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简史问题个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伊奥尼亚派
43.简要介绍早期自然哲学的伊奥尼亚派?
答:地处小亚细亚的伊奥尼亚地区是中东与希腊的交通要冲,东西方的文化最初在这里交汇。
公元前6世纪时,希腊人在伊奥尼亚地区建立的城邦米利都和爱菲斯是重要的商业和政治中心,新兴的思想很活跃。
第一批哲学家在米利都形成学派,爱菲斯的赫拉克特则是以为独立的哲学家。
我们把他们合称为伊奥尼亚派
44.详细介绍早期自然哲学的伊奥尼亚派?
答:由被誉为“七贤之首”、“希腊哲学之父、希腊科学之父”的泰勒斯创立。
伊奥尼亚学派通过大胆的思索和猜想,认为一切表面现象的千变万化之中有一种始终不变的东西,他们抛弃了古老的神话传说,试图用合理的解释代替诗人的想象和神圣的神秘的力量,敢于用人类的理智来面对宇宙。
当然这种观点不是来源于广泛的细微的科学研究的结果,而是来自一系列大胆思索,巧妙的猜测和聪敏的直观。
尽管如此,爱奥尼亚学派的这种自然哲学也可算作理性主义的早期表现。
米利都的泰勒斯,被誉为“七贤之首”、“希腊哲学之父、希腊科学之父”,正是他创立了爱奥尼亚学派。
45.阿那克西美尼与阿那克西曼德早期自然哲学观点不同何在?
答:阿那克西曼德他将探究本原的问题引向深入,由于他提出“阿派朗”范畴,之后才导出米利都学派较盛行的以“气”为本原的学说。
他最早论述“对立”,也是赫拉克利特建立对立统一学说的先声。
他根据“对立”事物从阿派朗中分离原理,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永恒运动的无限宇宙的形成和构造,并且在天文、地理与生物起源方面萌发了许多科学思想。
阿那克西美尼是米利都学派哲学的最后完成者。
他提出气为本原,较好地说明了多样性的物质世界统一于一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规定性。
46.如何理解下面这段话“世界秩序(一切皆相同的东西)不是任何神或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答:火是诸元素中最精致,并且是最接近于没有形体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火既是运动的,又是能使别的事物运动。
47.如何理解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
答: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转化为火.但这种转化关系是有一定分寸的.当火完成了向万物的转化,火的形态已经熄灭,取而代之的是气,水,土的形态.然而,出于火的本性的原则却是永恒不变的,仍然支配着气,水,土之间的转化
48.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的两个方面是什么?
答:1,从外在形态来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而成。
2,从内在本性看,万物与火一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
49.如何理解下面一段话“自然喜欢隐藏自己”?
答:因为人的灵魂,来自于意识的虚无;而在人的存在中,这样的虚无,却隐约不见。
意识,作为人的自己存在着,却又不存在于现实中。
对于意识而言,人的生与死,就若是醒着和睡着的状态。
赫拉克利特,以灵魂的自我沉思,发现了逻各斯,这个关于意识的存在。
50.逻各斯既然适用于一切事物的运动,赫拉克利特为什么把它归之于火,只把它与火的本性相联系呢?
答:他认为本原是永恒的活火,强调它本身就是不停歇的运动,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转化为火。
51.下述赫拉克利特的格言体现了什么哲学思想?
(1)“万物皆变,无物常驻,如同一人不可能两次踏进一条河流。
”
(2)“我们存在有不存在。
”
(3)“不朽的有朽,有朽的不朽。
”
(4)“惟有智慧是一,它既不愿意又愿意被人称作宙斯。
”
答:(1)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
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样一个真理。
(2)一切都存在,同对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赫拉克利特还认为,事物都是相互转化的。
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
他还明确断言:“我们走下而又没有走下同一条河流。
我们存在而又不存在。
”
(3)原始的统一是不断地活动和变化的,永不停止。
它的创造是毁灭,毁灭是创造。
一种东西变成另外一种东西,每一种东西都这样变成它的对立面,因此每一种东西都是对立性质的统一。
没有什么东西的性质不变,没有什么东西具有永恒的性质。
从这一意义来看,每一种东西既存在,又不存在。
有这种对立,才能有世界。
(4)神"既愿意又不愿意被称之为宙斯(Zeus)"实际上是说"神宙斯愿意又不愿意自己被称之为“生命(Zen)",为什么呢?因为,神是永远不死的。
可是生命的特征恰恰是有死的.用“生命(Zen)”来命名永远不死的神,是不符合大神宙斯的本性.但是,大神宙斯又是一切生命的原因,是生命的创造者,所以,这样称呼他又是合适的.而且,赫拉克利特在残篇62中曾经说过,“不死处有死,有死处不死,此生彼死,此死彼生”,也就是说,生与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大神宙斯本来是无死无生的,用有死的生命(Zen)来称呼是不合适的,所以他不愿意人们用生命来称呼他。
但是,生死相依,而且,有死之生来自无死无生者,所以,用生命(Zen)来称呼无死无生者又是相宜的,所以他又愿意人们用生命来称呼他。
52.哲学家们对赫拉克利特的评价是什么?
