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法讲座——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法讲座
陈青来钢筋平法讲座
从哲学的⾓度基础:点(独基)、线(条基)、⾯(伐基)、空间(箱基)
基础梁不抗震,只存在连接问题;框架梁要考虑抗震问题.
1、平法是⼴义标准化的思路,与细部尺⼨关⼼不⼤
2、今天讲要点,后⾯也讲构造,掌握平法要求和思想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
⼀、混凝⼟结构原理解析(含哲学与逻辑问题)
a) 关于混凝⼟结构原理辨析之⼀
1)砼结构原理承载多元理论
2)砼结构不能说是理论,⽽是原理
A、承载可靠度理论——解决结构的安全度问题
a) ⽣活中⼈和值钱的东西都在房间内,这就存在⼀个可靠度问题
B、承载⼒学理论——解决作⽤(荷载)与作⽤应⽤(内⼒与变形)问题
a) 在实际⼯程中,不是理想的荷载传递。
我国没有按实际考虑。
窗间墙与柱有拉结,不是均布。
b) 如风荷载,不是按你规定的吹,实际上准确的算不上。
虽然有问题只要不存在问题就是好的。
c) 变形的问题还可以
C、承载材料理论——解决钢筋与砼共同⼯作的问题
a) 在我国做的最好的,徐变问题,抗⼒问题
D、承载抗⼒理论——解决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问题
E、承载节点的构造理论——解决结构的连接问题
a) 在⼤学学的是构件,把构件连起就是结构是错误,是⼀个整体,现在只有在抗震上才能说。
F、——基础理论⽤于发现世界和解释世界,存在发现、更新⽽⾮创新
G、——应⽤理论的应⽤属于⽅法范畴,⽤于改造世界,存在不断创新
H、——⽅法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基础理论不具备直接⽤于实践的功能,基础理论通过⽅法⽤于实践
I、——基础理论发展极其缓慢,⽽⽅法发展迅速,⽇新⽉异。
J、——⽅法在⼈类社会⽣活中具相当重要地位
K、——中国历史上四⼤发明均是⽅法的发明⽽不是理论的发明
L、——很多问题的解决往往难在⽅法⽽不是难在基础理论上。
砼砼结构原理辨析⼆
结构⼯程界的五板归公划分
1、理论板块——基础理论和应⽤理论,应为其它板块的基础——但⽬前落后于规范规程板块及技术规则板块——⾄今未全⾯完成“构件”到“结构”的转变——没有解决好节点问题
2、规范规程板块——为国家的技术法规
a) 由于我国采⽤追踪,引进国外技术的路⼦——现阶段奇怪地到⽬前为⽌在最前沿——实际缺少国内理论板块的⽀撑——内容不稳定——修订频繁——因错位——失误属⾃然成本.
3、技术规则板块——主管政府部门批准发⾏的指导性技术条件,平法就在这个板块.
4、技术措施板块——⼯程技术类专著,主要⽤于辅助解决⼯程问题.
5、技术监督板块——主要进⾏材料,施⼯安全、质量的监督.
