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大学新生“中国文化失语”现状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otal.262
December 2013(A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总第262期2013年12月(上)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
际能力。

“中国文化失语”是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一大障碍。

本文通过考查非英语专业大学新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了解和分析其“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并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英语中国文化失语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A Study of "Chinese Cultural Aphasia"among the Fresh 鄄men of Non-English Majors //Song Li [1][2]
Abstrac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im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The phenomenon of "Chinese Cultural Aphasia"is not only a defect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but also a large obstacle that influenc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Based on testing their expressive-ness of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quo of "Chinese Cultural Aphasia"among the freshmen of non-English majors and proposes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Chinese Cultural Aphasia;expres-siveness of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1引言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Kramsch (1998)指出:语言表
述、承载、象征着文化现实。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
也是文化的载体。

同样,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
也应包括文化教学。

从20世纪80年代起,文化教学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

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而且是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在我国英语界受到广泛认同。

英语教学的重点也已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扩展到学生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就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展开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然而,很长时间以来,广大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的内容上过分偏重目的语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却忽视了我们的母语文化———中国文化。

许多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不能用恰当的英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这种在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和交际中普遍存在
的现象被学者称为“中国文化失语”(从丛,2000)。

在英语教学中,对目的语文化的注重当然无可厚非,但忽略甚至对母语文化避而不谈的做法容易让师生进入一个误区,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就是指目的语文化的输入。

事实上,这样的文化教学并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教学。

众所周知,跨文化交际是双向交流,只强调一方的文化而忽略另一方的文化无疑会给交际带来障碍,无法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这就要求学习者既对目的语文
化有充分的掌握,也能用恰当的英语正确表达母语文化。

而且,我们知道,只要有跨文化交际的地方,就不可避免地涉
及母语文化的输入和输出,这是交际的本质需求。

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同时兼顾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二者缺一不可。

“中国文化失语”是对文化生态教学的一种破坏,这一现象不容忽视,值得更多专家学者和广大英语教师的关注和反思。

2研究背景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
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不难看出,这些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在文化教学方面的目
标,即在重视目的语文化及其他外国文化输入的同时,
也应适当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其目的是使学
生实现用英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要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的平等交流意识,避免过于强调目的语文化的输入而忽视中国文化的学习,同时还应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因为这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然而,许多研究者的研究表明,
中国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普遍较弱,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
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钟华、樊藏威、秦傲松(2001)对150
名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测试与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的语言能力与社会文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低,社会文化能力明显落后于语言能力。

张为民、朱
红梅(2002)以清华大学137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测试卷与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受测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中国文
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

何宇茵(2011)调
查了北航的130名学生,包括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英语专业本科生,测试结果表明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欠缺。

调查结果还显示,受试者积极赞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凸显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并应兼顾中国传统文化和现
当代文化学习。

张明亚(2011)以广西5所高校184名英语
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调查结果表明,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十分薄弱,并远低于其目的语文化英语表达水平。

这些调查研究表明,目前中国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十分欠缺,的确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尽管国内许多学者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了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的研究,但针对大学新生的相关研究却十分缺乏。

作为大学英语的最大学习群体之一,非英语专业大
非英语专业大学新生“中国文化失语”现状及对策研究
宋莉[1][2]
([1]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
321000;
[2]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
中图分类号:H31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3)34-0119-02
基金项目:绍兴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编号:SGJ12033)。

作者简介:宋莉,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

119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生的相关研究不容忽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状并进行对策研究,从新生着手很有必要。

3研究方法
3.1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非英语专业大学新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了解其“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并探索可行的建议与对策。

3.2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绍兴文理学院非英语专业的106名一年级本科学生,其中,化学37人,应用心理学35人,建筑学34人。

共发放测试卷106份,回收有效测试卷102份,有效率达96.2%。

3.3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测试的方法考察非英语专业新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测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词汇翻译题,包括30个代表中国特色文化的词汇,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当代文化,比如:政治、经济、文学名著、宗教、节日、地理、饮食、民间工艺等方面。

这些词汇均用汉语给出,要求受测者写出相应的英语表达。

题目和答案均选自《中国文化通览》和China Daily,每题2分,共60分。

第二部分是短文写作,要求学生用英文列举中国的传统节日,并选择其中一个节日介绍其起源和风俗习惯,共40分。

4研究结果与讨论
4.1非英语专业新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欠缺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受试者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整体较弱。

在测试卷的第一部分,大部分学生的得分低于30分,仅有8.8%的学生得分集中在31-40分,且最高分仅为36分。

不少学生看似完成了大部分题目,但因为拼写错误或英语表达不当而正确率较低。

翻译正确率相对较高的词汇包括“故宫”、“京剧”、“高考”等。

在涉及四大名著的英语表达时,没有一人完全表述正确。

在第二部分的短文写作中,大多数学生得分较低。

学生频繁列举的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和清明节,元宵节、七夕、重阳节等节日较少被提到,且英语表述大都不准确。

在讲述节日起源和风俗习惯时,很多学生选择了介绍春节,但不少学生都只有寥寥数语,讲述详细且英语表述准确的学生少之又少。

从测试的结果来看,受试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非英语专业大学新生中的确存在。

分数学生人数百分比
0-104847.1%
11-203433.3%
21-301110.8%
31-4098.8%
合计102100%
表1测试卷第一部分得分情况
分数学生人数百分比
0-104544.1%
11-204342.2%
21-301413.7%
合计102100%
表2测试卷第二部分得分情况
4.2在英语教材中补充反映中国文化的素材
英语教材是教师进行文化教学最重要的媒介,也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

李超、刘爱真(2007)等针对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配置的研究结果表明,现在广泛使用的几套大学英语教材中目的语文化含量凸显,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却难觅踪影。

教材中的文化失衡往往导致师生在教学和学习中只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而忽略了中国文化的输入,不利于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因此,教材编写者应该重新考虑教材的文化定位,合理配置教材中各种文化含量的比例,适当加大中国文化专有项的导入。

比如在阅读材料中补充一些反映中国文化的优秀英语文章和译文,或在教材中设置中国特色文化小单元;在词汇中补充中国文化专有项的英语表达;同时在课后练习设置中加大中国文化的渗透。

4.3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
课堂教学是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中心环节。

要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加大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的导入。

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课前预习任务和课堂活动,将目的语文化和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与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视听辅助材料,将多种文化知识更形象具体地展现给学生。

同时也应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等资源,适当地将一些题材合适的新闻和社会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讨论中更好地理解文化。

另外,教师应将中国文化融入词汇教学,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学习中国文化专有项及其英语表达。

4.4创造良好的课外自学环境
除了改进课堂教学,在课堂内加大中国文化专有项及其英语表达的导入,教师还应创造良好的课外自学环境,积极拓展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学习材料,以拓宽学生获得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的渠道。

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讲座,推荐中国经典名著英译本或英语国家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和文章,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5结语
从丛(2000)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失语”是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而要克服这一缺陷,首先应从英语教学入手。

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中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兼顾目的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导入。

英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储备和中国文化素养,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中西方文化观和文化平等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不仅是成功开展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全球化大背景下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Kramsch,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
10-19.
[3]何宇茵.理工科院校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需求分析[J].北京航
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3).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2007.
[5]李超,刘爱真.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改进[J].重庆交通
大学学报,2007(2).
[6]张明亚.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研究——
—基于广西184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
[7]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
究,2002(S1).
[8]钟华,樊藏威,秦傲松.非英语专业学生社会文化能力调查[J].外语
界,2001(4).
编辑王恒平
外语翻译120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