入理解计算机的结构以及各组件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计算机的五大基本组成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的作用和原理。
2. 掌握如何进行计算机系统平台的搭建,包括选择合适的硬件和软件,进行组装和配置。
3. 学习使用相关工具和软件,进行计算机各组件的调试和测试。
三、实验准备1. 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列表:- 计算机主机- 显示器- 键盘和鼠标- 适配器和线缆- 操作系统安装光盘- 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模板2. 实验环境准备:- 确保实验室或实验场地的安全和舒适性。
- 确保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正常工作以及软件环境的稳定。
- 检查实验所需软件是否已安装并进行初始化设置。
四、实验步骤1. 硬件组装根据提供的硬件组装指南,将计算机主机的各个组件安装到合适的位置,确保连接牢固。
2. 系统安装将操作系统安装光盘插入主机光驱,按照操作指南进行系统安装。
确保系统安装过程中的参数设置正确。
3. 硬件配置和调试启动计算机,按照引导界面进行硬件配置和调试,确保各个硬件设备能够正常工作。
如有异常情况,根据实验指导书的相关内容进行故障排查。
4. 软件配置和测试根据实验指导书的具体要求,安装和配置相关软件。
完成配置后,进行系统测试,确保软件和系统的兼容性和稳定性。
5. 实验报告撰写根据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报告可以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所用材料和设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心得等内容。
五、实验注意事项1. 注意个人和他人的安全。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电器设备的正确使用和安全操作。
2. 硬件设备的连接要牢固可靠。
计算机专业的考研参考书目和复习攻略
![计算机专业的考研参考书目和复习攻略](https://img.taocdn.com/s3/m/f92fa98d25c52cc58ad6be33.png)
计算机专业的考研参考书目和复习攻略考研计算机组成原理参考书及复习重点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推荐使用的是唐朔飞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和配套的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组成原理的重点内容是:数据的表示和计算、主存与CPU的连接、高速缓存与主存的映射、常用寻址方式、CPU指令执行过程、程序中断方式、微程序控制器(重点章节:数据的表示和计算、存储管理之Cache这一块与主存CPU的连接、指令系统等)。
个人觉得组成原理这门课不管对于跨专业的考生还是本专业考生来说都是难度最大的一门,这些年组成原理题出的一般都比较“怪”,虽然这两年的题型日益稳定,但自14年开始,第二个题往往会与上一个题相关联,这就进一步加大了考试难度,我敢说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会出这种类型的题,学校自主出题的,各个学校出题风格虽然相差很大,但是只需要参考近几年的真题就可以知道必考的重点内容。
当然关于组原大题考的知识点根据历年真题还是能有迹可循的,后期的时候大家可以稍微研究针对性练习下。
考研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要领一、考查目标1、理解单处理器计算机系统中各部件的内部工作原理、组成结构以及相互连接方式,具有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整机概念。
2、理解计算机系统层次化结构概念,熟悉硬件与软件之间的界面,掌握指令集体系结构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现方法。
3、能够运用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有关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分析,并能对一些基本部件进行简单设计。
二、知识点解析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方面,主要考查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数据的表示和运算、存储器层次结构、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总线、输入输出系统。
1、计算机系统概述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之前,我们先要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搞清楚计算机的系统层次结构,包括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五大部件的构成)、计算机软件的分类,以及计算机的基本工作过程。
从体系结构上来看,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计算机,那么这些不同的计算机谁好谁坏?如何评价?所以,还需要我们了解计算机性能评价指标和相关参数,包括吞吐量、响应时间;CPU时钟周期、主频、CPI、CPU执行时间;MIPS、MFLOPS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寄存器堆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寄存器堆](https://img.taocdn.com/s3/m/fa2fe008aeaad1f347933fe7.png)
