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卷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村宁静
郭军平
身处乡村,耳边既没有汽车的喧哗声,也没有城市楼房建筑的轰鸣声。
乡村当然也有声音,但是这一点声音恰似来衬托乡村的宁静的,而不是给乡村带来热闹的。
细听乡村的声音,是田间那一声又一声忽长忽短的蟋蟀的清鸣,是唤起儿时记忆的“知了,知了”的鸣叫,是隐藏于绿树草丛里的一声又一声的锦鸡的“咕咕”声或“嘎嘎”声。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用来形容乡村的声音是恰好不过的。
有了宁静的意境,也就有了一幅淡泊的味道。
是的,身处乡村,灵魂仿佛一下子清净了许多,那些功名利禄啊,那些争长论短啊,那些燥烦啊,一下子好似鬼魅一样跑的无影无踪。
然而,当乡村从眼前消失的时候,那些鬼魅却又不知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钻了出来,占据你的心灵,啃噬着你的宁静和淡泊,以至于让你无法安静下来好好地读一本书。
乡村的宁静看来是具有极大地调节心灵的作用。
这也难怪那些古代的大儒大贤在著书立说之时,常常喜欢隐居于乡村。
环境塑造心灵。
乡村的宁静有利于内心的安静。
倘若要解决一个冥思苦想而不得的问题,或者是在灵感无法到达自己身边的时候,我想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乡村。
在这里,也许一切复杂的想不开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也许干涸的心灵之田也会遇到一股清清的艺术之泉的浇灌。
乡村是无言的大书,是老子的大道归真、道法自然。
宁静的乡村让你可以放下所有的恩怨、所有的负重,在宁静的乡村里你会变得目光清澈,心胸开阔。
身处宁静的乡村,也许我们就能很快走进那些古代田园诗人们的心灵,享受他们诗文里营造的意境,与他们一起欣赏斜阳,倾听天籁。
而这一种美,远远不是城市里的人们在阳台上弄弄花盆,在鸟笼里养养鸟儿的享受。
走到乡村,方才感到这是一块纯天然的自然风景,这里的树木高大无比,直逼苍穹,也许在它们的生命精神里,有着一种野性的光芒。
这里吹来的是带着乡间泥土气息的、带着花木香气的风,而不是城市里高速运转的电风扇吹出来的阵阵热风。
要说乡村里的宁静,也许是更多的树木带来的,更多的繁茂的庄稼林带来的。
远看,乡村是被树木包围在一片绿色的海洋里。
是的,走近乡村,田野里是长势喜人的高过人头的包谷林,或者是一片又一片绿油油的红薯蔓,就是村头村尾也是高大的杨槐类的树木,浓荫遮蔽。
难怪乡村这样宁静,恐怕都是草木们把所有的噪音都吸收了,只剩下了一片悦耳的鸟鸣与蝉唱。
相比之下,可惜城市没有这样的荣光。
城市有的是树木,但僵硬的路面是来来往往的车辆。
城市的树木显得无能为力,爱莫能助。
有水环绕的乡村更宁静,水的哗哗流动声,不仅驱散了人们一天的疲劳,而且给你精神上的审美享受。
古代田园
诗里的意境是能够体会到的,无论是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意境或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的描绘甚或王维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的画面在这里似乎都可以寻觅得到。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倘若真遇到了乡村里的绵绵细雨,看着那燕子翻飞、子规啼鸣,你才会真的感觉到宁静的乡村真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在这样美妙的画境里,你真会陶醉了,不愿走出画面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开头以动写静,通过描写蟋蟀的清鸣,知了的鸣叫,锦鸡的声音来衬托乡村的宁静,与写城市的声音不同,作者对乡村的声音充满了喜爱之情。
