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古诗二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人,中国北宋文豪,
“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 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 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
家之一。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
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游山西村》等。
整体感知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横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观书有感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
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
西)人。
文学成就:南宋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世称朱子,
主要作品:《春日》《观书有感》等。
整体感知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jiàn)开, 天光云影共徘(pái)(huái)。
问渠(qú)哪得清如许?
这两句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到
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 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 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站在旁观者是角度 从整体把握事物,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鉴:镜子 开:打开
徘徊:原指人在一 个地方来回慢步地 走,这里是来回移动 的意思。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池水清澈,像一
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
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5课
古诗二首
湘教版 五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古诗,会默写古诗。
2.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及诗中
蕴含的哲理。
3.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给人的启迪。
字词积累
课文品读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 的勤奋:就是天才。 ——狄德罗
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险峻奇拔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又呈 现出各不相同的样子。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知道庐山真正的样子,就是因为自己身处这 庐山之中。
深入理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的写出了移步换景、千姿
百态的庐山风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渠:指方塘
哪得:怎么会 如许:如此,这样
为:因为
问渠那得清如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呢? 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注进来。
深入理解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把“方塘”比作“明镜”,映 照着蓝天白云的美景,实则是从视觉的角度,通过可 感的具体事物来表达读书时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 精神清新活泼又自由自在的独特感受。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庐山风光
烟云
远眺庐山
观音听琵琶 皇冠峰
龙虎山
锦绣谷
课文品读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 书、写。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身:自己。
此: 这。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
年8月24日),字子瞻,又
就必须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整体把握事物,正如俗语
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中心思想
《题西林壁》描写了诗人通过从不同
角度看庐山所呈现的不同姿态,告诉我们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
识,就必须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整体把握事
物,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拓展阅读: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妙。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
句,借渠之清澈是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 要心灵澄明,就得活读书、读活书,时时补充新知。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 获 正如诗中所说:( ),(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 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 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 微不足道,这正是( ),( )。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两句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只有思 想永远活跃,以开朗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 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才能才思不断,活 水长流。
中心思想
《观书有感》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渠之 清澈是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
心灵澄明,就得活读书、读活书,时时补充
新知。
《观书有感》一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 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 作者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通过生活中具体可感的 事物来表达读书的感受和体会。“方塘”实为书, “一鉴开”即开书;写“方塘”映照之美,实喻书中 知识之丰富;问映照清澈之关键,实喻书中道理之高
眉山人,中国北宋文豪,
“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 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 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
家之一。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
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游山西村》等。
整体感知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横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观书有感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
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
西)人。
文学成就:南宋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世称朱子,
主要作品:《春日》《观书有感》等。
整体感知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jiàn)开, 天光云影共徘(pái)(huái)。
问渠(qú)哪得清如许?
这两句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到
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 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 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站在旁观者是角度 从整体把握事物,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鉴:镜子 开:打开
徘徊:原指人在一 个地方来回慢步地 走,这里是来回移动 的意思。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池水清澈,像一
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
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5课
古诗二首
湘教版 五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古诗,会默写古诗。
2.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及诗中
蕴含的哲理。
3.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给人的启迪。
字词积累
课文品读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 的勤奋:就是天才。 ——狄德罗
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险峻奇拔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又呈 现出各不相同的样子。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知道庐山真正的样子,就是因为自己身处这 庐山之中。
深入理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的写出了移步换景、千姿
百态的庐山风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渠:指方塘
哪得:怎么会 如许:如此,这样
为:因为
问渠那得清如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呢? 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注进来。
深入理解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把“方塘”比作“明镜”,映 照着蓝天白云的美景,实则是从视觉的角度,通过可 感的具体事物来表达读书时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 精神清新活泼又自由自在的独特感受。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庐山风光
烟云
远眺庐山
观音听琵琶 皇冠峰
龙虎山
锦绣谷
课文品读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 书、写。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身:自己。
此: 这。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
年8月24日),字子瞻,又
就必须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整体把握事物,正如俗语
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中心思想
《题西林壁》描写了诗人通过从不同
角度看庐山所呈现的不同姿态,告诉我们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
识,就必须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整体把握事
物,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拓展阅读: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妙。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
句,借渠之清澈是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 要心灵澄明,就得活读书、读活书,时时补充新知。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 获 正如诗中所说:( ),(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 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 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 微不足道,这正是( ),( )。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两句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只有思 想永远活跃,以开朗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 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才能才思不断,活 水长流。
中心思想
《观书有感》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渠之 清澈是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
心灵澄明,就得活读书、读活书,时时补充
新知。
《观书有感》一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 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 作者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通过生活中具体可感的 事物来表达读书的感受和体会。“方塘”实为书, “一鉴开”即开书;写“方塘”映照之美,实喻书中 知识之丰富;问映照清澈之关键,实喻书中道理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