南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组成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寄存器堆的设计与实现一、实验目的1.熟悉Vivado软件的使用方法。
2.熟悉寄存器堆的功能。
3.掌握自顶而下的硬件模块设计方法。
4.掌握电路仿真测试方法,掌握仿真激励文件的编写,掌握仿真输出的分析方法。
二、实验任务设计一个寄存器堆,满足两路输出一路输入的功能,并完成仿真测试。
三、实验预习(1)实验电路原理及信号说明寄存器堆(REGFILE)是CPU组成的重要存储部件,也是数据通路中的重要部件,其主要功能是对数据进行存储。
在本实验中将为REGFILE构建32×32的寄存器组,即共有32个寄存器,每个寄存器的位宽都是32位。
32×32的REGFILE逻辑结构如图所示:具体设计如下:通过带有32个带使能端的D触发器实现数据的存储,5-32译码器实现地址与存储单元的连接选择,32位32选1选择器来实现输出。
(2)实验电路设计顶层文件:module REGFILE(Ra,Rb,D,Wr,We,Clk,Clrn,Qa,Qb);input [4:0]Ra,Rb,Wr;input [31:0]D;input We,Clk,Clrn;output [31:0]Qa,Qb;wire [31:0]Y;wire[31:0]Q31,Q30,Q29,Q28,Q27,Q26,Q25,Q24,Q23,Q22,Q21,Q20,Q19,Q18,Q17,Q16,Q15,Q14,Q13,Q12,Q11,Q 10,Q9,Q8,Q7,Q6,Q5,Q4,Q3,Q2,Q1,Q0;DEC5T32E dec(Wr,We,Y);REG32reg32(D,Y,Clk,Clrn,Q31,Q30,Q29,Q28,Q27,Q26,Q25,Q24,Q23,Q22,Q21,Q20,Q19,Q18,Q17,Q16,Q15,Q14,Q 13,Q12,Q11,Q10,Q9,Q8,Q7,Q6,Q5,Q4,Q3,Q2,Q1,Q0);MUX32X32select1(Q31,Q30,Q29,Q28,Q27,Q26,Q25,Q24,Q23,Q22,Q21,Q20,Q19,Q18,Q17,Q16,Q15,Q14,Q13,Q12,Q11 ,Q10,Q9,Q8,Q7,Q6,Q5,Q4,Q3,Q2,Q1,Q0,Ra,Qa);MUX32X32select2(Q31,Q30,Q29,Q28,Q27,Q26,Q25,Q24,Q23,Q22,Q21,Q20,Q19,Q18,Q17,Q16,Q15,Q14,Q13,Q12,Q11 ,Q10,Q9,Q8,Q7,Q6,Q5,Q4,Q3,Q2,Q1,Q0,Rb,Qb);Endmodule5-32地址译码器:module DEC5T32E(I,En,Y);input [4:0] I;input En;output [31:0] Y;reg [31:0] Y;always@(En or I)beginif(En)begincase(I)5'b00000:Y=32'b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5'b00001:Y=32'b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5'b00010:Y=32'b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5'b00011:Y=32'b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0;5'b00100:Y=32'b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00;5'b00101:Y=32'b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5'b00110:Y=32'b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5'b00111:Y=32'b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5'b01000:Y=32'b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5'b01001:Y=32'b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5'b01010:Y=32'b00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5'b01011:Y=32'b0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5'b01100:Y=32'b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5'b01101:Y=32'b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5'b01110:Y=32'b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5'b01111:Y=32'b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5'b10000:Y=32'b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5'b10001:Y=32'b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5'b10010:Y=32'b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5'b10011:Y=32'b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5'b10100:Y=32'b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5'b10