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地区农业生产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农业生产概况及存在问题
榆林地区土地面积6536.7万亩,耕地面积751.08万亩,人口359万,人均耕地2.09亩。
区内年平均气温9.1度,年平均降水量436.3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2457.5小时,地貌复杂,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该区优生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荞麦、糜谷、绿豆、马铃薯等品种;经济作物有蔬菜、西瓜、油葵、胡麻及中药材麻黄、甘草、红花等;果品以苹果、红枣、葡萄、沙棘为优生种;饲草料作物有紫花苜蓿、沙打旺、草木樨、柠条等,其优生农产品明显且地域变化显著,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越农业资源条件。
但由于地域的局限性,农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
2.1 生态脆弱、自然灾害时常发生
榆林市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少,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属于重度缺水地区。
全是天然水资源总量为37.41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量979立方米,每亩耕地拥有水量为344立方米,年降水量平均405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1246毫米,是降水量的三倍多。
陆面蒸发量为342.6毫米,干燥指数达3.08。
水利是农业的命根,水资源的供给状况和利用程度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发展,榆林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大挑战。
而且干旱、冰雹、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是频发。
2.2 耕地利用不合理
1995 年全市农、林、牧用地比例是1∶0.93∶1.36, 而详查前的比例为1∶0.8∶1.2, 林畜业比重虽都上升了, 但实际上在种植业中北部的撂荒开垦和南部的陡坡种植减少并不多, 表现出的问题仍然是广种薄收, 粗放耕作, 以这种方式掠夺土地, 不仅加剧了水土流失,而且破坏了资源稳定利用性, 再加上建设用地猛增, 农村和工矿乱占滥建, 又缺乏有效的保护补偿措施, 造成部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2.3 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
发达国家科技水平先进,法律法规健全,既保障了农业的生产,有保证了农产品的进出口的高效运作和调控;而本区机械化得落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本区农产品质量和数量上无法保证。
同时,在国内市场上山西的红枣、山东的苹果等都对本区的农业生产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2.4 农业产业结构的失衡
如前所述, 农村经济改革前, 榆林虽然具有高度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光照、热量、土地、水和劳动力等优势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农业结构单一, 经济效益低下。
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 在客观上限制了其它经济作物的合理发展, 而粮食生产由于降水稀少、蒸发量大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产量不高。
这一方面造成了投入在粮食生产上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出现了由于粮食生产所得收入的增长幅度小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 阻碍了当
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提高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不可避免的。
认真审视榆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做到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对于促进该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榆林地区必须从土资源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在大力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抓住时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注重合理调整农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