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3 蜡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蜡烛❶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梳理记叙要素,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
2.理解蜡烛、围巾等细节描写的作用。

(重难点)
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文章中真挚感人的语言;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的形式。

情感目标
体会真情,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1:(激发兴趣)
播放苏联卫国战争影像资料片断,请学生谈谈观后感受。

(“二战”期间,德军同样把炮弹倾泻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

就在那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之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在了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

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随作者一起穿越时空,共同用心去感受吧。


设计2:(激情导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烘托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写缠绵哀伤的离别;《烛光里的妈妈》歌颂母亲。

无论中外都有很多诗文以借蜡烛为题。

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令人震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线索,概括内容
1. 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二战末期,1944年9月19日
地点:方场
人物:南斯拉夫的老妇人
起因:在苏联红军攻占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个青年战士牺牲在了方场上。

经过:一位饱受战争折磨的南斯拉夫老妇人在德军的枪林弹雨中埋葬了他。

结果:老妇人将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时的喜烛点燃在这个素不相识的战士的坟头。

那明晃晃的烛光在被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闪亮。

2. 学生再次读课文,4人小组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交流、讨论。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目标导学二:分析形象,把握性格
跳读描写老妇人的相关句段,小组讨论,结合文本分析文中老妇人的形象。

生甲: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

她是一个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渴望解放,渴望和平的人。

生乙: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她是一个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的人。

生丙: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她是一个无所畏惧、不怕艰难的人。

生丁: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她是一个具有深【学法指导】
记叙的“六要素”及作用: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

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

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沉而强烈的母爱的人。

☞目标导学三:抓住细节,品味效果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交流。

1.文章11次描写了德军的炮火,请分析其作用。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出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分组讨论:文中六次描写了蜡烛,有什么作用?
例句: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作用: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小组探究:文中四次对黑围巾进行了交代,有什么作用?
例句: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作用:“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 文章对老妇人的动作进行了反复描写,三次写“爬”,三次写“跪”。

速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这样安排的作用。

例句:三次写“爬”: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

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作用: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目标导学四:把握写法,感悟妙处
1.再读全文,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

【学法指导】
人物动作描写的作用: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

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

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重要的作用。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目标导学五:总结主旨,揣摩心理
1.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

2.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300字左右即可。

【教学提示】
学生先集体朗读本段,再引导分析。

教师可以给出下面几个思考角度:
(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三、板书设计
蜡烛
西蒙诺夫
炮火(11次)——德军残忍疯狂,老妇人不顾生死——典型环境
黑巾(4次)——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母亲般的爱——重要道具
蜡烛(6次)——象征生命之光,寄托哀思,情谊见证——全文线索
老妇人动作(6次)——崇高精神,不畏艰险——重点细节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课堂教学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梳理故事。

2.能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征。

3.重视个性化阅读,兼顾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不同的阅读感受。

4.能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方面来深入文本,与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不足之处
1.根据课文内容揣摩语句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这一方面需加强。

2.深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需要教师逐层引导,否则难以真正把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