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品种资源的评价与利用前景_邱丽娟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大豆优异种质挖掘、创新与利用

主要完成人:邱丽娟,常汝镇,韩英鹏,郭泰,李英慧,付亚书,关荣霞,朱振东,孙宾成,刘章雄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呼伦贝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名单位:农业农村部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植物油脂和蛋白质来源,也是重要的动物饲料来源。
20世纪90年代,针对大豆生产上疫霉根腐病、灰斑病和干旱/盐碱等危害严重,大豆品种油分含量低,优异种质资源发掘滞后,高油、抗病新种质创制难度较大等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邱丽娟联合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和绥化分院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主产区优势单位,按照生物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优异种质挖掘与育种利用紧密衔接的思路,历时20余年,在优异种质挖掘、抗逆、高油等重要性状QTL/基因发掘,抗病优质新种质创制,新品种培育和推广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牵头完成的“大豆优异种质挖掘、创新与利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综合利用引进与收集的大豆资源,构建多样性丰富的核心种质和应用核心种质,解决资源选择难题。
构建抗病、优质等重要性状鉴定技术体系,鉴定抗病(灰斑病、花叶病毒病、疫霉根腐病等)、优质(高脂肪、高蛋白等)等优异资源949份,其中抗病230份,包括抗疫霉根腐病8个生理小种的广谱抗源鲁豆4号等。
具有两个以上优异性状的资源共149份,包括抗灰斑病和疫霉根腐病的Ohio、抗疫霉根腐病和胞囊线虫的灰皮支黑豆等双抗优异资源9份,抗疫霉根腐病且高油的铁丰23、抗灰斑病且高蛋白的绿皮豆-2等抗病优质资源8份,为东北大豆抗病、优质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优异资源。
该项目首次构建大豆泛基因组,揭示了基因组遗传变异特征,开发多样性丰富的分子标记,为基因发掘和分子育种提供了信息和工具。
挖掘抗灰斑病、抗花叶病毒病、抗疫霉根腐病等抗性相关主效QTL/基因27个,高脂肪含量、高蛋白含量等优质相关主效QTL/基因20个,百粒重、单株荚数等产量相关主效QTL/基因25个。
加强大豆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提升大豆新品种科技水平

加强大豆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提升大豆新品种科技水平大豆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供应全球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和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加强大豆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提升大豆新品种的科技水平是关键。
首先,加强大豆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至关重要。
大豆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对于新品种的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应该尽可能广泛,包括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的生物类型等。
同时,要加强对于野生大豆和野生近缘种的收集和保存,这些种源往往具有更高的抗性和适应性。
其次,通过种质鉴定和评价来筛选优秀的大豆种质资源。
对于收集来的种子,需要进行全面的鉴定和评价,包括抗性(对病毒、真菌、昆虫等的抗性)、适应性(对不同土壤、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产量、品质等。
通过对这些性状的评价和比较,可以筛选出具有潜在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为后续培育工作提供基础。
第三,加强大豆新品种选育的技术研究和创新。
在大豆新品种选育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编辑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以提高选择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可以通过遗传改良和栽培技术改良来提高大豆新品种的抗性、适应性和产量等性状。
