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说课稿《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说课稿《减数分裂和有性生
殖细胞》
高中生物说课稿《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篇一」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3章第1节,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植物激素调节一章是必修3植物个体水平的稳态与调节内容,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的原理和应用知识,与第1、2章内容并列共同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作为本章开篇一节层层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这也为继续探索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节内容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在整个必修课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因此学习本课,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继续分析我的教学对象。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两章内容的学习,对生物体的调节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在必修一和必修二中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等多个包含生物科学史的内容,对科学研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观察思维
能力较强,但逻辑思维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概述植物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和分布。
3.说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和植物激素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尝试分析经典实验,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和技能训练,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确定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生长素发现过程。
【难点】
科学实验设计和推理的严谨性分析。
五、说教学方法
1.在探究胚芽鞘向光生长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层层设疑、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来解决。
使学生学会分析实验设计,得出相应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学生对胚芽鞘、形态学上端和下端等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可通过图片展示加深印象,感悟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通过让学生回答学过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_______?”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借机提出问题。
(1)这是植物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2)环境中哪种刺激引发了红杏出墙?
(3)红杏出墙对它的生活有什么益处?
“红杏”为什么会向光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体是怎样调节的?
由这些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唤醒学生的好奇天性,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此时我板书课题: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这一串问题的设计,能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实验
(1)观察图片,认识胚芽鞘结构
为使学生对实验材料有细致的认识,以便更好的接受后面的知识,我展示了胚芽鞘的图片:尖端和尖端下部,让学生观察图片,认识胚芽鞘结构,并进行背景介绍。
接下来分析达尔文的实验。
(2)分析达尔文实验
首先,展示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
其次,解释锡箔纸,不透光。
第三,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①完整的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朝向光源弯曲;②去掉尖端后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③用锡箔罩住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④锡箔罩住尖端下部,单侧光照射,尖端下部朝向光源生长。
第四,描述各组的实验处理(对照实验,自变量、因变量),归纳实验现象。
第五,逐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推测,教师归纳: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的尖端,发生弯曲的是尖端下部。
②植物弯向光源生长需要尖端和单侧光。
第六,提问:为什么胚芽鞘的向光性与尖端有关,而弯曲的却是尖端下部?尖端和下部可能的联系是什么?
第七,引导学生分析,作出推测: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像动物的神经接受外界刺激产生冲动),并传到下部,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使胚芽鞘向光生长。
以上教学培养了学生从实验示意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最后,归纳总结,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这种刺激从尖端传到了下部呢?让学生思考,以此来引出詹森拜尔温特实验。
2.詹森的实验
展示实验示意图。
接着让学生观察实验示意图,并描述实验处理和实验现象。
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问题:
①观察示意图,能得出什么结论?
(是尖端通过产生的刺激影响下部生长,这种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
②詹森的实验存在一定的缺陷,你们认为在哪里?怎样改进?
这样从对实验的分析及詹森实验的质疑中,可以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对照实验的思想。
当这个版块的知识学习完后,可以采用如下的语言去过渡: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看下拜尔的实验?
3.拜尔的实验
展示实验示意图。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①拜尔为什么要选择黑暗的环境?
