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与分子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与分子验证
王连会;茅文俊;鲍大鹏
【摘要】筛选出对5’-FOA 敏感性较高的香菇‘L26’菌株,采用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技术,获得‘L26’菌株18株尿嘧啶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
分子验证表明:
其中8株菌株的尿嘧啶合成代谢路径发生了基因突变。
6个菌株的 pyrF 基因发生突变,2个菌株的 pyrG 基因发生突变。
%The ‘L26’strain of L .edodes with higher sensitivity of 5 ’-FOA was selected,and 18 uracil auxotrophic mutant strains were obtained by UV mutagenesis of protoplast.Molecular verification showed that 8 mutant strains had genetic mutations in uracil synthetic metabolic pathways;there were pyrF gene mutations in 6 strains and pyrG gene mutations in 2 strains.
【期刊名称】《上海农业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3
【总页数】4页(P6-9)
【关键词】香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5’-氟乳清酸
【作者】王连会;茅文俊;鲍大鹏
【作者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农业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1403;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201306;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农业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 201403;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农
业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 2014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6;Q78
香菇(Lentinula edodes)是我国重要的栽培食用菌之一,2010年中国香菇总产量为427.6万t,占食用菌总产量的19.4%。
香菇栽培业的发展促进了香菇资源[1]、育种[2]、栽培[3]、遗传[4]等方面的研究。
目前,香菇全基因组测序工作正在开展[5],该工作的完成将为香菇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提供基础。
但在香菇的遗传学研究中,还缺少成熟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这大大限制了分子遗传学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
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体系构建中,有多种技术可供选择,如PE G介导转化法、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基因枪法等等。
其中PE G介导的转化方法虽然转化率略低,但不需要昂贵的仪器和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种经济、简便的转化方法。
PE G介导的转化方法已应用于香菇[6]、双孢
蘑菇[7]、平菇和草菇[8]等食用菌的转化;在PE G介导的转化技术体系中,需要使用遗传标记,遗传标记有多种方法,如营养缺陷型标记、抗生素抗性标记、代谢产物抗性标记等。
香菇作为一种深受消费者欢迎的食用菌品种,在遗传转化研究过程中,采用营养缺陷型标记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常见的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标记有腺嘌呤、蛋氨酸、尿嘧啶、色氨酸、核菌素、精氨酸、亮氨酸、脯氨酸、肌醇等[9]。
营养缺陷型标记基因Ural(二氢乳清酸)、Pabl(p-氨基苯甲酸)、trp3(色氨酸)等已被报道应用于杨树菇[10]、灰盖鬼伞[11]、双孢蘑菇[12]的遗传转化。
尿嘧啶营养缺陷型标记在细菌、丝状真菌、酵母菌中已成功获得营养缺陷性菌株,如超嗜热古菌(Sulfolobus tokodaii)[13]、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
[14]、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benthica)[15],但在食用菌中尚未有获得尿嘧啶营养缺陷性菌株的报道。
在香菇的遗传研究中,尿嘧啶合成的两种关键酶基因pyrF与pyrG已被成功克隆,这为香菇尿嘧啶营养缺陷性的研究提供了一定
的理论基础。
本试验拟采用香菇为材料,通过紫外诱变方法获得尿嘧啶营养缺陷型菌株,并从基因水平对突变株尿嘧啶合成的关键基因pyrF与pyrG进行分析鉴定,为进一步建立香菇遗传转化体系提供材料。
1.1 材料