第四,加强大豆新品种的试验和推广。
对于选育出的大豆新品种,需要进行广泛的试验,包括对比试验、多地点试验和多年试验等,以评价其表现和性状的稳定性。
同时,还需要通过示范推广和种子繁育等方式,将这些新品种推广到更广阔的种植区域,使其真正发挥其潜力。
最后,加强大豆新品种的科学研究和信息共享。
对于大豆种质资源和新品种的研究成果,应该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深入理解其性状的形成机制和基因调控网络,以促进大豆新品种的改良和创新。
同时,要加强国内外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分享技术和研究成果,以加速大豆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
总之,加强大豆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提升大豆新品种科技水平是实现大豆产量和质量提高的关键。
通过收集优秀种质资源、筛选优良种质资源、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强试验推广和加强科学研究和信息共享等措施,可以为大豆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提供重要支持,实现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率先构建野生大豆泛基因组

我国率先构建野生大豆泛基因组
作者:暂无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29期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诺禾致源等合作,在国际上率先构建和分析了一年生野生大豆的泛基因组,为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启示。
该研究成果9月1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
项目牵头人、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邱丽娟介绍,大豆是重要的油料和高蛋白粮饲兼用作物。
栽培大豆由其祖先种一年生野生大豆经过人工选择进化而来,其中所蕴藏的优异基因的开发和利用对拓宽现代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改良品质,提高对病虫害的抗性及对不良环境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大豆资源总数居世界首位,其中一年生野生大豆占全世界野生大豆的90%。
她表示,近年来,我国乃至世界大豆育种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单产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目前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狭窄,匮乏的基因源成为制约栽培大豆育种研究的关键。
项目组通过十余年大豆核心种质构建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大豆是高度自交作物,一个基因组无法准确代表其物种基因的整体情况。
为此,在系统研究基础上,选择7份有代表性的野生大豆进行从头测序和独立组装,构建了野生大豆泛基因组。
利用一套基于全基因组序列比对的结构变异鉴定方法,项目组率先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全面解析了野生和栽培大豆种间遗传变异,特别是在阐明大豆种内/种间结构变异方面取得了突破,发现野生大豆特有、栽培大豆特有及驯化性状建成相关的基因/遗传变异千余个,其中野生大豆特有基因为首次报道。
此外,发现野生大豆中与生物逆境抗性相关的R(抗病)基因类型,可能是其抵御恶劣生存环境的内在原因之一。
(来源:中国科技网)。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大豆育种概述

*+, 杂交,在染色体上直接进行检测的分子标记 技术。该项技术主要用于检测外源染色体,研究
物种的起源、演化,构建染色体的物理图谱等。除
上述(种主要分子标记外,还有小卫星 *+,、简 单重复 序 列 间 扩 增(@--0)等。 现 代 分 子 标 记 技
第8期
陈艳秋等:利用分子标记辅助大豆育种概述
·2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步应用大豆育种实践。
! 分子标记辅助大豆育种切入点的选择