B.作者热情赞扬了乡村里的树木,认为它们高大无比,与繁茂的庄稼一起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乡村宁静的美。
C.环境塑造心灵,宁静的乡村能够调节心灵,让人淡泊名利,沉浸学问,一定能做出不凡的成就。
这就是古代大儒大贤喜欢隐居乡村的原因。
D.本文多处引用诗文名句,这些名句显然增强了文章的诗意境界,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假若去掉,文章的整体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
2.阅读全文,说说宁静的乡村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或我们”两个不同的人称,请概括其好处。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兵爷的心愿
柴双政
嫩娃谈了三个女朋友兵爷都不满意。
嫩娃是兵爷的亲孙子。
兵爷是嫩娃对爷爷的敬称。
爷爷是抗战老兵,身高一米九零,即使活到九十五岁,拄着拐杖走路也是腰板挺直。
嫩娃把爷爷称兵爷,是调侃中满含敬佩。
嫩娃是兵爷对孙子的爱称。
嫩娃是名牌大学学生,学计算机,身高一米六五,走路拖泥带水。
兵爷把孙子叫嫩娃,是疼爱中略有不满。
大二开始,嫩娃就陆陆续续往家里领女朋友。
领回家,先直奔爷爷房间让兵爷过目。
兵爷总会把嫩蛙的女朋友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打量三五个来回,然后并不说话,而是用见面礼的金额表达自己的判分。
嫩娃领回的第一个是四川姑娘,细胳膊细腿,小巧玲珑。
嫩娃用不断搓手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满意。
但是兵爷的见面礼是十元!
嫩娃领回的第二个是江浙姑娘,吴侬软语,莺莺燕燕。
嫩娃用佝偻着腰,围着姑娘不停地转圈的夸张方式向兵爷宣示自己的欢心.
可是爷爷的见面礼依然是十元!
嫩娃领回的第三个是东北姑娘,一听到姑娘的家乡,兵爷一个鲤鱼打挺就从床上弹了起来,可一打量那姑娘,兵爷就不停地咳嗽。
见面礼就当然还是十元.
这次,嫩娃不再像前两次那样调侃着问,兵爷,这个妹纸肿么了?大大的打赏有木有?而是奇怪了,结巴了,愤怒了:“兵!兵!兵爷啊,你还不满意啊,她可是我们的班花,我们全班都说她长得像章子怡!”
张什么?兵爷没有听懂。
“兵爷,您到底想要一个怎样的孙媳妇?您老给指条明路,好让属下按图索骥!”嫩娃腔带哭音。
兵爷吸一口烟,说:“我早就说过了,咱们家该换种了,不能再生个娃娃,像个猴儿,打起仗来……”
嫩娃立刻打断兵爷,抢白道:“你又要说中条山战役了吧,又要说你们排和日本鬼子拼刺刀了吧,又要说身大力不亏,多杀鬼子保自己了吧,又要说拼到最后就剩下你和大贵两个大块头了吧!告诉您吧兵爷,那是你们国民党无能!打仗是要靠机灵、靠智慧的,不是光靠大块头硬拼的!您整天看电视,您看看人家《雪豹》里的周卫国,靠的就是学问,文章就是一小鲜肉嘛!再说了,现在打仗都在计算机上,人连面都不见,要那大块头傻不拉叽的有什么用?你就是个施瓦辛格,就是个人猿泰山,就是个变形金刚,就是个哥斯拉,一导弹也给轰没了!还说什么换种,粗不粗俗啊!再说了,要换种您给我爸说呀,我妈才一米五零,一米五零能生我这么一个一米六五的猴崽子就不错了!没有把我生成侏儒您就万幸吧!您叫我找一个高大威猛的,般配吗?人家能看上咱这小身板吗?……”
嫩娃突然不敢说了,因为他看见爷爷满脸抽搐,嘴唇哆嗦,手也颤抖着摸索拐杖……嫩娃知道自己话说多了,话说过了,尤其是说“我妈”的那几句,那是戳到“文革”留给兵爷的一辈子的隐痛了。
就在嫩娃抱头“猴”窜出兵爷房间的同时,兵爷的拐杖也箭般地追出,不过毕竟人老力衰,强弩之末,拐杖不及嫩娃的速度,很快瘫软落地。
但是,兵爷的吼声还是追入嫩娃的耳鼓:“滚!滚!你他娘的和电视剧一样屁话连天!”