101:Y=32'b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5'b10110:Y=32'b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5'b10111:Y=32'b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5'b11000:Y=32'b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b11001:Y=32'b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b11010:Y=32'b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b11011:Y=32'b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b11100:Y=32'b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b11101:Y=32'b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b11110:Y=32'b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b11111:Y=32'b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endcaseendelseY=32'b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endendmodule32位寄存器moduleREG32(D,En,Clk,Clrn,Q31,Q30,Q29,Q28,Q27,Q26,Q25,Q24,Q23,Q22,Q21,Q20,Q19,Q18,Q17,Q16,Q15,Q14,Q1 3,Q12,Q11,Q10,Q9,Q8,Q7,Q6,Q5,Q4,Q3,Q2,Q1,Q0);input[31:0]D,En;input Clk,Clrn;output[31:0]Q31,Q30,Q29,Q28,Q27,Q26,Q25,Q24,Q23,Q22,Q21,Q20,Q19,Q18,Q17,Q16,Q15,Q14,Q13,Q12,Q11 ,Q10,Q9,Q8,Q7,Q6,Q5,Q4,Q3,Q2,Q1,Q0;wire[31:0]Qn31,Qn30,Qn29,Qn28,Qn27,Qn26,Qn25,Qn24,Qn23,Qn22,Qn21,Qn20,Qn19,Qn18,Qn17,Qn16,Qn15,Qn 14,Qn13,Qn12,Qn11,Qn10,Qn9,Qn8,Qn7,Qn6,Qn5,Qn4,Qn3,Qn2,Qn1,Qn0;D_FFEC32 q31(D,Clk,En[31],Clrn,Q31,Qn31);D_FFEC32 q30(D,Clk,En[30],Clrn,Q30,Qn30);D_FFEC32 q29(D,Clk,En[29],Clrn,Q29,Qn29);D_FFEC32 q28(D,Clk,En[28],Clrn,Q28,Qn28);D_FFEC32 q27(D,Clk,En[27],Clrn,Q27,Qn27);D_FFEC32 q26(D,Clk,En[26],Clrn,Q26,Qn26);D_FFEC32 q25(D,Clk,En[25],Clrn,Q25,Qn25);D_FFEC32 q24(D,Clk,En[24],Clrn,Q24,Qn24);D_FFEC32 q23(D,Clk,En[23],Clrn,Q23,Qn23);D_FFEC32 q22(D,Clk,En[22],Clrn,Q22,Qn22);D_FFEC32 q21(D,Clk,En[21],Clrn,Q21,Qn21);D_FFEC32 q20(D,Clk,En[20],Clrn,Q20,Qn20);D_FFEC32 q19(D,Clk,En[19],Clrn,Q19,Qn19);D_FFEC32 q18(D,Clk,En[18],Clrn,Q18,Qn18);D_FFEC32 q17(D,Clk,En[17],Clrn,Q17,Qn17);D_FFEC32 q16(D,Clk,En[16],Clrn,Q16,Qn16);D_FFEC32 q15(D,Clk,En[15],Clrn,Q15,Qn15);D_FFEC32 q14(D,Clk,En[14],Clrn,Q14,Qn14);D_FFEC32 q13(D,Clk,En[13],Clrn,Q13,Qn13);D_FFEC32 q12(D,Clk,En[12],Clrn,Q12,Qn12);D_FFEC32 q11(D,Clk,En[11],Clrn,Q11,Qn11);D_FFEC32 q10(D,Clk,En[10],Clrn,Q10,Qn10);D_FFEC32 q9(D,Clk,En[9],Clrn,Q9,Qn9);D_FFEC32 q8(D,Clk,En[8],Clrn,Q8,Qn8);D_FFEC32 q7(D,Clk,En[7],Clrn,Q7,Qn7);D_FFEC32 q6(D,Clk,En[6],Clrn,Q6,Qn6);D_FFEC32 q5(D,Clk,En[5],Clrn,Q5,Qn5);D_FFEC32 q4(D,Clk,En[4],Clrn,Q4,Qn4);D_FFEC32 q3(D,Clk,En[3],Clrn,Q3,Qn3);D_FFEC32 q2(D,Clk,En[2],Clrn,Q2,Qn2);D_FFEC32 q1(D,Clk,En[1],Clrn,Q1,Qn1);assign Q0=0;assign Qn0=0;endmodule32位32选1选择器moduleMUX32X32(Q31,Q30,Q29,Q28,Q27,Q26,Q25,Q24,Q23,Q22,Q21,Q20,Q19,Q18,Q17,Q16,Q15,Q14,Q13,Q12,Q1 1,Q10,Q9,Q8,Q7,Q6,Q5,Q4,Q3,Q2,Q1,Q0,S,Y);input[31:0]Q31,Q30,Q29,Q28,Q27,Q26,Q25,Q24,Q23,Q22,Q21,Q20,Q19,Q18,Q17,Q16,Q15,Q14,Q13,Q12,Q11,Q10, Q9,Q8,Q7,Q6,Q5,Q4,Q3,Q2,Q1,Q0;input [4:0]S;output [31:0]Y;function [31:0]select;input[31:0]Q31,Q30,Q29,Q28,Q27,Q26,Q25,Q24,Q23,Q22,Q21,Q20,Q19,Q18,Q17,Q16,Q15,Q14,Q13,Q12,Q11,Q10, Q9,Q8,Q7,Q6,Q5,Q4,Q3,Q2,Q1,Q0;input [4:0]S;case(S)5'b00000:select=Q0;5'b00001:select=Q1;5'b00010:select=Q2;5'b00011:select=Q3;5'b00100:select=Q4;5'b00101:select=Q5;5'b00110:select=Q6;5'b00111:select=Q7;5'b01000:select=Q8;5'b01001:select=Q9;5'b01010:select=Q10;5'b01011:select=Q11;5'b01100:select=Q12;5'b01101:select=Q13;5'b01110:select=Q14;5'b01111:select=Q15;5'b10000:select=Q16;5'b10001:select=Q17;5'b10010:select=Q18;5'b10011:select=Q19;5'b10100:select=Q20;5'b10101:select=Q21;5'b10110:select=Q22;5'b10111:select=Q23;5'b11000:select=Q24;5'b11001:select=Q25;5'b11010:select=Q26;5'b11011:select=Q27;5'b11100:select=Q28;5'b11101:select=Q29;5'b11110:select=Q30;5'b11111:select=Q31;endcaseendfunctionassign Y =select(Q31,Q30,Q29,Q28,Q27,Q26,Q25,Q24,Q23,Q22,Q21,Q20,Q19,Q18,Q17,Q16,Q15,Q14,Q13,Q12,Q11,Q10, Q9,Q8,Q7,Q6,Q5,Q4,Q3,Q2,Q1,Q0,S);endmoduleRTL视图如下:四、实验过程、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1.仿真测试文件:module REGFILE_Sim( );// REGFILE Inputsreg [4:0] Ra = 0 ;reg [4:0] Rb = 0 ;reg [4:0] Wr = 0 ;reg [31:0] D = 0 ;reg We = 0 ;reg Clk = 0 ;reg Clrn = 0 ;// REGFILE Outputswire [31:0] Qa ;wire [31:0] Qb ;REGFILE u_REGFILE (.Ra ( Ra [4:0] ),.Rb ( Rb [4:0] ),.Wr ( Wr [4:0] ),.D ( D [31:0] ),.We ( We ),.Clk ( Clk ),.Clrn ( Clrn ),.Qa ( Qa [31:0] ),.Qb ( Qb [31:0] ));initialbeginClk=0;We=0; D=0; Ra=0; Rb=0; Wr=1; Clrn=0;#10;endalways #10 Clk=~Clk;always #20 Ra=Ra+1;always #20 Rb=Rb+1;always #20 Wr=Wr+1;always #20 D=D+1;always #20 We=~We;always #100 Clrn=1;endmodule2.仿真测试结果:3.仿真测试结果分析开始时100ns内,Clrn=0,寄存器堆初始化清零,此期间内写入操作均无效,读出数据均为零。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2d0d766a98271fe910ef9ec.png)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各门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从层次的观点,掌握计算机组成和运行机制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设计和分析方法等系统知识,奠定必要的专业知识基础;可以从系统的观点,理解提高计算机整机的硬软件性能和部件性能的各种可行途径,了解计算机系统中硬件、软件的功能划分和相互配合关系,进而初步了解从计算机系统结构的角度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的主体思想,能站在更高层次上思考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还可以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整机思想,为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和使用能力打下基础。
本课程涵盖的知识单元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概述、运算方法和运算器、存储器、指令系统、CPU的结构和功能、控制单元的功能和设计、输入输出系统和系统总线等。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是:(1)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设计和分析方法。
(2)了解当前计算机的最新研究、发展与应用趋势。
(3)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整机概念,为学生进一步进行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和设计打下基础。
