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总分:160分时间:150分钟命题人:陈茗
一、基础题(30分)
1.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历史其实无处不在。

在你我生活的城市里,每一幢由逝去时代留下的老建筑都是一页唾手
..
可得
..的活的史书。

B.读书让几千年来积淀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读书,需要宵衣旰食
....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C.近来,从中国足协高层被依法刑事拘留,再到足协改组、涉案球队被处罚等,如此真刀真
...枪.的行动确实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足球的希望。

D.专业作家在作品中展现出的才华也许令青年读者们觉得鞭长莫及
....,然而阅读活动应该是一个平等的交流过程,因此无须对作者顶礼膜拜。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

B.“行者精进,忍者不悔”是高仓健的座右铭,高超的演技固然让他誉满天下,而高洁的人格更是让观众对他念念不忘。

C.人文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课文之中,就在师生们共同的品读活动之中,就在我们用心呵护和发现的情境之中。

D.古罗马帝国的辉煌仍然是西方历史不可逾越的高峰,它在政治和文化上所贡献的智慧也一直哺育着后来的欧洲文明,吸引了无数后来者去探寻古罗马的兴衰。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三年同窗,朝夕相处,今毕业在即,特赠小照一张,敬请惠存。

B.小女今年能考取大学,多亏老师们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非常感谢。

C.明日搬新家,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寒舍备下薄酒,恭请您的光临。

D.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

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恭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向来称为雅事乐事。

②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诸如此类,皆非读书本旨,在我是看不起的。

③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

④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

⑤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

⑥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

A. ③①⑤⑥④②B.①⑤⑥④③②
C. ①⑤③②⑥④D.③①⑤②⑥④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轻霜露而狎.风雨 (亲近) B.辟邪说,难.壬人 (为难)
C.及长不省所怙. (依靠) D.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 (偏爱)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 将成家而.致汝
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 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C.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 / 乞为囚虏之.不暇
D.授以.击刺之术 / 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乃.今有焚炀赫烈之虞/ 乃.可显白而不污
B.因.谓之方山子/ 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
C.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 其.得归葬也
D.而自肆于.山水间/ 故卒死于.穷裔
8.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A.吾兄盛德而夭其嗣乎B.余既耸然异之
C.以震骇左右D.率常屈其座人
9.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惟兄嫂是依B.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
C.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D.唯恬安无事是望也
10.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往往阳狂垢污B.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C.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D.无辞以白大人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11―13题,共12分)
段太尉逸事状柳宗元
①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

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

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②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

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

晞一营大噪,尽甲。

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

”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

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

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

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③晞出见太尉。

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

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

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

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

”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

”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

”命持马者去,旦日来。

遂卧军中。

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

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

邠州由是无祸。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亲戚)
B. 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已经)
C. 罪且及.副元帅(牵连)
D. 领.行营节度使(带领)
12.节选文段描述了段秀实勇服郭晞的故事,文中用哪三个具体事件表现他的“勇”呢?请简要概括。

(3分)
13.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6分
①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3分)
②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3分)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14―15题,共10分)
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
欧阳修
公讳育,字春卿。

