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新华中学2025届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新华中学2025届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月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
苏轼在《赤壁赋》中仰见明月初升便道“_______,_______”;李煜面对春日的风月在《虞美人》中感慨“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里用“_______,_______”的疑问来喻指人才难求。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期,军旅题衬电视剧《反恐特战队之天狼》播出后,观众热烈。
该剧聚焦科技发展前沿,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创作理念与前沿视野,是近年来军事题材电视剧的一次重大创新。
《反恐特战队之天狼》把创作聚焦在反恐故事上,关注和反映了当今时代下世界格局内的重大安全问题。
在重点展现的反恐技术方面,该剧也紧跟当下科技发展的前沿。
开场以后,VR、光纤隧道、暗网、蠕虫、秘钥、大数据分析等高端的计算机技术一一展现开来,让观众。
在视听语言巧妙的讲述下,超前的高科技话题使军事题材故事魅力大增,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此外,《反恐特战队之天狼》所展现的强气质、悬情节、紧节奏的鲜明风格,使之与家长里短的电视剧迥然不同,让观众。
强情节、快节奏的叙事策略刺激观众的感官,实现了良好的叙事效果;();极富数字朋克色彩的虚拟空间、不失大片质感的战斗场面、错综复杂的人性博弈都在为该剧的紧张节奏加码……可以说,《反恐特战队之天狼》让军旅题材剧的艺术表现力上不仅升到了新的高度,还打破了“高科技反恶”这一题材的空白。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反映视野应接不暇耳目一新
B.反映视角应接不暇耳熟能详
C.反响视角目不暇接耳目一新
D.反响视野目不暇接耳熟能详
2.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把虚拟时间和场景跟现实世界糅合在一起,扩大了叙事的时空,植入VR视界技术
B.把虚拟时间和场景跟现实世界糅合在一起,植人VR视界技术,扩大了叙事的时空C.扩大了叙事的时空,植人VR视界技术,把虚拟时间和场景跟现实世界糅合在一起D.植入VR视界技术,把虚拟时间和场景跟现实世界揉合在一起,扩大了叙事的时空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反恐特战队之天狼》不仅让军旅题材剧的艺术表现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还填补了“高科技反恐”这一题材的空白。
B.(反恐特战队之天狼》不仅填补了“高科技反恐”这一题材的空白,还让军旅题材剧的艺术表现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C.《反恐特战队之天狼》,破了不仅“高科技反恐”这一题材的空白,还让军旅题材剧的艺术表现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D.《反恶特战队之天狼》不仅填补了“高科技反恐”这一题材,还让军旅题材剧的艺术表现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上)中描写由于秦王暴政,陈涉起兵反抗,百姓积极跟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写诗人作书、品茶的闲适恬静生活,在这背后,却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3)魏微的《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木”“泉”作比喻,得出“__________,
__________”的结论,并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述。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那是一幅怎样宏伟、浩大、摄人心魄的巨卷啊!但见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掀起金色的骇浪了……
①没有树木,没有建筑,甚至看不见一只飞鸟,
②有的只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金黄。
③那金黄的起伏滚动愈来愈大,愈来愈浓,很快凝成道,连成块,涌成云,
④风从海边吹过来,天际一缕金黄缓缓起伏,慢慢滚动。
⑤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洋向天的尽头无穷连绵,
⑥转眼间那金黄就卷成金色的波涛,
