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沟通
各位家长:大家好!能够走进今晚家长会的家长,我相信都是非常爱孩子也更渴望孩子身心健康、幸福平安、有美好未来的父母,先把掌声送给自己。
一提到孩子不知我们在座的父母会想到什么?(提问两三个家长,互动一下)有的家长一提到孩子是眉开眼笑、侃侃而谈,总有说不完的话;有的父母提到孩子唉声叹气、愁眉苦脸、或是抱怨不停,同样爱孩子,为什么有不同的心声?今晚就让我们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最近几年,我们经常都能从各种新闻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报道:由于不能容忍家长对自己考试成绩的责怪,17 岁的高二男生杀死母亲;因为考试作弊被发现,初二女生跳楼自杀;
由于和父母发生了口角,13 岁的孩子离家出走;为了满足自己的上网欲望,三个小学生晚上拦路抢劫;这些悲剧之所以会发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们的心理素质比较差。
中国心理学会对全国22 个省市
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6.8%的孩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这些孩子固执多疑、对别人缺乏足够的信任、缺乏与别人交往的信心和勇气、对自己的优点常心怀不满、看问题片面、不能理解他人,缺乏豁达的心胸。
面对学习、考试、分数、名次、升学等压力以及在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孩子们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误区,解决孩子们心理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不可否认,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孩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多渠道的,比如:学校、家庭、社会。
不过,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抓住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一家庭。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信息时代,家庭的教育功能出现了逐渐弱化的趋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防止功能的弱化,这就要求家庭中必须做好亲子沟通。
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能在家庭中建立起一种亲密的亲子关系,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归宿感。
有效的沟通,可以使孩子感到自己受到重视,时时感受到父母的理解与关爱。
而父母也可以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纯真的心灵和思想的细微变化,有利于亲子间情感的融洽。
同时使孩子对家庭、对父母有稳定的情感寄托,自然而然产生安全感和归宿感。
多与孩子交流、谈话,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并及时给予帮助,这样有利于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通过沟通与交流,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
既要对孩子的积极行为进行鼓励,也要对孩子的消极行为进行教育。
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促进其
心理上的成熟,让孩子具有一定明辨是非的能力。
和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沟通,有助于缓解他们的逆反心理。
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以朋友身份接近他们,让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沟通效果。
有效的亲子沟通可以消除代沟的负面影响,有助于两代人的相互谅解,消除敌意,相互取长补短。
及时有效的亲子沟通,会带给双方愉快的情绪,孩子时时处处感到爱的关照,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家长与孩子沟通质量的好坏,会对孩子的各方面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
但是,当今社会中,却有太多的家长不能与孩子进行成功的交流,在孩子和自己之间出现了一条深深的“隔阂代” ,这种局面,不仅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而且,对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
交流决定方向,沟通成就未来。
如何和孩子沟通,怎样才能赢得孩子的喜欢和信任呢?这既是一门技术,
也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每个父母都应该了解和学习。
要和孩子做好沟通,做家长的应该把握以下几方面技巧:接受并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用心倾听孩子的内心,学会正确提问,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不要惩罚孩子,学会肯定孩子,让孩子做自己,重视和孩子的感情交流。
掌握了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就能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不但可以与孩子达成情感交流,还可以让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积极健康地成长。
据新近调查,76%的家长已经超过一个星期没有跟孩子进行沟通了,而平时88.9%的谈话内容都集中在学
习上。
只关心和沟通你所关心的。
不
因为不了解孩子的世界尤其是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家长做了太多伤害孩子的事情。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两个案例:共同分析一下案例中孩子的言行。
案例1: 优优,4 岁男孩,特别喜欢画画,但是总是乱画,不是把苹果画成黑色就是把太阳画成绿色,最近迷上了看电视,特别是看动物世界,乐此不疲。
而且优优有时候会在吃饭时说一些让爸爸、妈妈哭笑不得话,比如:“我要吃大鲨鱼⋯⋯我要吃蝴蝶蝶⋯⋯我要吃海豚⋯⋯我要吃大珊瑚⋯⋯这个海豹真好吃⋯⋯我要吃海豚。
【引导分享】
1、你觉得是否要纠正优优的这些言行?
2、那你是如何看待优优的这些表现?
3、如果你是优优的爸爸、妈妈,你会怎么做?
