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牙菌斑与牙周病有什么关系
福建省考研口腔医学复习资料牙周病学重点内容梳理
![福建省考研口腔医学复习资料牙周病学重点内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c9ed4d9e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d8.png)
福建省考研口腔医学复习资料牙周病学重点内容梳理福建省考研口腔医学复习资料—牙周病学重点内容梳理牙周病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牙龈及其周围组织的疾病,是口腔领域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对于考研口腔医学的学生而言,掌握牙周病学的重点内容非常重要。
本文将围绕牙周病学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的梳理与介绍。
一、牙周病的分类牙周病可根据病变范围、病程以及病因进行分类。
根据病变范围可分为牙龈炎、牙周炎和牙周组织疾病;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根据病因可分为菌斑性牙周炎和非菌斑性牙周炎。
二、牙周病的病因1. 菌斑因素:牙菌斑是导致牙周病形成的主要因素,牙菌斑中的细菌可以分解食物残渣,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对牙齿及周围组织产生损害。
2. 寄生虫因素:牙周病与寄生虫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常见的牙周病寄生虫包括滴虫和阿米巴。
3. 宿主因素:宿主的免疫状态、基因遗传等因素也与牙周病的形成相关。
三、牙周病的临床表现1. 牙龈炎:牙周病的早期阶段,主要症状包括牙龈充血、水肿、出血和感觉异常。
2. 牙周炎:进一步发展的牙周病,除了牙龈炎的症状外,还会出现牙周袋的形成、牙齿松动等情况。
3. 牙周组织疾病:牙周组织疾病包括牙周囊肿、牙周瘘管等,常常伴随感染和疼痛。
四、牙周病的诊断与治疗1. 临床检查:通过检查牙周袋深度、牙齿松动度以及牙龈出血情况等,可以初步确定牙周病的存在与程度。
2. 放射学检查:利用X光片或者CBCT扫描等技术,观察骨质吸收以及根面改变等情况,对牙周病进行进一步诊断。
3. 内窥镜检查:内窥镜可以观察到牙周袋内的病变情况,对于牙周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4. 牙周治疗:牙周治疗是牙周病的基本治疗手段,包括牙菌斑控制、根面平整、根面光敏化治疗等。
五、牙周病的预防与保健1. 定期刷牙: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刷牙2分钟,使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和软毛牙刷。
2. 使用牙线:使用牙线或牙间刷清洁牙齿间隙,去除牙菌斑和食物残渣。
3. 使用牙间刷:对于牙间隙较大的患者,可使用牙间刷进行清洁。
牙菌斑是牙周病的罪魁祸首,多种因素组成帮凶
![牙菌斑是牙周病的罪魁祸首,多种因素组成帮凶](https://img.taocdn.com/s3/m/41e48a1ca6c30c2258019e11.png)
牙菌斑是牙周病的罪魁祸首,多种因素组成帮凶作者:冯驭驰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6年第16期牙周病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的始动因子是牙周致病菌的感染。
牙周致病菌及其毒性产物入侵牙周组织,或者是直接对牙周组织产生破坏,或者是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和炎性反应,间接破坏牙周组织。
牙菌斑是致病的始动因子口腔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大多数为非致病的正常菌群,仅某些特异性的致病微生物才能引起牙周病。
比较公认的牙周致病菌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福赛拟杆菌、具核梭杆菌、奋森密螺旋体等。
这些致病菌在口腔内并非随机地、杂乱无章地排列,而是以牙菌斑的形式附着在牙齿表面、牙石表面、龈沟或牙周袋内。
牙菌斑是多种微生物以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结构黏附在一起形成的有机的生态群体。
这种独特的结构,可以使致病菌一定程度地抵抗人体的防御功能、对抗表面活性剂或抗生素的杀灭作用。
牙菌斑有一个形成、生长、成熟、衰老的代谢过程,成熟阶段的牙菌斑致病作用最强。
促进牙周病进展的因素牙周病的病因除了致病菌这一始动因子外,还存在着局部和全身的促进因素。
