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高一上学期语文40诗歌鉴赏题专项训练word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
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2)“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在《三国演义》中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你觉得是选“何”好还是“无”好?为什么?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下面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冬至,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代中国的节日。
B.思家,是羁旅愁思的一种,也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主题。
C.白居易,盛唐时期的代表性作家,《春晓》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
D.驿,即“驿站”,过去指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2)诗人是如何来表达自己“思家”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颔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登高》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重阳①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②。
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
年少。
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③。
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
多少。
牛山何必更沾衣④。
(注)①该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重阳节,是据杜牧的《九日齐安登高》一诗改写而成,另一版本题为“重阳括杜牧之诗”。
②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
③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
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想到自己终将死去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离开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描绘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下片,写以酒助兴,饮酒抒情。
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
B.上片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上翠微”的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初飞”三幅画面。
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2)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蜀①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①天宝二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
②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全诗从送别和入蜀两方面落笔,通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景象。
B.诗歌开头是平静的叙述,与《蜀道难》以饱含激情的感叹句开头的写法迥然不同,“见说”显得很委婉。
C.诗歌颈联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描绘了一幅瑰伟的蜀道山水画。
D.诗歌中间两联对仗精工严整,颔联语意奇险,颈联描写纤丽,笔力开阖,富于变化。
2)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两首诗所写的季节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赏析两首诗中“月”的不同。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夜不寐有赋
陆游
急雨初过天宇湿,大星磊落才数十。
饥鹘掠檐飞磔磔,冷萤堕水光熠熠。
丈夫无成忽老大,箭羽凋零剑锋涩。
徘徊欲睡复起行,三更犹凭阑干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急雨之后,天地间湿气蒸腾,隐约只能望见夜空少数大星的景象。
B.猛禽低飞磔磔有声,冷萤力竭随人水中,动物的异常表现反映出夏夜的窒闷。
C.诗人以凋零的羽箭与生锈的宝剑比自己,意在表现自己久疏战阵,武艺荒废。
D.诗歌写夏夜不寐的见闻感受,表达诗人不遇的喟叹,融叙述描写抒情为一体。
2)“三更犹凭阑干立”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都是富有表现力的细节,请分析它们在情感表现上的异同。
9.阅读古典戏曲名作《桃花扇》中的一段唱词,回答下面小题。
折桂令
[清]孔尚任
问秦淮①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注)①秦淮河流经南京城,明代时,秦淮两岸一度富贾云集,金粉楼台,画舫凌波,繁华一时。
本曲是写剧中人物苏昆生在明朝灭亡后重访秦淮的所见所闻。
1)下面各项对唱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用“旧”“破”“坏”来对景物进行修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其中已含着作者的思绪。
B.本曲中的“粉黛”与《长恨歌》“宛转蛾眉马前死”句中的“蛾眉”运用了同样的修辞手法。
C.“端阳”与“重九”都是中国传统节日,前者多有与舟船相关的习俗,后者多有与菊、酒相关的习俗。
D.本曲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如今秋日秦淮的黯淡萧索之景,与曾经的繁华热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这段唱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表达情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吴融《华清宫二首·其一》)
B.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C.壮心君未减青春,多难我今先白发。
(欧阳修《送姜秀才游苏州》)
D.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石柔《绝句》)
1)曾有人认为,这段曲词“感慨寄于景,由此面翻见彼面”。
“翻见”,就是由当下的“此”反向推想而见出过去的“彼”。
请结合本曲内容和主旨,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几年。
②翻:反而。
③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
“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怀,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
“更”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
“惜”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E. 本诗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再写忽见之喜,再抒又将别之情,不胜黯然,情感起伏,波澜曲折,富有情致。
2)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虎丘①题壁
陈恭尹②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
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
③吹篪(chí)客:此处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报仇。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璧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起句写旧时吴王霸业今已消亡,“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像苏州城这样的繁华之地,已是充满笛声的声色之境,怎能不叫人感慨。
D.领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E. 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蜀相》的尾联,请和《虎丘题壁》的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的尾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宋·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醾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
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釄(túmí):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釄花开春事了”的说法。
②婉娩:天气温和。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歌咏春天的词,词人在歌咏阳春烟景的同时,还流露出了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在较深层次上,还含有对青春老去的喟叹。
B.首句“嫩绿重重看得成”,以“嫩绿”为全画敷下了基本色调。
它可以增强春天的意象,唤醒读者对春天的情感。
C.第二句中的“曲阑幽槛”,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
D.上阙前两句写动景,后两句“蜂儿闹”“燕子轻”则写静景,动静结合;以绿叶红花、蜂儿燕子为主体,勾勒出庭院中醉人的春景。
E. “送了斜阳月又生”,结尾以日落月升,写时间流逝,春色难留,将写景、叙事、议论融为一体。
2)词的下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加以简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太平
刘过
情高意真,眉长鬓青。
小楼明月调筝,写春风数声。
思君忆君,魂牵梦萦。
翠销香减云屏,更哪堪酒醒!
