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
寒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
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
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
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
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
全
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
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
的一片苦心期待。
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
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
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
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
实际考卷是苏轼的。
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
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
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
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苏轼25
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
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
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
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善于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
以我们今天才有时机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带着下回到那个
时代体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
反观如今,我们真的没太多时机写作了。
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思考。
更何况苏轼可以一直保持以一
颗赤子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穿千古。
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出现过苏轼这样的才华超群的人,
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能否出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慨。
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
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
正所谓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都做到了
扩展阅读
百家讲坛读后感600
百家讲坛读后感600范文一
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里面给我们分析了书里
的内容,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
还让我更喜欢看书,喜欢了解历史。
我以后一定要多看《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读后感600范文二
这个五一,我看了中央十套一个叫百家讲坛《红旗渠的故事》的
节目。
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我看了有两年了,我也很喜欢,但这一次讲的,让我格外感动。
这一次的讲师不是什么教师,是林州市的接待代办副主任李蕾。
他是喝着这红旗渠的水长大的。
1960年以前,林县从古至今都是个干旱地区,缺水的程度有多严重,几天不洗一次澡,刷锅水都要留下来用,人们更是惜水如命,清
水贵如油,李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以前林县有一户人家,那家的老
公公为了打一桶水好在除夕夜包饺子吃,凌晨就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
打水了,排队的队伍很长,到了黄昏才打好了水回家。
刚进村他的儿
媳妇来帮她挑水,好让老公公休息休息,结果,摔了一跤,水全撒了。
这一家在那年也晚上就没水包饺子吃,第二天,他们家的人看到儿媳
妇因为自责,上吊自杀了。
这个故事让我很惊讶,不就一桶水,至于吗?不过,我很快就明
白了。
林县的人因为从至今都没缺水喝,人们就逃荒,逃到山西,山东,等等地区。
可有一些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的人不愿离开,终于到了1960年林
县的人们开始修建一条水渠,这条水渠为了把漳河水引过来给人们喝水,就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修渠工作。
这十年里,修去的人付出了汗水,甚至鲜血,终于把这一条万里水长城修筑完工。
当时山西的领导来看
到这一景观,说:这哪是修一条渠呀,就是开了一条河过来呀!
这个宏伟的工程,让我们这些下一辈人惊讶,感慨。
如果在现在这个社会,就是给多少钱,他也很难很难也许不可能修出这这样一条渠!那个时候,工人吃一顿饭都要走五里地,更别说什么赞助,给钱了。
现在一些工程,给了那么多的钱都是豆腐渣,他怎么能和当时的人民相比呢!
这都是靠人民的团结,努力修出来的!这正应证了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
观《百家讲坛之朱棣疑案》有感
利用这个假期,我观看了中央十套的《百家讲坛》栏目。
而这次的《百家讲坛》是讲明朝皇帝之一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11岁封为燕王,封地在北平,21岁就藩北平,40岁发动靖难之役,43岁登上皇位。
这样的成就看起来是很伟大的,但万万没想到他的皇位得来是经过了千难万险。
朱棣原本可以快乐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天下。
而朱棣称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夺当时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势单力薄的力量,怎能对付南京朝廷数以百万计的围剿军队呢?再加上篡夺皇位本来就是大逆不道,但为了称霸,朱棣不得不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
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难,要去解救皇帝为由,发生了靖难之役。
经过三年的奋战,终于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称王。
是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是朱棣派郑和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谋士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而这丰功伟业背后蕴含着许多故事,也显示出朱棣的性格。
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训》来证明自己的合理。
不过他很聪明,把其中的一句话训兵待命给去掉了。
从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谋。
《永乐大典》的撰写也说明了朱棣选用人才的独特之处,一些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甚至来科举考试也没参加的人最终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谋士。
当然,朱棣也有残忍的一面。
他在请方孝孺写诏书时,方孝孺拒不肯写,朱棣被逼得是无可奈何,最终方孝孺被朱棣处以诛灭十族的惩罚。
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
一的一次。
据记载这次是大屠杀杀了873人之多,悲惨的场面可想而知。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仅古代人看清自己,也让现代人了解自己。
其实,人是双面的,你既要看到他坏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好的一面,
不要用老眼光看人,学会用开展的眼光去对待人。
温馨世界,真诚交流——观《百家讲坛》有感
人与人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家与家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国与国之
间需要真诚交流。
如果我们处在真诚交流中,就会构成这温馨世界。
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真是感触良多。
也让我们获益良多,记
忆深刻。
这期讲的信让我想起了书上的《期行》。
而且钱教授也讲了
这个故事。
现代人的疑心越来越多,信任却越来越少。
这是为什么呢?也就
是因为利益这两个字了吧!
在诚信的背后藏着人的道德品格。
但有人却因为利益抛弃了这高
尚的东西。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篇关于诚信的文章。
讲的是一个小男孩买苹
果的故事。
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买了两斤苹果,可当他埋头掏钱时,小商贩却从已经称好的苹果中拿出来一个。
没想到小男孩离开不久后
又回来了。
正当商贩以为他是回来讨回那个苹果时,情节却来了个大
反转。
原来是小男孩发现商贩多给他找了一元钱,特意将钱送回来了。
这篇文章通过小男孩和商贩的比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小男孩
的行为不正是我们认为遥不可及又不愿为之的诚信吗?
其实诚信是源自你内心的选择,是别人无法决定和控制的。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要做到却是很难。
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承诺,不是一味追求名利和金钱。
而是一个诚信
的人。
我仿佛看到了男孩高大的背影,元方明礼诚信的心和华歆不想失
信于人的神情。
这不就是温馨世界,真诚交流的表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