这些促进因素虽然不是牙周病发病的根本原因,但是它们能够促进牙菌斑的聚集或削弱牙周组织的抵抗力,从而使得牙周病得以进展。
局部促进因素包括牙石、软垢、牙列拥挤、食物嵌塞、创伤性咬合、不良修复体和不良正畸治疗。
全身促进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性激素、吸烟、糖尿病等系统疾病、精神因素等。
局部因素牙石牙石是附着在牙齿表面的钙化沉积物,是唾液中的矿物质沉积在菌斑中形成的。
牙石表面附着大量的牙菌斑使得致病菌对牙周的破坏更加严重。
软垢软垢是牙齿表面附着的食物残渣,其中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和毒素,促进牙周炎的进展。
牙列拥挤牙列拥挤使得菌斑、软垢、牙石容易堆积,且不容易清洁。
不良修复体和不正确的正畸治疗也会加重菌斑的堆积。
全身因素遗传因素牙周炎在人群中存在易感性的差异。
一个简单的现象是父母为牙周炎患者,子女罹患牙周炎的概率很高。
牙菌斑(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牙菌斑(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8bca01f4b8f67c1cfad6b838.png)
牙菌斑(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牙菌斑是指粘附在牙齿表面或口腔其他软组织上的微生物群。
它是由大量细菌、细胞间物质、少量白细胞、脱落上皮细胞和食物残屑等组成。
不能用漱口或用水冲洗的方法把它去除。
因此,现在把菌斑看成是细菌附着在牙石上的一种复杂的生态结构,其与龋病和牙周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二病因1.菌斑与龋齿现代学者在描述菌斑与龋齿的关系时指出:“菌斑与龋齿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并进一步说明,菌斑量多者患龋病率也较高。
菌斑中细菌种类不同,吸附在牙齿的不同部位,结果都引起各个部位的龋坏。
平滑面龋与菌斑中的变形链球菌有关;根面内菌斑中的链球菌和丝状菌有关;裂沟区的细菌75%~95%是链球菌,尤以血型链球菌为多。
关于变形链球菌致龋的动物实验证明:从龋齿损害中分离出变形链球菌,接种到纯培养的动物牙齿上可致龋坏,并能再次从龋坏中分离出变形链球菌。
2.菌斑与牙周病目前资料一致认为菌斑能够引起牙周病。
试验表明:在彻底清除菌斑后停止口腔的卫生措施,第10天开始出现牙龈炎;如果去除菌斑并恢复口腔卫生措施,1周后牙龄恢复正常。
三临床表现牙龈炎症和出血:牙龈鲜红或暗红色,肿胀,边缘变厚,龈乳头呈圆柱状,质地松软,很容易由于刷牙、吮吸、咬硬物或剔牙而出血;牙周袋形成:牙菌斑时,结合上皮遭到破坏,使牙龈与牙齿分离形成牙周袋;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和移位。
四检查1.菌斑取样体外测定法体外测定菌斑是用精细器械刮取菌斑标本,经过适量稀释,用微型玻璃电极或锑电极直接测定菌斑标本的酸碱度(pH值)。
体外测定菌斑使用的设备简单,简便易行,适用于大批标本调查使用,其结果可靠,重复性好。
2.埋藏电极遥测法是将一个微型玻璃电极埋入离体的牙釉质小块,然后放在受试者的假牙中,使电极的敏感面向着基牙。
埋藏法适用于观察菌斑形成过程中的酸碱度(pH值)的动态变化。
3.显示剂检查法使用菌斑显示剂,在牙菌斑着色的同时测量染色宽度或染色范围。
目前显示剂种类有如下几种;1%或2%碱性复红液,5%红溴汞溶液,5%赤鲜红(四碘荧光素)溶液,1%~2.5%孔雀石绿溶液,4%酒石黄溶液,荧光菌斑显示剂。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牙周病学》第三章考点解析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牙周病学》第三章考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2f910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7c.png)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牙周病学》第三章考点解析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牙周病学》第三章考点解析《牙周病学》是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这部分内容,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牙周病学》第三章考点解析,供参考复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第三章牙周炎一、概述牙周炎是累及四种牙周支持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往往引发牙周支持组织的炎性破坏。