(4)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需要先修计算机科学概论、数字逻辑基础,后继课程是嵌入式开发等课程。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掌握计算机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设计和分析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本课程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验和设计,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和工作机制,并初步具备计算机硬件设计和实现方面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实验、例题、习题讲解,加强实验教学。
2、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以及计算机的层次结构;数据在计算机里的存储格式、定点浮点的表示方法;存储器与CPU的连接以及存储器字扩展、位扩展的方法,cache的基本原理、地址映射、替换策略,指令系统设计原理、数据寻址的基本方法,指令周期的基本概念、典型指令的指令周期微命令与微操作、微指令与微程序,总线的基本概念、连接方式,总线的仲裁\定时以及总线的数据传送模式。
计算机组成原理说课稿资料
![计算机组成原理说课稿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e8f1038cc175527072208a8.png)
二、课程及学情分析
课程分析
课程类型:必修课 课程学时:64课时 理论学时:56 实践学时:8 开课学期:大三上学期进行 先修课程: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 后续课程:嵌入式系统设计、操作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物联网、 软件开发等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考试课、4学分
二、课程及学情分析
四、教学规划与方法
告诉学生: 《电工电子技术》是站在微观的角度讲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而《计算机组
成原理》则是站在宏观角度讲解的;《操作系统》是站在软件的角度看计算机的 运行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则是站在硬件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的运行原理,因 此这门课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学习时,建议学生可结合自己的 电脑进行思考和研究,学会自己到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资料,这样理解就会更加 深刻,同时也提高了自学能力。
四、教学规划与方法
本课程在“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下,主要采用讲授、自学指导
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方法。结合本课的教学大纲要求和课程改革的 特点,在教学中适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教
1、设问探究法
学 方
通过提问(课前复习式提问和课间互动式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同时也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结,并进行 思考;学生在倾听与反馈中建构新知识结构。
四、教学规划与方法
比如学到系统总线的时候,就让学生思考:计算机部件之间的通讯如果是通 过一组线来进行的话肯定非常慢,因为数据、控制信息等都要通过一组线进行; 而如果分成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三组线的话数据、控制、地址信息就 可以并行进行,所以速度就快了。然后你就可以到网上搜PCI、ISA总线的介绍, 南北桥芯片的介绍,这样学生就能把知识做到“不用刻意记就能记住”。
蒋本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
![蒋本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1b9560bba1aa8114431d971.p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2) 培养综合运用所学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 的能力。训练提高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计算机辅助工具绘制原理图,阅 读原理图以及对原理图进行功能模拟的能力。 (3) 提高对计算机的各组成部分的理解,进一步深入认识计算机系统, 强化学生的系统意识。 (4) 提高动手能力,学会使用常用的集成电路芯片。
2、教学要求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应该建立在硬、软件组成的 完整系统平台之上,无疑这是一门硬件内容为主,同时需要兼 顾一点基础软件的课程。学习者需要了解计算机系统操作使用 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要掌握构成计算机的基础逻辑电路。所 以学习这门课程要有两门先导课程: (1)计算机应用基础 (2)数字逻辑电路
本课程的重点:讨论组成计算机的基本部件,包括存 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输出系统和连接它们 之间的系统总线的构成、组织方式和工作原理,以及 部件和单元的设计思想。 本课程的难点: 课程的难点是如何以控制流和数据 流为主线,将计算机的各大部件联系起来 , 建立整 机概念。如CPU和存储器,CPU和I/O、存储器与I/O 之间的逻辑关系,控制器如何控制每一条指令的执行 过程,控制单元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等。 本课程的深广度:主要讨论计算机组成中具有共性 的问题,要处理好抽象概念与具体实例的关系。
