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养培到得面方多等力能究研学科、力能学教践实和学教论理、构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南京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按照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要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经过充分研讨和调研, 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 经过 2年左右的建设,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精品课程及教材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与工程中心建设、校企合作与产学研联合、岗位能力培训和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深入有效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专业建设的总体方案与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一建设目标
建设总体目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依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建设原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大建设力度, 探索并建立具有鲜明特色、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市场经济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材料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建设, 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产学研合作、实验室建设、服务社会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使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规划、专业特色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认可, 成为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示范性中心, 为同类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二建设思路
通过对我国材料 (以金属材料为主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深入调研, 总结未来我国、特别是江苏省和华东地区材料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 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相结合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不断改革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加快教材建设步伐,淘汰陈旧的教学内容,吸收能够充分反映材料领域新发展、新要求的教学内容,加强对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强化教学团队建设, 使教师在知识结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
训练,造就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和水平结构合理的
教师队伍,保证教学团队在今天的竞争中拥有优势,未来仍然有持续的发展后劲; 改
革并强化实践教学,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建设良好的工程实践教学环境 , 保证有足够的资源可供学生学习使用,建立严格的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 通过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 培养一批能够满足行业发展、特别是地区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总结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 建立专业建设参考规范,起到“引领校内专业、辐射同类专业、提升行业服务”带头作用。
按照“应用型材料工程师人才” 的培养目标和“学历学位教育+职业资格培训”的培养模式,突出“一定基础知识
支撑、适当宽度专业口径、突出金属材料加工与改性、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博专
共存、以专为主、长短兼顾、持续发展” 的特点, 结合区域经济、企业技术创新及材料工程技术的发展, 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教学改革核心地位、教学
质量首要地位和学科专业建设龙头地位,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 不断推行教育创新, 继续改善教学条件, 开展专业办学绩效管理与考核,使本专业整体办学条件及水平有显著提高。
(三建设成效
采取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措施, 建设了一支专业理论功底扎实、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技术开发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搭建了集专业实验、综合实训、技能培训、企业实习等一体的综合实践体系;强化了与材料(以金属材料为主制备、加
工及热处理行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领域的合作, 与企业共建了多个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基地。
近年来通过人才引进及进修培养, 形成了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构成的教师梯队,本梯队现有教师 29名,其中省级教
学名师 1人、江苏省“ 333”科技带头人 4人、江苏省“ 青蓝工程” 学术带头人 2人, 江苏省“ 青蓝工程”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3人; 高级职称 15人 (教授 7人 , 博士 1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占教师队伍的 89.7%。
承担各级教研项目共 20项,其中省级课题 3项,主编(副主编出版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 4部, 省级精品教材 1项, 校级精品课程 3项, 发表教研论文 20篇,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1项,推荐国家科技奖 1项,教师申请授权发明专利 6项,承担学术研究课题 43项,其中省
部级及以上项目 10项,科研到款 800多万元,共发表科技论文 102篇,第一作者核心期刊及以上 93篇,其中被 SCI 、 EI 收录 41篇。
通过中央地方共建、省级基础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学校拨款等多渠道筹集经费, 先后投入 800多万元完善实验室建设等, 不断改善专业实践条件, 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软硬件条件。
培养的人才质量综合素质较高, 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培养的人才符合“高等工程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 需要,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经过两年的努力, 本专业建设成了适应江苏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办学理念先进、教学条件完备、师资力量雄厚、课程体系科学、有鲜明专业特点的特色专业。