公为政简严。

初,秦悼王葬汝州界中,其后子孙当从葬者与其岁时上冢者不绝,故宗室、宦官常往来为州县患。

公在襄城,每裁折之。

由是宗室、宦官凡过其县者,不敢以鹰犬犯民田。

其治开封,尤先豪猾,曰:“吾何有以及斯人?去.其为害者而已。

”居数日,发大奸吏一人,流于岭外,一府股栗。

由是京师肃清。

方元昊叛河西,契丹亦乘间隳盟,朝廷多故。

公数言事,献计画。

自元昊初遣使上书,有不顺语,朝廷亟命将出师,而群臣争言竖子即可诛灭。

独公以谓元昊虽名藩臣,而实夷狄,其服叛荒忽不常,宜示以不足责,外置之。

且其已僭名号,夸其人,势必不能自削,以取羞种落,第可因之赐号若国主者。

且故事也,彼得其欲,宜不肯妄动。

然时方锐意于必讨,故皆以公言为不然。

其后师久无功,而元昊亦归过自新,天子为除其罪,卒以为夏国主。

由是议者始悔不用公言,而虚弊中国。

庆历五年三月,拜参知政事。

与贾丞相争事上前,上之左右与殿中人皆恐色变,公论辩不已,既而曰:“臣所争者,职也;顾力不能胜矣,愿罢臣职,不敢争。

”上顾.公直,乃复以为枢密副使。

居岁余,大旱,贾丞相罢去。

御史中丞用《洪范》言大臣廷争为不肃,故雨不时若。

因并罢公,以给事中知许州,又知蔡州。

州故多盗,公按令,为民立伍保而简其法,民便安之,盗贼为息。

自公罢去,上数为大臣言吴某刚正可用,每召之,辄以疾不至,于是召还,始侍讲禁中。

庞丞相经略河东,与夏人争麟州界,亟筑栅于白草。

公以谓约不先定而亟城,必生事。

遽以利害牒河东,移书庞公,且奏疏论之,皆不报.。

已而夏人果犯边,杀骁将郭恩,而庞丞相与其将校十数人皆以此得罪,麟、府遂警。

公前在河南,逾月而去,河南人思之,闻其复来,皆欢呼逆.于路,惟恐后。

其卒也,皆聚哭。

公享年五十有五,以嘉祐三年四月十五日卒于位,诏辍朝一日。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1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去.其为害者而已(铲除)
B.上顾.公直(考虑)
C.皆不报.(报告)
D.皆欢呼逆.于路(迎接)
15.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由是议者始悔不用公言,而虚弊中国。

(3分)
②御史中丞用《洪范》言大臣廷争为不肃,故雨不时若。

(4分)
四、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16-18题
临江仙送佑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只消闲处遇平生。

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

问谁千里伴君行。

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16.“钟鼎山林”分别指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分)
17. 下阕画线句子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请简述。

(3分)
18.赏析“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两句的妙处?(4分)
五、默写(8分)
19.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
⑴,万钟于我何加焉?
⑵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⑶蒹葭凄凄,。

所谓伊人,。

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⑸,所恶有甚于死者。

六、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3题
人生树下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语出《诗·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

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

”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

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

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

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

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

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

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

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

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

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

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

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

它比屋高,比人久。

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

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

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

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
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

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

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

“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⑩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

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

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11树,在马路上流浪。

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

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

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12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20.文章以《诗经》中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句话开篇,有什么作用?(4分)
21.围绕“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作者写了哪些具体事件?请简要概括。

(6分)
22.请赏析第⑦段画线语句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4分)
23.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请探究“我们成了路人”所蕴含的情感。

(6分)
七、作文(7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在山脚下,有座寺庙,里面供奉着一尊佛像。

这里香火旺盛,每天都有川流不息的人对佛像顶礼膜拜。

庙门口有几个石阶,拜佛的人来去都要踩过石阶。

但是,制作佛像的花岗岩和制作台阶的岩石是从同一个矿山采来的。

石阶天天被人踩踏,而佛像却被膜拜。

久而久之,石阶对佛像心生怨怼:“我们来自同一座大山,凭什么大家对你磕头膜拜,对我却踩踏不休?”
佛像问:“你是挨了几刀变成石阶的?”
“四刀”,石阶答道。

佛像意味深长地对石阶道:“兄弟,我被千刀万剐过。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写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高二语文(文科加试)
(满分40分,时间30分钟)
一、多选题(共15分)
1.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曹操传檄天下共讨董卓,各镇诸侯纷纷起兵响应;北上的孙坚在偶得传国玉玺后,背约引兵回江东,归途遭到袁绍的截杀。

B.在军阀混战中,青州黄巾又起,曹操前往收降了三十余万人,择精壮者编为“青州军”,朝廷封曹操为镇东将军,屯驻兖州。

又得到了荀攸、郭嘉等谋士和于禁、典韦等猛将,自是曹操部下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镇山东。

C.徐州太守陶谦向北海太守孔融求援。

孔融与陶谦交往深厚,决定出兵。

部队正要出发,一支起义
的黄巾军来借粮食,孔融不肯,黄巾军便把北海城四面围住。

孔融只好派太
D.何进采纳袁绍意见,招西凉刺史董卓进兵京师,何进谋除宦官的计划泄露,十常侍先发制人,将何进骗进宫去杀害。

袁绍与曹操见情势危急,便带人进宫诛杀宦官。

E.《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出山时,先写司马徽推荐,后写徐庶再荐,之后用刘备三顾茅庐等情节来铺垫请出诸葛亮。

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刘备担心久在曹操身边生变,便借口截击袁术领兵离开了许都。