2、知识模块介绍(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52学时,实验12学时)
模块1 系统概述(4h)
模块2 数据的机器层 次表示(8h)
模块3 指令系统(4h)
模块6 中央处理器 (8h)
模块5 存贮系统和 结构(8h)
模块8 输入输出系 统(6h)
模块4 数据的机器 运算(8h)
模块7 外部设备(8h)
3、课程的重点、难点和深广度
一句话:非常抽象
☆能学好吗?能!! 1、清楚研究的对象。它也是按照我们人的逻辑思维 工作的。
2、要打破对计算机的神秘感,他就是由基本的与、或、非 逻辑门电路组成。 3、把握住学习的主线,整体 建立计 算机系 统的整 体轮廓 4、各部件的设计思想
部件实现的功能 能够用电路实现的算法 算法用逻辑电路实现
六、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蒋本珊,计算机组成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 2.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 3.白中英,计算机组成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4.王爱英,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 2.蒋本珊等,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重点课程辅导。
计算机组成原理
解争龙
xyncxiezl@
一、课程总体设计
1、教学定位
《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 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必修的 专业基础课。是建立计算机知识体系结构的基 石。
有两个理由: (1)计算机类专业的学习都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计算机,也 就是计算机的硬件平台,所以他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 (2)我们做的所有工作无论是计算机硬件研发;软件的研发, 还是计算机系统维护,都是以它为基础的。
教学手段:本课程以电子课件为主,板书为辅的手 段实施课堂教学,既可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深刻理 解,又可从视图中看到动态的信息流动过程,生动 形象地了解各种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思路。
四、本课学习
☆难学吗?难!
如果说难,难就难在两点:
(1)此前,对计算机神秘感,我们只看到外表,只知道功能 强大、速度高,从未接触到他的内部逻辑组成、更不知道它的 工作机制。所以尚未碰到先怕三分,把本来简单的问题折腾复 杂了。 (2)大学物理、电路基础知识和算法学的不扎实。遇到的问 题全要用这些知识来理解,来解决
部件
整体
五大部 以控制流和数据流 件的设 为主线,将各大部 计与工 件联系起来, 建立 作原理 整机概念
五、考核与评价
为了避免“一次定论”的判分制度 考试以学生完成日常作业和实验环节为必要条件,期末 考试采用笔试方式 成绩评定由三部分组成: 1.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80% 2.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 3.实验能力占总成绩的10%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程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从计算机 整体结构大框架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 细化,最终牢固地掌握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系统的 内部组成和整机的工作原理。因此,本课程的教学 以教材编写的思路展开教学,以已有的计算知识和 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演变推导出各部件的设 计算法,通过已学的数字电路实现,以控制流和数 据流的流向需要实现部件连接形成整机。实现设计、 工作原理和组成的学习。
计算机 体系结构
操作系统
汇编语言 程序设计
接口技术
软件类课程
计算机教学目标 讨论单机系统范围内计算机各部件和系统的组 成原理以及内部工作机制。通过学习,掌握计算 机各大部件的组成原理、逻辑实现、设计方法及 其互连构成整机系统的技术,并为后继课程的学 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设计
1、教材选择
中国计算机学会 “21世纪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系列教材”
计算机组成原理
蒋本珊 编著
(1)它是根据计算机专业指导委员会CC2005教程编写的。
(2)符合我们的教学大纲,覆盖了教学大纲的全部知识点。
(3)注重基础和计算机共性的技术。 (4)从计算机整体结构大框架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细化, 紧紧围绕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系统的内部组成和整机的工作原理展开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