②拜尔为什么要将切下的尖端放在胚芽鞘的一侧?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③单侧光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做出推理,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学生思考,作出合理推测: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所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总结詹森和拜尔的实验,对达尔文的假说进行评价和修正。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些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提出问题:如果想要证明这种“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将这种化学物质加在胚芽鞘的上方,然后观察现象。
但詹森和拜尔的实验都还是离不开胚芽鞘的尖端。
那么结合之前的几个实验,你有没有更好的实验设计,从而引出温特的实验。
4.温特的实验
先介绍实验中用到的介质转移方法,使学生领会介质转移实验的方法,体会科学实验的巧妙。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实验设计,并注意对照组的设置。
说明温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前面的推测: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的确是一种化学物质。
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介绍生长素的化学名称(吲哚乙酸),提取、结构和在植物体中的含量,以及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其他物质(苯乙酸、吲哚丁酸等)。
总结向光性的原因
师生共同表述: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回顾生长素的发现历程,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强调人类的许多科学发现就像生长素的发现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才一步一步接近事实的真相。
每一位科学家取得的进展可能只是一小步,众多的一小步汇合成科学前进的一大步。
关于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还在继续,科学往往在这样的争议中发展。
鼓励学生就前面的实验及推理,结合教材P48中科学家对向光性原因争议的介绍,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结合前面的实验及教材,引导学生概述:
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主动运输,单方向)、横向运输和非极性运输;举例说明形态学上端和下端,板图、动画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分布部位(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
(三)介绍植物激素的概念
让学生阅读教材P48对植物激素概念的描述,说出其他植物激素的名称。
说明继发现生长素后,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与生长素的作用特点相似,对植物生命活动起重要作用的物质,把它们统称为植物激素。
总结植物激素的概念,全体学生朗读。
环节三:总结与收获
根据实验引导学生总结知识要点,用顺口的句子呈现出来,便于学生掌握记忆,提升学生归纳、总结等能力,掌握解题方法。
通过活动设计,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建构知识概念图。
通过作业,让学生检测与巩固新知。
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生长不生长看有没有生长素;向(单侧)光不向光(弯曲)看有没有尖端;弯曲不弯曲看生长素是否分布均匀。
收获1:游戏:选出四名同学分别代表达尔文、詹森、拜耳和温特,假设他们在一起开了一个座谈会,设计一个片段,都用简洁的一两句话概括“自己”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贡献。
(要求:语言要生动、准确)
收获2:作业:多媒体展示。
高中生物说课稿《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篇二」
一、设计理念
以新课标“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变教材中经典实验的`学习过程为探究过程,为学生创造“知识再发现”的探究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探究性和目标的完整性。
二、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的第四节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在这其中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好材料。
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注重知识发现的同时,更强调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基于此,我将“光合作用的概念、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也是难点所在。
三、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条件等知识基础,对于光合作用发现史也有所了解,但对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了解不多且不成系统。
能力与思维方面,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形成,但还很不完善,对新事物好奇,却又缺乏理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选用了直观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和互动讨论法进行本节教学。
五、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我设置了“课题引入,课题展开,课堂小结,巩固练习,课后作业”五个紧密联系的环节。
(一)课题引入
多媒体展示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著名实验,并配以相关图片,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方向,这样自然导入新课。
(二)课题展开
我有选择有侧重地介绍了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几个经典实验,先由简单的普利斯特利实验引出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再通过经典的萨克斯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实验设计原则的理解,接着在精巧的恩格尔曼实验中完成实验设计思维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使学生的应用思维得以发展,思维层次逐步上升。
1、普利斯特利实验,以演示法进行教学,向学生真实再现实验过程,然后设置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根据以上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2)在已知密闭环境能使蜡烛熄灭的情况下,去掉第一组的实验可以吗?
(3)他的实验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你能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吗?
学生探讨答案时,我从具体问题入手,逐步将学生思考的重心由对实验结论的推断转移到对实验过程的设计上来:
结合第二题答案(通过两组对比可以使结论更令人信服)适时点拨,引出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及实验变量的概念。
再由第三题答案(因为没有发现光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所以有光时做是成功的,无光时做则失败)引入无关变量的概念,强调实验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
这样,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在具体实例中引入,符合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达到了启发思维的目的。
【过渡】接下来,沿着发现史的主线,通过梅耶的实验结论设疑(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后,到底贮存于什么物质中呢?也就是植物在吸收水和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什么物质呢?)由此引出萨克斯实验。
2、经典的萨克斯实验,由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课前做实验、课堂上向大家介绍实验过程,并借助于多媒体展示其图片,这样既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融洽了课堂气氛,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之后针对实验中的每一步操作,从实验设计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本身和实验原则应用两个层面来思考。
第一步,把植物放在暗处24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步,将同一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在光下培养一段时间,这又是为什么?
第三步,剪下叶片,进行酒精隔水煮沸脱色,这一步,教材中并未交待,有进行的必要吗?