分子标记辅助大豆选择在国内已经渗透到许 多研究领域。国内外一些经济基础雄厚的单位对 此项研究起步较早,以取得了有效的成果。我们 在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财力有限,因此,要充分 利用以有的研究成果(如连锁图、探针等),张德水 等(!""#)用栽培大豆与半野生大豆间的杂种 $% 群体,以 &$’(标记为主,构件了我国第一套大豆 分子连锁 图;刘 峰 等(%))))应 用 栽 培 大 豆 长 农 * 号和半野生大豆新民杂交得到的 $+ 代重组自交 系,构建了一张较高密度的遗传图谱。在同行研 究的基础上,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要把研究重点 放在抗病育种和品质改良上,加速育种进程,提高 育种效率,可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 用分子标记分析育成品系
! 目前常用的几种分子标记
分子标记是继形态标记、生化标记和细胞标 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较为理想的遗传标记 方式。目前,应用于大豆种质资源鉴定及育种的 分子标 记 主 要 有 限 制 性 片 段 长 度 多 态 性(简 称 0123)、随机扩增多态性(简称 0,3*)、扩增片段 长度多态性(简称 ,123)、简单 重 复 序 列(简 称 --0)以及原位杂交等。 !"! !"#$
中国秋大豆预选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本 试 验 所 用秋 大 豆 预 选 核 心 种 质 1 6份 由 中 国 4 农科 院品资所大豆室提供 ( 1 。 表 )
RA D 引 物 为 O eo 公 司 生 产 的 1 个 1 碱 P p rn 0 0
基对 随 机 序 列 引 物 。
1 2 试 验 方 法 . 12 1 基 因组 D A提 取 纯化 . . N 采 用 从 干 种 子 中 提
群 平 均 生 育 日数 呈 递 增 趋 势 。 关 键 词 :中 国 秋 大 豆 ;预 选 核 心 种 质 ;遗 传 多 样 性 ;R P A D 中 图 分 类 号 :5 5 1 l ¥ 6 .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9 8 ( 0 2 0 — 0 2 — 0 1 0 - 0 4 20 ) 3 0 1 4
中 国秋 大 豆 预 选 核 心 种 质 遗传多样 性 的 R P A D分 析
陈艳 秋 ,邱 丽 娟 ,常 汝镇 ,宋 书宏 ,谢 华 ,李 向 华 ,蔺瑞 明
( . 辽 宁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作 物 育 种 研 究 所 . 宁 沈 阳 1 0 6 ; .中 国 农 业 科 学 院 作 物 品 种 资 源 研 究 所 。 京 10 8 ) 1 辽 111 2 北 0 0 1
摘要 : 中 国秋 大豆 预选 核心 种质 进行 了 R P 分析 。用 l 对 A D 0个 O e o p r n公 司 生 产 的 l 0碱 基 对 随 机 序 列 引 物 ,
在 16份 材 料 中 扩 增 出 6 4 9个 位 点 , 均 多 态 性 位 点 数 4 4 其 中 2 平 ., 5个 位 点 无 多 态 性 , 总 数 的 3 % , 态 性 位 点 数 占 6 多 4 4条 . 总 数 的 6 % 。 利 用 S S 0 0版 本 软 件对 16份 材 料 R P 占 4 P S1 . 4 A D标 记 结 果 进 行 分 析 , 出 遗 传 距 离 为 07 3— 得 .0 0 9 9 根 据 S A IT C 软 件 系 统 的 U G .5 , T T S IA P MA方 法 聚 类 分 析 . Ln ae 离 为 2 8处 分 类 , 成 3个 类 群 。 三 个 类 在 ik g 距 . 形
无豆腥味大豆的筛选、培养和利用前景

无豆腥味大豆的筛选、培育和利用前景
常汝镇 傅翠真 邱 丽娟
中 国农业科 学院作物 品种资源研 究所 北京 10 8 01 0
大豆豆腥 味严重 影响大 豆制品的 口感 、 风味和营养 价值 , 选育无豆腥 味大豆 是克服大豆豆腥 味的重要途径
量 未 迅速 减 少 , 似 的结 果 在 豆奶 中也 观察 到 。 类 豆奶
中 VE含量 由高 到 低 依 次为 L 0> LI> L 2> L 2 。 1 3
用 顺 磁 共 振 仪检 测 豆 粉提 取 液 及 豆 奶 中清 除 自由基 ( . 二 苯基 - -三硝 基 苯 腙肼 ,简 称 D P ) 1卜 2 P H 的活 性 ,3 全缺 失 品种 ( 0 的 豆奶 在 3 对 比试 验 中, 个 L ) 组
大 豆品种 选 育 ,2 0 年 育成 了缺 失 L x 、3 大 豆 01 o2 的 新 品种五 星 1 ,已通 过河 北省 品种 审定 ,同年 大面 号
积 繁 种 田亩 产达 到 2 0 g 5 k 。中国农 业 科学 院作 物 品种
大 豆品种 中发现 L x缺失体 9 份 。缺失 类型和 品种数 o 7 为:L ,7 种;L ,1 种;L ,1 3 3 2 1 1 种;L 、 ,6 。L x 23 种 o 缺 失频率 较高 的有 四川 ( 占本省鉴定材料数 的 97% ) . 7 、 贵州 ( .9 ) 7O % 、浙江 ( . % )等。另外 ,黄淮夏大豆 68 6 区共 鉴定 6 份,发 现 2 缺失突变体 。 2 份 9 份缺失 材料 中,夏大豆 6 份,春大 豆 3 份,秋 9 5 3
L x 缺 失 ( l L ) 奶 。豆粉 加水 均 质后 ,L13 o双 L或 2豆 2 提取 液 中 D HHP自由基 清 除活 性被 削弱 ,而 L 提 取 0
中国大豆(Glycine max)品种资源保存与更新状况分析

植 物遗 传 资源 科 学