牙周炎的患病率和严重性随年龄增高而增加,35岁以后患病率明显增高,50~60岁时达高峰,此后患病率有所下降,这可能是由于一部分牙周破坏的牙已被拔除。
失牙是未经治疗的牙周炎的最终结果。
现在一般认为牙周炎占拔牙原因的30%~44%,是我国成年人丧失牙齿的首要原因。
但多数成年人罹患的牙周炎为轻到中度。
重症者仅占人群的5%~20%。
仅有少数人的少数牙位呈现阶段性的活动性破坏,极少数部位发生快速进展。
最易受累的牙位是下颌切牙和上颌磨牙。
牙周炎主要分为慢性牙周炎、侵袭性牙周炎、反映全身疾病的牙周炎、坏死性牙周病。
二、病因1、偏嚼习惯(15%):它可以使废用侧牙齿表向堆积大量牙菌斑、牙结石,从而引发牙周病。
同时惯用侧牙齿可出现严重磨耗,造成塞牙,引发或加重牙周病。
2、职业习惯(5%):如补鞋匠、木工等在工作时,习惯用牙咬铁钉、鞋针或线等,对牙体及牙周均有损害,如牙冠出现缺口或前牙出现松动、移位等。
因此,患有牙周病的患者尤其应当注意纠正已养成的不良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巩固牙周病的治疗效果。
无牙周病的人,也应当戒除以上习惯,以免牙周组织受损。
牙周炎牙周病的病因比较复杂,总的分为局部和全身两方面的因素。
局部因素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全身因素可影响牙周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两者之间有密切关系。
3、偏食习惯(20%):它可造成蛋白质和维生素A、C、D的缺乏,导致从而引发或加重牙周病。
4、夜磨牙、紧咬牙(10%):它可造成牙齿的严重磨耗,加重牙周组织负担,可造成食物嵌塞,或使原有的牙周病变加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研口腔医学复习资料牙周病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研口腔医学复习资料牙周病学重点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25eba48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b4.png)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研口腔医学复习资料牙周病学重点知识点梳理一、牙周病的定义和分类牙周病,又称为牙周组织病,是指由于牙菌斑、细菌感染和宿主免疫反应引起的一组由牙龈炎、牙周炎、牙周膜炎和牙周破坏等病理改变所构成的炎症性疾病。
牙周病根据病变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牙龈炎、牙周炎和牙周破坏三个阶段。
二、牙周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 牙菌斑:牙菌斑是导致牙周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牙菌斑中的细菌可以产生一系列的毒素和代谢产物,刺激宿主免疫系统产生炎症反应,发展为牙周组织病。
2. 宿主因素:个体的遗传因素、免疫状态、代谢状况等都会影响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
3. 外界因素:吸烟、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习惯等外界因素也与牙周病的发生有关。
4. 治疗因素:不当的牙周治疗方法或操作不规范也可能导致牙周病的恶化。
三、牙周病的临床表现1. 牙龈炎:牙龈炎是牙周病的早期表现,可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渗出和触痛等。
2. 牙周炎:牙周炎是牙周病的中期表现,除了牙龈炎的表现外,还伴有口臭、牙周袋的形成和龈退缩等。
3. 牙周破坏:牙周破坏是牙周病的晚期表现,此时牙槽骨吸收和牙周组织破坏明显,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四、牙周病的诊断和辅助检查1. 临床检查:通过观察牙龈的颜色、形态、出血情况等进行初步判断。
2. 牙周袋深度测量:使用探针测量龈缘至牙槽骨的距离来评估牙周袋的深度。
3. 牙片摄影:通过牙片检查,观察牙齿的脱钙情况、牙周骨吸收等。
4. 牙周炎指数:通过评估牙周炎症程度和范围来确定病情。
五、牙周病的治疗方法1. 口腔卫生指导:正确刷牙、使用牙线和漱口水等,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2. 牙周洗治疗:通过洗牙、刮治、激光治疗等方式,清除牙菌斑和牙石。
3. 牙周手术:对于严重的牙周炎和牙周破坏,可能需要进行牙周手术来修复和重建牙周组织。
4. 药物治疗:口服或局部使用抗生素、抗菌药物、消炎药等,辅助治疗牙周病。