根据目前和发展情况,该专业所支撑的材料学科有实力可以成为 2014年学校申报学位硕士点的首批申报学科。
二、改革建设主要工作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实施情况
按照全面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工程应用、发展终身学习、适应经济社会”的能力,体现“正品行、重素质、强实践”人才特点的原则,在企业工程人员参与下修订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设计构建了一个整体优化的教学体系,加大材料工程的工艺、设备、检测、控制等应用型课程比例, 在课程体系与内容上注重与企业对接, 大规模设置综合性实验环节, 加强与企业合作教育的过程与内容, 大力开展课外专业岗位工程师资格认证, 营造了职业资格教育的浓郁氛围。
1.培养目标与定位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系统的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 在各类材料研制、材料质量检验与控制,材料表面工程等领域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富有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性、职业型“工程师” 。
以金属材料(兼顾其它材料制备、加工、改性为专业主要定位,提出人才基本属性是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养成相统一的集成性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对应材料工程的技术岗位群,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区域社会及材料行业的、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现代材料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为教育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
合, 人才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是工程能力和资格证书, 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走“ 校企融合” 、“ 产学研相结合” 的必由之路。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计
根据“应用型材料工程师人才” 的培养目标和“学历学位教育+职业资格培训”的培养模式,整合并完善了“学历学位教育+职业资格培训+能力本位” 的课程体系,加强并优化了“以工程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36.13%。
各类课程学时分配表及实践教学模块学分分配表如下表所示。
各类课程学时分配表及比例
专业(方向名称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
必修课
专业
必修课
专业
方向课
专业
任选课
公共选修课
最低要求
合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时 9486247240888962236比例
42.4%27.9%3.2%18.3%3.9%4.3%100%实践教学模块学分分配表
专业方向名称课内
实验
军
训
模
块
实
习
教
学
工
程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能力创新
合计
方案
总学
分
实践教学占总学分比例
材料科学与工程 16.37528114168267.375186.536.13%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实践课”为框架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和重组。
公共基础课使学生掌握现代知识、学习和创新技术,为发展学生智能打下理论和技能基础,满足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的要求,使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有机结合。
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材料科学基础、工程材料学、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材料表面工程、热处理原理及工艺、材料处理设备、失效分析学等考虑到材料多样性与共性、紧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要素、紧密围绕材料学科专业的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而设置;并能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及技能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实践课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初步的科研能力、使学生逐步建立工程意识、具有初步的工程经历、进行工程设计的系列训练,包括:实验课程、综合实验周、各种实习和设计(热处理工艺设计、材料处理设备设计等。
根据职业工程师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通过增加专门课程、整合相关课程内容等方法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压缩了部分理论课程,突出工程应用,确保学生具备从业的专业知
识和努力,为从业后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围绕职业工程师的技能要求, 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共分三个层次:(1课程实践。
在理论教学基础上,通过课程实验,让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和理论知识; (2集中实践。
通过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周、实训周、实习等环节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完成基本的工程能力训练 ; (3技能训练、科技创新。
通过课外技能证书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和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省大学生实践创
新计划项目、各类科技竞赛,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如:结合“ 材料回收综合实验周” 举办校级“ 材料回收及资源再生方案设计竞赛” 等,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
3.培养方案特色
(1办学理念更新
培养方案的制定充分体现了专业办学理念的更新,即:贯彻“基础适度、口径适宽、应用为先”的教育理念,促进“大材料(材料的共性与多样性、以金属材料为主、大工程(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工程系统与协同、大社会 (自然、环境、社会、伦理等”观念深化和“材料、设计、制造三位”一体化,倡导学生研究创新学习、自主
学习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
(2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块,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
优化了实践教学培养模块, 在原有的课程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
环节基础上, 增设了多个特色综合实验周, 如“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综合能力实践周”和“无损检测综合实验周”等,实践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比例明显上升,达36.13%。