抗战胜利70周年庆典的第二天,嫩娃接到父亲的电话:“你爷快不行了,想你,赶快回来看看你爷!”父亲沉吟一下又说,“带上你的对象!”
在兵爷咽气前,嫩娃终于带着对象赶回到家中。
听说姑娘家在内蒙,在儿子和嫩娃的帮助下,兵爷使劲儿抬起了身子,错动眼珠打量了一番姑娘,也不知道是满意还是回光返照,兵爷双目含津,眼睛有了不一样的光亮。
兵爷还用尽全力扭头示意了一下枕头。
枕下赫然放着一万零一元的红包!
出了兵爷的房门,高高大大的内蒙姑娘将红包双手递给泪眼婆娑的嫩娃。
嫩娃一推,看着她说:“你拿上吧,谢谢你急我之困,满足了爷爷的心愿,这个就权当是给你的租赁费!”
“我一分钱也不要!我什么钱都不要!”姑娘涨红了脸,望着公司里的这个叱咤风云的Ⅳ精英,深情地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三次写兵爷“不满意”,既设立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写兵爷与嫩娃的争吵作铺垫。
B.小说中嫩娃对兵爷的抢白,对比了不同时期的战争特点,生动形象地从侧面体现了时代的发展与国防科技的进步。
C.“扔拐杖”“吼”表现了兵爷脾气暴躁的一面,选孙媳妇一心考虑打仗需求,则表现了他这位老兵的战斗情怀。
D.小说语言质朴生动又诙谐幽默,结尾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给读者以想象空间,便于读者对故事进行审美再创造。
2.小说的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试就主要人物分析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
3.小说结尾(两段)具有喜剧的诙谐之趣,试结合内容作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庸武侠被奉为文学经典是一个重构经典的过程。
想要重构经典,文学作品本身必须拥有极高的艺术魅力。
但凡在文学创作,传播和接受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难以实现“经典化”。
金庸武侠小说无疑在这几个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标准。
尤其在文学创作这一环节中,金庸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都对传统武侠小说有着极高的超越,加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把故事巧妙地融入历史背景中去,给人以真实感。
其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多样、有个性、读之令人爱恋,掩卷叫人流连。
这样的武侠小说,怎能不打动人心。
一旦打动人心,大家就会争相传阅,这就为其成为经典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只有大家都认可的优秀文学作品,才配得上经典的称号,金庸武侠小说无论从情节,人物还是艺术手法上来看,都是大手笔。
经过几十年的沉淀与洗礼、成为经典是其发展的必然。
除此之外,金庸的武侠小说还带有中西合璧的性质。
首先、其武侠小说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从思想内容来看,金庸的小说往往在主题上流露出家国情怀,小说中塑造的一系列正面人物形象往往都是侠肝义胆、胸怀天下的英雄。
这样的英雄人物十分符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君子标准,而金庸也有意将儒侠奉为真正的大侠,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正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极大肯定。
此外,金庸本人的古典文化功底也十分深厚、这在他的小说中不难发现。
比如,金庸作品中的人名多是有典故出处的,像穆念慈、任盈盈、苗若兰、木婉清、余沧海、岳不群等等,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都能从中国古典文献中找到出处。
这样的好名字在金庸作品中比比皆是,无形中提升了作品的意境,让人觉得韵味无穷。
其次,金庸的武侠小说很好地借鉴了西方现代写作中常用的写作技法,比如变形手法的使用,通过大胆的夸张与想象,对作品情节进行突破常规的创造,例如郭靖这位大侠在与敌军交战时使用的“降龙十八掌”就是作者的有意夸张。
金庸作品中类似的描写还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化骨绵掌”“辟邪剑法”“鹰爪擒拿功”等都是作家的有意创作,这种夸张与变形不仅增强了阅读趣味,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变形技法的使用,可能和金庸受到过西方文化的影响有关。
与金庸同时期的武侠作家梁羽生就曾在他的《金庸梁羽生合论》中提到:“金庸是‘洋才子’,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电影的影响,画面感较强。
”但正是因为金庸武侠的中西合璧,才满足了不同读者的审美趣味。
无形中也丰富了读者的审美感受,这也是金庸武侠持续受到不同年龄层次读者喜爱的关键原因。
(摘编自田莉莉《金庸与全民阅读——谈金庸小说对大众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能否写出“人的文学”来.张恨水已经用《啼笑因缘》等小说实践做了圆满的回答。
章回小说写“人的文学”,既有精彩的故事,也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果说张恨水小说还是一种尝试,金庸小说已经形成了一种观念;以人的成长为中心,说故事、写人物。
