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大学考试制度的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行大学考试制度的问题研究
摘要:中国的考试制度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考试作为一种检验学生学习水平、教师教育能力、学校培养水平的重要教学方法,在中国教育制度中早已根深蒂固,它对中国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同时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中国高校现行课程考试制度存在着目标误区、内容陈腐、形式单一、试题质量不高、教师自由空间小等弊端,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应予改革。

关键词:考试制度;创新教育;创新人才
中国的考试制度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隋唐科举制到明清的八股文,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是都是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

考试作为一种检验学生学习水平、教师教育能力、学校培养水平的重要教学方法,在中国教育制度中早已根深蒂固,它对中国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促进了中国历史车轮的前进。

考试,在中国历史上历来很重要。

由古至今,考试制度不停地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但是作为双刃剑的考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并且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其中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考试对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基本上是小学、初中、高中考试制度的延续,其导向功能发生偏差,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存在许多弊端,
亟待改革。

1、对考试目标的认识不足
第一,目标测查错位。

大学现行考试,作为一种目标参照性测验,在运用过程中被学校人为地扭曲了。

大学所培养的人才,除了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创造新知识以及正确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测查,并非低层次目标测查所能实现的。

第二,注重点偏差现象严重。

高校考试的重要意义在于信息反馈机制的准确及时。

大学现行考试制度中,考试后的情况要求教师进行分析,但只是流于一种形式,如期末考试,多数教师把试卷改出来登录了成绩就算任务完成了,有的教师即使做了试卷分析,也只是按规定统计及格率,排分数段等肤浅应付。

真正使教研组的老师能认真坐下来,组织分析研究试卷,确定考试的难易度、灵活度、开放度、学生的掌握度以及对知识的延伸度等很少。

第三,考试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适应现代改革发展的需求。

现行考试制度只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对技能的培养较为忽视,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其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受到限制。

第四,考试目的错位,学风、考风异化现象严重。

目前,多数学生的考试的目的是为考试而考试,为分数而考试,考完就可以把书本当废纸一样扔掉或者卖掉。

2、考试内容老旧陈腐
第一,考试内容轻重失衡。

高校现行考试制度延续了中国考试历来的弊端:“重知识,轻能力”。

[1]考试内容总是一些呆板的、理论化的
知识,甚至考试时候多采用客观的选择判断题,很少甚至不涉及一些主观性强的试题。

这样陈腐的考试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搞考前突击,并寄希望于教师考前划重点,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范围,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兴趣降低。

第二,考试内容陈腐老旧,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大学现行考试往往是“照本宣科”的“抄书”模式,考试内容配置不合理,学科内容不突出,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严重。

第三,考试内容过于规范化,缺乏灵活性。

现代考试制度中考试内容过于规范化,考试内容强调与所学课程内容所统一,考试中对于创新知识的考核较少。

这样僵化的考试内容过于片面,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3、考试形式比较单一
第一,考试方式较为固定,考试方法过于单一,考试不合理现象严重。

闭卷、理论、笔试的形式较多,而开卷、口试、答辩、论文、技能操作等体现应用要求的考试形式较少。

第二,考试的题型较单一和固定,客观题较多,综合性的思考题、分析论证题、证明题较少,较窄的试题覆盖面也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这样单一的考试题型致使学生作弊现象普遍而且屡禁不止。

第三,考试计分方式不科学。

大多高校教师常常只注重判分,不注重试卷反映的内容和学生的平时表现。

期末的分数高低往往关系奖学金、评优、升级、毕业证、学位证甚至工作的落实。

现在高校考试多
采用智育成绩的80%+德育成绩的20%相结合的计分方法。

学生为了以上种种利益,不惜作弊、拉关系来获取高分。

4、对教师的限制约束比较多,考试安排不合理
第一,教师自由空间小,不利于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考”。

教师能力的发挥受到教学大纲的严重限制。

同一门课程,不同教师教授应该有不同的特色,而教学大纲限制了教师不同个性的发挥,使许多不同教师采用同一僵化的方式教授知识,不能把自己的特色发挥出来,不能教授给学生他自身知识的精粹。

第二,试卷单一及其考试的统一性使教师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

俗话说:“种庄稼要因地制宜,学习方法的选择要因人而异”,“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摸一样的叶子”,这些道理告诉我们,不同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和能力进行考察。

然而,高校的考试一般都采取期末一次考试并且采用一套试卷。

这种做法限制了教师根据所教授的学生的特点进行题目设计,同时,试卷设计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发挥其潜能,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很大限制。

第三,学校对教师的要求限制了教师对学生正确的教授。

学校要求教师不迟到不早退,按时按点上下课,并且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要求内容。

