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敷脐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敷脐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观察
作者:莫艳秋
来源:《右江医学》2008年第01期
【关键词】消化不良;婴幼儿;中药敷脐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1-0101-01中图分类号:R 723.110.244.9 文献标识码:B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急症中常见病症之一,也是社区诊疗中的常见病之一,近年来我们采取中药敷脐法治疗婴幼儿腹泻,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44例均为诊断明确的门诊患儿,符合下列条件:①年龄0~3岁;②大便次数≥5次/日,为稀水或蛋花汤样,无脓血,大便常规镜检WBC≤5个/HP或少许脂肪球,大便培养阴性。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4例,其中男44例,女40例;年龄0~1岁21例,1~2岁38例,2~3岁25例;病程1~3 d 69例,3~5 d 15例;发热26例,呕吐39例;腹泻次数<10次/日51例,≥10次/日33例。
对照组60例,年龄、性别、症状、体征与治疗组无明显差异。
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行常规治疗,静脉注射穿琥宁,补液及纠正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口服蒙脱石散剂。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用其他药物,治疗组加用中药敷脐。
方药:吴茱萸、五味子、丁香、干姜各10 g共研为细末贮瓶备用。
用适量药末调醋如糊状,敷填于脐中(神厥穴),另用纱布覆贴于脐上,用圆形胶布固定,保持24 h再更换,72 h为1疗程。
3.疗效标准①显效:治疗72 h内大便次数≤2次/日,大便性状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基本恢复正常。
②有效:治疗72 h,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以下,大便性状好转,全身症状明显好转。
③无效:治疗72 h,大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4.统计学分析总有效率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71.67%,经统计学处理,χ2=15.61,P<0.0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讨论
婴幼儿腹泻为儿科常见病,目前认为常合并病毒感染,应用中医辨证论治,配合中药治疗有良好疗效[1]。
穿琥宁为抗病毒药,有解热、消炎作用;而蒙脱石散剂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且能保护消化道黏膜。
中医认为婴幼儿腹泻原因多为体质虚弱,脏腑未完全发育,体质娇嫩,脾胃运行功能尚未健全,感受外邪易致脾胃功能受损紊乱[2]。
久泻易耗伤气液,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
脐中又名“神阙”,是任脉之穴,任督二脉互为表里,共理人体诸经百脉,脐为气血所聚,阴经所养,药敷于脐,因脐部角质层最薄,皮下无脂肪,且血管丰富,易于药物渗透吸收,而且药物外敷能避免药物通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对药物的分解与破坏[3]。
而中药中的吴茱萸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之功;五味子收敛固涩、止泻、益气生津;丁香散寒、温中、消食、开欲;干姜则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四味合用有温中散寒、消食、止呕、止泻的作用,本组资料表明,治疗组治疗时配以中药脐敷,总有效率达95.24%,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1.67%比较,疗效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且此法简便易行,患儿易于接受,未有不良反应,深受家长欢迎。
参考文献
[1]孙梅.小儿腹泻[A].见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2-
[2]张树生.中药贴敷疗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
[3]马梁.敷脐法治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
(收稿日期:2007-12-04 修回日期:2008-01-
(编辑:崔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