⼆、平法基本原理
a) 平法的应⽤理论(三要点)
i. ——将结构设计分为创造性设计内容与重复性(⾮创造性)设计内容两部分,两部分为对应互补关系,全并构造完整的结构设计
ii. 设计⼯程师以数字化,符号化的平⾯整体设计制图规则完成其创造性设计内容部分
-----------是⼯程师计算出来的
iii. 重复性设计内容部分(主要是节点构造和杆件构造)以“⼴义标准化”⽅式编制成国家建筑标准构造设计。
-----------是⼯程师抄的,现在可以不抄了。
说明:标准构造设计的实质是图形服从组织的构造规则,由设计师完成构造设计缺少充要条件:
v. 1、结构分析结果不包括节点内的应⼒
vi. 2、以节点边界内⼒的节点设计的理论依据并不充分
vii. 3、节点设计缺少试验依据;结构设计缺少试验依据是普通现象。
b) 过去先画平⾯图,后有索引,特别⿇烦。
现在⼀张平⾯图什么都有,审核特别⽅便。
这样只要创造性设计没有出错,重复性设计就不会错。
c) 所有节点设计计算不出来,节点必须通过实验,进⾏验证。
过去抄是有⼀定的问题,⼀个与实际不符,⼆是知识产权,三是太局部。
d) 节点设计⽤国家的标准设计最合适。
e) 国家的节点设计也没有通过实验,主要由⼯程师凭经验。
主要通过概念设计进⾏确定。
专家委员会脑袋⼤⼀些,灵⼀些罢了。
三、关于平法制图规则与构造要点解析
a) 要点⼀:结构与构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
b) 要点⼆:结构的刚度问题
c) 要点三:结构各类构件的连接关系(⽀座)问题
i. 要点四:平法设计规则要点——1、注写⽅式与截⾯⽅式相结合;2、集中注写与原位标注相结合;3、特殊构造不属于⾮属标准化内容
ii. 通⽤值引出来,⼀起标注,不⼀样的在图上标注;原位标注优先。
iii. 特殊构造不属于标准化内容,不是重复性问题,应该是创造性问题。
iv. 事情易细不能过细,没有完美只有合理。
⼯作越多错误越多,谁也不要包揽天下。
d) 要点五:构件钢筋的锚固与连接问题
有好多争议,有些不好解决,或不能当期解决。
但逐步形成共识的可以解决
三.锚⼊⽀座钢筋内侧的原则(不可全部⾛保护层)
1. 锚固到保护层是不可靠,⼀是:钢筋与砼有连接,⼆是线膨胀系数⼀致。
但有⼀个规范的保护层(最⼩保护层厚度),最理想的是5D。
现在主要是为了防⽌炭化。
2. 寿命最长是砌体结构,砼不如砌体结构。
在砼中横向钢筋增加粘结强度。
3. 板的负筋在梁的⾓筋内。
iv. 受拉钢筋弯锚直描段⼤于等于0.4Lae的原则。
1. 弯描只要⼤于Lae。
弯锚仍时⼤于Lae是不对的,钢筋⼀弯就不可能全是拉⼒。
弯的钢筋的长度15D就⾜够,但直的必须要保证。
2. 如果柱的尺⼨不够,只有调细钢筋直径。
Lae与钢筋直径有关。
等强等截⾯代。
v. 梁往柱⽀座内锚固过中线加5D、的原则
1. 直锚也得⼤于5D,如果想弯锚只要达于中线5D就可以弯锚
2. 梁的筋不⼀定到柱边。
教课书是等于,但实际⼯程是⼤于等于,是⼀个最⼩满⾜的原则,选⼤是⼯程师的权⼒
3.
vi. 锚固钢筋弯钩在尽端⾓筋内侧“扎⼊”的原则
1. -1的47页,剪⼒墙边的暗柱,剪⼒墙⽔平筋⾛内侧
