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四十七中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B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政权得到广大农民拥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当局不让他们发展因为当局对农民的粮食规定固定的价格,可是农民购买东西却无法按固定的价格"表明集体农庄制打击了农民积极性,故B正确;固定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列宁新经济政策得到继续执行和苏维埃政权得到广大农民拥护,故排除C、D选项.
【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有些选项也许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中反应不出来,不能选择。
3。下表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概况(部分)。表格中的数据反映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
6。19世纪末,中国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社会矛盾,而这种冲突首先表现为反外国教会的斗争。这种“冲突"
A. 表明洋务运动成果显著
B. 体现了民众朴素的爱国情怀
C。 以南京为中心迅速发展
D。 是列强首次联合侵华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与帝国主义的冲突是由列强侵华引起的,也就是说民族矛盾是引发冲突的主要原因,材料中“首先表现为反外国教会的斗争”鲜明的反映出民众的反帝爱国情怀,故选B项。中国同帝国主义之间的冲突并没有体现洋务运动的成果显著,故排除A项错误;19世纪末的中外冲突并不仅仅局限于以南京为中心,故排除C项;19世纪中期就已经出现了列强联合侵华,故排除D项。
2.下表为中国古代有关水利制度的记载。从记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记述内容
出处
南阳太守召信臣“ 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
《汉书·召信臣传》
凡水有灌溉者,水碾不得与争利,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
《大唐六典》
河渠令诸以水溉田,皆从下始,仍先稻后陆
宋《庆元条法事类》
若有违反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小麦一石
年份
人口(百万)
粮食种植面积(百万公顷)
粮食单产(千克)
1400
72
19。8
1036
1650
123
32.0
1095
1750
260
48。0
1544
1820
381
59。0
1840
A. 成为中国经济领先世界的基础
B. 生产力取得了质的突破
C. 支撑起了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
D。 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
【答案】C
河南省郑州市第四十七中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B卷)(含解析)
B卷
1。据《史记》载:“(周厉)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材料说明
A. 周王暴政导致王室覆灭
B。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监控
C。 周朝礼乐制度有待恢复
4.有学者指出,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的察举制,察举权虽下放到郡国等地方官员手中,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政府掌握.这表明,察举制的实施
A。 扩大了地方官员的自主权
B.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执政力
C。 体现了社会道德建设要求
D。 增强了儒家学说 影响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察举制下,郡国推举的人才,最终任用权掌握在中央手中,这就使得各地人才被收归中央统一使用,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执政力,故B项正确;地方官员向中央举荐人才,中央最终掌握任免权,没有扩大地方官员的自主权,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察举制的选材标准及其与儒学的关系,无法说明是否体现了社会道德建设要求、是否扩大了儒学的社会影响力,C、D两项错误。
元朝《洪堰制度》
A。 历代王朝重视水利的兴修
B. 封建官吏控制水权盘剥百姓
C。 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管理
D。 古代水利立法开始于汉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为民作均水约束”“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若有违反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小麦一石”等信息来看,政府对如何进行水利灌溉作出明确规定,说明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管理。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水利兴修,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官吏对百姓的盘剥,排除B项;材料中的汉代“刻石"不是水利立法,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较为迅速,虽然人口大量增长,但农业的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故选C项。A项夸大了明清时期农业生产进步的意义和当时中国的国力,排除;生产力取得质的突破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环境恶化的结论无法从材料中直接得出,故排除D项。
【点睛】解答表格类选择题要注意表格中同一类数据的多少变化,通过数据的变化得出相关结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完成本题时,应先理清苏联发展过程的不同特征。
7.1928年1月一个苏联农民给《农民报》写信诉说:“农民非常愿意帮助苏维埃政权,准备全力帮助国家,但是当局不让他们发展,因为当局对农民的粮食规定固定的价格,可是农民购买东西却无法按固定的价格。应当给农民自由,让他们发展,让他们发家致富.”材料主要反映出
A。 固定粮食税损害了农民 利益
B。 集体农庄制打击了农民积极性
D. 周朝的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周厉王暴虐无道,放纵骄做,导致出现“诸侯不朝”的现象,这说明周朝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即周朝礼乐制度有待恢复,故选C项.周厉王时周王室并未灭亡,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周厉王暴政以致诸侯不朝,并没有加强对地方的监控,故B项排除;材料中周厉王以巫师监视民众,并非监察体系的日益完善,故D项排除.
5。朱熹弟子陈宓曾任安溪知县,他在《安溪劝农诗·劝贫富相资》一诗中说:“举债当知济汝穷,取钱须念利难供.富人心要怜贫者,贫者身全仰富翁.”材料体现了
A。 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日趋严重
B. 士大夫崇尚社会和谐的理念
C. 士大夫反对民间的借贷行为
D. 官府强行干预民间财务纠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劝贫富相资”“富人心要怜贫者,贫者身全仰富翁”可知,题干是指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和谐思想,符合题意的是B项;A、C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体现了官府采取劝谕的方式,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当局不让他们发展因为当局对农民的粮食规定固定的价格,可是农民购买东西却无法按固定的价格"表明集体农庄制打击了农民积极性,故B正确;固定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列宁新经济政策得到继续执行和苏维埃政权得到广大农民拥护,故排除C、D选项.