更有价值的是,怎样在章回小说的文体模式中写“人的文学”,
金庸有着不同于张恨水等人的独特贡献。
张恨水的《啼笑因缘》等小说中的人性张扬是将人物置于与传统文化的对抗中完成。
写人性的多面性和人生的困顿,要求的是人性的发展和创造,是外国的人道主义观念的张扬;受到的是当时文坛新文学的影响。
金庸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阐释人性,是在中国世俗文化中阐释政治文化与国民文化。
写人性的规范性的光彩和对人生规律性的思考,金庸小说中的“人性”更具有中国特色。
从这个意义上说,金庸小说显然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写“人的文学”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传统世俗文化是恒定的规范,现代文化视角却是多面与灵活。
在我看来。
金庸小说的现代文化视角突出地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西方文学艺术。
例如在韦小宝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宫廷戏中的弄臣形象的影子。
法国作家大仲马的那些复仇小说、侠士小说对金庸小说也有明显的影响。
虽然这些外国小说的人物也还是类型人物,但是异样的影响给金庸小说人物带来了异样的色彩。
二是电影艺术。
电影的特写镜头突出的是画面感。
在金庸小说中比比皆是,稍微回味一下。
那些画面就会在你的脑海中停留,挥之不去。
三是接受中国鲁迅等人的新小说的影响。
鲁迅等人的新小说善于用细节刻画性格,塑造形象;金庸小说同样做得相当到位。
(摘编自汤哲声《金庸小说的文化解读与文化人格的建构》)
材料三
金庸笔下的文化,宽广深厚。
他调动自己的丰富学养.从传统文化的思想大河中打捞宝贵的生存智慧和丰富的精神资源.作为自己塑造人物,设计武功,提炼主题,思考人生的重要参照思考,使武侠小说呈现出很高的文化层次。
儒、释、道、墨诸家精神的积极内涵都在其作品中有丰沛的体现。
儒家积极入世、经世济民的思想,成就了金庸笔下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如郭靖、乔峰。
他们忧虑众生,为善除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有着阔大的胸怀。
道家随心任性、率性而为的思想,成就了金庸笔下的经典角色张三丰、令狐冲、周伯通等。
他们旷达超脱,不为外物所拘,独行于天地之间.崇尚精神人格的自由。
同时,金庸还善于用佛性和佛理架构故事,如《天龙八部》中段誉、萧峰、萧远山、虚竹、慕容博、鸠摩智等人的命运叙事。
儒重义务使命,道重自然天性,佛重救苦救难。
金庸的小说,深深地烙印着传统文化的印迹。
他将儒家的责任与道家的释放等有机融合在江湖的意境中,体现出对宇宙和人生的独特体悟和认识。
金庸对武功的命名,不少取材于道家、佛家、儒家的修身养性智慧,比如太极拳、凌波微步、太玄神功、芙蓉金针、追风剑法、九阴真经、神行百变术、避邪剑法、玉女素心剑、黯然销魂掌、长拳八段锦、庖丁解牛掌、独孤九剑、左右互搏术、倚天屠龙功、四象六合刀、雨打飞花剑、华山伏虎拳、泰山十八盘等,凝聚着“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他还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医卜星相、阴阳八卦、音乐舞蹈等元素糅合在武功招式的创造中,于是有了“诗化武功”“音乐武功”“书法武功”“舞蹈武功”等等。
比如《笑傲江湖》中,莫大以胡琴弹奏《潇湘夜雨》,“琴中藏剑,剑发琴音”,七只茶杯应声而断;《书剑恩仇录》中,金笛秀才余鱼同的金笛,时而做鞭,时而做笔,时而做暗器;《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演绎箫乐碧海潮生曲,以乐为武对战老顽童周伯通。
《侠客行》中,一壁书法,一撇一捺、动静疾徐中都蕴含着剑术玄机。
《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得知爱徒俞岱岩惨遭劫难后满腹悲情难自抑,深夜凭空书写王右军的《丧乱贴》,无意中创造出旷世书法武术。
金庸以诗性的想象将武侠与音乐、书法、诗词等融会贯通,增强了小说的审美性和文化内涵。
(摘编自鹿义霞《侠义道·文化根·世情劫·家国梦——金庸武侠小说的多重维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的武侠小说带有中西合璧的性质,所以他的小说既有浓烈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也能从中找到西方文化的影子。
B.金庸作品中的好名字比比皆是,像穆念慈、任盈盈、苗若兰、木婉清、余沧海、岳不群等等,看上去像是随性为之,其实都能在文献里找到影子。
C.材料二中提到电影艺术的运用是金庸现代文化视角中重要的一环,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源自材料一中所提及的西方电影的影响。
D.材料三认为金庸的作品中融合了儒、释、道、墨诸家的精神内涵,它也可以用来解释材料二中论及的金庸小说中的人性更具有中国特色。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武侠是一个重构经典的过程,只要创作,传播和接受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难以实现文学作品的“经典化”。
B.金庸的武侠作品在主题上都能体现出家国情怀,侠肝义胆、胸怀天下的正面人物形象比比皆是。
C.张恨水的章回体小说里既有精彩的故事,也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只是他的作品对人性的诠释与金庸相比有较大的不同。
