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复习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夏朝:王位世袭制、家天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二、政治制度——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3、主要诸侯国:燕、齐、鲁、宋、晋
4、分封的内容:土地和人口
5、权利和义务:世袭统治权;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6、评价:稳定秩序,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但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诸侯割据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
三、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核心:嫡长子世代继承
3、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影响:对当时: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护了贵族的特权
对后世: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观念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秦朝:
一、皇帝制度:特点——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皇权独尊
二、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
三公: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和一部分行政)
三、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1、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贯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作用: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加巩固
汉朝:汉承秦制:汉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一、君权和相权——完善中央行政制度,解决俊相矛盾
1、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2、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内朝(外朝)
3、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或者驳回),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
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4、宋代:二府三司【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如何分割宰相的权力: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5、元代:中书省和宣政院
6、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
内阁:性质:侍从顾问机构,没有决策权
目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后来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7、清朝:设立军机处
(1)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2)性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3)职能: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上传下达,跪受笔录
(4)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带来的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中央行政制度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贯穿君相矛盾
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完善地方行政制度
1、秦朝:郡县制
2、汉朝:郡国并行——州郡县
3、唐代:道州县
4、宋代:路州县
5、元代:行省制(1)十大行省
(2)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中央行政制度演变的趋势: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贯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选官制度:
1、世官制度:先秦标准:血缘
2、察举制:汉武帝时期标准:才德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标准:才德——家世门第
4、科举制:隋唐标准:考试成绩
评价:(1)进步性: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形成社会重学风气;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2)局限性:考试内容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选拔的多是缺乏创新进取精神的人;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四、监察制度:
1、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2、汉朝:地方:刺史
3、唐代:御史台
4、宋代:通判
5、元朝:御史台
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监察制度的实际效能有限
专题小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专制主义:与民主政体相对立,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权力于一身
包含子概念:皇帝制度、三公九卿、中外朝、三省六部、二府三司、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
核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中央集权:相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
包含子概念: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选官制、监察制
3、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后世沿用完善
容易导致暴政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第一节: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一、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山岭沟壑,海岸线曲折,海湾众多,地中海式气候
海外贸易、殖民和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为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提供了自然条件。
二、社会环境——城邦:总体特征:小国寡民
三、人——公民
1、含义:由除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之外的本城邦成年男子组成,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和核心力量
2、基本素质:参政;自由、个性、追求智慧平等;集体荣誉感
第二节:卓尔不群的雅典
一、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
(一)梭伦改革——奠基
1、原因:贵族垄断大权,新兴的工商业阶层要求发展城邦政治
2、目的:缓和社会矛盾
3、内容:(1)解负令(2)财产等级制(3)设四百人会议、陪审法庭
4、特点:中庸
5、评价:局限性: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第四等级不享有担任政府官职和参选四百人会议的权力;未能彻底化解矛盾。
进步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二)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
1、内容:(1)用10个行政选区取代血缘部落,设立五百人会议(2)成立十将军委员会(3)陶片放逐法
2、评价: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控制,形成雅典国家;标志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确立
(三)伯利克利改革——黄金时代
1、内容:(1)抽签产生除“十将军”外的各级官职(2)三大民主机构【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兼政府职能);陪审法庭(司法机构)】(3)发放补贴
2、评价:大大削弱贵族的权力,标志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二、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1、进步性:开西方民主政治先河,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积极的影响。
2、局限性:(1)民主范围:雅典公民权力实质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的专政,众多的妇女和外邦人也被排除在外。
(2)性质: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3)参政方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第三节:罗马人的法律
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演变的原因: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2、《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49年
(1)性质: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也是一部典型的公民法
(2)评价:局限性:掺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进步性: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二、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重点在两者的适用范围的不同:公民法:共和国时期,适用于罗马共和国的公民
万民法:帝国时期,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三、西塞罗和自然法(法律观念)——标志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四、罗马法作用和影响:
1、作用: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的稳定,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2、影响: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法律的先驱,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
第一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
一、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光荣革命
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1、时间:1689年