六、牙周病的预防措施1. 定期口腔检查:定期到口腔医院接受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牙周病。
【考点速记】2018年口腔执业内科学考点:牙周病的病因学
![【考点速记】2018年口腔执业内科学考点:牙周病的病因学](https://img.taocdn.com/s3/m/e07ca31bbed5b9f3f90f1c84.png)
【考点速记】2018年口腔执业内科学考点:牙周病的病因学2017年执业医师考试时间在12月9日,离考试时间已经不多了!考生要好好报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执业医师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牙周病的病因学(一)掌握牙病的生态系;牙周病的发病因子。
牙周生态系:牙周正常菌群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正常菌群失调,或微生物和宿主失去平衡时则变得有害,表现在:导致内源性感染;为外源性感染提供条件;致敏宿主,造成牙周组织破坏。
牙周病的发病因子:引起牙周组织破坏的因素有很多,但概括起来分为局部因素和全是因素两大类。
局部因素中,牙菌斑及其产物是牙周病最主要的病因,是引起牙周病必不可少的始动因子。
(二)掌握菌斑的定义及分类,牙菌斑的生态系,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
菌斑:是指粘附在牙齿表面或口腔其他软组织上的微生物群。
它是由大量细菌、细胞间物质、少量白细胞、脱落上皮细胞和食物残屑等组成。
不能用漱口或用水冲洗的方法去除。
分类: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包括附着性龈下菌斑,非附着性龈下菌斑)。
牙菌斑的生态学:是指牙菌斑内细菌之间以及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实验性龈炎观察。
流行病学调查。
机械除菌或抗菌治疗效果。
动物实验研究。
宿主免疫反应。
(三)掌握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
(1)牙石:牙石表面常形成未钙化的菌斑,刺激牙龈造成炎症,且牙石的粗糙表面和多孔性结构也易吸附大量的细菌毒素,促进龈炎的发生。
(2)解剖因素:某些牙体和牙周组织的发育异常或解剖缺陷,常成为牙周疾病发生的有利因素,或加重牙周病的进程。
包括牙解剖因素:根分叉,根面凹陷,颈部釉突和釉珠,腭侧沟,牙根形态异常,冠根比例失调。
骨开裂或骨开窗。
膜龈异常。
(3)牙齿位置异常,拥挤和错頜畸形(4)其它诱病因素; 充填体悬突,修复体的设计,修复体的材料,正畸治疗(5)不良习惯:口呼吸,吐舌习惯,牙刷创伤等(6)牙面着色:牙面色素通常与食物,化学物质,烟草及色源细菌有关。
牙菌斑
![牙菌斑](https://img.taocdn.com/s3/m/d089cb6927d3240c8547ef0c.png)
南昌数字口腔中心(科普知识宣传)牙菌斑有不少人可能都听说过牙菌斑,但对其却不了解。
对此今天我们请了口腔专家,以下是专家对牙菌斑的详细介绍。
牙菌斑是指粘附在牙齿表面的微生物群。
它是由大量微生物、细胞间物质、少量白细胞、脱落上皮细胞和食物残屑等组成,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结构,称为生物膜。
从牙周袋分离出的微生物种类多达400种以上,有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厌氧菌,还有真菌、螺旋体、支原体、原虫和病毒。
牙菌斑与龋病和牙周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牙菌斑按其形成部位,常分为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两种,前者附于龈缘以上的牙冠上,后者则附于龈沟或牙周袋内的根面上,且又可分为附着性龈下菌斑和非附着性龈下菌斑。
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都与牙周病的发生发展有关系。
牙菌斑主要对牙和牙龈构成危害,也就是口腔最常见的两种疾病:龋病和牙周病。
当牙菌斑靠近牙龈时,细菌产生的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会刺激牙龈(俗称“牙肉”、“牙床”),产生炎症,即牙龈炎。
如果不加控制,任其发展,牙龈炎有可能会发展为不可逆的牙周炎,引起牙槽骨的破坏,最终导致牙齿松动、脱落。
牙菌斑粘附牙面十分牢固,平常刷牙或是漱口都是去不干净的。
但是认真刷牙是个人去除菌斑,预防牙周病的重要措施。
也就是说刷牙是必须的,每天早晚各一次,刷牙时尤其要注意牙齿和牙龈交汇处,这里最容易附着牙菌斑,另外使用含氟牙膏更好,因为氟有抑制牙菌斑的效果。
通常使用牙签,也能减少牙缝里牙菌斑的产生。