这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是却过于教条。

有的教师进度快,则一节课只教二十分钟,余下的时间叫大家自己掌握,大家就会利用这余下的课堂时间侃大山,甚至教师参与其中,这简直是浪费时间。

有的教师进度慢,它就会把知识略化或者采取满堂灌方式达到学校要
求,丝毫不顾及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也是不合理的。

这样不合理的授课致使考试的不合理,教师出卷不会管学生掌握的怎样,而只在乎他讲完没讲完,他不会根据学生各自特点出卷,而会循规蹈矩的为出卷而出卷。

第四,考试过程变成了教师为主的单边活动,难以充分发挥考试的反馈功能。

现行的考试制度从出题、监考、评分无一不是教师一手操作,学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接受被动考试,没有形成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考试制度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其重要意义在于更充分地发挥其反馈功能。

在这一过程中,考试无疑起着互动的作用。

若考试只安排在学期结束时进行,将会极大地削弱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作用。

这样,既不利于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发挥考试对学生平时学习的激励和引导作用,考试的矫正和反馈功能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应试心理严重
第一,现在的大学生几乎个个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他们受惯了父母的宠爱,个个都是家里的“皇帝”。

无论是在富人家还是在穷人家,家长就算是缩紧肚皮都不会教孩子受穷受累。

这样的家庭环境导致了孩子的惰性。

很多学生从小到大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会觉得自己没有学习的必要。

这样学生就形成了严重的应试心理。

第二,现行大学对考试结果重视程度也是导致学生应试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大学考试成绩关系到奖学金、助学金、三好学生的评比,
因此,大学生还是比较重视考试的,但只是一时重视,等考试前几天常会加紧学习,甚至熬夜“死记硬背”,考完之后就会完全的把试前复习的东西忘的一干二净。

第三,国家的应试教育制度是学生产生应试心理的一个大范围条件。

由古至今,我国一直延用笔试这一重要形式来考察学生,而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察。

笔试常常一局定胜负,就像高考,走错一步,很可能满盘皆输。

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严重的应试心理。

2、学生的作弊现象严重
在现行的大学考试制度下,作弊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甚至很流行的风气。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
第一,学校不合理的管理制度为考试作弊提供了空间。

首先,考试没有受到教务部门的重视,通常出现监考不严、敷衍了事的现象。

尽管每个学校都有关于考试的一些成套制度:如《考场规则》、《监考职责》、《违纪考生处罚条例》等,然而对有关制度的理解、执行却存在着漏洞。

考场纪律的松散,伪造作弊者提供了条件;监考老师的监督尺度不同,为作弊者提供了可能性;监考老师的“手下留情”,给作弊者从心理上留下了一种妄想。

在考试监考过程中,老师监考不严,学生作弊会更加严重,这就产生了不公平,导致学生心态不平衡,从而恶性循环,导致作弊现象日益严重。

现在的大学生作弊手段花样翻新,欺骗性、隐蔽性、技术性越来越强、监考教师有时难以发现如此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生作弊行为。

其次,学校教风不正的影响。

大部分教师能够恪守职业道德,严谨治学。

但有的教师却将社会上的不
良风气带到了课堂上。

不能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甚至出现考试送礼现象。

这些都严重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部分教师不良教风的影响也是造成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原因之一。

再次,现在的教学模式比较传统比较僵化,应试教育严重。

这样的教学模式只注重传统理论知识的学习,所学知识通常会与社会所需脱节,所学知识与学生兴趣脱节,使学生产生了“学非所用”、“学也无用”的思想。

大学生考试屡屡作弊。

也是对现行教学模式抵触的反应。

最后,市场经济下,社会竞争的影响。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各高校为了保证生源,保证学校的自身利益,弱化了对学生的管理,放松了对学生进入大学门槛的考察。

第二,社会背景文化的影响。

作弊已经成为社会环风气的一种普遍现象。

现代社会,走后门、塞红包、打招呼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不良习惯,似乎这样的方式办事才能显示自己的能力,在这种坏风气的影响下,大学生也随波逐流,把考试作弊看作是理所当然的。

第三,学生的考试动机不端正。

学生作弊的动机主要有:一是为考试及格;二是获得利益,因为考试成绩与奖学金、评优等挂钩;三是为谋求"心理平衡",既然你作弊,我也作弊,这样才公平;四是哥们儿义气,将作弊变成学生之间变相沟通、培养感情的方式。

3、学生对待考试态度不端正
许多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他们通常认为上了大学就高枕无忧,不必要再像高中时卖命地学习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候,应该好好把握,尽情享乐。

许多学生平时尽情的疯
玩,到考试会想尽办法:如给老师送礼、和同学搞好关系、提前到打印室买往年的考试题、提前作小抄等等。

学生认为考试是学校一种走形式的制度,应付应付即可。

参考文献:
[1]许鹏奎,蔡中宏.论大学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的考试制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3,(6).
[2]陈东.考试作弊视界下的诚信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