在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基础上,通过聘请企业人员做兼职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共建研究中心等方式,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
特色专业建设以来,先后与企业共建了多个工程技术中心和产学研基地, 把企业的优势资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大大改善了学生专业实践的条件, 同时能及时把企业的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
(3设置综合素质课外学分,强化专业技能培训
为了进一步强化课内实践教学体系效果,使学生能得到系统的实践训练, 与行业学会、专业技术公司等第三方合作,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开展材料热处理工程、国际焊接工程师、铸造见习工程师、材料加工成型 CAE 数值模拟等技能认证培训, 并通过设置综合素质课外学分的方式将职业资质认证纳入人才培养
体系。
取得证书就可以获得相关课外学分,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实施效果
采用“学历学位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 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 实现了课内理论实践教学、课外技能实训的有机整合,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工程素养的协调发展,大大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 80%以上的学生都具有相关资格证书 2份以上。
多年来, 本专业的毕业生深受企业的青睐, 近年就业率保持 100%。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职业资质培训情况统计表
序号证书名称发证单位
1(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中国热处理学会
2国际焊接工程师国际焊接学会
3(见习铸造工程师中国铸造协会
4ANYCASTING 铸造 CAE 工程师 ANYCASTING 授权培训中心 5ISO 内审员资格证书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 (二师资队伍建设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以“内培”为主、“外引”和“共享”相结合的方式,组建教学团队、培养教学名师,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和企业实践制,积极邀请专家来开展学术讲座, 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担任顾问或兼职教授; 同时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参加学术研讨会、攻读学位或出国做高级访问学者; 通过挂职科技镇长、教授博士进企业等多种途径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推行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科研、育人和服务社会”能力。
特色专业立项建设以来,培养教授 1名,副教授 2名,引进博士 4名。
通过人才引进及进修培养,逐渐形成了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构成的教师梯队,本梯队现有教师 29名,其中高级职称 15人(教授 7人 , 博士 1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占教师队伍的 89.7%, 35岁以下青年教师 10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45岁以下教师中具
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 63.2%, 44.8%的教师具有至少 1年的企业工作经历。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带头人王章忠教授为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333” 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和江苏省
“ 青蓝工程” 学术带头人,本梯队中现有省“ 333”科学技术带头人 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 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3人。
师资队伍结构一览表
专职教师人数 29其中正教授 7人副教授 8人
高级职称比例 51.7% 讲师(含实验师 14人助教 0人
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 89.7%
具有博士学位 16人具有硕士学位 10人
45岁以下教师 19人其
中
博士 12人占 45岁以下
教师比例
63.2%硕士 7人 36.8%
承担本专科教学任务的高级职称教师 15人
高级职称教师中承担本专科教学任务比例 100%
省、部级重点培养教师 7人校级重点培养教师 4人省、部级先进教师 1人厅局级及校级先进教师数 1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由教授讲授, 55岁以下教授、副教授共每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 1门课程,具体课程见下表。
高级职称教师任课情况表
序号姓名年龄职称任教课程
1王章忠 49教授材料科学基础
2周衡志 33副教授材料表面工程
3赵秀明 50教授级高工失效分析
4蔡璐 52教授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5王再友 47教授材料加工技术基础
6李晓泉 48教授焊接质量检验
7韩冰 36高工工程材料学
8方信贤 48副教授材料设备及设计
9柳秉毅 54副教授模具材料选用及强化
10朱纯章 42副教授工程力学
11朱军 43高工先进材料连接技术
12徐振钦 39副教授工程制图
13黄玉安 37副研究员材料胶接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非常注重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同时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很强的科研能力, 近两年来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项, 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 1项,教师申请授权发明专利 6项,承担学术研究课题 43项,科研到款近 800万元, 共发表科技论文 102篇, 第一作者核心期刊及以上 93篇, 其中被 SCI 、 EI 收录 41篇。
目前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项,省科技厅、教育厅及部级科研项目 9项,校级引进人才项目及面上项目 13项。
(三经费投入及教学条件建设
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特色专业自立项建设以来, 得到省教育厅和学校的大力支持。
在经费投入方面:省教育厅特色专业建设经费 3万元, 学校每年投入日常专业
建设费用 6万元。
建设期内学校累计向本专业投入的建设经费 835万, 其中申请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建设项目 430万元,江苏省基础课教学示范中心 -材料工程基础实验中心拨款 200
万, 第一年投入 285万, 第二年投入 550万, 逐年递增。
所有经费均用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建设、学生参加创新竞赛材料费以及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究和学术会议、培训及论文发表费用等。