但牙菌斑被清除之后,用不了多久又会出现,如果不及时刷牙,食物残渣就会累积在牙齿上,慢慢就会形成一层软垢,时间一长就会和唾液中的矿物质结合,钙化变硬形形成牙石,牙石表面容易附着菌斑,且不易清除,从而引起牙龈发炎.所以,我们每天要有效地清除牙菌斑才能有效地控制龋病和牙周疾病。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第十二章考点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第十二章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b12de1f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2c.png)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第十二章考点2017年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第十二章考点导语:牙周组织疾病包括发生于牙周组织上的炎症性、代谢性及创伤性疾病,按其病变范围,可将其分为牙龈病和牙周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口腔执业医师中这章的相关内容吧。
第十二章牙周组织病Periodontal disease概述牙周组织疾病包括发生于牙周组织上的炎症性、代谢性及创伤性疾病,按其病变范围,可将其分为牙龈病和牙周病。
第一节牙龈病牙菌斑性牙龈病非菌斑性牙龈病病因:主要是口腔细菌及其毒性产物引发的牙龈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菌斑● 软垢● 牙石菌斑菌斑是聚集在牙面或龈沟壁或牙周袋壁上的细菌斑块,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由细菌、唾液糖蛋白和细菌胞外多糖组成,是细菌生长的微环境.软垢在口腔卫生不良者的牙面上,常可见到一种软的白色物质,粘附于牙颈部和牙间隙内,称之为软垢。
软垢常在菌斑表面形成,由细菌、真菌、白细胞、脱落上皮细胞及粘液、食物残渣组成。
牙石附在牙龈边缘牙面上及牙龈沟内的沉积物,是矿化了的菌斑和软垢,形成后不易去除,表面粗糙,有利于菌斑的再形成,根据部位又分为龈上牙石(唾石)和龈下牙石(血石)。
一、炎症水肿型1. 临床表现龈缘红肿、光亮(点彩消失)、松软、易出血;龈缘变厚,龈龈乳头圆钝肥大。
2. 病理改变纤维结缔组织水肿,炎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充血二、纤维增生型:1. 临床表现:龈缘肿胀、坚实、色浅2. 病理改变: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成束,其间可见炎细胞浸润(较水肿型少),毛细血管增生不明显龈增生 gingival hyperplasia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组疾病多由全身因素引起,常合并局部细菌感染一、内分泌因素引起的龈增生激素性龈炎,包括青春期龈炎和妊娠期龈炎(牙龈是性激素的靶器官)1. 临床表现:龈乳头、龈缘红肿、易出血2. 病理改变:胶原纤维水肿、变性;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充血二、药物性龈增生苯妥英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引起1. 临床表现:龈乳头增大,表面呈颗粒结节状,质坚韧,色浅2. 病理改变:胶原纤维大量增生,血管量少三、营养缺乏性龈增生(VitC缺乏)1.临床表现:紫红色肿胀,质地柔软易出血。
2022年口腔医师资格证笔试必考点之【牙周病学】
![2022年口腔医师资格证笔试必考点之【牙周病学】](https://img.taocdn.com/s3/m/eb7bdbfd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76.png)
2022年口腔医师资格证笔试必考点之【牙周病学】1. 实验性龈炎证明牙周病的始动因子是牙菌斑。
2. 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获得性膜的形成(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形成的无细胞无结构)→细菌的黏附和聚集→菌斑成熟(12 小时可着色,9 天后形成复杂生态群,10~30天成熟达到高峰)3. PD 探诊深度:龈缘到龈沟底的距离,平均为 1.8mm,健康牙龈探诊深度为2~3mm。