20 ,()3 ~3 0 2 3 2 :4 9
中 国大 豆 ( lcn x 品种 资 源 保 存 G y iema ) 与 更 新 状 况 分 析
邱 丽娟 常 汝镇 陈 可 明 谢 华 李 向 关 荣 霞 孙 建 英
内 外 2 1 4份 栽 培 大 豆 资 源 , 世 界 上 保 存 栽 培 大 豆 品 种 数 量 最 多 的 国 家 。 文 针 54 是 本 对 大豆 品 种 资 源 在 国 家 中期 库 保 存 的 种 子 数 量 少 、 子 生 活 力 差 和 特 性 鉴 定 内容 种
有 限 的 现 状 , 出更 新 与 鉴 定 、 究 和 应 用 相 结 合 的 策 略 以及 在 保 证 种 质 安 全 性 、 提 研
1 。在 国 内 大 豆 品种 资 源 繁 种 期 间 , 于受 自然 灾 害 影 响 , 州 省 有 4 0余 个 品 种 的种 子 不 ) 由 贵 0
幸全部 损失 。 外 , 他省 、 此 其 自治 区 也 有 少 数 品种 未 入 长 期 库 。因 此 , 长 期 库 中保 存 的 品种 在 数 目为 2 1 4份 , 54 比编 入 目录 的 品 种 数 少 5 9份 。在 编 入 目录 的 国 内大 豆 品种 资 源 中 , 9 以地 方 品种 为 主 , 9 %左 右 , 成 品 种 和创 新 材 料 占 7 左 右 。 已入 国 家 长 期 库 的 大 豆 品种 资 占 3 育
右 , 为 其 它植 物 产 品 的 1 6倍 , 蛋 氨 酸 和 胱 氨 酸 含 量 较 低 外 , 它 人 体 必 需 的氨 基 酸含 约 ~ 除 其
量 都 较 高 , 其 以赖 氨 酸含 量最 高 , 尤 这使 大 豆 蛋 白对 谷 物 蛋 白有 较 好 的 增 补 效 果 。 大 豆 不 仅 是 重 要 的植 物 蛋 白来 源 , 是 重 要 的 油 料 作 物 , 籽 粒 的 脂 肪 含 量 在 2 左 右 , 外 , 豆 也 其 0 此 大
利用SSR标记鉴定大豆种质_许占友

中国农业科学 1999,32(增刊):40~48Scien tia Ag ricultrua Sinica利用SSR标记鉴定大豆种质*许占友 邱丽娟 常汝镇 李向华 郑翠明刘立宏 郭 蓓(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81)提要 利用SSR标记与农艺性状间的对比,探索利用SSR标记鉴定大豆种质的可行性。
首先利用计算机从大豆数据库中的22637份种质中筛选出90份栽培大豆种质和从野生大豆中选出1份野生大豆,共计91份种质。
以这些种质中的9个农艺性状为考察对象,取每个性状两边的极端材料10份。
其次利用各试材9个农艺性状表型的量化值进行聚类分析。
然后利用SSR标记对大豆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多态性分析和聚类分析。
两种方法聚类都能有效地把91份种质分开,但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与SSR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吻合率很低,同时,山西省的入选种质27份占全部所选种质的30%,27份种质分布于9类中的7类上。
表明利用SSR标记对大豆种质进行鉴定是可行的;SSR标记是非编码区的分子标记,与农艺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推测混合编码区的分子标记RA PD和A FL P可能与各农艺性状的关系较近;山西省的种质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推测山西省是中国的大豆起源地之一。
关键词 大豆;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微卫星DN A是一种在生物基因组中普遍存在的简单重复序列(sim ple sequence re-pea ts,SSR)。
Akkaya等〔4〕(1992)首先对大豆中的SSR标记进行了研究,证明其不仅存在并且具有高水平的多态性。
发现在大豆基因组中,(AT)n和(AT T)n比较高。
并估算每40kb就有一个(AT)n微卫星DN A。
Mo rg ante和Olivieri〔8〕(1994)从已报道的大豆DN A序列中发现了丰富的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重复序列。
M auhan〔7〕等(1995)用5对SSR引物在94个品种中检测到79个等位位点,并推测简单重复序列的多态性是由于减数分裂时的错配和等交换造成了SSR座位中串联重复单位数目的不同。