vii. 受拉钢筋锚⼊⽀座钢筋内侧的原则
viii. 受⼒弯钩15D,构造弯钩12D的原则
1. 钢筋按受⼒考虑,就必须是15D,
2. 钢筋与砼膨胀有时不⼀样,当构件过长时差异就⼤,有些加回头钩。
有时加弯钩。
ix. ⾮抗剪钢筋距离平⾏“边缘”为分布间距的1/2的原则。
1. 板的⾮抗剪不⼀定要距离50
2. 板的抗剪必须是50
x. 节点内⾮平⾏接触连接与⾮平⾏接触锚固的原则
1. 保持近距并不是为了使砼能够下去,⽽是为了钢筋与砼共同⼯作。
2. 如梁相互锚,就成了钢板,就存在先天不⾜,存在微细裂缝:主要是⽔灰⽐、震捣的作⽤减少⽓泡、⽯⼦就得往下沉,⾻料上⾯有⼀个裂缝。
3. 加⼒到30%是弹性变形,到30⾄70%是塑性变形,⼤于70%快速把裂缝连起来,因此砼中在70%的作⽤。
4. 由于砼浇捣不下去,就改为细⽯砼是很严重的。
我们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也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没有办法。
5. 搭接,并⾏搭接错误的理论,应该是不能接触搭接。
采⽤了建议的⽅式。
说明:第⼀部分:⼀种是简单的语⾔说明复杂的问题。
⾓度在45看过去就是端部。
边缘三⾯没有保护。
中间四⾯都有保护。
建⽴刚度均匀的概念。
我国的规范是构件的规范,只有在抗震的⾓度能够体现。
第⼆部分,要明⽩谁是谁的⽀座。
施⼯⼈员要搞清楚。
基础是柱和墙的⽀座,柱是梁的⽀座,柱梁是板⽀柱。
只有往⽀座锚固。
不是⽀座只存在连接不存在锚固。
柱只有往基础内锚固,从⼀层到顶层是⼀个整体,与梁没有关系。
柱根到柱顶是整体,柱与墙增⼤箍筋为了施⼯。
梁以柱为⽀座,梁的箍筋从柱边,梁上部筋贯通⽀座,下部往柱内锚固。
板以梁为⽀座,板筋以梁边布筋。
有⼀个50是为了抗剪。
是针对⽀座说的
剪⼒墙在暗柱边多远。
由于暗柱不是剪⼒墙的⽀座,因此就没有50的限制,只要满⾜间距就⾏。
基础连梁与柱没有关系,是基础做为⽀座,如果基础是双层配筋,按基础边,如果是单层配筋,不能从基础边锚,⼀个整体贯串,进来后往下斜的问题。
⽀座只进纵筋,不进横向钢筋,如果进横向钢筋只起固定作⽤。
四、平法规则与构造应⽤要点解析
a) 基础主梁,箍筋是贯通的,梁是柱的⽀座。
存在纵筋的连接。
b) 箍筋是⼤箍套⼩箍,这样重复的筋最⼩,如四肢箍筋,⽤两个⼀样⼤⼩的相套,在抗震与⾮抗震都可以,但抗钮就不⾏了。
抗钮只与最外箍筋有关。
c) ⼤箍内加接筋是最好的。
d) 柱的施⼯缝在梁底50⾄100,抗震问题没考虑,国外是整体或在柱的中部。
这个问题是⼀定得解决。
e) 基础梁如果⼩于柱,就存在加液梁问题,就是把柱包住。
来实现梁做为⽀座。
f) 柱在基础梁内锚固,如果⼩于500且不少于两道矩形封闭箍筋(⾮得合箍),主要是防⽌钢筋偏移。
柱在基础内的弯最⼩要⼤于150
g) 柱中部搭接区加密是为了增加砼的粘结。
在柱两端的是为了抗震,主要是为了强柱弱梁。
h) 板的第⼀根筋为基础的边的1/2的板间距
i) 基础次梁为基础主梁为⽀座,次梁的箍筋从主梁边50mm开始。
j) 凡时承柱的为基础主梁,与柱不连接的就为次梁,有些次梁与主梁⼀样⾼。
楼板内应注意的事项
