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讲明义理, 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 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朱熹
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 以为学,学为人而已。 ——陆九渊
书院制的当代启示
• 中国书院教育有着一个重要的内在精神即“对 话”。这种对话具有自然特性,对人格形成实为 一种重要的力量; • 它的实质在于通过对话达到一种真正的人性的觉 悟。它充分体现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对道德理想 与知识独立的追求。 • 正是通过对话这种生动而有活力的形式和过程, 教育的陶冶力量才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并渗透到 心灵的深处,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在特质, 使完善人格的形成成为可能。
• 3、考勤制度——设“勘合簿”和“出恭入敬牌”
• 五、清代的中央官学
• 国子监:实行监生历事制度和积分法;设置管理监事大臣; 实行分斋教学。 • 觉罗学:专为爱新觉罗氏的皇族子弟办的学校; • 旗学:为八旗子弟(满族人)所办学校的总称 ; • 俄罗斯文馆:是一种外国语学校性质的官学。
清代的官学系统
• 三、元代的教育制度
回回国子学是 我国中央官学 最早的外国语 学校。
元 代 官 学 系 统
元代国子学中采用“升斋等第法”和“积分法”。 升斋等第法——是把国子学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六个斋舍, 学生按程度分别进入各个斋舍学习不同内容,依据其学业成绩 和品德行为,依次递升的方法。这是宋代三舍法的延续和发展。 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始于宋太 学,完善于元国子学,有利于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
教育科学学院 袁强
内容提要
一、官学教育的发展
二、古代书院制度
三、朱熹的教育思想 四、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五、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宋元明清的官学教育
一、北宋的三次兴学 (一)庆历兴学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主持。主要措施 有:
1、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
2、将胡瑗的苏湖教法引进太学,改革太学; 3、设立四门学,允许八品至庶人子弟入学 ; 4、改革科举考试方法。
第二节 宋元明清的书院制度
(一)书院制度的起源
首先,由于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其次,因为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 再次,受佛教禅林的影响。
(二)北宋的著名书院及其兴衰
宋初书院兴起,著名的有四大书院,然而各书所载,略有出入。 王应麟的《玉海》以白鹿洞、岳麓、睢阳 (应天府 )、嵩阳为四 大书院。而马端临《文献通考》则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 岳麓为四大书院。其实当时除上述书院外,还有茅山书院,也 很著名,是宋初大书院之一。
三、蒙学教材
• 西周时小学文字教学用书——《史籀(zhòu)篇》 • 汉代汉元帝时史游编写的《急就篇》 • 宋元明清时期: 1.识字教学教材:南宋王应麟《三字经》《百家姓》(编者失考)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2.伦理道德教材:朱熹的《小学》 3.历史教学教材:宋代王令《十七史蒙求》、黄继善《史学提要》 4.诗歌教学教材:朱熹《训蒙诗》、《千家诗》 5.综合知识类教材
• 王安石的长远目标是逐渐让三舍法取代科举考试。
(北师大2004考研试题)
• (三)崇宁兴学
• • • • • 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内容包括: 1、州县普遍设学; 2、扩建太学; 3、以学校取代科举取士; 4、兴办专门学校。
崇宁三年(1104年)设置书学、画学、算学等专业学校, 采用太学三舍法考选取士。崇宁时期的画学是中国古代惟 一举办过的专门美术学校。
朱熹一生从事教育和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活动四十余年,总计做官十年左右。在从政
的十年中,每到一处都提倡设立书院和州县学,并亲自讲学。 在知漳州时,其影响最大的教育活动是将四书及其注释合编为《四书 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四书集注》于 1190年刊印后,不久就 风行天下,并逐步取代《五经》在教育中的独尊地位。至元朝皇庆二年 (1313)正式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该书成为各级学校的必读教 材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影响中国教育达数百年之久。 朱熹的一生很重视编著学校教育的教材,除影响极大的《四书集注》 外,《小学》、《童蒙须知》和《近思录》也是封建社会影响较大的正统 教材。朱熹死后赐谥号为“文公”,故人称朱文公。其学派后人称之为 “闽学”。
• • • •
蒙学教材特点 1.教材符合初步识字阶段的要求; 2.教材的编写注重与儿童日常生活的联系; 3.教材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兴趣,选择的 内容大都通俗浅易; • 4.教材通常突出识字的目的,同时包含一定 的知识和思想教育的内容。
第四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朱熹的生平和哲学思想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为 仲晦,号晦庵。祖籍婺源(今属江西省), 生于福建尤溪县。他出身于官僚家庭、书 香门第,朱熹18岁就以优异的成绩“举建 州乡贡”,19岁即“登王佐榜进士”,受 “同进士出身。”24岁出任泉州同安县主 簿。他从32岁至47岁这十五年间,朝廷屡 诏为官,皆托辞不应,退居崇安武夷山寒 泉精舍,授徒讲学、著书立说,集中精力 从事于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
