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

2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国家政权后,纷纷秉承传统的“华夷同族”观念,主动将本族先世祖源“续接”于以黄帝为首的中华圣王之后。

这种行为客观上
A.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B.促进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C.加速了儒家思想的传播D.解释了政权建立的合法性
25.左丘明在《春秋左氏传》中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这表明“礼”在当时
A.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B.被各诸侯国严格遵循
C.是稳定社会秩序的规范D.与《论语》同为经典
26.魏晋时,佃农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入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据役。

据此可知,古代佃农
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B.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刺削
C.身份和地位不断地有所改善D.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27.中国素菜的历史可追测到西汉时期。

据考证,北魏的《齐民要术》中专列了素菜一章,南朝的梁武帝崇尚佛学,终身吃素,并倡导素食,大大推动了中国素菜文化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饮食变化B.新思想文化因素的大力推动
C.战乱时期导致人们生活困苦D.小农经济推动社会生活发展
28.近代学者王韬认定“中国为西土文教之先声”;李鸿章、奕等人反复论证西方算术中的“借根方”脱胎于中国“四元之学”;郑观应也以“西学中源说”力证西学乃中华古文化西传所成。

材料折射出
A.中国人的盲目自大B.中西文化联系紧密
C.学习西方阻力很大D.全面西化思潮出现
29.有学者考证,“人民解放军”这一称谓最早由刘少奇在1944年提出。

从1944年下半年到1947年上半年,“人民解放军"的称谓经历了“提出一中断一再提出”的过程。

这反映了A.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B.中共努力维持统一战线
C.党对军队领导权的加强D.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30.浙江企业家鲁冠球说:“回想我们这代人的创业梦,从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东躲西藏,到在计划经济夹缝中‘野蛮生长’,再到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以及全球化中无知无畏闯天下,可以说是跌宕起伏。

”这反映了
A.企业家胆识是企业成功秘诀B.民营企业的发展路径跌宕起伏
C.企业发展得益于全球化进程D.企业发展与特定时代背景相关
31.1928年的《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1929年的《兴国土地法》调整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调整
A.有力地回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B.反映了中共土地政策逐步成熟
C.反映了“左”倾错误逐步泛滥D.表明中共的右倾错误得到清算
32.在古代雅典社会,除了奴隶、妇女、外邦人和儿童外,凡是殴打父母、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以及挥霍所继承的父母财产的公民,都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

这说明雅典民主
A.重视社会道德和政治秩序B.规范了公民的日常行为
C.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之上D.是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
33.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开始实施其国有化竞选纲领。

在此期问,工党政府陆续颁布了8个重要的国有化法令,包括将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并使之具有中央银行资格。

具体可知英国
A.深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B.政权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C.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措施D.出现经济“滞涨”现象
34.(世界银行中)美国认缴资本最多,一开始就掌握有35%的表决权。

战后初期银行的主要借款者是西欧各国,后来才逐渐转向亚非拉国家。

据此可知世界银行
A.体现了美国的大国意志B.只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
C.是美国强加各国的体系D.优先考虑发达国家的利益
35.1789年8月,法国制宪议会颁布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

这表明
A.法国改造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B.启蒙运动的思想在实践中彰显
C.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诞生D.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法国确立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2X年第18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材料二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

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

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材料三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瑞士小村镇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全球存在两种相互竞争的发展趋势:其一是传统强国将继续维持全球治理
现状,其二是新兴挑战者试图促进全球治理发生变革。

如果新兴大国基本认同目前的全球治理的制度和规范,那么出现冲突和谈判僵局的可能性较低。

虽然新兴大国可能拥有潜在的全
球治理能力,但是由于受到国内或国际因素的制约,此种能力可能无法充分发挥。

新兴大国与传统强国间的谈判会直接导致全球治理发生变化,因而传统强国对新兴大国的回应将是全球治理的关键因素。

——摘编自(美)迈尔斯·凯勒《新兴大国与全球治理的未来》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新兴大国与全球治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康有为提出:“工业不起,机器不盛...则暗为各工商国所奴灭矣。

”他多次提出中国必须“弃守旧,尚日新,定为工国”的主张。

为此,他借用德国和英国成功地发展私人企业为例证说:“德之克虏伯(工厂),英之黎姆斯,著于海内,为国大用,皆民厂也。

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他认为“商之源在矿,商之本在农,商之用在工,商之气在路”,“国之贫与富,皆视其出新器之多寡觇之”。

在康有为的建议下...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十二款。

康有为还指出,“故野蛮之世,工最贱,最少,待工亦筹,太平之世,工最贵,人之为工者亦最多,待工亦最厚”。

——摘编自马洪林《康有为经济近代化的构想及其价值》(1)根据材料,概括康有为关于中国“定为工国”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康有为关于中国“定为工国”的主张进行简要评价。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世纪初叶,日本民间就出现了法西斯活动。

