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安徽合肥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安徽合肥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
1.选择题

A: 民族关系的发展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封建社会的危机
D: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答案】D
【解答】根据图中所示的素材,可知戚继光、顺治帝、康熙帝和乾隆帝都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所以判断出手抄报的主题为D;
戚继光抗倭、平定三藩叛乱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不但是中央与地方还包括君权加强,材料没有体现君权加强,不能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B错误;
材料内容显示国家主权的巩固,没有体现出封建社会的危机,C错误。

故选D。

第2题.从北宋中期起,群儒奋起,开创了以已意解经的新时代,逐渐形成了带有两宋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儒学。

这里的新是指()
A: 借鉴道法理念
B: 强调维护君主权力
C: 融合佛道思想
D: 批判道学家的说教
【答案】C
【解答】
第3题.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
A: 通判
B: 御史大夫
C: 刺史
D: 监察御史
【答案】B
【解答】通判出现于宋代,故A排除;
御史大夫出现于秦朝,为最早的监察官员,故B正确;
刺史出现于汉代,故排除;
监察御史出现于隋朝,故排除。

故选B。

第4题.清代苏州严氏之先士商相杂
(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清康熙时人归玄恭曾言: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

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其观点反映出()
A: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 清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C: 政府开始调整抑商政策
D: 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
【答案】A
【解答】材料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

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充分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故A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专制集权,排除B;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一直奉行的政策,排除C;
D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A。

第5题.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72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提出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晚清时期()A: 人们已认识到发展近代海军的重要性
B: 海运逐渐取代河运成为重要运输通道
C: 中国传统交通运输业开始向近代转变
D: 国人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的增强
【答案】D
【解答】根据材料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72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提出‘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结合所学可知国人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的增强,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第6题.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1927~1937年),中国还存在着一种另类的乡村政权。

这类政权虽然始终在农村,其来源却很洋气。

这类政权应属于()
A: 北洋军阀政权
B: 工农红色政权
C: 南京汪伪政权
D: 抗日民主政权
【答案】B
【解答】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还存在一种另类的乡村政权,这就是中
国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苏维埃政权。

中国的苏维埃政权虽然始终在农村,来源却很洋气,是直接从苏俄引进的。

苏维埃是俄文CoBeτ
(英文Soviet)的音译,意思是代表会议,是十月革命后苏俄的政权组织形式。

所以B符合题意。

第7题.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 工商业改造
B: 统购统销
C: 一五计划
D: 土地改革
【答案】A
【解答】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发生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第8题.阿育王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属于()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答案】B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其中,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吠舍是指从事农业、畜牧、手工业、商业等生产事业之一般平民阶级;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由此可知,阿育王属于刹帝利,故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第9题.1420-1436年,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建造佛罗伦萨大教堂时,匠心独具的设计了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大胆突破传统的完全封闭风格,在上面建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如图).该设计反映出()
A: 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着人们的前进
B: 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C: 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D: 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答案】C
【解答】A.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中的1420-1436年可知为15世纪,而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

B.结合所学知识,15世纪欧洲君主专制尚未整体形成,资产阶级革命尚未发生,因此欧洲并未告别专制。

C.结合所学知识,15世纪正值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推崇人的价值,材料中的建筑设计就是这种人文主义的反映,反映了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D.结合所学知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于16世纪,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

第10题.如表为巴西糖坊创办情况统计表(单位:家)。

这一现象()
年份1570 1600 1630 1711
数量60 250 350 528
A: 反映了巴西社会转型加速
B: 冲破了葡萄牙的殖民控制
C: 促使黑奴贸易的不断兴盛
D: 冲击了巴西传统经济结构
【答案】D
【解答】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570年到1711年巴西的糖坊创办数量显著增加。

抓住表格时间,结合西方殖民扩张的影响可知,列强的侵略,使得巴西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较快,对传统的经济结构产生较大的冲击,故D正确。

表格信息反映的是巴西的糖坊创办数量显著增加,不能说明巴西社会转型加速,故A 错误。

BC两项无法从表格信息得出,排除。

故选D。

第11题.近年来,一些欧美大国实施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采取了一系列逆全球化举措,逆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