4. 龈下非附着性菌斑分布于牙周袋内不附着于牙根面为G-厌氧和能动菌(螺旋体),与牙槽骨的破坏有关,与牙周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是牙周病的“进展前沿”5. 优势菌侵袭性牙周炎:伴放线放线杆菌Aa(白细胞毒素);慢性牙周炎:牙龈卟啉单胞菌Pg、福赛坦氏菌Tf、齿垢密螺旋体;坏死性溃疡性龈炎:梭形杆菌、中间普氏菌(Pi)、螺旋体;妊娠期龈炎:中间普氏菌;慢性龈炎:放线菌6.牙周组织防御机制:上皮屏障(结合上皮5 天更新);吞噬细胞;龈沟液(增多是牙龈炎早期表现之一);唾液(缓冲作用)7. 真性牙周袋:有附着丧失——骨上袋(水平吸收)、骨下袋(垂直吸收);假性牙周袋:无附着丧失8. 水平型吸收:牙槽嵴顶呈水平性吸收,牙槽嵴的高度降低,通常形成骨上袋。
9. 垂直型吸收:牙槽骨发生垂直方向或者斜形的角形吸收,形成骨下袋。
10. 牙周炎骨吸收最初表现为牙槽嵴顶的硬骨板消失,或者嵴顶模糊呈虫蚀状11. 牙周炎的判定标准: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超过2mm,可视为牙槽骨吸收。
12. 牙齿松动的原因:牙槽骨的吸收(主要原因);合创伤;急性根尖周炎或者牙周脓肿‘牙周手术翻瓣术后;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
13. 菌斑百分率(使用菌斑染色剂)达到%,属于基本被控制;小于10%,属于控制良好。
14. 牙周探诊使用钝头牙周探针,采用改良握笔式,力量为-25g。
15.牙齿松动度:Ⅲ度:唇(颊)舌、近远中和垂直向2mm 以上Ⅱ度:唇(颊)舌、或近远中向1~2.mm I 度:颊舌向1mm 以内16. 慢性龈炎:又称边缘性龈炎和单纯性龈炎。
口腔执业医师考点:菌斑的微生物学
![口腔执业医师考点:菌斑的微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902551c7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2.png)
口腔执业医师考点:菌斑的微生物学
口腔执业医师考点:菌斑的微生物学
牙菌斑是基质包裹的互相粘附、或粘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为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的一种细菌性生物膜。
牙菌斑对牙和牙龈构成危害,导致口腔最常见的两种疾病:龋病和牙周病。
牙菌斑如果不及时清理就会钙化,形成牙石;当牙石形成之后,使用日常口腔护理的方法是不能清除掉的,只能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用专门的器械清除。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菌斑里的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与龋病
与大多数感染性疾病不同,龋病不是由某一种细菌所致,牙面上存在的多种细菌均与龋病发生相关。
没有微生物存在就不会发生龋病;龋病损害只在饲以碳水化合物饮食的动物中发生;凡能造成龋病损害的微生物均能代谢蔗糖产酸;但不是所有能产酸的微生物均能致龋;产碱细菌能减轻牙菌斑中酸的有害影响。
(二)菌斑微生物
1.平滑面牙菌斑:早期以球菌和杆菌为主,大多数为G﹢菌;7天后丝状菌和杆菌比例达50%;链球菌始终为主要菌群。
2.窝沟牙菌斑:以兰阳性菌和短杆菌为主,偶见酵母菌。
(三)致龋微生物
1.链球菌属
(1)血链球菌:很可能与窝沟龋的发生有关。
(2)变形链球菌:该菌与人类龋病密切相关。
(3)轻链球菌:目前尚无报告证实该菌与龋病的正相关关系,但它能贮存多糖,使菌斑在缺乏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继续产酸。
2.乳杆菌属:对人类的致龋作用较弱,它更多地涉及牙本质龋,在龋病发展过程中作用较大。
3.放线菌属:发酵葡萄糖产酸。
(乳酸,少量乙酸、琥珀酸以及痕量甲酸。
【口腔执业医师考点:菌斑的微生物学】。
牙菌斑与牙周病的关系
![牙菌斑与牙周病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a59922a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c2.png)
牙菌斑与牙周病的关系1. 概述牙菌斑和牙周病是紧密相关的口腔健康问题。
牙菌斑是指附着在牙齿表面的一种软性、粘稠的细菌聚集物,而牙周病则是指由牙菌斑引起的一组牙周组织的炎症性疾病。
本文将详细解答牙菌斑和牙周病之间的关系以及治疗和预防措施。
2. 牙菌斑的形成牙菌斑是由口腔中的细菌悬浮在唾液和食物残渣中形成的。
当这些细菌附着在牙齿表面并繁殖时,它们形成了一层黏性的聚集物,即牙菌斑。
牙菌斑中的细菌可以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表面的釉质,导致龋齿的形成。
如果不及时清除牙菌斑,它将进一步沉积和硬化,形成牙石,加剧口腔问题。
3. 牙周病的发展过程牙周病是由牙菌斑引起的牙周组织炎症的一种疾病。
其发展过程通常经历三个阶段:3.1 牙龈炎牙菌斑在牙齿表面积累并不断发炎,导致牙龈出现红肿、出血等症状,这一过程称为牙龈炎。
牙龈炎是牙周病的早期阶段,如果及时治疗并采取有效的口腔卫生措施,可以逆转病情。