2、内容: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征税权、军事权、司法权;保证议会的言论自由权和集会权
3、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4、影响: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注意此时国王还拥有行政大权)
三、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8世纪中叶形成并完善,由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英国成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典型国家。
四、君主立宪制的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
1、背景: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旧的选举制度不利于工业资产阶级,他们为谋取参政权进行积极斗争。
2、内容:放宽对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重新制定选区分配议席。
3、评价: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而工人和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
五、君主立宪制的强化——第三院(内阁权力的膨胀)
小结: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①国王是虚君②议会监督内阁,内阁对议会负责③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④议会是权力的中心,掌握最高立法权;内阁掌握最高行政权⑤选举权扩大⑥内阁权力的膨胀
作用:1、政治: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主权在民取代主权在君,是历史的进步2、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国际:为各国提供一种政治体制发展模式
第二节美国1787年宪法
一、年轻美国的窘境——宪法制定的背景
“邦联制”使刚独立的美国遇到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经济问题、债务问题、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问题)面临政治体制危机,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制定一部完备的宪法,在统治集团内部已经达成共识。
二、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的宪法——宪法的内容(政体:民主共和制)
1、内容:(1)确立联邦体制,加强中央(联邦政府)权力,同时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拥有一些州权;(2)中央政府实行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兼武装
部队总司令,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但国会在复议以后若以三2/3以上的多数再次通过此法时,即为有效。
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参议院每州两名,任期6年,每年改选其中的1/3;众议院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
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员批准,终生任职,他们拥有最高司法权。
(3)宪法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而且还把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2、原则: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的原则三权分立,制约平衡的的原则民主原则
3、评价:
(1)性质: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法(2)积极作用:“分权与制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调和了中央和地方、大州和小州、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局限性: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三、从邦联到联邦——宪法的影响
四、两党制的雏形:19世纪后半叶,美国的两党制(民主党和共和党)正式确立,虽然两党在内外政策和治国策略三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第三节民主政治的扩展
一、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一票共和):政体(民主共和制)
1、内容: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内阁对参议院负责。
总统掌握国家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国歌等
2、评价:
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是工业革命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
局限性:“一票共和”,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的结果。
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国体(确立联邦制)政体(君主立宪制)
1、内容:行政机构:皇帝和宰相。
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
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不经议会选举,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
立法机构: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
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其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帝国议会作用很小。
帝国政府掌握大权,各邦保留一定自治权(联邦制)。
2、评价:意义:表明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国家,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局限性: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次之;带有封建军事色彩。
三、资产阶级代议制
1、概况:19世纪70年代确立。
形式: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
特征:选举和议会立法。
2、意义: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柱;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扩展到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局限:维护的仍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并且在欧美部分国家尚未成熟。
☆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不同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民主共和制)
国家元首(称谓与
产生方法、职能)
国王,世袭、终身。
“统
而不治”、国家的象征
总统,选举产生并有任期。
是政府首脑,总揽军政大权。
政府与议会关系
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
负责,掌握行政大权
政府首脑即总统,行使行政权。
行政
与立法相互独立。
议会和议员产生
方式
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
下院议员民主选举产生。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两院议员均由民主选举产生。
相
同
都是资产阶级专政;都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议会都行使立法权,实行两院制;
都是司法独立。
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条件:经济基础(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激化);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
运动);思想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欧洲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
实践和理论研究
2、诞生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问世内容: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揭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
发展。
3、意义: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
代。
二、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1871.3.18-5.28 )及其意义(1)导火线: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
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卖国政策激起巴黎人民反抗。
(2)建立:①1871年3.18无产阶级
革命胜利②1871.3.28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3)措施:①政治:摧毁旧国家机器,建立新国
家机构(普选);②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加工厂归工人合作社管理(4)评价:①性质:世界无产阶级建
立政权实行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意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经验是宝贵的,
原则永存,精神不朽。
失败是必然的:不论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
革命的程度(根本原因);缺乏统一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没有经验借鉴(重要原因)。
三、十月革命: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
1、二月革命:时间:1917.3月;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史功绩: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结果:两
个政权并存(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后者掌握实际权力)
2、《四月提纲》:1917年列宁提出和平过渡
3、七月事件:结束两个政权并存,仅剩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
4、十月革命:武装夺权性质: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意义: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
级革命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C、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解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
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