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课件2.2化学能与电能说课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n
Zn
A
Zn
C
煤油
A
Zn
木条
SO42-HH++
A Zn
SO42-HH++ Cu
SO42-HH++
SO42—H+H+
HH++ SO42-
(2)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 X的表面有Z析出,X与Y组成原电池时,Y是电池的负 极。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X>Y>Z B.X>Z>Y C.Y>X>Z D.Y>Z>X
由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拟采用以下方法:
1、启发、实验演示,(让学生初步认识原电池, 形成形象思维) 2、学生探究实验,(探究原电池概念、形成条 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科学的能力和习惯) 3、借助计算机模拟演示实验和实物展示,(增 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开扩学生的视 野。)
课后作业
指导学生登录网站,完成相关习题,并查阅相关资料, 如:馆藏书目与相关网站,各类电池介绍(水果原电池、 自制电池等),科学家或科普文章,数据资料与专题图 片,研究性学习内容,环境与电池等介绍;可通过 Email,将作业传送给老师。如此设计,充分体现了网 络教学的优越性,效果好。
5、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实验素材:导线、锌片、铜片、铁片、 金属夹、石墨棒、电流计、小灯泡、发光二极管、两 个烧杯、稀H2SO4溶液、硫酸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食盐水、乙醇、橘汁、蒸馏水、苹果
6、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 (或一种金属和另一种非金属导体)构成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构成闭合回路。 4、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2001年我国发电总量如图所示:火力发电仍居首位。
化学能 燃烧 热能 蒸汽 机械能 发电机电能
火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
思考:火力发电有哪些缺点?能否直接从化学能 转化为电能?
2、进行演示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概念
实验2-4 实验1:用锌、铜分别与稀硫酸 反应
实验现象:锌片有气泡产生, 铜片不反应 发生反应: Zn+2H+=H2+Zn2+↑
3、分组实验——探究在一定电解质溶液中的反应
实验用品:铁片、铜片、碳棒,锌片,导线,电流 计,盛有稀硫酸的烧杯
分组实验后由学生讨论交流如下问题: a、铜片或碳棒中为什么会产生气体,电子由何处而来, 出来的是什么气体?
b、Zn板、Fe板、Cu板、石墨棒在工作中各发生什么反 应?如何判断电子流动方向和两金属的正负电极?
高中化学课件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化学能与电能
本节教材的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化学能与电能 转化的化学实验。 (2)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 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 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的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 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 能力。
(C铜、正利极用)已:学2H知++识2e,=总H2结↑(出铜电板流出的气流泡,动发的生方还向原(反应使) 感性认识能够上升到理性认识)
电流:由正极通过导线流向负极,再由负极通过电解质溶液
D流、向电正解极质溶液中离子如何转移?
阳离论出原电池的概念
原电池的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树立正确的能量观念.
学情、学法分析
学习者为高一学生,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 地学习,同时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实验技能,但对 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需要教 师不失时机的引导。此外,其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能较快的 接受直接感性的事物,而对于较抽象的概念则存在理解模糊 或概念不清晰的问题。对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主要知 识点中,构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涉及到较多需要想象的抽 象思维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费力。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用已经学过的有关知识探究化学能转化成 电能的条件和装置
五、教学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罗杰斯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 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 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 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c、利用已学知识,总结出电流的流动的方向(使感性认 识能够上升到理性认识)
d、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如何转移?
探究实验对比表格
构成原电池 实验现象 稀硫酸Zn
石墨
稀硫酸Cu
石墨
电流计
解释或写化学 方程式
4、以铜锌原电池为例进行启发总结
还原剂失去的 电子从锌极流 出
经外电路
流入铜极.
负极
正极
还原剂(Zn)失去电 子,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剂(H+)在铜极上 得到电子,发生还 原反应
Zn-2e-=Zn2+
2H++2e-=H2
原电池原理的动画模拟.swf
A、铜片上的电子由何处而来,出来的是什么气体? B、么Z锌反n失板应去、?电F子e板,、出来Cu的板是、H2石墨棒在工作中各发生什 如何判断电子流动方向和两金属的正负电极?
电子:由负极(锌)通过导线流向正极(铜) (锌负极):Zn-2e=Zn2+(锌板溶解,发生氧化反应)
课堂结构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演示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概念 3、分组实验——探究在一定电解质溶液中的反应 4、以铜锌原电池为例进行启发总结 5、分组实验——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6、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7、小结 8、课堂练习——对所学知识加深巩固
课堂结构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从学生知道的电器如电视、手机等入手使学生认识到使用 电器都需要电能,那么如何才能得到电能?
7、小结
定义
将化学能转换电能的装置
电极及 电极反应 负极:活泼金属→氧化反应
电子流向 负极→正极
正极:不活泼金属(或者导电的非金属单质)→还原反
电流流向

正极→负极
离子流向 阴离子→负极阳离子→正极
形成条件
8、课堂练习: 目的:原电池形成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1)下列能形成原电池的是()
A
Zn
Cu
A
实验2:锌铜相连后放入稀硫酸中
实验现象:锌片溶解,铜片出气泡
观察现象后思考以下问题:
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 成的?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 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 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3.安培表指针发生了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 解释这一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