【分享要点】
1、虽然孩子的行为有些不合常理,很夸张,但很正常,因为这个阶段孩子想象力很丰富,创造力很强
2、要尊重和接纳孩子,不要过多干涉。
【小结】
正如刚才家长所说的一样,我们要呵护孩子的想象力不要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扼杀了我们孩子的创造力,孩子与生俱来的丰富的想象力总是一点点被成人世界“纠正”掉了。
这种“纠正”这种“束缚”不知会打压掉多少爱迪生、多少比茨、多少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作为低幼儿童的家长,对儿童的各种奇思妙想应该保持一种开放、接纳和欣赏的态度,给儿童的想象力天赋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唤醒和激发儿童生命深处的巨大潜能。
案例2:豆豆5 岁,生病了,爷爷带着他去医院要打针,结果豆豆一看到护士阿姨拿出针后,就开始哭了起来,一旁的爷爷赶紧安慰豆豆说“乖,别哭啦,又没打呢,你哭啥,又不疼,乖,别哭啦!”爷爷说了几遍后,豆豆终于忍住不再大声的哭了。
然而当护士给其打上针后,豆豆又哭了起来,而且是嚎啕大哭,一边哭还一边喊着“疼” ,爷爷见状,又赶忙鼓励道“乖,不哭啊,不疼,不疼的。
不哭了,
男子汉要勇敢,哭了可就丢人了,会被别人笑话的。
”爷爷重复了几遍话后,豆豆慢慢止住了哭声,但是憋得小脸通红。
【分享要点】
1、最开始是因为害怕打针,后来是既害怕又疼才哭的。
爷爷说完不哭,是因为豆豆感受到了爷爷不喜欢他哭,让他觉得哭不好,所以憋住了。
2、并不是鼓励,而是压抑,是对豆豆哭的不接纳,是一种伤害
3、会让孩子感到哭是不好的行为,男子汉就不能哭,不能恐惧、害怕。
会造成孩子日后的情绪压抑,对孩子的心身发展是不利的。
4、接纳孩子的情绪,接纳和肯定孩子对疼痛的感受
【小结】正如家长所言,对孩子害怕打针,打针会哭这样的反应,作为父母我们要接纳,这很正常,我想在坐的各位即使现在已经成人了,也有人会害怕打针吧!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恐惧、害怕的情绪,而不是一味的压抑,更不要给孩子灌输“男子汉不哭” “哭是丢人的,是会被人笑话”的这种错误的观念。
接纳和肯定孩子的真实的身体感受,而不是否定和欺骗,对于像打针等会让其感到疼或不舒服的事情,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孩子“打针确实会有一些疼,就像被拍了一下,疼一下就好了。
”同时告诉孩子他如果感到疼,想喊一下是可以的,如果想哭,也是可以的。
总之要尊重孩子,接纳孩子的情绪感受,而不是否定和压抑。
其实,孩子看似无理的言行背后,可能隐藏孩子的成长宝藏,当我们看到孩子的生命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就会更能看懂我们的孩子,走进他们的心灵。
(一)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或方式,幼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直觉行动思维0~2 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
例如,幼儿通过拖动桌上的布来获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
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客体的感知和动作,是幼儿早期出现的萌芽状态的思维。
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幼儿有时不用明显的外部尝试动作就能解决问题;二是产生了延迟性模仿能力。
所谓延迟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对象或动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时间后对行为或动作的模仿。
总体上说,幼儿大致获得了以下能力:幼儿通过伸手和抓握等动作,开始注意到物体的空间关系,这使幼儿逐渐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运动,开始理解周围的世界;幼儿突破了直接经验的限制,发展起了具有先后的时间维度的概念,出现了对因果关系的初步理解;幼儿开始逐步理解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幼儿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为并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等等。
在皮亚杰看来,这一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儿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体仍将继续存在。
皮亚杰认为,幼儿在没有直接感知物体时却相信物体仍然存在是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贯穿整个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婴儿出现藏猫猫的游戏行为。
直觉行动思维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思维方式。
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实际物体的感知和动作,因而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为结果的预见性,思维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2.具体形象思维
2 至6、7 岁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
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摆脱了对动作同步性的依赖,但仍受到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动作的影响。
皮亚杰将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称为前运算阶段。
皮亚杰又进一步将这一阶段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阶段和直观阶段。
前概念阶段幼儿思维的特点表现为幼儿普遍存在的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
幼儿的泛灵论是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
例如,幼儿认为在采摘植物时植物会受到伤害,植物也会感到疼痛。
在以下的一段皮亚杰和一位前概念阶段的幼儿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幼儿明显的赋予太阳以生命的色彩。
周宗奎编著:《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62 页。
皮亚杰:太阳会动吗?幼儿:会动,你走它也走,你转它也转。
太阳是不是也跟过你?皮亚杰:它为什么会动呢?幼儿:因为人走动的时候它也走。
皮亚杰:它为什么要走呢?幼儿:听我们在说什么。
皮亚杰:太阳活着吗?
