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学的科学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经济学的科学性
11经济学2班11040207 郭素兰
摘要:经济学是一门动态的科学,反映的是经济事务、环境问题、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化趋势。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门科学。

经济学科学性的争论由来已久,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独特性决定了经济学是一门有别于自然科学的学科。

经济学的科学性,更有赖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化。

关键词:科学性;争论;研究方法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经济学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门科学,其影响上至一国的经济决策,下到企业、家庭和个人的经济行为。

经济学是一门动态的科学,反映的是经济事务、环境问题、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化趋势。

从狭义的角度看,传统的理论经济学不仅是一种科学,而且与自然科学有本质差别,即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

一、经济学科学性的争论
(一)科学哲学家的分歧
对“科学”一词含义的不同理解,对经济学科学性的认识也迥然不同。

库恩-拉卡托斯认为,科学是指方法、研究课题和范式,特别是范式。

在库恩看来,所谓范式,即研究框架,是人们观察世界和完成科学的方法,也就是一门科学中一般研究人员所共同掌握的信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等的综合体。

它具有一种世界观的特征,这种世界观是社会上一部分人或至少是科学界所共有的。

它一旦形成,便规定着一定时期内思想体系历史发展的逻辑空间。

然而,库恩-拉卡托斯的科学观受到了逻辑实证主义者的挑战。

波佩尔在逻辑实证主义框架下强调科学必须具有“可证伪性”。

在他看来,坚持对所有论证进行经验验证是不现实的。

相反,科学是这样一个运动的过程,即根据可证伪原则进行猜测或反驳,再进行新的猜测。

依照波佩尔的观点,科学不是要阐明理论的正确性,应当而且实际上也是试图证明理论的不正确性。

很显然,如果用逻辑实证主义者的观点来衡量,经济学是难以被看成一门科学的。

(二)经济学家的怀疑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一部分经济学家对他们所从事的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性提出怀疑。

最早的当属古典经济学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对所谓“庸俗”经济学的批判。

马克思对经济学科学性的怀疑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在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凡勃伦是一个卓尔不群的怀疑论者,“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
毫无现实基础的理论构成的-凡勃伦抨击的就是这样的新古典正统理论。

事实上,除了建立在一系列形而上学的、从而是非科学的公理基础上的一系列演绎推理而外,经济学几乎一无所有。

”而且这种状况的确一直延伸至今。

凯恩斯主义成为经济学主流的时期,对凯恩斯经济学科学性的怀疑内涵在以哈耶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对凯恩斯国家干预论的批判之中。

但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自由主义学派也没有逃过责难。

新货币主义一度取代凯恩斯主义而成为美国、英国等国的政策基础,但结果如何呢?货币主义似是而非的对策所导致的恶果和一个缺乏管制的欧洲货币市场,也近乎将世界引到另一次崩溃的边沿。

二、经济学科学性的特点
(一)实践性
任何具有科学性的经济学都是对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交换、分配等经济实践活动的真实反映,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一定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致命弱点是不把一定生产方式下的实践活动当做经济理论的来源,而把经济理论看做是人的“永恒理性”的表现。

这正如马克思所批判的“在他们看来,新的科学不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关系和需要的表现,而是永恒的理性的表现,新的科学所发现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不是这些活动的历史地规定的形式的规律,而是永恒的自然规律;它们是从人的本性中引申出来的。

”从人的本性中引申出来的经济理论当然是不会符合实际的,也不可能具有什么科学性。

(二)历史性
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因为,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时所处的条件,各个国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个国家里,各个时代又各不相同。

因此,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变化,人们对生产、交换和分配等经济活动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化。

旧的理论或被放弃,或被丰富和完善,或被新的理论所取代,这一切都是正常的新陈代谢规律的表现。

历史性之于经济学发挥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历史方法作为实证工具,对经济学理论进行经验验证,推进了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经济学的科学性提供了载体。

二是历史方法可以使经济理论增加历史感,并促进经济学从静态向动态的发展。

(三)阶级性
经济学的科学性受阶级性制约。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关系的学说,经济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不同阶级的不同经济地位决定了人们对一定的经济关系的认识是不同的,而将这种认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经济学也必然会表现出阶级性。

迄今,经济学主要分两大类型,即资产阶级经济学和无产阶级经济学。

由于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以无产阶
级政治经济学能正确认识历史发展各个阶段上的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别是能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必将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代替的客观规律,所以,无产阶级经济学具有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特点。

由于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违背历史的发展方向,所以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便极力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极力否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过渡性,因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相背离的。

三、经济学科学性的分析
(一)研究对象具有客观性
现代经济学把现实社会中的人与物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物品的稀缺性与人们有目的的选择,选择包含着这样三个问题:一是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二是如何生产,三是产品如何分配,或为谁生产。

它的对象从人的个体的内在面转到了群体的外在面,从精神生活世界转到了事实世界。

经济学研究对象在政治经济学的许多定义中得到明确的说明。

这些定义普遍把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经济活动和经济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具有鲜明的客观实际的特征。

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经济事件的频繁发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领域越来越广泛,具体的分支也越来越多。

无论是何种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经济现象、活动、事件及其规律。

研究对象的客观性是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基础,现代经济学研究对象具有客观性,具备了成为科学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二)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法
目前,西方经济学研究主要有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主要是描述经济中的事实、情况和关系,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效果。

这种研究方法作为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核心和主流地位是没有争议的,实证研究方法所覆盖的经济理论内容也是毫无争议地处于第一位。

当今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中逐步把证伪主义基本思想作为经济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基础。

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大部分以实证研究为主。

实证研究方法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确立不是偶然的,它和西方实证主义哲学的出现是密不可分的,实证主义哲学是西方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从开始就注重经验、注重观察、注重归纳,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经济。

(三)理论的严格检验
现代西方实证经济学在设计出理论模型后,还要对他们进行经验检验。

验证实质上是分析理论和条件的实证意义和赋予推论实证意义,使人们更好地应用理论。

经验检验的目的在于通过检验找出理论假说的不足并不断推动理论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理论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能力。

经验检验受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的影响,在经济学研究中受到高度的重视。


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中,验证理论主要是运用数理统计对估算的参数进行检验,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回归分析检验各回归系数的真值是否显著地大于零,根据从样本资料中算出的统计量来推动总体特征,判断模型的可靠性。

这种检验并不像我们传统理解的判断其正确性,更重要的是为理论增加经验意意义和现实意义,使理论的思维图式更接近现实存在的客观图式。

任何理论仅仅是思维对现实把握的近似图式,是一般性很强的东西,运用实践经验证实其正确性很难达到,只有通过证伪才能对其进行不断的修正。

四、结语
要正确对待和要求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功能,不能简单地用经济能否发展、腐败能否消除去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科学观本身就是相对的、不断变化的;科学的界限也是不断被放宽的;而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正处在不断综合和借鉴之中。

经济学的科学化,还有待于经济学家更贴近现实生活,特别是贴近经济生活所赖以进行的文化条件、制度环境。

在基于一个国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制度遗产基础上,建立符合各个国家和各个时期具体情况的经济学,恢复经济制度研究传统,将所谓的经济分析与制度分析结合起来,无疑是经济学科学化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艾克纳.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79
[2]陈孝兵.经济学的科学性及其走向[J].中州学刊,2000(4):71-77
[3]谢识宇.也论经济学的科学性[J].当代经济科学,1997(3):108-121
[4]丁文峰.经济学到底是不是一门科学[J].当代经济科学,1996(6):212-234
[5]郝云宏.经济学科学性的时空相对性[J].财经研究,2002(7):89-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