1、楼板从梁主筋内扎进来,板下部筋进⼊梁⼤于5D,但⾄少到梁中线。
板上部钢筋与梁平⾏的筋按梁⾓筋为1/2板筋间距。
2、如果遇到宽⾯梁,问设计单位是不是⾮要达到当中线,按道理没有必要。
3、板受拉钢筋的最⼩锚固长度为250。
4、楼板与⾮框架梁下部钢筋在⽀座处⼀定是受压的。
5、⾮接触搭接:两根钢筋间距要⼤于等于30+D,⼩于0.2Ll及150的最⼩者,两个搭接之间的间距得⼤于0.3Ll。
6、两个钢筋要弯起是1:12。
7、板悬挑板要折回来5D。
并不是直弯。
主要为了装修改造⽤。
悬挑板与栏板在⼀起,在栏板内也是5D。
8、放射筋的问题:梁的箍筋问题,在放射筋范围内箍筋可以斜放。
这样放射筋插空可以完成。
9、在两⾯悬挑板钢筋打架的问题,在楼板内做了钢筋相互关系的构造。
10、⽆梁楼盖的构造,有时在下部的筋有时到上部了。
搭接时要把搭接头弯到上部,并且要⼤于0.3Ll
11、
12、国内是重结果,⽽国外是重过程。
钢筋应该重过程,中间不控制砼打得特别好是没有⽤的。
在哲学的理念上没有结果,只有过程。
⼀个过程的开始主要看起动新的过程是不是强。
⼀件事没有做就想结果。
办好每⼀个过程,结果是⾃然的。
13、梁与柱的钢筋打架,就采⽤撬⼀下是不可取的。
平法-1的问题
1、先说梁、再说板,最后说柱,主要是梁好说。
砼结构中存在两个⽅程,三个未知数的问题。
2、柱问题就多了,存在⼤偏⼼与⼩偏⼼。
3、平法考虑层次性,主要是基础、柱、梁、板有各⾃的⼦系统。
关联性。
各⾃之间有⽀座,基础、柱、梁、板前⾯是后⾯的⽀座,楼梯是特殊板。
有⼀个相对完整体,基础、柱、梁、板的顺序与施⼯相⼀致的。
4、平法中先谈柱、后谈梁、再谈板。
梁的问题
1、构造结点中的多空的问题,⼏个尺⼨取最⼤值的问题。
2、梁上部钢筋伸⾄柱外边(柱纵筋内侧)且⼤于等于0.4Lae。
看图除了⽂字外还得看图形。
3、弯锚在中⼼线过5D,⼤于0.4Lae可以弯。
是不是上下筋都可以相互同⼀位置弯,⾮抗震可以,对于抗震不⾏。
4、Ln为最⼤跨的净跨长度。
取Ln/3是经验取的。
5、下部在⽀座处锚固,钢筋很长,是不是可以通出来,后来修定时不能标准化,⼀是梁的搭接要避开加密处,⼆是受⼒较⼩处,受⼒较⼩多⼤是较⼩,很难确定。
为了节省钢筋相到⽀座外连接,在54页补充了⼀条。
采⽤⼀级节点可以,可以爱在什么地⽅连就在什么地⽅连。
6、柱的机械连接合算,可以省搭接和加密钢筋。
锥螺纹只能适合柱不能⽤于梁内。
7、⾮抗震可以⽀座外进⾏连接。
8、图集没有解决三排筋的问题,应该由设计⼈员进⾏告知。
如果第⼀排全部通长,第⼆排就为第⼀排的⾮通长筋。
9、梁上部即有通长筋时,架⽴筋的搭接长度为150。
150主要是让搭接区域内⾄少有⼀根箍筋
10、结构理念,钢筋分三个等级,⼀个是受⼒钢筋,也是主筋,受⼒钢筋锚固特别严格。
主要考虑受拉。
第⼆是构造钢筋:架⼒筋与侧⾯筋,基本上是⼀个构造要求。
⼀般不需要回头勾,有⼀个分布筋是墙⾝的竖向筋应该是受⼒筋,变⾮是构造筋。
11、顶层梁的上部端部筋的问题。
12、梁的下部钢筋没有必要全部伸⼊⽀座,⽆论如何⽀座的弯距⼩于跨中。
可以在梁⽀座外短开,规定⼤于0.1Ln1,在图集上只做了两排钢筋上部筋不断的问题。