3.2 轻度牙周炎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牙周炎将进一步发展为牙槽骨的破坏,形成牙周袋。
牙周袋是牙周组织固定牙齿的深层空腔,容纳了更多的牙菌斑和细菌。
牙周袋的形成会导致接触面积减少,口腔卫生的清洁难度增加,从而促进疾病的发展。
3.3 重度牙周炎在牙周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牙周组织的破坏不断加重,最终导致牙齿的松动和脱落。
这是牙周病的最严重阶段,也是最难治愈的阶段。
4. 牙菌斑和牙周病的关系牙菌斑是引发牙周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正确的口腔清洁习惯和不良的饮食习惯容易导致牙菌斑的形成和积累。
牙菌斑中的细菌产生的毒素会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牙龈炎。
如果不及时清除牙菌斑,细菌将进一步侵蚀牙周组织,导致牙周袋的形成和牙周炎的加重。
因此,牙周病的发展与牙菌斑的形成和积累密切相关。
5. 牙菌斑和牙周病的预防和治疗牙菌斑和牙周病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5.1 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刷牙两次,每次至少两分钟。
使用软毛刷和牙线清洁牙齿和牙龈之间的区域。
常见的菌斑控制方式对牙周病的影响
![常见的菌斑控制方式对牙周病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27873c4de80d4d8d15a4fea.png)
常见的菌斑控制方式对牙周病的影响摘要:目前牙周病成为口腔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
是一种发生在牙周支持组织上以细菌为主的感染性疾病,同时又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全身性疾病的始动因素。
成年人患病率达50%-85%,是成年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由于细菌感染是牙周病的主要诱因,因此菌斑控制是牙周病治疗和预防的关键。
近几年漱口水开始在国内流行起来,使用漱口水被看作一种时尚。
有些人还用漱口水或牙线代替牙刷这一常规的口腔清洁用品。
那么漱口水和牙线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对菌斑的控制效果哪一种更好?本文想测试通过牙刷,牙线,漱口水这三种常用的菌斑控制方式。
通过三种方式对菌斑的控制效果来讨论对牙周病的影响。
宣传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提高人们口腔卫生保健意识,正确的选用菌斑控制的方式,减少牙周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菌斑控制;牙周病;Bass刷牙法;漱口水;牙线目的通过采取三种常见的菌斑控制方式后观察对牙周病的影响以及对大众如何选用正确的产品和采取正确的方式控制菌斑带来一定的指导意义。
方法以无全身系统性疾病的60名牙周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A.B.C.D四组。
在经过口腔专业维护,口腔专业人员对牙线,牙刷,漱口水的应用进行正确指导后,A.B.C三组均分别仅使用牙刷。
牙线。
漱口水。
D组为三种方式同时使用。
24小时后通过对患者自身菌斑指数和牙周指数的变化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变来统计3种方式的效果结果所有纳入的牙周维护期患者均完成了整个实验,无任何不良反应。
经过牙刷,牙线,漱口水清洁后A.B.C组PLI.GI均下降,D组(三种方式均正确使用)PLI.GI下降更多。
结论:这三种方式对菌斑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牙刷,牙线是采用机械性的物理措施来进行菌斑控制,漱口水是采用化学方法对菌斑控制.刷牙只能清除40%—50%的菌斑而对于邻面只能清除30%。
刷牙采用巴氏刷牙法,刷头要适合每个人的口腔大小。
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一日3次。
牙菌斑与牙周病有什么关系
![牙菌斑与牙周病有什么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bfdb9354028915f814dc2ba.png)
牙菌斑与牙周病有什么关系
牙菌斑就是在牙齿或口腔其他硬组织上细菌的堆聚;最常见于牙齿表面及牙龈沟上,呈粘粘的糊状物。
它不易以肉眼看出,通常借助牙菌斑染色剂在牙齿和牙龈上染色,然后让病人漱口,是漱不掉的染色部分就是牙菌斑所存在的位置!