结合学生对三个问题的作答,再次强调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光照与否便是该实验的实验变量,而黑暗处理和脱色处理都是为了消除无关变量。
结合实验结果学生则很容易得出最后的结论“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从而为光合作用概念的建构打下伏笔。
同时教师点明“实验结论的得出”与“实验变量的设置”间的必然联系,正是因为设置了光照与否这唯一的实验变量,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曝光一半叶变蓝,遮光一半不变蓝),所以才得出了以上的实验结论。
使学生从经典实验中加深了对本节重点内容的理解,内化知识的同时,也调整了思维。
【过渡】在萨克斯实验的基础上,我巧妙选材(银边天竺葵)并再次设疑(该植物叶片曝光一半的白色部分经碘处理后也不变蓝,这样的结果意味着什么呢?能不能说光合作用的场所就是叶绿体呢?)学生思考后不难找出答案:能说明光合作用进行与叶绿体有关,但不能直接证明叶绿体就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紧接设问:怎样才能直接证明呢?自然过渡到恩格尔曼的实验。
3、恩格尔曼的实验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动画在辅助教学中的优势,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形象,再现实验过程:
“将水绵细胞临时装片置于黑暗无氧环境中,当极细的光束照射在叶绿体以外部位时,好氧细菌均匀分布,当光束照射到叶绿体时,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将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时,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
学生观察后,我用更为理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
(1)、选水绵和好氧细菌为实验材料有什么优点?
(2)、实验中是怎样排除无关变量干扰的?
(3)、恩格尔曼设置了怎样的对照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组间交流。
学生探讨出答案后,点拨时我则从深层次逐个剖析,强调实验选材的重要性,实验变量的确定(确定实验变量的同时也就确定了对照实验)以及实验过程中变量的控制。
最后把整个实验还原到具体的科学探究方法的模式中,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而且在设计实验时必须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与领悟,最终形成思维。
【过渡】至此,学生实验设计的思维已初步形成,我通过创设新情境(同位素标记法的引入),提出新问题(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呢?)进一步激起学生利用新知解决新问题的欲望,也由此转入鲁宾、卡门的实验。
4、为了在运用中检验所学,鲁宾、卡门的实验,以“分组讨论方案――自主设计实验――组间交流整合――教师总结验证”的师生互动形式来组织教学:分组讨论中,随着标记元素的选择、实验变量的确定、对照实验的设置、实验结果的预期、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与共同解决,学生新形成的思维在应用中得到了提升。
自主设计实验既是对组内讨论的合理汇总,又是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系统再现,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严密性。
组间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勇于创新、敢于展示的平台,同时也能够发现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与思维上的漏洞。
总结概括学生实验设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错误做法:
(将实验分为三组,分别为植物提供: H2O和CO2、H218O和CO2、H2O和
C18O2,第一组为对照组)有的是因为对对照原则理解不深造成的失误。
(为植物提供H218O和CO2,一组置于光下,另一组置于黑暗环境中)有的是实验变量的设置上出了问题。
(为一组植物提供H218O和CO2,并置于光下,另一组提供H2O和C18O2,置于暗处)这种的做法则违背了单一变量原则。
分析原因、归类解决,使学生的思维在应用中得到了完善。
最后,教师用科学家们的实验设计及结论来验证他们的实验设想,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了清晰系统的认识后,我让他们自己去归纳总结科学家们的实验结论,进而完成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知识建构。
结课时,我再次把目光拉回到光合作用研究的方向,让学生体味科学探索艰辛与快乐的同时,也对其提出殷切希望。
(三)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相结合,并突出知识与能力两条主线。
(四)巩固练习这一环节上,我精选了有梯度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认识自己思维改变的机会。
1、如图某植物经过暗处理后,其上的叶片再由光照射一段时间,然后脱色并用碘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的位置不变蓝,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证明()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⑤光合作用合成淀粉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2、有人认为植物也能使空气变污浊,你怎么理解?
(五)课后作业作为课堂的重要补充,我分层次设置了巩固基础的必做题和操作性较强的自主探究选作课题,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实际问题。
必做部分:总结概括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经典实验及其原理、结论。
选做部分: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实验材料:天竺葵、暗箱、烧杯、酒精灯、铁架台。
NaOH溶液、蒸馏水、酒精、碘液等
实验步骤:
结果预测及分析
六、板书提纲
高中生物说课稿《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篇三」
内容如下:
课程介绍: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
我叫赵艳,来自于镇江市第四中学。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分类》。
生物分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形态学知识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平上的鉴定。
如何让教学重点从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改变为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
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对于生物的分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综述”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
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
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
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
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② 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① 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