20世纪20年代,“国本社”“一夕会”等120多个千奇百怪的法西斯组织充斥了日本社会,到1936年法西斯组织已增至500多个。

1929年,随着经济危机不断深化,政党体制的政权无法扭转经济危机,加之军部势力与各种法西斯组织的结合,使日本国内政治民主化进程与“协调外交”走到了尽头。

1936年3月广田内阁成立,法西斯政权在日本确立下来。

到1936年时,日本军费已经比1931年增加了一倍以上,占到国民总产值的47%。

军工生产急剧膨胀,坦克部队、机械化部队和化学武器部队规模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日本开始全面扩军备战,并确立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伺机南进的扩张战略。

1936年,日本先后与法西斯德国、意大利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了反动的国际法西斯集团。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原因。

(2)根据材料,归纳日本法西斯政权的特点。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清末官员、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府。

1876年,盛宣怀在湖北广济盘塘设立“开采湖北煤铁总局”。

1887年,在烟台独资经营客货海运。

1895年,奏设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于天津。

1896年,接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

在改造汉阳铁厂时,向日本兴业银行借款,使大冶铁矿主权丧失。

1896年,奏设南洋公学〈是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的前身)于上海。

1897年在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

1905年,在上海创设了中国红十字会。

1911年,盛宣怀升任邮传部大臣,他建议将各省自己建立的铁路、邮政转为中央领导。

这个措施引起四川、广东、湖南和湖北发生了保路运动。

盛宣怀命令各地加以镇压。

1913年,盛宣怀使汉冶萍公司控制权完全落入日本人手中,使汉冶萍公司逐步走向没落。

1916年,盛宣怀在上海病逝,他遗嘱将其家产的一半,捐赠为慈善基金。

李鸿章评价他“志在匡时,坚韧任事,才识敏瞻,堪资大用。

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

”孙中山评价“热心公益,而经济界又极有信用。

”鲁迅说他是“卖国贼、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宣怀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贡献。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李鸿章、孙中山、鲁迅三人对盛宣怀评价岀现差异的原因。

历史参考答案
24-28:BCBBC 29-33:DDBBC 34-35:AB
41.(1)动力:工业革命或者工业化的开展。

影响:推动农村城镇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深入农村,许多农民转变为工业劳动力。

(2)原因:通商口岸开放;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或者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政府开展“自强运动”或者洋务运动开展;破产农民转变为雇佣工人或者自然经济解体。

时代背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的冲击,西方文明的传播,经济结构变化或者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

(3)前者:大城市化;后者:小村镇化。

制度因素:前者属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调控为主,后者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主导为主。

(4)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城市化受政府政策和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镇化建设模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42.示例一:论题:新兴大国崛起有利于全球治理。

阐述: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崛起,使得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成为一个联系日益紧密的整体;17世纪荷兰的崛起,进一步加强了世界联系;18、19世纪英国的崛起使得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自由主义的贸易规则向全球传播;20世纪以来美国崛起使得世界经济体系逐步向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示例二:论题:新兴大国崛起不利于全球治理。

阐述: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崛起打破奥斯曼帝国和意大利的贸易优势,随之而来的早期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沉重灾难;17世纪荷兰崛起挑战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秩序,加剧了重商主义战争;18、19世纪英国的崛起进一步加剧了列强的殖民争夺;19世纪后期德意志帝国统一后,军国主义势力膨胀,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以来美国崛起后,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干涉世界各国内政,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45.(1)主张:鼓励创办私人民族企业;鼓励发展工矿交通事业;奖励发展企业、创造发明;提高工人地位。

(2)评价:抛弃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鼓励发展工业,谋求国家富强;顺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将工业化与民族危亡结合在一起,具有进步性。

46.(1)原因:近代以来法西斯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危机激化社会矛盾,加剧民主政治的危机;军方势力的法西斯化(军方势力不断与法西斯组织勾结)。

(2)特点:通过恐怖、暗杀、政变等暴力手段夺权;国民经济军事化;不断推行对外侵略政策:与国际法西斯国家勾结。

47.(1)贡献:开采煤矿,发展航运,督办铁路,投资办厂,助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促进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开办银行,促进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发展;热衷慈善,济民助民,关注民生。

(2)原因:立场和视角的差异造成了评价上的不同。

李鸿章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从盛宣怀的个人能力和业绩去评价;孙中山站在社会史观的角度,从盛宣怀对当时社会发展的作用和贡献方面去评价;鲁迅站在革命史观立场,从盛宣怀所处阶级和革命立场去评价。

(如答所处时代不同,可酌情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