材料说明了()
A: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地位提高
B: 经济全球化停滞不前
C: 欧美各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
D: 经济全球化亟待深入
【答案】D
【解答】略
2.材料分析题
第12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国时期面对东北自然灾害频繁的现状,1920年吉林省成立省公署筹办赈灾委员会,办理全省管赈事物。

在灾情管理方面,不断完善报灾体制,加强对勘报程序的监管力度。

面对灾区粮食匮乏的局面,拨发赈粮和钱款成为最直接有效的救济方式。

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各地政府也都设赈灾处进行募捐。

有的地方在灾后设立了施粥厂
以解民食之难。

针对有劳动能力的灾民,政府为饥民提供就业的机会,以达到救济灾民的目的。

但是由于政局不稳,政权更迭、战乱纷争导致国家的整体御灾能力不高。

——摘编自王虹波《1912-1931年间东北灾荒社会应对研究》
材料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

地震发生后,各级党组织带领救灾人员奋战在抗震的第一线。

救灾过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成为救灾行动的主力。

志愿者和社会团体的广泛参与是汶川大地震救灾行动表现出来的新特点。

灾后的一年时间内国家向灾区调拨了550多亿人民币,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强大的物资后盾。

对于中国政府的救灾,很多国外报道在评价中写道:中国式救援无与伦比——摘编自张楠《中国共产党抗震救灾思想与实践研究》(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国时期东北救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汶川地震救援被评价为无与伦比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简述如何进一步提高救灾能力。

【答案】
(1)设立相关救灾机构;建立完善灾情勘报机制;进行经济、物资方便的直接救济;以工代赈提供就业机会;救灾效果有限。

(2)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军警协作积极救援;社会力量的介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地方以来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社会的援助。

(3)进一步研究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救援力度;不断宣传演习灾害的自救能力;加强国际间的救灾协作。

【解答】略略略
第13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革命胜利前夕,中共中央制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

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一再强调,新中国是一个充分享有独立、自由的主权国家,作为国际社会中的平等一员,它与任何国家的关系必须以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为基础。

为此,中国坚决要求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拒绝承认国民党政府与外国的外交关系。

——摘编自于化民《三大政策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在外交上突出表现为参与国际机制。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主权平等原则,根据国情自主决定参与融入的领域和速度,始终反对任何国际组织或国家利用国际机制干预中国内政,也反对干涉其他国家内政如中国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秉持着开展维和行动需要当事国或当事方的同意的原则。

中国政府基于一个中国的原则,根据有关国际组织的性质、章程和实际情况,以所能同意和接受的方式对台湾的加入问题做出安排,坚决反对一些国家提出的台湾当局加入联合国的图谋。

中国不参加任何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双边或多边国际组织,中国参与与推动形成的国际机制都属开放、不针对第三方的。

中国通过
拓宽多边外交,加入国际组织,促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得以高速发展,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摘编自张清敏《冷战后中国参与多边外交的特点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参与国际机制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原因。

【答案】
【解答】
3.论述题
第14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现代史上四次重要的经济危机
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

英国最早发生经济危机,是因为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

由|于资本主义在各国发展不平衡,经济危机在各国出现的时间也不一致,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条件尚不成熟
1847年1847年前后,欧洲各地相继出现的范围广泛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的动荡局势。

1847年经济危机是1848年革命的直接原因
1857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之后,国际工人运动逐渐走向联合
1973年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以石油为武器,采取提价、减产、禁运等措施,抵制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由此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1973~1975年)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一:经济危机的范围日益扩大。

阐述: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于1825年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此次危机波及范围较小,基本局限在英国一国。

1847年前后,欧洲各地相继出现了范围广泛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此次危机扩展至整个欧洲。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857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1973年,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以石油为武器,采取提价、减产、禁运等措施,抵制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由此又引发了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由此可知,经济危机由一国逐渐扩展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范围日益扩大。

论题二: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相互影响。

阐述:1847年前后,欧洲各地相继出现的范围广泛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的动荡局势,经济危机进而引发了1848年欧洲革命。

1857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之后,国际工人运动逐渐走向联合。

1973年
(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为达到政治目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以石油为武器,采取提价、减产、禁运等措施,抵制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由此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1913~1975年)。

由此可见,经济危机会诱发政治危机,而政治危机也会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

【解答】根据材料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条件尚不成熟1973年
(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由此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可提取论题为经济危机的范围日益扩大。

论述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分析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