答:赫拉克利特被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因为他是在古代希腊哲学家中,第一个用朴素的语言讲出了辩证法的要点的人。
他是伊奥尼亚的哲学家,他继承米利都学派的传统,认为物质性的元素是万物的本原。
他认为本原是永恒的活火,强调它本身就是不停歇
的运动,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转化为火。
在这方面,他将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的思想向前发展了。
赫拉克利特在哲学思想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辩证法方面。
他的辩证法思想虽然还带着朴素的直观性,但在当时却是非常深刻的。
他与早于他的毕达哥拉斯及其早期学派一起,从探究万物的本原深入到要探求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
这为人类认识的发展,为希腊以至整个西方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和深远的前途。
赫拉克利特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朴素地看到对立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提出了斗争是万物之父、万物之王的思想。
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虽然后来的哲学家在理论上对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学说没有真正的认识,但是在实践中,讨论有关对立的种种问题,却一直是希腊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
许多重要的哲学家如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提出和讨论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某些方面达到和赫拉克利持相似的结论。
赫拉克利特又可以说是第一个提出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家。
他重视感觉经验,最早提出感觉是否可靠的问题,又提出入人有共同的智慧。
从这方面也可以说赫拉克利特是第一个人,他将哲学从完全讨论外部世界开始转向也研究认识以及认识的主体——人。
68.爱利亚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69.对克塞诺芬尼的评价是什么?
克塞诺芬尼的哲学观点主要是表现在对神的认识上。
他明确地批判过希腊传统神学观,认为神话传说中的诸神,都是人们按自己的形象构造出来的,甚至把人间的种种丑行秽事都加在
神的身上。
他嘲讽地说:" 假如牛、马和狮子能象人一样作画和塑像,它们也会按自己的样子塑造出神的形象。
"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46页。
)
70.克塞诺芬尼是如何批评深沪世界观的基础的?
71.什么是理神论?
理神论(deism,自然神论)是17到18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出现的一个哲学观点,主要是回应牛顿力学对传统神学世界观的冲击。
这个思想认为虽然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是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
自然神论者推崇理性原则,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
又称理神论。
由17世纪英国思想家L.赫尔伯特始创,著名代表有J.托兰德、D.哈特利、J.普里斯特利等人,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也都是具有一定唯物主义倾向的自然神论者。
自然神论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奇迹”;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它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主张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代替“天启宗教”。
今日我们听到自然神论就会联想到「神造了世界却不照管护理这个世界,任其发展」。
但是17世纪英国人彻尔布里的赫尔伯特爵士提出的自然神论,是想证明我们人类对上帝的信仰是合乎理性,不需要来自圣经中神的启示。
他主张基督教是自然宗教,基督教有一些信仰的确已经超出了自然宗教,自然神论者把这些当作迷信的教士争取信众之作,不予接纳。
自然神论者也反对「预言」的应验和「神迹」作为根据上帝存在的根据。
吴尔斯顿严厉批评神迹,他认为基督复活乃是其屍体被门徒所窃,结果他因此被关而死在狱中,不过舍洛克因此得到灵感,写了一本《复活见证受审记》,将新约中的见证一一验证。
72.一句话评价巴门尼德?