A.①②⑥③⑤④B.⑤②①⑥③④C.①②⑤④③⑥D.⑤①②④③⑥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①。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①煮白石:葛洪《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
1.从题材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_的诗。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冷”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由于天冷、心情冷而想念山中友人。
B.标题中“寄”一词,自然吐露对山中友人的思念,有一份深挚的情意。
C.诗人在全椒山寻找着友人,却无处见踪迹,只看到满山的纷纷落叶。
D.在语言运用上没有惊人的词句,而是平淡冲和,颇有陶渊明的风格。
3.联系全诗,对“山中客”这一人物形象加以评析。
6.(1)蒹葭采采,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
(2)三山半落青天外,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_______________,日暮聊为《梁父吟》。
(杜甫《登楼》)
(4)_____________,最难将息。
(李清照《声声慢》)
(5)_____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6)佁然不动,__________,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7)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
(苏轼《前赤壁赋》)
(8)________________?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7.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报纸的故事
孙犁
①一九三五年的春季,我失业家居。
在外面读书看报惯了,忽然想订一份报纸看看。
这在当时确实近于一种幻想,因为我的村庄,非常小又非常偏僻,文化教育也很落后。
例如村里虽然有一所小学校,历来就没有想到订一份报纸。
村公所就更谈不上了。
而且,我想要订的还不是一种小报,是想要订一份大报,当时有名的《大公报》。
这种报纸,我们的县城,是否有人订阅,我不敢言,但我敢说,我们这个镇上是没人订阅过的。
②在北京住过,在保定学习过,都是看的《大公报》。
现在我失业了,住在一个小
村庄,我还想看这份报。
我认为这是一份严肃的报纸,是一些有学问的,有事业心的,有责任感的人,编辑的报纸。
③我认为《大公报》上的文章好。
它的社论是有名的,在中学时,老师经常选来给我们当课文讲。
最吸引我的是沈从文编的艺副刊,经常登载青年作家的小说和散文。
④说实在的,我是想在失业之时,给《大公报》投投稿,而投了稿子去,又看不到报纸,这是使人苦恼的。
因此,我异想天开地想订一份《大公报》。
⑤我首先把这个意图和我结婚不久的妻子说了说。
下是我们的对话实录:
“我想订份报纸。
”
“订那个干什么?”
“我在家里闲着很闷,想看看报。
”
“你去订吧。
”
“我没有钱。
”
“多少钱?”
“一月,要三块钱。
”
“啊!”
“你能不能借给我三块钱?”
“你花钱应该向咱爹去要,我哪里来的钱?”
⑥就这样中断了。
这很难说是愉快,还是不愉快,但是我不能再往下说了。
因为我的自尊心,确实受了一点损伤。
是啊,我失业在家里呆着,这证明书就是已经念了。
白念了,就安心在家里种地过日子吧,还要订报。
特别是最后这一句:“我哪里来的钱?”这对于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我,确实是千钧之重的责难之词!我知道她还是有些钱的,作个最保守的估计,可能有十五元钱。
当然她这十五元钱,也是来之不易。
是在我们结婚的大喜之日,她的“拜钱”。
每个长辈,赏给她一元钱,或者几毛钱,她都要拜三拜,叩三叩。
你计算一下,十五元钱,她一共要起来跪下,跪下起来多少次啊。
⑦她把这些钱,包在一个红布小包里,放在立柜顶上的陪嫁大箱里。
箱子落了锁。
每年春节闲暇的时候,她就取出来,在手里数一数,然后再包好放进去。
⑧在妻子面前碰了钉子,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向父亲要,父亲沉吟了一下说:“订一份《小实报》不行吗?”
⑨《小实报》是一种市民小报。
我没有说话,就退出来了。
父亲还是爱子心切,晚上看见我,就说:“愿意订就订一个月看看吧,多卖一斗麦子也就是了。
长了可订不起。
”在镇上集日那天,父亲给了我三块钱,我转手交给邮政代办所,汇到天津去。
同时还寄去两篇稿子。
⑩我原为报纸也像取信一样,要走三里路来自取的,过了不久居然有一个专人,骑着自行车来给我送报了,这三块钱花得真是气派。
他每隔三天,就骑着车子,从县城来到这个小村,然后又通过弯弯曲曲的,两旁都是黄土的小胡同,送到我家那个堆满柴草农具的小院,把报纸交到我的手里。
上下打量我两眼,就转身骑上车走了。
我坐在柴草上,读着报纸。
先读社论,然后是通讯、地方版、国际版、副刊,甚至广告、行情,都一字不漏地读过以后,才珍重地把报纸叠好,放到屋里去。
⑪我的妻子,好像是因为没有借给我钱,有些过意不去。
对于报纸一事,从来也不闻不问。
只有一次,带着略有嘲弄的神情,问道:
“有了吗?”
“有了什么?”