13、L=last是长度,A是锚固,E是抗震
14、加液⼀般没有两排筋。
15、梁变截⾯时,按100%锚固考虑。
要通长筋时,要进⼊柱50时才能弯。
下部钢筋通时不进⼊50,可在于⾼处得进⼊柱50。
16、吊筋,放了吊筋可以不放加密筋,不能只把次当包住。
17、侧⾯筋:为什么越配越⼤,梁裂的问题,⼀分析就是筋少了。
其实裂缝主要是⽔灰⽐的问题。
⼆是安定性的问题。
18、规范管纲,其它图纸管⽬。
19、规范当梁⼤于等于450时,得设侧⾯钢筋,但间距不应⼤于200。
悬挑梁的问题:
1、⾮框架梁下部筋不进⼊50,原因是受压。
2、第⼀排筋,⼀部分在外弯下⼤于12D,第⼀排另⼀部分往下斜弯。
斜筋是帮助箍筋抗剪的。
第⼆排直锚。
3、有些⼈说往柱内锚La不放⼼,你可以加长,但规范不能这样做,这样做就说明La不可靠,本⾝考虑的概率是99.97%,失效概率是0.03%,你加长1 .5不⼀定能提⾼多⼤的概念。
加长是可以,本⾝是⼤于号。
如果你对规范内的那个节点不放⼼,可以改。
如果你改了责任你负责,如果你不改责任谁负责,是灰⾊区域。
但个⼈的责任可以减少。
4、
梁柱的结点
1、中柱:⾮剪⼒不能搭接,⼏个指标取⼤值。
2、最好的搭接位置在柱中,
3、如果是⼀级连接可以在加密区内,但不能在⽀座内。
4、焊接不可靠的问题,电渣压⼒焊只能⽤于柱,不能⽤于梁。
5、上下柱不同钢筋数量时加插筋。
必须是1.2Lae。
6、中柱顶层的节点:
a) 往外或往内都是12D。
b) 柱要给梁⽀座,要形成完整的钢筋笼的问题。
c) 如果梁特别⾼,只要够了Lae是不是可以,其它是不对的,必须是完整的,柱得到梁
顶。
有两种错误的做法是:⼀是直锚够,⼆是加弯12D够锚。
d) 梁上起柱的图,梁是柱的⽀座。
e) 梁顶部直的部分必须⼤于0.5Lae,有时不应限制。
f) 端柱处理要严,中柱要松。
柱头就特别复杂。
g) 规范在执⾏中会出现的问题:
i. 有两种节点,⼀个是柱往梁内锚,A、B、C,⼆是梁往柱内锚。
如果梁太⾼,柱内的筋,没有弯或梁顶就够了1.5Lae,不少于柱外侧的钢筋的65%。
35%的伸⾄柱内边等下弯。
不好算根数。
ii. 第⼆种,如果梁特别⾼,梁内的筋到不了梁底,我的观点,1.5或1.7没有关系,可以看着办,两个原则,⼀是任何情况下柱的筋必须伸到梁顶弯折12D,但必须⼤于1.5Lae。
抗震有三个⽔准,⼩震不坏,中震可修,⼤震不倒。
应该是两个⽔准,不应有中震可修,其实⽆法修。
⼤震不倒是节点不散。
还有⼀个最⼤的问题,节点根本实现不了,柱的钢筋如何插空,不然成了钢板,梁柱的钢筋打架。
其实⼯地上施⼯没有施⼯不上的,凡正砼打完看不见。
现在⼀个办法是柱⾼起⼀点,⾼30加钢筋直径。
iii. 柱梁尺⼨平齐时,梁的钢筋往内弯⼀点。
这个不能凑合。
h) 箍筋
i. 机械连接和焊接的地⽅不加密,只有绑扎连接要加密。
ii. 窗台下的短柱要加密。
iii. 箍筋的套法,必须外得到⼤框,内是⼩箍,如果不这样,可能有重⼜叠三层的问题。
这样规定箍筋的只有两层。
7、剪⼒墙
a) 剪⼒墙越变越复杂。
要把问题简单化。
剪⼒墙的暗柱是⼲什么⽤的?框架柱中间层有反弯点,暗柱没有反弯点,它不是柱,不能独⽴于剪⼒墙,是对剪⼒墙的加固。
b) 暗柱不易过⼤。