【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有些选项也许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中反应不出来,不能选择。
3。下表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概况(部分)。表格中的数据反映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
6。19世纪末,中国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社会矛盾,而这种冲突首先表现为反外国教会的斗争。这种“冲突"
A. 表明洋务运动成果显著
B. 体现了民众朴素的爱国情怀
C。 以南京为中心迅速发展
D。 是列强首次联合侵华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与帝国主义的冲突是由列强侵华引起的,也就是说民族矛盾是引发冲突的主要原因,材料中“首先表现为反外国教会的斗争”鲜明的反映出民众的反帝爱国情怀,故选B项。中国同帝国主义之间的冲突并没有体现洋务运动的成果显著,故排除A项错误;19世纪末的中外冲突并不仅仅局限于以南京为中心,故排除C项;19世纪中期就已经出现了列强联合侵华,故排除D项。
2.下表为中国古代有关水利制度的记载。从记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记述内容
出处
南阳太守召信臣“ 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
《汉书·召信臣传》
凡水有灌溉者,水碾不得与争利,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
《大唐六典》
河渠令诸以水溉田,皆从下始,仍先稻后陆
宋《庆元条法事类》
若有违反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小麦一石
年份
人口(百万)
粮食种植面积(百万公顷)
粮食单产(千克)
1400
72
19。8
1036
1650
123
32.0
1095
1750
260
48。0
1544
1820
381
59。0
1840
A. 成为中国经济领先世界的基础
B. 生产力取得了质的突破
C. 支撑起了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
D。 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
【答案】C
河南省郑州市第四十七中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B卷)(含解析)
B卷
1。据《史记》载:“(周厉)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材料说明
A. 周王暴政导致王室覆灭
B。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监控
C。 周朝礼乐制度有待恢复
4.有学者指出,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的察举制,察举权虽下放到郡国等地方官员手中,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政府掌握.这表明,察举制的实施
A。 扩大了地方官员的自主权
B.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执政力
C。 体现了社会道德建设要求
D。 增强了儒家学说 影响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察举制下,郡国推举的人才,最终任用权掌握在中央手中,这就使得各地人才被收归中央统一使用,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执政力,故B项正确;地方官员向中央举荐人才,中央最终掌握任免权,没有扩大地方官员的自主权,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察举制的选材标准及其与儒学的关系,无法说明是否体现了社会道德建设要求、是否扩大了儒学的社会影响力,C、D两项错误。
元朝《洪堰制度》
A。 历代王朝重视水利的兴修
B. 封建官吏控制水权盘剥百姓
C。 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管理
D。 古代水利立法开始于汉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为民作均水约束”“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若有违反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小麦一石”等信息来看,政府对如何进行水利灌溉作出明确规定,说明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管理。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水利兴修,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官吏对百姓的盘剥,排除B项;材料中的汉代“刻石"不是水利立法,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较为迅速,虽然人口大量增长,但农业的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故选C项。A项夸大了明清时期农业生产进步的意义和当时中国的国力,排除;生产力取得质的突破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环境恶化的结论无法从材料中直接得出,故排除D项。
【点睛】解答表格类选择题要注意表格中同一类数据的多少变化,通过数据的变化得出相关结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完成本题时,应先理清苏联发展过程的不同特征。
7.1928年1月一个苏联农民给《农民报》写信诉说:“农民非常愿意帮助苏维埃政权,准备全力帮助国家,但是当局不让他们发展,因为当局对农民的粮食规定固定的价格,可是农民购买东西却无法按固定的价格。应当给农民自由,让他们发展,让他们发家致富.”材料主要反映出
A。 固定粮食税损害了农民 利益
B。 集体农庄制打击了农民积极性
D. 周朝的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周厉王暴虐无道,放纵骄做,导致出现“诸侯不朝”的现象,这说明周朝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即周朝礼乐制度有待恢复,故选C项.周厉王时周王室并未灭亡,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周厉王暴政以致诸侯不朝,并没有加强对地方的监控,故B项排除;材料中周厉王以巫师监视民众,并非监察体系的日益完善,故D项排除.
5。朱熹弟子陈宓曾任安溪知县,他在《安溪劝农诗·劝贫富相资》一诗中说:“举债当知济汝穷,取钱须念利难供.富人心要怜贫者,贫者身全仰富翁.”材料体现了
A。 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日趋严重
B. 士大夫崇尚社会和谐的理念
C. 士大夫反对民间的借贷行为
D. 官府强行干预民间财务纠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劝贫富相资”“富人心要怜贫者,贫者身全仰富翁”可知,题干是指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和谐思想,符合题意的是B项;A、C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体现了官府采取劝谕的方式,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