朱熹的哲学思想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他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先气后。理是形而上之道;气 他还提出“理一分殊”的观点,认为理同而气异,‚人物之 生,天赋之以此理,未尝不同,但人物之禀受自有异耳。如一江 水,你将勺去取,只得一勺;将碗去取,只得一碗;至于一桶一 缸,各自随器量不同,故理亦随以异‛。(《朱子语类》卷四) 由于“理一”,才有事物的统一性;由于“分殊”,才有事物的 多样性。而人们探究“理”的方法,还是要由具体到一般,通过 “格物”来“究理”。他说:‚格物,是物上究其至理。致知,
• (二)熙宁兴学
• 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改 革主要有:
• 1、改革太学体制,创立三舍法 ;
• 2、颁布《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 3、改革科举制度,举办专门学校;
• 4、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
三舍法
• 熙宁四年(1071年),在太学实施三舍法,将太学生 员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依学业程 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 • 三舍法的实行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使在校的学业与 前途直接挂钩,从而有力地保障了日常教学的进行, 并使得学校教育的课业与考试更加规范化。
(三)南宋书院的兴盛
第一,书院的数量空前增多,规模扩大;
北宋与南宋书院所占的比例基本上是接近2:8。 南宋书院的规模也比北宋扩大了。 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
第二,书院活动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
书院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三项:藏书、供祀和讲学。
第三,书院进一步制度化,订立了比较完备的条规。
二、私塾的种类
• 义塾(义学):私塾中规模较大的学校, 由官绅或富家捐资开办,免费为本族的穷 苦子弟进行初级教育。 • 专馆:由一家或数家、一村或几个村子单 独或联合设立的一种私塾,延师设塾,经 费分摊。 • 散馆:是生员(秀才)等人在家庭中单独 设塾,招收附近人家子弟就读,收取学费 维持生计,主要进行初级的启蒙教育。
?讽之以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以存其心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等主张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具有历史性的影第六节早期启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经历着长期曲折的发展过程而最初的萌动是1718世纪明清之际的早期思想启蒙运动
二、宋代的教育制度
宋代官学制度的特点
• 1、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备。 • 不仅在中央设立国子监管理中央官学,而且在诸路设置提 举学事司。从此,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专门的教育行政 管理机构。 • 2、官学类型多样化。 • 3、中央官学的等级限制放宽,书学甚至取消了限制。 • 4、学田制度的确立。 • 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 这一制度被长期沿用。
元代 :书院制度的官学化
1)控制书院办学的领导权
2)控制书院师资延聘权 3)控制书院经费使用权

明代: 沉寂—勃兴—禁毁的曲折之路
清代:书院特质的消失与改制
(四)书院的教学特点及其意义
1、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2、书院重视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院讲学、 辩理。 (讲会制度) 3、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和门派限制。 4、书院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并多采取问难辩论的 方式。 5、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感情相当深厚;
• 2、教学制度——分堂法、监生历事制度
• 分堂法是按学生的学习程度分设六堂三级: • 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初级,通四书而未通五经的在这 三堂学习; • 修道、诚心二堂为中级,在初级读书一年半以上,如果文 理通畅的升入; • 率性堂为高级,在中级学习一年半以上,如果经史兼通, 文理俱优者升入。 • 监生历事制度,始于洪武五年(1373年)。据《明会典》 载,令监生分拨于在京各衙门,历练事务三个月,考核引 奏。
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教条》
朱熹制订《白鹿洞教条》
朱子教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 教之目。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 接物之要。
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 此而已。‛(《孟子集注》卷五)但他是用理学的观点来具体解释教育 的目的和作用在于“复其性”、“尽其伦”。他说:‚古之圣王, 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 以尽其伦而后已焉。‛(《朱文公文集》卷十五) 他把“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理”是最高最完美 的;“气”有清浊、昏明的差别,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清明至善者 即为“天理”,昏浊不善者即为“人欲”。因此,要通过教育“存天理、灭人 欲”。
思考与讨论:
• 书院制度对我国当代的高等教育有何 启迪与借鉴之处?
