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人工气道吸痰方法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人工气道吸痰方法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人工气道吸痰的最佳吸痰方法。

方法:将我院80例在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行人工气道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实验组
和对照组,每组中40例患者。

实验组按需吸痰,采用浅吸痰方式;对照组遵医
嘱定时吸痰,采用深吸痰。

观察两组患儿中气道粘膜的损伤、人工气道阻塞发生
的次数、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结果:实验组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一共
有3例,占7.5%;对照组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一共有10例,占25.0%;两
组数据比较得出的差异明显(X?=5.5840;P<0.05)。

结论:对人工气道吸痰的
患儿采取按需浅吸痰的方法,明显减少新生儿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操作的安全
性和可行性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人工气道吸痰;深吸痰;浅吸痰
随着呼吸机在NICU的广泛应用,机械通气已成为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
要治疗手段,临床上常实施气管导管经口插入气道,主要目的在于连接呼吸机,
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抢救了无数危重患儿的生命。

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患
儿的气管直接向外界敞开,导致了失去正常呼吸道的加湿,保湿及清洁,过滤作用,加上插管的刺激和损伤,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适当
的肺泡通气氧合作用以及气体交换,预防肺部感染是机械通气患儿的护理关键,
而气管插管吸痰是气道管理中最基本,最常规且必不可少的护理干预措施,由于
此操作可造成诸多不良后果,如:低氧血症、气道粘膜的损伤、肺不张及血流动
力学等的改变。

因此我们对人工气道吸痰法进行了一些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将2015年3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人工气道吸痰治疗的80
例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对比实验来探究新生儿人工气道吸痰方法,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80例需要进行人工气道吸痰的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抽样
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中40例患者。

实验组中,男18例,女22例;体
重1.8~4.2kg,平均(3.1±0.2)kg。

对照组中,男19例,女21例;体重1.7~4.1kg,平均(3.2±0.3)kg。

两组中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首先,选择柔软、有多个侧孔、透明的硅胶管来作为吸痰管,避免对新生儿
的气管粘膜造成刺激或者损伤,然后进行气道湿化,向新生儿气道内注入0.2-
0.5ml生理盐水,湿化完成后,使用呼吸机来对新生儿进行高浓度氧疗,最后进
行吸痰,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肺高压的每次吸痰不超过10s。

实验组采用按
需吸痰,时机:1.患儿烦躁、频繁呛咳或有憋气感时;'2.在患儿胸部或床旁可听
及痰鸣音时;3.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PCO2及SaO2明显下降时。

浅吸痰,吸痰
管插入长度平气管插管顶端或突出顶端0.5cm,在插入吸痰管时采用边吸引边转
动吸痰管边向气管插管内送,达到所需深度后迅速撤出。

对照组采用遵医嘱定时
吸痰,深吸痰,当吸痰管进入到新生儿中的有效深度(即吸痰管在人体内遇到了
阻力)时,可将吸痰管适当上提0.5~1.0cm之后再将负压打开来进行吸痰,并在
吸痰管进入人体中的有效深度后上提1~2cm,一边旋转一边移动,进行间歇性的
放气。

1.3观察指标
观察本组中新生儿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记录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对应的新生
儿数量,然后将两组中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的观察指标以数据来表示后,输入到SPSS19.0统计学软件中,分
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使用均值±标准差和百分率来进行表示,并在两组
间行T值和卡方值检验。

分析检验结果,以P来表示,若P>0.05,无统计学价值;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中,出现低氧血症,气道粘膜的损伤等不良反应的患者一共有3例,
占7.5%;对照组中,出现低氧血症,气道粘膜的损伤等不良反应的患者一共有
10例,占25.0%;两组数据比较得出的差异明显(X?=5.5840;P<0.05)。

见表1.
表1.两组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讨论
人工气道吸痰的原理是利用负压的作用,将患者呼吸道中的痰液等分泌物通
过吸痰管吸出,同时除了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如意识形态、生命体征、吸氧流量等
的了解外,还要有专业的吸痰术知识和实践经验。

从吸痰管的选择到稀释液、负
压装置或吸引器的处理,都要有严格的标准,同时还要对并发症的发生进行预防,要实现在进行人工气道吸痰效率更高,并有效保障患者的人生安全,还需要护理
人员不断进行探索。

由于新生儿的气管与支气管相对狭窄,弹性及肌肉发育不完善,纤毛运动差,故排痰能力差,且机械通气时,由于气管导管对气管的刺激,
容易产生分泌物,因此,气管内吸痰在新生儿的机械通气治疗中尤为重要。

气管
内吸痰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气道内的分泌物及时吸出,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患者
的通气功能,防止气道阻塞,同时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和进一步加重。

然而气
管内吸痰可对患者造成伤害,倘若吸痰不当,更容易产生如气管和支气管黏膜损伤、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痉挛、肺不张、低氧血症、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因此,及时、安全和有效的吸痰方法对机械通气成功
与否至关重要。

根据吸痰管的插入深度不同,吸痰分为深层吸痰和浅层吸痰,深
层吸痰法是将吸引管插入有效深度直到遇到阻力后再上提0.5cm~1cm 再吸引,
吸引管插入的深度遇到阻力后吸引与遇阻力上提1cm 再吸引,对气管黏膜的损伤
是吸引管始端与气管黏膜的接触造成的而不是吸引造成的。

所以深部吸引会直接
造成气管黏膜的损伤,并且增加了病人出血和感染的机会。

浅层吸痰法是指吸痰
管插入长度平气管插管顶端或突出顶端0.5cm。

在插入吸痰管时采用边吸引边转
动吸痰边向气管插管内送,达到所需深度后迅速撤出的吸痰法能明显减少气道内
吸痰时的并发症,更能保证机械通气新生儿的氧气供给,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相对
平衡,有研究发现浅层吸痰法避免了吸痰管对患儿及气道的刺激,在有效除管腔
及管端分泌物的同时,保持气管导管管腔通畅,改善通气及肺顺应性,呼吸潮气
量增加, SPO2升高。

一般来说,浅层吸痰的效果要显著优于深层吸痰。

综上所述,在机械通气新生儿中实施按需浅层吸痰法,具有吸痰时间短,减少
低氧血症,能减轻对患儿气道的刺激和并发症的发生,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
循环功能, 有利于应用机械通气的危重患儿远期生长发育, 这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
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尤其是在胎龄较低的早产儿机械通气吸痰护理方面可以
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杨兴莲;吴霞;;早产儿机械通气的气道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9年22期
张静;;循证护理在机械通气新生儿气管内吸痰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08期
时亚平;不同吸痰时机对气管插管新生儿排痰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
志;2005年03期
古爱香;黎红梅;齐悦;;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气道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06年03期
文琼仙;韦定敏;;新生儿人工气道吸痰方式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23期
段修玲;;小儿机械通气吸痰59例临床观察与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年0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