幼儿:当然了,要不然它不会跟着我们,也不会发光。
自我中心主义的幼儿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可能与别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从客观的自我中心主义的幼儿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可能与别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去认识事物。
皮亚杰证明幼儿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的著名实验是“三山实验” 。
在三山实验(如图6-1 )中,把大小不同的三座山的模型放在桌子中央,四周各放一把椅子。
幼儿被带着围绕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使幼儿可以从不同的 a 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的模型。
散步之后,让幼儿坐在其中的一把椅子上,将三个玩具娃娃放在其他椅子上,然后问幼儿放在其他位置上的玩具娃娃看到的是什么。
实验结果显示,不到4 岁的幼儿根本不懂得问题的意思。
4~6岁的幼儿不能区分他们自己和娃娃所看到的景色,
不管观察者看到了
什么景色,他们总是选择他们自己所看到的景色。
能够区别不同观点的第一个信号出现在大约 6 岁时,这时幼儿表现出他们知道了区别所在,但是却不能指出来。
在8~9岁,他们能够理解他们自己与娃娃的观测点之间的某些联
系。
在这个经典的范例中,8 岁以下的幼儿被认为是自我中心者。
因为他们是基于自己的立场,不能想象出他们自己以外的任何立场。
在整个前运算阶段,幼儿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不可逆性,幼儿不理解逻辑运算的可逆性。
例如, 4 岁的幼儿不能理解当a>b 时,则b<a。
例如,当你问一个幼儿:“你有哥哥吗?”幼儿回答说:“有。
”“他叫什么名字?” “陶陶。
”“陶陶有没有弟弟?” “没有。
”此外,在这一阶段幼儿在事物发生转变时只注意知觉变化的最终状态而不注意变化或转化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幼儿也不能理解“如果A的某种属性等于B,B 等于C,那么A
等于C”这种类型的问题。
幼儿在前运算阶段思维的局限性集中体现在守恒问题上。
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当物体的外形或形状发生改变时物体固有的本质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皮亚杰设计的守恒问题包括数量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重量守恒等。
数量守恒实验是给儿童呈现两排砝码或糖果,前后排列一致,让他们回答两排砝码或糖果的数量是否一样多。
幼儿一般回答说一样多,如果实验者把其中的一排扩大或缩小间距,改变其外在形态,然后让幼儿回答这两排的数量是否一样多。
体积守恒实验是给儿童呈现两个一样的杯子,将水装至两杯子同一高度水平,让幼儿明白两杯子中的水一样多,然后将其中的一杯水倒入一个较高或一个扁平的杯子中,问幼儿两杯水是否一样多。
长度守恒实验是先向幼儿呈现两根相等的直线,移动其中一根,然后问幼儿移动后的两根直线是否相等。
重量守恒实验是先向幼儿呈现两个一样重量的泥球,改变其中一个泥球的形状,然后问幼儿两个泥球的重量是否相等。
一系列的守恒实验(如图6-2 )表明,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还不能理解不变性原则,还没有获得思维的可逆性。
3.抽象思维的萌芽
抽象思维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
在幼儿末期即幼儿6~8 岁这一时期,幼儿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
第一,幼儿开始获得可逆性思维。
例如,幼儿开始认识到如果在一堆珠子中减去几个,然后增加相同数目的珠子,这堆珠子的no 总数将保持不变。
第二,幼儿的思维开始能够去自我中心化。
所谓去中心化是指幼儿认识到他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的有所不同,幼儿能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
例如,幼儿开始能够解决“三山问题” 。
第三,幼儿开始能够同时将注意集中于某一物体的几个属性,并开始认识到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
例如,幼儿开始认识到一个物体可以有重量和大小等几个属性,并且认识到这些属性是可分离的。
第四,幼儿开始使用逻辑原则。
幼儿获得的重要逻辑原则是不变性原则,即一个客体的基本属性不变。
另一个原则是等价原则,即如果 A 的某种属性等于B,B 等于C,则A必然等于C。
综上所述,幼儿的思维发展经历了直觉行动思维阶段、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旁白:人在社会中,有不同的角色,我们除了是孩子的家长,也是公司的职员,我们难免也有不顺心的时候。
这不,忙碌了一天的壮壮妈妈终于下班了,回到家时壮壮正在一旁玩玩具妈妈:壮壮,作业写完了吗?
壮壮:(抱怨语气、嘟嘴) 作业太多了,我一年也做不完,我不写了。
妈妈:老师布置的作业能不写吗?明天上幼儿园怎么办?乖,赶紧写去。
壮壮:(边说边低头痴迷于玩具) 我不想写,我再玩一会。
妈妈:写完作业再玩,( 妈妈一把把玩具抢走了,动作可以夸张点,表现要到位)
去,赶紧写作业去!
壮壮:哇哇⋯⋯( 旁白:壮壮大哭起来,回到自己的房间,锁上门,不肯下来吃晚饭。
每个人都很烦躁,气氛很压抑
1、那大家觉得壮壮为什么会生气?
