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鸿门宴4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坐。

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面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已。

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

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

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鸿门宴上刘邦正是利用了项羽的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的弱点,死里逃生。

刘邦的性格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

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欲王关中”。

而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

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为他所用。

到鸿门后,他抓住项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说自己“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

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从而得到了项羽得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趁机脱逃了。

探究2: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处于什么地位?
参考: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

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

樊哙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

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

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认,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他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

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

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他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

他的政治洞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

但他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急击勿失”)要项羽攻打刘邦,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让项羽“按既定方针办”。

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他与张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

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探究3:本文除了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外,还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
参考:一是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

如对樊哙的刻画。

他在危机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

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

“披帷西向立,
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下,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羽,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很投项羽居功自傲的脾气。

在极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

二是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

项羽任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三)当堂检测
鸿门宴上杀刘邦是吹灰之举,但项羽依然选择了不,有人说这是他的君子之度,也有人说是妇人之仁,你怎样看呢?(学生发表见解,老师适时小结。


(两种看法都能自圆其说,并且都有道理,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前者将项羽看作一个力拔山气盖世的英雄,以为项羽只不过想完成一个英雄的神话,他的胸无城府,没有政治敏感都体现了作为英雄的磊落和直率。

后者将其看为政治集团的核心领导人,在政治的大事大非前,犹疑不决,优柔寡断,缺乏果敢干练的办事风格,坐失良机,功亏一篑。

无论怎样作者正是抓住最激烈的矛盾,再现了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且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四)拓展延伸
项羽自刎乌江时,仰天长叹:“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盖世英雄为什么走上了末路?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思考。

参考:
(1)领导者的性格特点:在政治舞台上更需要刘邦而不是项羽。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若以沛公居项羽之地,在鸿门必取于杯酒之间,在垓下必渡乌江而王江东矣。

”项羽更适合做一个骁勇善战、攻无不克的英雄驰骋疆场,而不是一个老谋深算、精通权术的政客运筹帷幄。

(2)集团成员的合作精神:项氏集团人心涣散。

项伯告密,损己利人,翼蔽沛公,杀刘受阻。

范增可谓老谋深算,“竖子不足与谋”流露出计不被纳的怨愤和无奈。

刘氏集团人心向背。

刘邦之言,樊哙之言如出一辙,不可谓非张良之力也。

樊哙闯帐,张良冒死留谢,勇者献其力,智者献其谋。

刘氏集团一致对外,团结协作的精神可见一斑。

(3)用人策略:鸿门宴上项伯的破绽可谓大矣,但项羽仍未觉察,只因他任人唯亲,深信叔父不疑。

范增献策却屡屡受阻,计不得施。

而刘邦知人善任,“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五)总结反思
赏析: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楚刺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