过⼤越不利。
过⼤可能是失误。
c) 按说,暗柱与端柱应是全部加密。
暗柱对箍筋的要求⽐较⾼。
d) 翼墙只要伸到墙端弯15D,墙多厚还得伸和弯。
这就是规则,规范都是⼤于等于号,伸到头没有错,不伸到错了。
e) 暗梁与边框梁。
暗梁不是梁,是对墙的加固。
边框梁是加固墙的带。
连梁是梁但⼜与框架梁有区别。
f) 连梁中层箍筋不需要往外伸,但顶层要求箍筋伸到头,但只指对应连梁的顶层,并不是⼯程的顶层。
g) 暗梁的主筋在剪⼒墙的内侧,拉筋是拉剪⼒墙的作⽤。
h) 暗梁与连梁的关系。
暗梁不重设,只要完成搭接设。
i) 边框架仍与墙在⼀起,不应有加密区的思维。
j) 洞⼝加强,在预算是不要漏掉。
洞⼝⼩于800时,四⾯加强,⼤于800时,不能按加强,应按边缘加强考虑。
k) 连梁的开洞,是可以的,但框架梁是不是可以,应该说是不⾏的。
五、答复问题
1、第⼀个问题:
a) 剪⼒墙横向放到外侧施⼯放便。
其实没有严格的规定。
b) 箱形基础与剪⼒墙⼀平,剪⼒墙的剪的放到外侧。
c)
2、第⼆个问题
a) 梁与剪⼒墙连到⼀起,梁是什么梁?框架梁是两端与柱相连,如果⼀端在墙上不是框
架梁,你说半框架没有这个说法。
要我说,只要与柱相连,就按框架梁计算,如果与柱不连就是⾮框架梁。
b) 但剪⼒墙上架墙算什么梁。
如果墙宽度不够,达不到0.4Lae如何办,这样只有调细钢筋直径。
这个梁是什么梁,不应该按框架梁。
第⼀按框架梁把剪⼒墙的受⼒搞乱了。
第⼆框架梁与框架柱才能整体发挥效应。
c) 框架柱抗震是让摆起来,但剪⼒墙不能摆,是抗震的第⼀道防线。
d) 这样的梁应该按⾮框架梁对待。
e)
3、第三个问题
a) 如果端柱圆柱,就按节点5考虑,柱伸到梁顶变12D。
梁往下弯到梁底的1.7Lae。
b) ⾬蓬不能⽤顶层节点,但也不应⽤中柱。
应该得有⼀种这样的节点。
由设计解决。
c) 梁与斜柱就在相交最内这起点。
4、第四个问题
a) 基础筋有⼀个不重复的原则。
梁有的筋与基础内的筋不应重复。
b) 端墙的筋如果15D⼤于墙厚,如果存在可以按墙厚减两个保护层。
5、第五个问题
a) 现浇楼梯的施⼯缝,应留在何处?
b) 我得研究,03-2时解决。
6、第六个问题
a) 悬挑构件,不论悬挑多长,都是锚固La,从设计⾓度应该说是没有问题。
7、第七个问题
a) ⼗字节点不是边缘构件,顶字节点,只有顶的墙才是边缘构件,横向不是边缘构件。
b)
8、第⼋个问题
a) 电梯井的剪⼒墙的钢筋应该贯通。
9、第九个问题
a) 平法的设计依据没有施⼯规范,施⼯规范是下游规范,下游规范应该服从上游规范。
10、第⼗个问题
a) 剪⼒墙的筋应该是在楼板上500,这个图集上没有。
11、第⼗⼀个问题
a) 柱全⾼加密时,连接应与⾮加密的⼀样,仍存在连接的位置。
12、第⼗⼆个问题
a) 对基础的底板的马凳没有具体要求,主要是为了施⼯。
以后可以加进去。
13、第⼗三个问题
a) 柱纵筋都得错层连接,就是四根也得错开连接。
砖混的平法在07年。
14、第⼗四个问题
a) 板内只要筋形成⽹格就不需要分布筋,形不成⽹格就不需要分布筋。
分布筋是由钢筋形成⽹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