73.巴门尼德是如何区别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
巴门尼德从其" 存在" 论出发,在论识论上提出了意见与真理相对立的观点。
他认为," 只是以茫然的眼睛,轰呜的耳朵或舌头为准绳" 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乃是虚假的,不可靠的意见,因为感性认识的对象——客观世界变化无定的事物和现象属于非存在,凭感觉得出对现实事物的意见中不可能包含有真理。
只有思想即理性所认识的对象——存在,才是真实的。
" 用理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西方哲学选著选读》上卷,第31页),通过理智判断、思想推论来获得对"存在" 的认识,才能达到对真理的把握。
巴门尼德明确地区分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且强调理性高于感性,这是很有意义的。
然而由于他过分强调感性与理性,真理与意见的对立,而忽视其间的联系,从而把从现实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存在" 看成是与现实世界无联系的、绝对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就势必导致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74.巴门尼德的“是者”指的是什么?
是者”类似于存在。
“是者”具有不生不灭性、连续性和完满性
75.“是者”概念的由来?
巴门尼德所说的是者是一个表示世界本原的概念,但是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空间中的存在,并且有固定的形体,是滚圆的球体。
是者后来超出了自然哲学的范围,成为形而上学的中心范畴。
76.巴门尼德是如何诠释“是者”概念的?
巴门尼德哲学的基本范畴是" 存在".他提出了" 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 的命题(参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1页)。
这个命题是与赫拉克利特的" 存在又不存在" 的观点鲜明对立的。
他视赫拉克利特之说为" 不能分辩是非的群氓" 之谬论。
依巴门尼德之见," 存在" 有以下特征:" 存在者不是产生出来的,也不能消灭,因为它是完全的,不动的,无止境的。
它既非过去存在,亦非将来存在,因为它整个在现在,是个连续的一。
"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2页。
)" 存在" 是" 可以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所同一的" (同上书,第33页)。
巴门尼德所谓" 存在" ,实际上指的是客观具体事物最普遍的共性,凡是有的东西,都是存在。
他提出" 存在" 说,表明他力图从众多形形色色、变化无定的现象中抽象出一种统一的,恒定的,也就是更具有本质性的东西。
尽管巴门尼德抽象的" 存在" 还未能完全超越感性的表象(例如,他把" 存在"比作一个从中心到各方等距的圆球体),但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 数" 和克塞诺芬尼的唯一不动的神,再到巴门尼德" 存在" 思想的演进中,表明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由现象到本质认识的渐次深入。
77.如何客观地评述“是者”的价值?
78.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对待“转化”的态度和认识有什么差异?
巴门尼德认为“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走不通时,他的意思是说,“非是者”是不能思想和表达的。
因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
”因此他否定了“是者”和“非是者”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他认为赫拉克里特所认为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向对立面的转化之中,它既是又不是自身,是“彷徨不定”、“无所适从”、“既聋又哑”、“不辨是非”,因此,巴门尼德通过思辩规定了“是者”的性质。
79.巴门尼德是如何推导“是者”的不生不灭的?
巴门尼德首先假设是者是被生成的。
那么紧接着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是者是从哪里以何种方式生成的呢?这里有两个可能的回答:是者生成是者,或者非是者生成是者。
但是通过巴门尼德进一步的解释,两种可能都不存在。
如果是者
是由是者生成的,那么是者就不待生成了,就会陷入无意义的循环之中;如果是非是者生成是者,但是非是者什么都不是,不能生成任何东西,因此非是者生成是者也是不可能的。
由此,巴门尼德认为“是者”是不生的。
从“不生”进一步推出“不灭”,是者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它是当下。
(通过是者是过去,那么它现在就不再是;若是者是将来,那么是待是。
这两种都和“是者”本身相矛盾)是者只能是现在,并且保持着同样的状态。
而过去不曾有、将来也不会有与是者不同的状态,计非存在状态,于是我们说是者是不灭的。
~~
80.巴门尼德是如何解释“是者”性质的连续性的?
连续性。
是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连续的。
是者是完全相同的,不多不少,不远不近。
81.巴门尼德是如何解释“是者”性质的完满性的?
完满性。
只有不生不灭、静止不动才是完满的
82.简要评述一下芝诺?
83..柏拉图是如何评述芝诺的观点的?
84.芝诺悖论的错误如何表明?