试验所使用的香菇菌株:‘135’、‘苏香’、‘S603’、‘L26’、‘L54’均
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菌种保藏中心提供。
1.2 方法
1.2.1 培养基配制和配方
马铃薯培养基(P D A):土豆200g(去皮),水煮、过滤,滤液加葡萄糖20g、琼脂粉20g,加水至1 L,灭菌,倒平板,供菌丝活化与菌丝培养使用。
马铃薯液体培养基(P D):即P D A培养基不加琼脂粉,定容后分装在250 m L 的三角瓶中,100 mL/瓶,灭菌,供液体培养菌丝。
基本培养基(M M):K H2P O31.0g、(N H4)2H P O31.5g、MgSO4·7
H2O 0.3g、Thia mine H Cl 500μg、琼脂粉15g,加水至1 L,灭菌。
原生质体再生培养基(PDMS):土豆200g(去皮)煮后过滤,在滤液中加蔗糖205.3g、麦芽糖1g、葡萄糖20g、琼脂粉20g,加水至1 L,灭菌后倒平板备用。
1.2.2 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
过滤收集菌丝,用2%的溶壁酶在摇床上酶解2~3 h,在31℃、65 r/min条件下用砂芯漏斗过滤酶解液,滤液在4℃下3 000 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0.6 mol/L甘露醇重悬;4℃、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弃上清,此步骤重复1~2次;最后在原生质体细胞沉淀加入适量的0.6 mol/L甘露醇混匀,计算原生质体密
度(个/mL)。
稀释后的原生质体细胞溶液涂布在PDMS平板再生培养基上,25℃培养7 d后观察萌发情况。
1.2.3 香菇不同菌株对5’-氟-乳清酸的敏感性与抗性试验
将‘135’、‘苏香’、‘S603’、‘L26’、‘L54’5个菌株的菌丝分别接到
含有不同体积浓度5’-氟-乳清酸(5’-F O A)(0g/L、0.01g/L、0.03g/L、
0.05g/L、0.1g/L、0.2g/L、0.5g/L)的P D A平板上,25℃培养2周后观察并测量菌落在平板上的生长半径,3次重复。
1.2.4 ‘L26’菌株原生质细胞的紫外致死试验
将原生质体细胞溶液稀释到104个/mL,取100μL均匀涂布到再生平板培养基(PDMS)上,以功率为62.5 mJ的紫外光垂直照射(距离15 c m)平板表面,
照射时间分别为0 s、5 s、10 s、15 s、20 s、25 s;3次重复。
25℃下避光培养
2周后,观察原生质体细胞再生情况,记录再生菌落数目。
1.2.5 原生质体诱变与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验证
原生质体细胞溶液分别涂布到再生培养基(PDMS)、添加尿嘧啶(0.05 mmol/L)的再生培养基(PDMS U)、添加尿嘧啶(0.05 mmol/L)及5’-氟-乳清酸(0.5g/L)的再生筛选平板培养基(PDMSUF)上,每个平板涂100μL;紫外光
照射涂布后的PDMSUF平板,其余两种不照射作为对照;25℃避光培养2周后,观察萌发情况。
挑取筛选再生培养基(PDMSUF)上萌发的单菌落,转接到添加
尿嘧啶(0.5 mmol/L)和5’-F O A(0.5g/L)的P D A平板培养基上。
25℃培养1周后,挑取菌块分别接种到基本培养基(M M)、添加尿嘧啶的基本培养基(M M U)、添加尿嘧啶和5’-F O A的基本培养基(MMUF)上,进行表型的验证培养,同时以正常菌株作对照,重复2次。
25℃培养1周后观察生长情况。
1.2.6 突变菌株基因组D N A的提取与PCR克隆相关基因
提取突变菌株基因组D N A(C T A B法)[16]。
设计pyrF和pyrG两个基因
的引物(表1)。
PCR扩增体系为50μL,包含:Ta Ka RaEx Taq(5 U/μL)0.5μL,10×Ex TaqBuffer(Mg2+Plus)5μL,d N T P Mixture(2.5 mmol/L)4μL,模板D
N A(100 ng/μL)1μL,引物各1μL,双蒸水(dd H2O)37.5μL。
PCR反应程序:94℃5 min;94℃30 s,55℃30 s,30~35个循环;72℃10 min;4℃保藏。
2.1 香菇菌丝体对5’-F O A的敏感性试验
随着培养基中5’-F O A体积浓度的逐渐增加,各菌株的菌落半径逐渐变小,表
明菌丝生长受到5’-F O A的抑制,菌丝生长速度明显降低(图1)。
与其他4
株出发菌株相比,‘L26’菌株对5’-F O A最敏感。
对照组(5’-F O A体积浓度为0g/L)菌落半径平均为4 c m,生长速度明显大于其他菌株。
随着浓度的增大,其生长速度下降明显,当5’-F O A体积浓度为0.1g/L时,菌株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因此,本研究以‘L26’作为出发菌株,进而筛选尿嘧啶缺陷型香菇菌株。
2.2 ‘L26’菌株原生质体紫外致死试验
香菇‘L26’原生质体细胞在再生平板培养基(PDMS)上的再生率(萌发菌落个数/涂布细胞个数)为1.1604%,随着紫外照射时间的逐渐增加,原生质体的存活率逐渐降低,紫外照射25 s的原生质体存活率为0。
根据香菇‘L26’原生质体紫外致死曲线(图2),计算出原生质体存活率为50%时的半致死紫外照射时间为8.8 s。
2.3 香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和验证
对大量的香菇‘L26’原生质体采用8.8 s的紫外照射后,经过2次再生筛选平板
培养基筛选,以排除假阳性或易回复突变菌株后,最终共获得18株表型上符合营养突变型的菌株。
突变菌株与出发菌株在不同基本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比较如图3所示。
2.4 香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分子鉴定