所有经费专款专用、使用合理。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使用实验室情况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依靠学校实验室建设专项、中央地方共建、校企共建等多种方式积极筹资,建立和完善了各类实验、实习、科技创新、职业资质培训基
地,设备精良、管理科学规范,可以很好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材料工程学院具有两个实验中心, 下属 10个实验室 (如上图所示 , 本专业适用的专业实验室房间62间,占地面积 6700多平方米。
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专业课实
验设备总值 1853.38万元, 情况见下表。
共有实验设备数共计 762台套, 设备总资产1600余万元,拥有放大倍数 30万倍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 X 射线能谱仪、 X 射线衍射仪、 Amsler 高频疲劳试验机、差热分析仪、离子注入设备、全电位测试系统、摩擦磨损试验机、纳米压痕仪、等离子喷涂、粉末注射机、金相显微镜、电子拉伸试验机、数控线切割机床、双螺杆挤出机、各类焊机、真空熔炼炉、感应熔炼炉等大型先进仪器。
形成了包括材料制备、材料加工、材料改性、材料检测等系列实验功能平台。
在完善校内实验、实践教学条件的同时,积极深化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力度, 立项建设以来, 与企业合作新成立了“张家港海锅铸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汽车冲压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南京汽车锻造有限公司产学研基地”等合作平台,有力的补充了教学资源。
同时,与其它专业共享,建有先进制造工程中心、先进数控技术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中德合作现代制造工程中心、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和各类校企共建实验室(中心等。
学校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 31176.5平方米,总阅览座位 2500多席,累计馆藏纸质文献 127.47万册,中文现刊 1200多种,外文现刊 70多种,中外文电子
图书 63万种, 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 2万余种, 各类数据库 21个, 每周开馆时间达 84小时以上。
本专业有专业文献(含电子读物 5万余册,专业及相关期刊 200余种。
中文 186种、外文 28种。
另外我院有丰富的电子阅读资源,拥有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Springer LINK 电子期刊等,通过校园网向学生开放。
加强学生电子文献阅读的培训,组织并指导学生主动查阅“ 中国期刊网” 、“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网” 等网络数据库上有关材料学文献,向学生介绍了“ 中国材料网” 、“ 中国表面工程信息网” 等数十个有关材料网站(页 ,这些材料信息资源大大拓展了学习视野、扩大了材料学知识面, 够满足理论和实践教学需求。
(四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
近两年来,围绕“学历学位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贯彻“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强化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倡互动式教学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承担了 20项各级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其中: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 规划课题 1项、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研究课题 1项、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 1项,其它各级教研项目共 17项;主编出版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 4部,省级精品教材 1本,校级精品课程 3门,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1项。
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鼓励从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资等多方面, 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
积极探索、创新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实施课堂进实验室、现场与网络教学、案例 /项目教学、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等措施。
(1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体系结构,压缩理论课时; 为强化学生工程能力, 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本专业大力开展了“材料加工技术基础” 、“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材料设备及设计” 、“金相分析基
础” 、“失效分析学” 应用型课程建设, 其中大多设置了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
同时鼓励教师接触行业最新的技术和人才需求,积极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
同时结合科研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积极引导教师将企业最新发展成果合理、及时地融入课程教学,达到在科研中教学、在教学中实践之目的。
同时, 也保证了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紧贴人才市场的需求, 为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强化实践课程,在完善原有实践性环节的基础上(如:建立各实践性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 避免内容的重复等 , 开发新的实验环节和内容, 如:增设“无损检测综合实验周”等,使之成为现有实践体系的有益补充,实现学生的意识、技术、能力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3 开展考试方法改革, 突出实践环节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 采用大作业、项目考评、技能考证与竞赛、笔试、实践环节考核、平时成绩+综合性测评等方法。
通过多种测评手段与测试方法, 分阶段多层次全面考察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综合能力。
2.教材建设
在完成教研、科研项目的同时, 本专业梯队教师积极总结成果, 并及时的把成果编写入教材, 及时的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 两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共主编(副主编国家级及省部级规划教材 4本,获省级精品教材 1本,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同时,教师自编特色综合实验课程指导书 9本。
严格教材选用。
目前授课选用均为教育部审订的统编教材, 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比例为 51.8%(主要专业基础及专业课 27门,其中使用近三年教材 14门。
根据面向大材料行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大胆创新,吸收校企融合科研成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