1)下列各项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用语经济,仅用“眉长鬓青”四字就把人物的主要特征——两道修眉,一头黑发勾勒出来,女主人公慵懒萎靡的神情顿时突现在读者面前。
B.“写春风数声”生动形象,以“春风”写筝声,以无形写有形。
它荡漾于小楼,它萦回于女子的心房,将筝声写得可见可感。
C.“翠销香减云屏”用精炼的六个字写出了室内画屏彩色渐退,暖香渐少的情形,把眼前与往日、环境与内心高度的浓缩在一起。
D.本词在语言上强调炼字,“写春风数声”一个“写”字极富表现力,将本不能搭配的“写”与“风”强行搭配,反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E. 本词题材不离艳情,但却能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描写环境,表现出一种清新的风格。
2)本词的“更哪堪酒醒”与《涉江采芙蓉》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在抒发的情感与抒情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
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D.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2)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5.古代诗歌阅读
千秋岁·水边沙外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
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②。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③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
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本词作于诗人因元祐党社祸被贬期间。
②指作者当时在京师供职秘书省,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
鹓鹭,谓朝官之行列,如鹓鸟和鹭鸟排列整齐有序。
③日边,典出《世说新语》,喻京都帝王身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描写了一派热闹的城郊早春风光,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B.“忆昔西池会”至“今谁在”两句,追忆当年与同僚飞车赴会的盛况,抚今追昔,词人发出“今谁在”的凄怆悲呼。
C.“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广之深。
D.全词语言清丽俊逸,情韵天成,画面凄美,无限凄楚哀怨的情思溢于词表,感人至深。
2)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愁?请结合全诗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月
左寿玉
夜气金天迥,萧萧万壑幽。
鸟巢寒暗树,人定倚高楼。
江汉鱼龙冷,关山烟树秋。
清华当此夕,何处着闲愁。
(左寿玉:清代女诗人,湖南湘阴人,是清代湘军著名将领左宗棠的姐姐。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借月抒怀的诗歌,诗的第一句写出了夜气浓重、月光皎洁的环境特点,暗扣了“秋月”。
B.第二句融人想象,表现万壑宁静、安谧的特点,暗含作者的喜悦之情。
C.鸟巢是寒冷的,暗树也是寒冷的,诗人仿佛感受到了巢中鸟的寒冷。
D.在诗人的笔下,近处的江汉鱼龙冷了,远处的关山烟树笼罩着秋意。
2)本诗的第四句“人定倚高楼”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瞻哀辞
张舜民①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②。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①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
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数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
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茸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
②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被贬,墨石也被贬,“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
B.首联下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经去世,但“石尚存”,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
C.“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思念之情。
D.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
2)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作者写“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的手法及用意。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一剪梅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注,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秋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景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写诗人触景生情,无法排解,就想找寻酒家,希望能够借酒消愁。
B.“舟摇”写出漂泊之感,“帘招”写见酒楼心喜,两处描写表露了诗人心迹。
C.洗袍、调笙、烧香这一系列动作,写出了诗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
D.上阕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阕正面写情,情中有景,表达了倦游思归之情。
2)词下阕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冰容不入时”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孤瘦雪霜姿”在写红梅“雪霜姿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无端上玉肌”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E.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2)作者认为石老的诗没有说出红梅最本质的持征。
请结合颔联来分析“梅格”的含意。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①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都城长安。
长安多杏树。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途中偶见一枝杏花,这触动了他满怀的复杂心绪,让他写下这首笔法委婉细腻,情感动人的诗歌。
B.颈联写天色渐暗,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黄莺和蝴蝶飞到林中与杏花相伴。
C.尾联虚写,诗人从眼前的鲜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
D.“帝乡千万树”浮现于诗人脑海中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
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
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
B.“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心上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
C.“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有情人的不得相会。
D.芭蕉的绿叶展不开丁香的花蕾,指丁香花尚未绽放,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2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
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2)“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水阁
(宋)韩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韩琦:北宋政治家。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
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榭”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颔联两句对仗工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
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尾联的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虽已不能豪饮和高吟诗歌,但重阳佳节,诗人内心充满了与朋友相聚的喜悦之情。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2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①(其八)
陶渊明
少时壮且厉 ,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②。
饥食首阳③薇,渴饮易水④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⑤。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注]①拟古,摹拟古诗之意。
此诗作于宋武帝刘裕代晋之后,诗人五十六岁时。
②张掖,地名,在今甘肃。
幽州,地名,在今北京。
③伯夷、叔齐在商亡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④荆轲为燕丹复仇去刺杀秦王,燕丹在易水为其送别。
⑤伯牙,俞伯牙。
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庄子经常和施惠切磋学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时壮且厉”两句表明接近暮年的诗人仍然“壮心不已”,追忆壮志满怀的青春岁月。
B.“谁言行游近”两句写诗人游到了异族统治的地方,间接表达对自己仕途不顺的不满。
C.“饥食首阳薇”一句引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典故,表现诗人安贫守节的高尚品格。
D.本诗风格鲜明,读起来一气呵成,非常朴素,看不到刻意追求新奇的痕迹,十分自然。
2)诗的后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饮酒(其四)
晋·陶渊明
栖栖①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②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③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注:①栖栖:不安的样子。
②厉响,激越的叫声③翮:hé,鸟的翅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本诗写一只失群孤鸟最终栖居于一棵松树,借此表达诗人的情思心志。
B.前六句写孤鸟徘徊悲鸣,无所依托,苦苦找不到适合自己栖居的归宿。
C.诗中的孤松在凛冽的劲风中荫绿不减,万象萧索中孤鸟只能无奈寄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