对18株香菇‘L26’尿嘧啶营养缺陷型菌株的pyrF和pyrG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后,发现其中8株菌株发生了pyrF或pyrG基因的突变(表2)。
突变可以分为3种
情况,碱基变换、插入以及缺失。
通过香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菌株筛选与验证试验,基本确定了筛选条件。
本试验选择了生长较快、对5’-氟-乳清酸敏感性较高的香菇‘L26’为出发菌株;筛选再
生培养基上5’-氟-乳清酸的体积浓度为0.5g/L;紫外诱变的条件:紫外辐照强度为62.5 mJ,距离为15 c m,照射时间为8.8 s。
本试验通过两次表型筛选后获得的8株香菇尿嘧啶营养缺陷性菌株,经连续传代培养5次以上,未出现回复突变
现象。
分子验证表明,突变发生在基因水平上,多为点突变和缺失导致的突变。
突变菌株的筛选与验证试验表明,香菇营养缺陷性菌株的获得率较低,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1)双核率的高低,紫外诱变虽然导致了一个核基因发生突变,但由于双核情况下发生营养的互补导致菌株仍能正常生长。
(2)原生质体再生率低,往往需要大量制备原生质体,以提高萌发的基数。
(3)突变回复现象的存在,尽管经过两次表型筛选验证的菌株遗传稳定,但是两次表型验证间出现过菌株表型恢复野生型的现象。
(4)染色体的结构,相对于真菌或细菌,食用菌的染色体结构相对复杂一些,所以改变基因形态可能会困难一些。
【相关文献】
[1]王佳国,曹红.香菇多糖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1,27(5):451-455. [2]陈英南,姜涛,张忠伟.香菇单孢子杂交育种[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8,11(7):15-16.
[3]张锋.香菇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工程,2008(2):28-31.
[4]胡乐琴,潘迎捷.食用菌分子转化研究状况[J].中国食用菌,2006,25(4):97-104. [5]关海山.香菇基因组测序及其结构解析[R].食用菌基因组与基因工程学术研究讨论会,2010. [6]孙丽,许伟宏,蔡华清,等.PEG介导下香菇的转化[J].植物学报,2001,43(10):1089-1092.
[7]V an de R hee M D,Mendes O,Werten MW T,et al.Highly efficient homologous integration via tandem exo-β-1,3-glucanasa genes in the common mushroom,Agaricus bisporus[J].Current Genetics,1996,30(2):166-173.
[8]]De Groot M J A,Bundock P,Hooykaas P J ,et al.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filamentous fungi[J].Nature Biotechnology,1998,16(9):839-842.
[9]王丕武,王东昌,李玉.食用菌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1,23(3):23-27.
[10]Noёl T,Labarère J. Homolog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edible basidiomycete Agrocybe aegerita with the URA1gene:characterization of integrative events and of rearranged free plasmids in transformation[J].Current Genetics,1994,25(5):432-437.
[11]Granado J D,Kertesz-Chaloupková K,Aebi M,et al.Restriction enzyme-mediated D N A integration in Coprinus cinereus[J]. Molecular and General Genetics,1997,256(1):28-36.
[12]Miranda D,Vande Rhee M D,Paula MA Graca,et al.Transformation of the cultivated mushroo m,Agaricus bisporus,to hygromycin B resistance[J].Molecular
and General Genetics,1996,250(3):252-258.
[13]黄奇洪,申玉龙,倪金凤.超嗜热古菌Sulfolobus tokodaii尿嘧啶营养缺陷型筛选条件的最适化及初步筛选[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43(9):6-10.
[14]闫作梅,张旭,李杰.农杆菌介导法构建里氏木霉ura3基因突变体的研究[J].东北农业
大学学报,2011,42(7):147-153.
[15]王宇光,雷禄旺,孙建波,等.紫外诱变筛选海洋红酵母S8的尿嘧啶缺陷型菌株[J].基因
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0,29(5):838-842.
[16]张红,秦莲花,谭琦.用改进的C T A B法提取香菇基因组D N A[J].上海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6,12(5):547-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