牙菌斑中含有许多细菌,这些细菌有些会产生有害物质,有些会引起身体局部组织免疫力降低而引发牙周病!
牙菌斑必须以正确的刷牙与使用牙线才能清除干净!
因此为了确保口腔健康――防止龋齿与牙周病,学习如何正确地刷牙与使用牙线,真是一样非常重要的课题了!
【注意事项】
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
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内科学考点:儿童口腔医学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内科学考点:儿童口腔医学](https://img.taocdn.com/s3/m/97af6aff453610661fd9f45a.png)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内科学考点:牙周病学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内科学考点:牙周病学导读:关于牙周病学,不知道大家备考的怎么样呢。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内科学考点:牙周病学,想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考试网!第一节牙周病病因学1、龈下菌斑位于龈缘下的龈沟或牙周袋内,是个相对滞留区,龈下菌斑分为两部分即:(1)附着性菌斑:龈缘一下附着于牙根面的龈下菌斑,由龈上菌斑菌斑延伸到牙周袋内。
其结构、成分与龈上菌斑相似,细菌种类增多,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及杆菌、丝状菌,还可以见少量革兰阴性短杆菌和螺旋体等。
(2)非附着性菌斑:龈缘一下位于附着性龈下菌斑的表面或直接与龈沟上皮、袋内上皮接触的龈下菌斑,为结构较松散的菌群,主要为革兰阴性厌氧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菌和具核梭杆菌等,还包括许多能动菌和螺旋体。
2、牙菌斑是牙周病的始动因素。
3、慢性龈缘炎时游离龈和龈乳头变成深红或暗红色、牙龈质地松软脆、探诊易出血,因未发展到牙周炎水平,所以尚无附着丧失和牙齿松动。
4、在牙周炎快速发展时,非附着菌斑龈下菌斑明显增厚,因此被认为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由于毒力强,与牙槽骨的快速破坏有关。
5、白细胞毒素是伴放线放线杆菌产生的外毒素,属膜损伤毒素,具有溶血性。
6、银汞悬突、食物嵌塞、边缘不密合的全冠、正畸治疗中佩戴的矫治器易造成菌斑微生物堆积,从而造成牙龈牙周炎症破坏,咬合创伤是牙周组织损伤的一常见原因,深窝沟会造成菌斑堆积易导致龋病发生。
7、牙龈出血病史较长,牙龈乳头及龈缘轻度水肿、色暗红,探诊出血说明牙龈有慢性炎症;探诊深度2~3mm未探及釉牙骨质界及未发现牙齿松动说明尚未发展到附着丧失牙槽骨破坏。
故诊断为边缘性龈缘。
第二节牙周病的症状和检查1、龈袋是指无附着丧失、由于牙龈的肿胀增生而形成的袋。
2、牙周袋深的检查,也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CPI牙周探针,探针尖端为一小球,直径为0.5mm,有刻度的钝头探针,避免探针头部过于尖锐而刺伤牙龈组织导致出血,而误诊为牙龈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牙菌斑与牙周病有什么关系
牙菌斑就是在牙齿或口腔其他硬组织上细菌的堆聚;最常见于牙齿表面及牙龈沟上,呈粘粘的糊状物。
它不易以肉眼看出,通常借助牙菌斑染色剂在牙齿和牙龈上染色,然后让病人漱口,是漱不掉的染色部分就是牙菌斑所存在的位置!
牙菌斑中含有许多细菌,这些细菌有些会产生有害物质,有些会引起身体局部组织免疫力降低而引发牙周病!
牙菌斑必须以正确的刷牙与使用牙线才能清除干净!
因此为了确保口腔健康——防止龋齿与牙周病,学习如何正确地刷牙与使用牙线,真是一样非常重要的课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