大豆苗期耐盐性的简便鉴定方法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3, 39(7): 1248−1256/zwxb/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1801), 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09ZX08009-088B, 2011ZX08004-002)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9CB118400)资助。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s): 关荣霞, E-mail: rx_guan@; 邱丽娟, E-mail: qiulijuan@, Tel: 010-********;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E-mail: wajjh666@Received(收稿日期): 2012-12-27; Accepted(接受日期): 2013-03-11; Published online(网络出版日期): 2013-04-23. URL: /kcms/detail/11.1809.S.20130423.1400.016.htmlDOI: 10.3724/SP.J.1006.2013.01248大豆苗期耐盐性的简便鉴定方法姜静涵 关荣霞* 郭 勇 常汝镇 邱丽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农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 农业部北京大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1摘 要: 盐胁迫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素, 筛选耐盐种质资源对培育耐盐大豆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利用4个耐盐品种和4个盐敏感品种进行苗期耐盐性鉴定, 以蛭石为培养基质, 在大豆真叶展开时, 分别用100、200和250 mmol L –1的NaCl 溶液处理, 每2 d 浇一次盐溶液, 每天测定大豆真叶SPAD 值。
盐处理8 d 后, 分别取各品种的根、茎、叶, 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其Na +含量。
大豆出苗期耐盐性鉴定方法建立及耐盐种质筛选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20, 46(1): 1-8 /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TSHPA9E-mail: zwxb301@DOI: 10.3724/SP.J.1006.2020.94062大豆出苗期耐盐性鉴定方法建立及耐盐种质筛选刘谢香常汝镇关荣霞*邱丽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 / 农业部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1 摘要: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问题, 筛选耐盐大豆资源对于大豆主产区盐渍化土壤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中黄35、中黄39、Williams 82、铁丰8号、Peking和NY27-38为供试材料, 以蛭石为培养基质, 设0、100和150 mmol L-1 NaCl 3个处理, 进行出苗期耐盐性鉴定, 分析与生长相关的6个指标, 旨在明确大豆出苗期耐盐性鉴定指标和评价方法。
结果表明, 150 mmol L-1 NaCl处理显著降低大豆的成苗率、株高、地上部鲜重、根鲜重、地上部干重和根干重, 并且不同材料间差异显著。
基于幼苗生长发育状况的耐盐指数方法与耐盐系数方法对6份种质耐盐性评价结果显著相关。
耐盐指数法对植株无损坏、可省略种植对照, 节约人力和物力, 提高种质鉴定的效率。
因此,以150 mmol L-1 NaCl作为出苗期耐盐鉴定浓度, 以耐盐指数作为大豆出苗期耐盐鉴定评价指标, 鉴定27份大豆资源,获得出苗期高度耐盐大豆(1级) 3份、耐盐大豆(2级) 7份, 其中4份苗期也高度耐盐(1级), 分别为运豆101、郑1311、皖宿1015和铁丰8号。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以蛭石为基质, 利用150 mmol L-1 NaCl处理, 以耐盐指数作为评价指标的大豆出苗期耐盐性鉴定评价的简便方法, 并筛选出4份出苗期和苗期均耐盐的大豆, 对耐盐大豆种质资源的高效鉴定和耐盐大豆新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鉴定或辅助鉴定大豆籽粒棕榈酸含量的方法及其应用[发明专利]
![一种鉴定或辅助鉴定大豆籽粒棕榈酸含量的方法及其应用[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da369249284ac850ac0242dc.png)
专利名称:一种鉴定或辅助鉴定大豆籽粒棕榈酸含量的方法及其应用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邱丽娟,李英慧
申请号:CN201510437818.4
申请日:20150723
公开号:CN105132531A
公开日:
2015120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鉴定或辅助鉴定大豆籽粒棕榈酸含量的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鉴定或辅助鉴定大豆籽粒棕榈酸含量性状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检测待测大豆基因组中基于Map-6064SNP位点的基因型,如果为TT纯合型、待测大豆籽粒为候选的具有低棕榈酸含量性状的大豆籽粒,如果为CC纯合型、待测大豆籽粒为候选的具有高棕榈酸含量性状的大豆籽粒;所述高棕榈酸含量指的是棕榈酸含量为12.3%以上;所述低棕榈酸含量指的是棕榈酸含量小于12.3%。
实验证明,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鉴定或辅助鉴定大豆籽粒棕榈酸含量性状的方法可以用于鉴定或辅助鉴定待测大豆品种中棕榈酸含量的高低。
申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地址: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中国大豆品种营养品质评价

中国大豆品种营养品质评价
傅翠真;常汝镇;邱丽娟
【期刊名称】《中国食物与营养》
【年(卷),期】2000(000)003
【摘要】@@ 一、蛋白质含量及组成rn(一)蛋白质含量rn分析中国栽培大豆16000份资源中的蛋白质含量结果为:蛋白质含量在40%以下资源数占总份数的10.3%,在40%~50%范围的占总数的49.3%,含量在45%~48%范围的占32.7%,含量在48%~50%范围的占6.6%,蛋白含量在50%以上的占1.1%.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傅翠真;常汝镇;邱丽娟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6个西葫芦新品种的营养品质评价试验 [J], 李文君;吕思龙;黄倩;韩莹琰
2.呼伦贝尔地区不同燕麦品种的营养价值及发酵品质评价研究 [J], 肖燕子;徐丽君;辛晓平;乌仁其其格;孙林;姜超
3.3个家蚕品种雄蚕蛾经不同次数交配后的营养活性成分变化及营养品质评价 [J], 肖潇;陆春霞;周晓玲;刘开莉;黄正勇;宋宪军;梁贵秋
4.全有机营养袋式栽培不同西瓜品种产量与品质评价 [J], 王雪威;孙玉东;李建明
5.青海高原地区不同玉米品种青贮性能及营养品质评价 [J], 李想;张业猛;朱丽丽;杨学贵;李文军;王元兰;徐慧君;祁琪;陈志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大豆生产潜力及优良品种推广前景分析

D O I:10.19904/14-1160/s.2021.16.057山东大豆生产潜力及优良品种推广前景分析卢长玲(东平县斑鸠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泰安271512)摘要:大豆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在全国各地都有种植,如湖南、山东等。
论述了山东大豆种植情况,重点分析了山东大豆生产潜力,并基于良种推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做好山东大豆良种推广工作,实现大豆高产种植目标。
关键词:山东大豆;生产潜力;优良品种;推广文章编号:1005-2690(2021)16-0121-02中国图书分类号:S565.1文献标志码:A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种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粮食安全。
近几年,我国对大豆种植研究不断深入,推出了一些大豆种植的新技术,使得大豆种植产量有所提升。
山东作为大豆的主产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但由于种植方式的不合理、病虫害严重等原因,产量并不理想。
因此,积极探讨山东大豆生产潜力,基于其潜力的分析探讨其优良品种的推广问题具有现实必要性[1]。
1山东大豆种植情况山东处于黄河下游地带,光照较为充足,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土壤肥沃,且多为平原,地势平坦,平均气温11.2~14.4℃,年平均降水量500~900mm,具备大豆种植的优势条件。
黄淮海地区曾经是大豆生产的中心,其大豆种植面积达到全国大豆总种植面积的40%以上,近几年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人工管理的疏忽,导致山东大豆种植的产量一度下降,种植面积不足全国总种植面积的20%,因此,应重视山东大豆种植的实际情况,认识到关键问题并积极改进,才能取得大豆种植的理想预期。
济宁市是山东大豆种植大市,其大豆种植是积极探索的优良品种。
济宁大豆生产以发展绿色品种为主。
鉴于大豆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植物蛋白和食用油的来源,其在国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基于此,济宁大豆十分注重品质的提升,济宁市积极推行大豆选种、品质审核工作,着力进行特用大豆品种的选育,并伴随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和激励举措,在大豆品质提升研究方面取得了理想成果。