芝诺悖论共有4个,二分法、阿基里斯无法追上乌龟、飞矢不动、运动场。
本为集中讨论阿基里斯无法追上乌龟。
它是这样描述的:阿基里斯要追上乌龟,必须先达到乌龟所在的地方,在这段时间内乌龟向前爬了一些,到达了一个新的地点。
阿基里斯要追上乌龟,又必须达到现在乌龟所在的那个地点。
在这段时间内乌龟又向前爬了一点,这样一直有新的起点等着他,阿基里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该悖论有若干变形,例如将阿基里斯换成子弹,就变成了子弹无法打中乌龟。
又例如,将到达乌龟所在的地方,变成到达他和乌龟的中点,等等。
但万变不离其宗,其解释应该是统一的。
标准错误解释一:认为分割是无法无限进行下去的,最终必然会经过一个阶跃的过程,从而使阿基里斯追上乌龟。
此解释一样有多种形式,例如,最后阶段无法克服量子效应,
由于两者的原子的边界的模糊,使分割无法进行下去,所以最后能够追上乌龟。
或者最后阶段,两者的分子足够接近,会造成分子间的吸力或斥力,引起乌龟的甲壳先有些凹陷,然后再弹起来。
或者索性乌龟摇一摇尾巴。
如果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是正确并且是完备的,那么将乌龟改成乌龟后面1尺,推理的过程可以和原来的推理完全一样。
但是此时所有关于原子、分子、凹陷的甲壳,乃至尾巴的解释统统会失败。
可见他们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反过来,如果有一种解释可以解决乌龟后面1尺的问题,它就一样可以解释到达乌龟的问题,而不需要这些画蛇添足的解释了。
标准错误解释二:认为在此处不应采用这种思考方法,而应该将两者速度相减,将其除两者的距离。
预言在此时两者将相遇(小学方法)。
其改进形式是设置两者相遇的时间,然后解方程(初中方法)。
有趣的是,用小学方法解决芝诺悖论问题可能还有合理的方面,用初中方法反而错得更厉害。
无论哪种方法,实际上在计算之前我们都已经假设了阿基里斯能够追上乌龟。
初中方法更是将这种假设明目张胆地写到了设未知数这一步骤中。
这属于典型的循环论证,先假设能够追上,再算一下追上的时间,然后说“看,追上了吧”。
不过这种方法深得大家的喜爱,可以避免钻牛角尖。
不过这种避免是不严密的,从纯数学角度来看甚至是错误的,只是为了符合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思维能力。
标准错误解释三:“运动的意思是说:在这个地点又不在这个地点;这就是空间和时间的连续性,──并且这才是使得运动可能的条件。
”——黑格尔。
真不知所云。
该解释不具有“可检验性”,甚至连理论都谈不上,更不要说是否正确了。
标准错误解释四:运动是无法理解的。
我们只能实践。
当然芝诺悖论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含义。
其一,是用数学的方法为运动来建立模型,然后说明该数学模型存在问题。
这时候我们由两个选择,一个是声称这样的数学模型不存在,一个是改进模型。
如果我们认为数学模型不存在,当然可以避免芝诺悖论的出现,但这样一来所有的现代科学基础都完全的垮台了。
我们陷入完全不可知论。
实际上,构筑一个能够使用芝诺推断过程的数学模型还是可以的。
这就是数学分析——其简单形式叫微积分。
如果遇到任何一个牛角尖都去避开的话,我们是不会取得任何进步的,进步都是钻破牛角尖后取得的。
我们确实可以看到,追击的过程可以分割为无限个步骤,或者无限个阶段。
但断言无限个阶段必然需要无限的时间才能够完成是极其可笑的。
数学分析,已经给出了如何判定无限个阶段是否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的标准方法。
依据这些方法,我们可以知道,有些无限阶段组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而有些则不能。
而且无论我们如何拆分追击的过程,最后得到的理论预测都是相同的。
分析的方法和初等的方法不同之处就在于,它附带有存在性的证明——或者说它附带有是否可行的判断。
85.如何客观评价芝诺?
芝诺因其悖论而著名,并因此在数学和哲学两方面享有不朽的声誉.数学史家F.卡约里(Cajori)说,“芝诺悖论的历史,大体上也就是连续性、无限大和无限小这些概念的历史.”但遗憾的是,芝诺的著作没有能流传下来,我们是通过批评他的亚里士多
德及其注释者辛普里西奥斯才得以了解芝诺悖论的要旨的.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对于亚里士多德关于芝诺悖论的引述及批评几乎是深信不疑的,普遍认为芝诺悖论只不过是一些有趣的谬见.英国数学家B.罗素(Russell)感慨地说:“在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死后的声誉更变化无常了.死后得不到应有的评价的最显眼的牺牲品莫过于埃利亚的芝诺了.他虽然发明了4个无限微妙、无限深邃的悖论,后世的大批哲学家们却宣称他只不过是一个聪明的骗子,而他的悖论只不过是一些诡辩.遭到两千多年的连续驳斥之后,这些“诡辩”才得以正名,…
109.原子论中的原子核虚空是指什么?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110.原子论指的是什么?