“你写的那个。
”
“没有。
”
⑫其实我知道,她从心里是断定不会有的。
直到一个月的报纸看完,我的稿子也没有登出来,证实了她的想法。
⑬这一年夏天雨水大,我们住的屋子,结婚时裱糊过的顶棚、壁纸,都脱落了。
别人家,都是到集上去买旧报纸,重新糊一下。
那时日本侵略中国,无微不至,他的旧报,如《朝日新闻》《读卖新闻》,都倾销到这偏僻的乡村来了。
妻子和我商议,我们是不是也把屋子糊一下,就用我那些报纸,她说:“你已经看过好多遍了,老看还有什么意思?这样我们可以省下几块钱,你订报的钱,也算没有白花。
”听她讲的很有道理,我们就开始裱糊房屋了,因为这是我们的幸福的窝巢呀。
妻刷糨糊我糊墙。
我把报纸按日期排列起来,把有社论和副刊的一面,糊在外面,把广告部分糊在顶棚上。
这样,在不能出门的日子我就可以脱去鞋子,上到炕上,或仰或卧,或立或坐,重新阅读我喜爱的文章了。
(1982年2月9号)
1.分析第⑩段描写“我”居所环境的作用。
2.第⑪段写“我”与妻子的对话,文字俭省却别有深意,请加以赏析。
3.第⑬段说“这是我们的幸福的窝巢呀”,这句话是如实描写还是反讽?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4.评价“我”的形象。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
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
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
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
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
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
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
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
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
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家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
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
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
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
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
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
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
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1.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残月
常年漂泊在外,但每隔一年,他都会回四英岭下的家乡。
他伫立村头,无服感慨:躲开了城里的喧嚣尘闹,扎进无边的宁静;没有城里光怪陆离的色彩,满眼却是灰蒙的苍凉。
那破旧剥落的瓦房似乎更加低矮,屋顶檐甪似乎更加黢黑,村路坑坑洼洼,池塘横布垃圾草芥,不见了那儿时熟悉的面孔,更多的是行色匆匆的陌路人,湿漉滑膩的井台爬上了蓬勃的苔藓,田边园角是无所顾忌随地撒尿拉屎的猪狗……
刚进门,母亲就说:“早晌,村支书托人捎来口信,说是明儿晌午到他家去团聚。
”还说,村支书前阵子就一直打探他的归期。
他不置可否地笑笑。
他知道,那是上年为修建进村前的那段泥泞路,他掏了一万元。
那时,村支书就嚷道,待到修好路,一定要好好宴请他。
吃过晩饭,母亲又说:“你抽个空,去探看一下陆老师,你还记着他吧。
”
“好。
”他应了声,脑海里浮现一个身板瘦弱却精神矍铄的小老头。
“小时候读书,他可为你操了不少心。
”母亲继续说,“你进城去读中学了,他还总是以你为榜样,教育小孩……还有你去海那边读大学时,你打信回来催钱,你爹捏不出,就奔他去借……”他不知道,母亲何时变得这样唠叨了。
他随口问:“陆老师现在还在村小学?”
“唉,早不了,都许多年啦!当了二十多年民办的,上头说不干就不让干了。
去年修村前那条泥泞道,村里家家户户摊派,他上山打柴筹款,不慎摔扭了脚筋,起初没理会,待到肿成箩筐才焦急,后来吃了草药消肿,以为没事了,没想一拖,错过了医治最号的时日,眼下时好时坏的,瘸脚了。
”母亲还真唠叨。
趁着母亲收拾碗筷,他说:“那我今夜就去。
”母亲却拦住他,塞给他一只手电筒。
他出门了。
山里的夜好黑。
他打开手电,却只是一丝暗红。
过了片刻,眼睛才适应四周的寂静。
天上的星星很亮,依稀可辨发白的路面。
拐了一个转折弯,过了一片黑黑魆魆的田野,就到了村小学的操场。
操场上那面红旗在夜色里没了颜色,却也懒得飘动一下。
他忽然记起读小学做过的一桩傻事:
那是为了赶赴次日一场集体活动,夜里他穿着活动服睡觉,没想到尿床了。
不能参加活动了,却被陆老师数落了一顿。
他委屈不过,就把粪便倒在他宿舍门前的一只陶罐里。
他心里很得意,陆老师一定会因此气急败坏而歇斯底里,然后恶狠狠地摔碎陶罐。
然而,他没有等到事先所预想的结果,几天后,他装着若无其事从他宿舍门口路过,却
见陆老师仍用着那只陶罐煮香喷喷的鸭蛋……
他去城里读中学时,陆老师还在村小学当孩子王。
可是他一辈子没寻上媳妇,听人说,曾有个外乡妇女来投他,后来那女人落上思乡情绪,才知道她还有丈夫和女儿,他就让她走了。
走近了陆老师的家门,那里他再熟悉不过,曾几何时,放假了,他常常来到这里,缠着他讲神神怪怪的故事,夜深了,他回家的路上还仿佛感到背后有阵阵阴森气息。
他停下脚步,关了手电,叫道:“陆老师,陆老师!”没人应声。
停了片刻,他打开手电往门缝照一照,去拍门:“陆老师——”仍没人应声。
过了好一阵,屋里有了响动,他凑近门边,门里却又静下去了。
又过了一阵,屋里浮起了鼾声,忽近忽远……
他只好往回走,他闹不懂陆老师是否就在屋里?那响动?那鼾声?转念又想,见了陆老师,该会说什么呢?