(欢迎同学们能撰写成论文!)
第三节 私塾与蒙学教育
• 蒙学是指儿童初入学时所上的学校。
• 一、私塾的发展
• 西周时期官办蒙学为“小学”,学习书、数;两汉以前多 称“书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有家学、蒙馆;宋元 明清有私塾、社学等。 • 宋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蒙学 不仅在数量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教育内容、方法及教材 上等都形成自己的特点。
是形而下之器。理是生出万物的原理,而气是率理而铸型的质料。
是吾心无所不知。格物是零细说,致知是全体说。‛ (《朱子语类》
卷十五)还说:“自家虽有这道理,须是经历过方得。” (《朱子语 类》卷十)
(二)朱熹的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在于“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
6、德行与学问并重,做人与治学相结合 。
书院的设立,实为中国学术文化建筑 坚实的基础。盖从此,真正的学问研究 所,不在学校,而在书院。于是教育独 立,渐成民众化,学术进步乃臻于可惊 的突飞的地步。 ——稻叶君山(日本)
书院的讲会制度
• 首先,讲会的组织形式来看,对于讲会日期有明 确的规定,一般有年会和月会两种; • 其次,从讲会的内容来看,讲会以圣贤之学为宗, 强调博穷事理; • 再次,从讲会的作用来看,讲会把书院的教学与 社会活动相联系,不仅提高了书院的学术地位, 而且扩大了书院的社会影响。
胡瑗的苏湖教法
• 胡瑗:字翼之,人称安定先生,江苏泰州人。1035年被范 仲淹任命为苏州州学教授,后又任湖州主教。他在苏湖两 地教学时,改变当时崇尚辞赋之学风,重经义及时务,在 学中设经义斋和治事斋,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教。 • 经义斋:学习儒家经义; • 治事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术、堰水、讲武等科; • 学生主修一科、副修一科,培养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 管理人才。以明体达用,培养实际有才干的人为目标。 • 意义: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 育史上也是最早的。实用学科取得了与儒学同等的地位; 开了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声。
四、明代的国子监教育
1、教师和学生 (1)教官分工的精密化
管理人员:
祭酒:总管监务大事的正职。
司业:协调各馆课程的副职。 监丞:督察教官,监生的总管。
教学人员:博士 、助教、学正,学录 教辅后勤人员:
典簿,管理文书和钱粮出纳
典籍,管理书库和书籍 掌撰,管理师生伙食。
(2)学生来源的多样化 监生的来源—— 举监:在京会试落第的举人,由翰林院择其优 秀者送入国子监 ; 贡监:从各地方官学选送到国子监的学生 ; 荫监:三品官以上子弟或功臣,外戚子弟 ; 例监:百姓捐资纳粮于国家后,政府特许其子 弟入学的,又称“民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