D.金庸小说的现代文化视角突破传统世俗文化恒定的规范。
这其中借鉴了西方文学艺术的特长。
3.下列说法中,对金庸作品中武学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设计的武功有很高的文化层次,除了自身丰厚的学养,还在传统文化庞大的宝库里取材。
B.金庸对武功的命名。
有一部分学习了西方的变形手法,也有不少取材于儒道释的修身养性智慧。
C.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太极拳,凌波微步、玉女素心剑、鹰爪擒拿功、长拳八段锦、华山伏虎拳、泰山十八盘等武学名称里都有体现。
D.在《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演绎箫乐《碧海潮生曲》对战老顽童周伯通,是金庸以诗性的想象把武侠与音乐融为一体的表现。
4.材料一引用了武侠作家梁羽生在《金庸梁羽生合论》的言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优秀的武侠作品应该具备哪些特质?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
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
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
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
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
宋璟见陟叹曰:“盛德遗
范,尽在是矣。
”迁礼部
..侍郎。
陟于鉴裁尤长。
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
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
考,由是无遗材。
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
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
..,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
李林甫恶其名高,恐逼己,出为襄阳太守。
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曰:“子能发陟罪乎?吾以御史相处。
”豸之乃劾陟馈遗事。
陟贬桂岭尉。
会安禄山陷洛阳,弟斌没贼,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密谕守吏,令胁陟使忧死,州豪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坚卧不出。
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江东节度使。
与高适、来瑱会安州,陟曰:“今中原未
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
”乃推瑱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曰:“皇天
..后土,实鉴斯言。
”辞旨慷慨,士皆陨泣。
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
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
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
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
卒,年六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B.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C.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D.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楷:文中指书体。
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八大类形体。
B.礼部,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
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事。
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
C.三公:也称“三司”。
不同的朝代所指的官职不同,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末至东汉初期以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为三公。
D.皇天:古代对天的尊称。
后土:古代对地的尊称。
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陟才华突出,遵守孝道。
他从小聪明异常,十岁担任官职,擅长写文章;他的父亲去世,因父亲生前不得志,他和弟弟八年不出来做官。
B.韦陟恪尽职守,为国选材。
他在礼部任职,改变以往选人的方法;他在吏部任职,凭借个人素质,改变了吏部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