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淋巴炎应用金黄膏外敷联合头孢丙烯片口服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淋巴炎应用金黄膏外敷联合头孢丙烯片口服治疗的临床疗效观
察
目的探讨金黄膏联合头孢丙烯片治疗急性淋巴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本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金黄膏外敷并且同时口服头孢丙烯片治疗;对照组采用头孢丙烯口服治疗。
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结论应用金黄膏外敷联合头孢丙烯片口服治疗急性淋巴炎优于单纯使用抗生素并且疗程短,疗效好,标本兼治,未发现毒副作用,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标签:急性淋巴结炎;金黄膏;头孢丙烯片
急性淋巴结炎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由于细菌侵入局部淋巴结导致淋巴结出现红、肿、热、痛,同时出现一系列全身症状包括畏寒、发热、头痛等的疾病。
传统治疗方法多为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但是局部红肿痛热等症状难以缓解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金黄膏外敷联合头孢丙烯片治疗急性淋巴结炎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0例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治疗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30±5.3)岁。
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28±6.3)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治疗组:口服头孢丙烯片250mg,2次/d,外加使用金黄膏,将其均与涂抹在消毒纱布上,外敷于患处,换药1次/2d。
对本品过敏者禁止外敷。
对照组:单纯口服头孢丙烯片250mg,2次/d。
两组均以7d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
1.3疗效标准[1] 显效:淋巴结消失和临床症状消失。
有效:淋巴结缩小,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无效:治疗后病情没有变化或者恶化。
1.4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知,经治疗1~2个疗程后,治疗组显效30例(75%),有效6例
(15%),无效4例(10%),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19例(34%),有效21例(53%),无效10例(25%),总有效率7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急性淋巴结炎大多是继发于其他化脓性感染病灶,是化脓性细菌沿淋巴管侵入淋巴结,导致淋巴结化脓性感染性疾病[2],急性淋巴结炎炎症恶化时,会扩散到周围组织,感染性物质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性的炎症反应。
西医治疗常使用抗生素,在临床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西医疗法更有效、更安全。
急性淋巴结炎属于中医学”痰毒”范畴,多数因为外感风温热邪、热毒郁结,疫毒之邪从皮膚腠理而入,停于筋膜之下,气行不畅,阻滞经络,聚而成痰,痰热互结,凝结成核。
传统治疗大多采用西药青霉素或者头孢类抗生素治疗,但是对于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效果不明显或者时间较长。
本研究表明采用金黄膏外敷联合头孢丙烯片口服能明显提高总有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头孢丙烯片属于二代口服头孢菌素类,研究表明,它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感染的作用使头孢克洛的2倍,是头孢氨苄的5~8倍[3]。
这种对金葡萄球菌的活性优于第一代和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类,头孢丙烯由强化了这一特色[3]。
而急性淋巴结炎主要由化脓性感染,病原菌主要就是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是溶血性链球菌。
金黄膏方出自中医古籍《医家金鉴》,主要药物包括大黄、黄柏、天花粉、制南星、白芷、陈皮、苍术、厚朴、姜黄、甘草。
方中大黄、黄柏、天花粉清热解毒,同时具有活血通络的功效;陈皮、苍术具有健脾化湿,通腑行气,与大黄、黄柏燥湿配伍,可以增强祛湿之用且厚朴与大黄皆有泻下通腑之效,可使湿热、毒邪从大便而出以达驱邪不留寇作用;制南星具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甘草强热解毒,调理全药。
金黄膏中含有丰富的中药,配伍紧凑,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通腑行气、祛痰化湿等功效。
本研究表明,治疗组中的显效率是75%,对照组中的显效率是34%;治疗组中的有效率是15%,对照组中的有效率是53%;治疗组中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中的总有效率是75%。
治疗组中金黄膏与头孢丙烯片联合使用,经与对照组观察比较其见效快,疗程短、标本兼治,未发现毒副作用,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7-38.
[2]郑树森.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85.
[3]张明发.头孢丙烯的抗菌药理与临床[J].上海医药,2005,26(3):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