夜风起了凉意,吹来谁家孩子的哭闹声,杀猪一样尖叫,间或,又飘来女人厉声的叱骂声。
空中不知何时挂上了一弯残月。
远处,还浮动着三两声疲惫的狗吠。
回到家,母亲还未睡下。
屋里的灯还亮着,听到他的脚步声,母亲问:“见着陆老师了?”
“见着了。
”他觉得不能实说,那样母亲又会唠叨的。
“他的腿还灵顺吧。
”母亲问。
“哦,还好。
”他问答母亲时进入卧室去。
不想母亲又说:“你刚才前脚一走,村支书后腿就来了。
他说,明后两天,他都忙着了。
谁不知道他是个酒桶,要陪乡长去县城应酬。
他还捎来一条烟,说还有二百余元。
我推让不接,他说,是修村前那条泥泞路筹款剩下的钱……他寻思你不知何时能回来,早走了。
”说时,就熄灭了灯。
他躺在床上,钻进被窝。
被子是母亲白天在日光下晒过的,有一种暖和的气息。
但他没法入睡,眼前总是晃动着村支书海量把盏劝杯的情景,晃动着陆老师干瘦如柴的瘸脚……
他决计了,天亮就回城里去。
窗外,天边还挂着那弯残缺的月亮。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他”回到家乡伫立村头时的感慨,这段心理描写主要表现了“他”目
睹宁静、苍凉破旧、暗淡、脏乱的乡村景象后失望、怅惘、感伤的心境。
B.小说插叙“他”读小学时做过的一桩傻事,一方面丰富了陆老师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陆老师的愧悔心理,突出“他”对陆老师的尊敬之情。
C.小说中的村支书是巧于周旋的小人物,“他”曾给村里修路捐过钱,但“他”回家后被村支书冷落,这是“他”对乡村心生厌恶、决计早点回城的根本原因。
D.小说选取凉风、孩子哭闹声、女人叱骂声、狗吠声等意象描写乡村夜景,起到烘托人物心情,调整叙事节奏,暗示小说主题意蕴等方面的作用。
2.小说中的陆老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以“窗外,天边还挂着那弯残缺的月亮”结尾,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狄青,汾州西河人,善骑射。
宝元初,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延州指使①。
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
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
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
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与谈兵,善之,荐于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
”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
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
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②犹存。
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
”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
皇祐中,广源州蛮反,岭外骚动。
青上表请行。
青戒诸将毋妄与贼斗,听吾所为。
广西陈曙乘青未至,辄以步卒八千犯贼,溃于昆仑关。
青曰:“令之不齐,兵所以败。
”晨会诸将堂上,揖曙起,按以败亡状,驱出军门斩之。
已而顿甲,令军中休十日。
觇者还,以为军未即进。
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
贼既失险,悉出逆战。
青执白旗麾骑兵,纵左右翼,出贼不意,大败之,追奔五十里。
还至京师,帝嘉其功。
青为人慎密寡言,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
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
尤喜推功与将佐。
始,与孙沔破贼,谋一出青,贼既平,悉以诿沔,退若不用意者。
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为人,自以为不如也。
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
取材于《宋史·列传第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