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堂演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联系课文中他的诗句,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2、识图题:
观察下面地图,回答问题:
⑴图中人物是_______,他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____次下西洋,最远到达_____沿岸和______东海岸。

⑵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出郑和航海船队的出发地和所到过的主要地方。

⑶这一历史事件所起积极作用是什么?
(4)这个历史事件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有什么启示?
3、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远航?女生:“郑和从小就能吃苦耐劳,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

”男生:“宋元以来,我国的造船业发达,能造出巨大的海船。

”他们说得对吗?如果不对,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4、读诗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稻钤深处
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这是谁说的诗?
(2)他有哪些英勇事迹?
(3)他领导的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高尚品德?
参考答案:
1、“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

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2、(1)七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略
(3)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发展;促进了华侨对东南亚的开发。

(4)应该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对外交往,用世界上优秀的文明成果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3、他们讲的各有道理,但都只讲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郑和远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等,这些都是郑和远航能够实现的科学技术条件。

再就是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与佛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这些也是远航成功的重要条件。

当然,船队中其他成员也是功不可没的,比如说,各船的船长、舵手及全体船员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等等。

然而,更重要的一点,你们二位并没有说出来,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是这个航海壮举得以实现的物质前提,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因为郑和的船队要远航,首先需要的是大量资金和优质的远洋船只,如果没有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办不到的。

4、(1)戚继光。

(2)明朝中后期,他在东南沿海一带组织抗倭,屡战屡捷,平息了倭寇对我国的入侵。

(3)取得胜利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①抗倭斗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广大人民利益;②他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③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④戚继光的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也是原因之一。

(4)学习他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勇于拼搏、顽强斗争的精神;学习他一心为国,淡泊名利的可贵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