原子论:
(一)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二)他认为原子的性质有:
1、原子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原子的结合使万物产生,物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
2、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在性质上没有差别,是相同的,仅在形状、体积和位置排列上有差异。
3、原子处在漩涡运动之中,漩涡运动就是事物生成的必然性。
这时物质自动的思想,排斥了元素派用外在因素来说明运动的缺陷。
(三)认为心灵和灵魂实际上是精细的球形原子。
(四)在关于人的认识问题上提出了影像论和约定论
111.原子论者面对的难题是什么?
原子论者所面对的问题就是变化问题,即,既然无中不能生有,变化是何以可能的
112.原子论者是如何论证他们的观点?
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同,原子论者力图不引用目的或最终因的观念来解释世界
113.原子论者如何看待原子运动?
原子是永远运动着的;在他们的观点里,倒更有可能似乎是原子起初是在杂乱无章地运动着,正象现代气体分子的运动理论那样
114.德谟克利特如何看待原子的漩涡运动?
德谟克里特说在无限的虚空里既没有上也没有下,他把原子在灵魂中的运动比做没有风的时候的尘埃在一条太阳光线之下运动。
由于冲撞的结果,原子群就形成了漩涡
115.原子的性质是什么
1.原子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原子的结合使万物产生,物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2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在性质上没有差别,是相同的,仅在形状、体积和位置排列上有差异。
3原子处在漩涡运动之中,漩涡运动就是事物生成的必然性。
这时物质自动的思想,排斥了元素派用外在元素来说明运动的缺陷。
116.如何看待原子的属性
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在物理上——而不是在几何上——是不可分的;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原子是不可毁灭的;原子曾经永远是,而且将继续永远是,在运动着的。
原子的数目是无限的,甚至于原子的种类也是无限的,不同只在于形状和大小
117.对原子论的客观评价
原子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它精神上的影响,这种严谨的科学精神,不仅是哲学上的幸事,也传入了后世的科学家当中。
个人觉得希腊早期的哲学精神比科学上的实际影响更为重要,正是这种精神的普遍传播,成为西方后期(不包括黑暗的中世纪)科学突飞猛进的条件之一。
118.原子论者如何对感觉的性质进行解释?
原子论者对感觉的性质有两种解释:一是流射说,一是约定说。
流射说:感觉是可感对象的影像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
“影像”是由原子构成的事物的轮廓,“印象”则是这些原子在眼睛里压下的印记。
约定说:“约定”是与“自然”相对的一个概念,意思是人为造就而非依事物本性生成,感觉与事物真相并不一致,对感觉的约定论解释否认感觉符合事物的本性。
感觉的原因是外部事物刺激和身体反应的混合,感觉不能再没有身体反应的条件下把握事物,不能达到绝对无误性。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感觉是虚设的,感觉仍不失为判断事物的标准。
理智认识关于原子和虚空的真理,感觉把握可感事物的印象。
印象虽然不是真理,但真理却不能违反印象。
119.原子论者遇到了困境,困境是什么?如何摆脱困境?
147.何为理念?
答:它源于“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的含义,引申为理智的对象(英文Idea)它在柏拉图的使用中具有两种意思:1、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
2、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
148.理念的词源分析是什么?
149.理念的使用前身是什么?
答:“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看”(ide),原意是“看到的东西”。
150.关于理念、型相为“显像”的不同译法,如何解释各自的侧重点?
答:“理念”的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
151.理念或型相得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理念或型相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152.柏拉图学说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什么?
答:人治与法治的统一,寻求治国安邦之路
153.柏拉图的分有和模仿分别指什么?
答:“分有”原义指“具有一部分”的意思,柏拉图用它说明存在的每一个事物是因为该事物有其所在的类型而得以存在。
模仿指认为理念是可感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是摹仿原型的复制品。
154.“分有说”的困难有哪些?
答:认为分有不适用于全部的可感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