大豆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利用

大豆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利用大豆是一种广泛栽培的重要作物,是全球领先的粮食和油料作物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食品需求的提高,大豆的生产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满足大豆生产的需求,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一、大豆种质资源的鉴定1.遗传多样性分析大豆作为一种优势作物,其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广泛的遗传多样性。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对大豆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基因型特征和功能特性。
这对于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品质鉴定大豆品质是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品质包括大豆的外观、化学成分、营养价值等方面。
品质鉴定可以通过对大豆主要化学成分、营养价值、膳食纤维、氨基酸、脂肪和蛋白质等进行分析,从而评估大豆的品质质量。
3.抗性鉴定大豆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害,因此对种质资源的抗性进行鉴定也非常重要。
抗性鉴定可以利用大豆抗性相关基因和分子标记进行分析,评估大豆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二、大豆种质资源的利用1.育种大豆种质资源的鉴定对于大豆育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种质资源的深入分析和评估,可以挑选出优良的遗传基础和强大的遗传力量,从而为大豆育种提供良好的资料。
2.生产大豆种质资源的利用可以促进大豆生产的发展。
利用种质资源开发新品种,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从而满足人们对大豆的需求。
同时,种质资源的鉴定也可以为大豆生产提供更多的保障。
3.成果转化大豆种质资源的利用还可以促进大豆科技成果的转化。
通过对大豆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可以将研究成果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总之,大豆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利用是大豆科技研究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为大豆育种、生产和成果转化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高中生物】我国科学家克隆出大豆耐盐基因

【高中生物】我国科学家克隆出大豆耐盐基因
近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由邱丽娟研究员率领的大豆基因资源研究团队在大豆耐盐基因挖掘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克隆出大豆耐盐基因。
相关研究成果以专题文章发表于最新一期的《植物学杂志》上。
据邱丽娟介绍,土壤盐渍化是世界农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未来35年全球受盐渍化影响的土壤面积可能会加倍,而多数作物栽培品种属于盐敏感品种,在盐渍化条件下可导致作物大幅度减产。
在当下耕地面积难以有效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培育耐盐品种应对环境胁迫是提高作物产量和解决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已经辨认出了栽培大豆的耐盐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掌控。
近10年来,美国、日本和韩国科学家陆续报导在栽培和野生大豆3号染色体一个激进区间辨认出与大豆耐盐性有关的主效qtl,但一直没能图位克隆该基因。
邱丽娟团队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科学家马修?格里汉姆研究小组合作,通过10多年坚持不懈地研究,建立了大豆耐盐性鉴定技术体系,开展了大豆耐盐基因资源鉴定和相关基因定位研究,最终通过图位克隆获得了栽培大豆“铁丰8号”的耐盐基因gmsalt3。
据介绍,该研究明晰了栽培和野生大豆中耐热盐基因的变异类型,不仅为耐盐资源的标记辅助甄选提供更多了高效率辨别标记,也为进一步阐述大豆耐盐机理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