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9-2020年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人教版习题精选第四十八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2019-2020年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人教版习题精选第四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据统计,1493—1600年,世界的银产量是23000吨,其中新大陆美洲生产的是17000吨。

而从1550年到1645年,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有14000吨,是这一时期中国自产白银的近10倍。

材料说明( )
A、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价格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汇。

以下各项,反映隋唐时期我国经济较全面的一组是( )
A、釉下彩绘、水排、市镇、商帮会馆
B、青瓷、丝路、夜市、高转筒车
C、素纱禅农、丝路、水排、用煤冶铁
D、青花瓷、丝路、草市、曲辕犁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根据材料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A、生产规模大
B、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C、生产成本高
D、政府设置机构管理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图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示意图,该技术的使用( )
A、推动灌溉技术的发展
B、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C、促成小农经济的形成
D、反映播种技术的进步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A、汉代成都地区
B、明代苏州地区
C、唐代关中地区
D、清代的洛阳地区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倒退危险
D、明清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十八世纪的中国有较多的外国商人前来购买茶叶、生丝、大黄和其他货物,停泊在广州的外国船舶数目从乾隆十六年的19艘增至乾隆五十二年的81艘,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的船舶经常装载90%(有时高达98%)的黄金,只有10%的货物是商品。

这反映出当时清朝( )
A、逐渐放弃海禁政策
B、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D、对民间贸易加以严格限制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A、A
B、B
C、C
D、D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从武则天起,唐(周)中央政府经常“就食东都洛阳”,但中央禁军仍旧常年部署在长安及其周围。

杭州、扬州、开封、汴河成为唐中后期关中地区政治中心存废的关键,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洛阳取代长安的政治中心地位
B、中央政府制约地方门阀势力的需要
C、运河流域及其支流物资的支持
D、唐代城市政治、经济职能出现分工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中央电视台曾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

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最早形成于
A、春秋
B、秦朝
C、西汉
D、战国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农村经济结构变化
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政府确立重商政策
D、手工业演变成主流产业
【答案】:
【解析】:
第13题【单选题】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白渠
D、芍陂
【答案】:
【解析】:
第14题【单选题】
盐引是盐商合法贩盐的官方凭证。

明朝政府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

盐商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再把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获取利润。

这反映了明朝( )
A、食盐市场出现官商勾结
B、政府对盐商采取扶植政策
C、食盐业被政府严格控制
D、食盐生产具有区域性特征
【答案】:
【解析】:
第15题【单选题】
《新唐书》:“两京诸市署:……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

”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唐对“市”的贸易不加任何限制
B、长安商品经济繁荣
C、唐抑制城市商业发展
D、唐通过有效措施管理城市商业
【答案】:
【解析】:
第16题【单选题】
任何经济政策(体制)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性。

同一经济政策(体制)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能够反映这一观点的是①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②苏俄的新经济政策③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④美国的自由放任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17题【单选题】
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

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l件。

这说明
A、南方水利技术超过北方
B、南方农业地位上升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答案】:
【解析】:
第18题【单选题】
下列说法符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是( )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经营方式是“男耕女织”
③生产主要是满足家庭生活需要④自耕农无需承担国家的赋税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19题【单选题】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①生产力的提高②生产关系的变革③农民身分的提高④人口的大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0题【单选题】
2013年7月10日人民网:“5000年中华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

”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答案】:
【解析】:
第21题【单选题】
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

”以上言反映的思想是( )
A、重浓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商主义
D、自由主义
【答案】:
【解析】:
第22题【单选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下列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②“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③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A、②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答案】:
【解析】:
第23题【单选题】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
【解析】:
第24题【单选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5题【单选题】
《汉书》记载:“(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材料反映出西汉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