2、你们觉得是壮壮对还是妈妈对?为什么?
3、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1) 、妈妈不理解他,从来不问问他的真实想法,妈妈太强势了。
(2) 、妈妈不会聆听,不去想孩子的感受。
(3) 、妈妈的语言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无法和孩子沟通。
(4) 、没有在意孩子的心情,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总是主观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4、如果这一幕出现在你家里,你会怎样处理?
(1) 、沟通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尝试克服自己的惯性思维,用孩子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和孩子建立一个平等的关系。
(2) 、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我们一定会用语言去沟通,沟通之后再让他自己决定怎么去做,而不是很野蛮地直接用行动。
(3) 、妈妈要学会改变,只有妈妈的改变才能换来孩子的改变。
(4) 、当我们想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不去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该问题的时候,即使你解决了眼前的小问题,一定会留下更大问题的隐患,因此眼前何题如何解决都可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从根源上解决过社绝此类问题的发生
为什么孩子有时候会哭闹、会和我们发生矛盾?那是因为我们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不对,孩子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
被理解。
其实作为父母,我们应尽量克服自己的惯性思维,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和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多了解孩子、多倾听孩子的言语,然后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就能和孩子进行真正有效的沟通。
我们平时都是怎么和孩子说话的?有的家长常常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去,把杯子拿来”,“把报纸拿来” ,“时间到了,快去弹钢琴,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孩子都和听不到一样,为什么?“把杯子拿来。
”“帮妈妈把杯子拿来”两句
话,在成人看来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却会有很大的不同。
孩子虽小,但同样不喜欢命令式的口吻,因为孩子没有感觉到被尊重,被尊重、被需要,这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飞我子也一样。
当一个人被尊重、被需要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这能够很好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所以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时,“你要怎么样” ,“你应该怎么样” “你不能怎么样”等词语就会常常挂在嘴边,其结果是家长说得越多,就越可能说些不该说的话,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与家长交流的欲望。
现在好多小学生、中学生的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搞不懂了,越来越不可理喻了。
他们不能理解孩子的做法,更不用说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了。
这就是最初在幼儿园阶段没有跟孩子做好沟通,所以咱们要做好现在的“防火”工作,防患于未然。
游戏:画一个鸡蛋大小的圆。
那我们平时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我们有时是不是也觉得自己说得很清楚,但孩子似乎就是听不明白似的,不按我们说的做,有没有这种时候?(简单互动)例子1、放学了孩手在约儿园里要玩,家长经常叫不走,我们家长说的写“孩子我们再玩一会就回家,”孩子
答应了,一会儿你叫孩子回家,可是孩子还不想走,我们家长就说你不是答应了吗,我不是和你说了吗,你怎么就这么不听话?
那请问家长“一会儿”是多长时间?你理解的一会儿,和孩子理解的一会儿是一样的吗?
例子2、我儿子小的时候对插座特别感兴趣,看见就想去摸,有一次她又去摸插座,她奶奶看到后,就边打她的手边说:你再摸、你再摸?
这时孩子疑惑、害怕地看着她奶奶,不知所措请问各位家长,当我们这样和孩子说时我们是让孩子摸啊,还是不让孩子摸啊,孩子会怎么想呢? 我们可以想一想,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犯过类似的错误?
因为每个人听我说得够清楚了吧?但是为什么你们听到的却是另外的意思的理解是不一呢?这就是倾听,倾
听在沟通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个人的一句话会因为听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解力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所以,这就提示我们在给别人下达指令的时候必须考虑对方的理解能力。
就比如说:我们让孩子再玩5 分钟就回家!但是孩子明明答应得好好的,为什么还不照办呢?因为这“ 5
分钟”在孩子的脑海里面可能完全没有任何概念。
所以,当我们埋怨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时,你要反思,是不是开始他就没有听懂你的命令,是不是一开始你和孩子的沟通就出了问题,是不是你说的话孩子根本就没听懂呢?
给大家讲个笑话:说一分钟有多长,完全取决于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站在厕所外面等着排队上厕所。
明白了吧,所以我们不能总是拿我们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生活中,孩子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跟同学闹矛盾了,丢东西了,自己养的小动物死了,挨老师批评了等等,当孩子把这些事情向我们诉说的时候,我们家长通常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家长对于孩子的问题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
接下来我们看看这对母子间的对话,当儿子告诉妈妈有人偷了自己的那支新铅笔时,这个妈妈是怎么处理孩子的问题的。
请“孩子”和“妈妈”上场孩子:有人偷了我那支新铅笔。
妈妈:你敢肯定不是你自己弄丢的吗?
孩子:我没丢,我去上厕所的时候它还在我桌子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