刘备刚走,曹操马上意识到自己放虎归山了,急忙派人去迫。

刘备摆阵迎接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坚决不肯回去。

B.曹操大兵压境,刘备迎敌。

张飞设计劫寨,反而中了曹军埋伏,张飞败逃芒砀山。

刘备势单力孤,全面溃败,兄弟妻小失散,只身突围,投奔青州城。

青州刺史是袁绍的儿子袁谭。

袁谭一向敬重刘备,开门相迎,并将刘备护送至父亲袁绍处。

袁绍大喜,厚待刘备。

C.刘备马跃檀溪脱险后,遇见了水镜先生,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了伏龙、风雏,于是刘备日夜盼望得到二人。

在遇到卧龙、风雏之前,刘备遇到了单福,于是便拜单福为军师。

在与曹仁的首次交锋中,单福就显示了军事才能。

D. “司徒妙计高天下,只用美人不用兵”(毛宗岗评本第八回总评),说的就是《三国演义》中司徒王允只是巧用了一条美人计,就制造了董卓和吕布二人的矛盾,使父子反目,最终促使吕布下决心反董。

E.关羽投降后,曹操厚待关羽,送美女,赐金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

但关羽拒绝了美女和金银,只接受赤兔马。

因为此马日行千里,待有了刘备下落,可以骑它迅速地去见刘备。

后来,关羽在一场战役中先后斩杀袁绍手下两名大将颜良、文丑来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

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

“子夜”,原指夜半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刻。

小说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深刻反映了当时民族工业无法生存的现实。

B.《子夜》中,吴荪甫在取得平息裕华丝厂工潮、投机公债市场获利两条战线胜利后,联合孙吉人、王和甫创办了兼办金融与实业的益中信托公司。

C.《子夜》中,当吴荪甫等待公债市场斗争能传来好消息时,王和甫却打电话告诉他,屠维岳已将资金投给了赵伯韬,这让吴荪甫深感大势已去。

D. 为了探听赵伯韬在公债市场上的行情,挽回败局,冯云卿施用“美人计,把唯一的女儿冯眉卿送给了赵伯韬.他的女儿为了应付父亲的追问.随便说了个“多头”,实际赵伯韬做的是“空头”,结果冯云卿落得人财两空。

E.《子夜》由“三条线索”相互交织,串联全篇。

其中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是主线,即以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矛盾为主线,而吴荪甫与裕华丝厂工人、与双桥镇农民的斗争是两条副线。

二、填空题(共5分)
1.根据下面《三国演义》中精彩的人物外貌描写文字,请写出所描写的人物名字。

①“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
②“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
2.诸葛亮出山之后,指挥的第一场战争是哪场战争?()
3.“伏龙”是指(填人名);“小霸王”是指(填人名)。

三、简答题(5分)
关公投降曹操时提出哪三项条件?他在离开曹操后有哪些“忠义”之举,请简要概括其中两件事情。

四、材料分析题(15分)
与鲁迅相遇
与鲁迅相遇,是与我的学生———中国当代80后、90后青年的相遇。

年过三旬的我,“身内的青春”已经逝去,“身外的青春”固在。

是鲁迅,让我与世上的青年,保持着精神的联系。

当代中国,社会病象依然存在,“潜规则”有时超越“显规则”,阻碍青年上升的通道。

青年感慨“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但如何才能强大?
时至今日,鲁迅式的“铁屋中的呐喊”,早已打破黑夜的沉寂,并已穿透“无声的中国”。

国人不再沉默,他们竞相追逐着“中国好声音”。

然而,娱乐界的“中国好声音”,绝非鲁迅式的“真的恶声”。

青年需要一个真正的、精神上的父亲。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是在“大时代”里,一个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青年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父亲的形象。

今天的青年,遭遇的是一个“小时代”。

他们或许有一个“小爸爸”,但“小爸爸”并非真正的父亲。

青年们需要一个精神上的父亲,一个勇敢无畏的父亲,唯有鲁迅能当此重任。

鲁迅告诉青年,要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小时代”!作为一个旷代的全智者,铁屋中的鲁迅,早已洞彻了人心的隐秘与幽微: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即便如此,他依然选择了倔强地反抗,反抗绝望。

于是,在遥远的南中国,一所最偏远的大学校园里,70后的我,向一群80后、90后的青年开讲鲁迅。

因为鲁迅,我们相遇,见证精神生命的延续。

1.鲁迅式的“铁屋中的呐喊”与国人追逐的“中国好声音”有何不同?(4分)
2.作者为什么说今天的青年遭遇的是一个“小时代”?(5分)
3.你是如何看待作者向80后、90后青年开讲鲁迅这一做法的?(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