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经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杨王哲王冬梅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8期
【中图分类号】R71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8-0346-01
【摘要】目的:观察温经止痛方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

将2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00例给予温经止痛方治疗,对照组100例口服西药布洛芬治疗。

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温经止痛方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明显。

【关键词】痛经;温经止痛方;临床疗效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有称“经行腹痛”。

[1]据有关文献报道,目前国外痛经的发病率为43%~90%[2],国内报道痛经发病率为33.1%,其中原发性痛经占53.2%[3]。

所以积极治疗痛经十分必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山东省中医院妇科门诊2009年12月到2011年5月期间200例痛经患者。

年龄15~42岁,平均年龄21.6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者6.5年,平均1.4年。

轻度疼痛者76例,中度疼痛者86例,重度疼痛者38例。

将200例患者随即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00例,两组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及中医妇科学的有关内容拟定。

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 或痛引腰骶, 甚至剧痛晕厥, 以致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经检查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诊断为原发性痛经。

中医辨证标准[1,4]: 主症: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

次症: ( 1)经血量少或经行不畅。

( 2)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

( 3)畏寒或手足欠温。

( 4)乳房胀痛。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苔白,脉弦或沉紧。

以上主症必备,兼有次症 2项或2项以上者,参考舌脉即辨为寒凝血瘀证。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温经止痛方辩证施治,其基本方为:当归 12g 川芎6g 川牛膝15g 肉桂6 g 炮姜6g 炮附子6g 吴茱萸 3g 白芥子 15g 制元胡15g 乌药 15g 炒蒲黄12g 酒灵脂12g 没药15g 白芍 15g 炙甘草6g 用法:经前三天开始服用,连服10天停服,连续应用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
程;对照组给予西药布洛芬200mg,3/d。

经前3d开始服用只经期第3天,共6d,服用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拟定。

痊愈: 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 停药 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 显效: 腹痛明显减轻, 其余症状好转,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 有效: 治疗后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 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 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 本组病例分布情况(表2):
5 讨论
痛经乃妇科常见病之一。

中医学认为,痛经主要是由于经期及其前后, 气血变化急骤之时,受致病因素的影响, 引起冲任胞脉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 以致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温煦和濡养, 不荣而痛。

本病虽有寒热虚实之分,但实多虚少,并以寒凝血瘀型多见。

本型患者大多由于经期保健意识差, 攝生不当, 如经期冒雨涉水,饮食生冷太过等, 导致寒邪客于冲任、胞中,以致血脉凝涩, 滞碍经血, 不通则痛而发病。

据此,拟定了具有温经散寒,化瘀止痛,行气活血之功的温经止痛汤。

在方中,当归、川芎、川牛膝活血祛瘀,养血调经;肉桂、炮姜、炮附子、白芥子、吴茱萸温经散寒;制元胡、乌药、炒蒲黄、酒灵脂、没药行气化瘀止痛。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可镇静, 尚能镇痛,又可松弛胃肠和子宫平滑肌的张力,甘草有解痉的功效,所以,芍药配甘草是治疗平滑肌或骨骼肌痉挛性疼痛的一对良药,不可缺少。

当归[5]能明显抑制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的收缩频率收缩幅度和活动力,同时能显著对抗缩宫素引起的子宫痉挛而镇痛的双向作用。

经临床观察,本方对寒凝血瘀型痛经痛经疗效颇佳。

参考文献
[1]张玉珍.中医妇产科学.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
[2] JamiesonD J , Steege JF . The prevalence of dys m en - orrhea , dys pareun ia , pelvic pain and irri tab le bo w el syn - drome in prim ary care practices. Obs t et Gyneco, l 1996 , 87 ( 1) : 55-
59 .
[3]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 中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的调查分析. 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8, 15 ( 4) : 21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263.
[5]訾慧,朱会,张振秋。

吴茱萸当归药对乙醇提取物对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影响。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9,27( 4) : 832 - 833.
作者单位 250014 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级研究生1,3
250011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