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部编】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含解析) 新版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普通班地理期中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60分)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宇宙间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
据此回答
1. 下列物质中,属于天体的有( )
①太阳、月球、北斗七星②恒星、行星、卫星、彗星
③火车、轮船、巨大岩石④待发射火箭、待发射宇宙飞船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 如下表所示下列行星上,能体会“度日如年”的是()
A. 水星
B. 金星
C. 地球
D. 火星
3. 距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 )
A. 金星
B. 太阳
C. 月球
D. 火星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天体是指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火车、轮船、巨大岩石、待发射火箭、待发射宇宙飞船依然依附于地球,不属于天体,故选A。
【2题详解】
据表格信息可知,金星的自转周期为243天,时间较长,因此“度日如年”故选B。
【3题详解】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是距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故选C。
图为太阳系局部图,黑点表示小行星带。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 图中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地球和天王星的表面平均温度相差240多摄氏度,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地球有厚厚大气层的保温作用,而天王星大气层稀薄
B. 地球上大量的工厂炉灶等排放的废热使地球表面增温,而天王星上无人类活动
C. 水体覆盖了大部分地球表面,而天王星上没有发现液态水
D. 地球距离太阳近,获取的太阳辐射多,而天王星距离太阳远
【答案】4. A 5. D
【解析】
【4题详解】
太阳系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据图可知,②为火星,③为木星。
则①为地球,有生命存在。
故选A。
【5题详解】
天王星被称为远日行星,距太阳较远,获取的太阳辐射少,而地球距离太阳近,获取的太阳辐射多,因此地球和天王星温差较大。
故选D。
2010年元旦过后,美国科幻大片《阿凡达》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影片讲述了地球人类试图从遥远的潘多拉星球(离太阳大约4.4亿光年)开采矿产资源以解决地球的能源危机而与“纳美人”(潘多拉星球上的土著人类)发生一系列矛盾冲突的故事。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 假如影片中“潘多拉”星球在宇宙中是存在的,那么它不可能属于( )
A. 总星系
B. 银河系
C. 河外星系
D. 太阳系
7. 影片中地球人在“潘多拉”星球行动时需要带氧气罩,证明其大气不适合人类呼吸。
下列与地球大气有密切关系的是( )
A. 地球自转周期适中
B. 地球的昼夜更替周期适中
C.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D. 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答案】6. D 7. D
【解析】
【6题详解】
天体间相互吸引和绕转构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依次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假如影片中“潘多拉”星球在宇宙中是存在的,那么它一定属于总星系;银河系中可能含有存在生命的星球;河外星系中可能含有存在生命的星球;
太阳系中地球是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潘多拉”星球不可能属于太阳系。
故选D。
【7题详解】
由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产生适宜的引力吸引大气包围在地球周围,形成大气层。
故选D。
8.8.下列能源不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是( )
A. 潮汐能
B. 风能
C. 水能
D. 煤炭
【答案】A
【解析】
潮汐能是因地球上的海水受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形成,与太阳能无关,A错误;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水运动的主要动力;煤炭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辐射能。
故选A。
“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亮小,地球带着月亮跑。
”重温儿时的童谣,回答下列小题。
9. 童谣中出现的天体,按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A. 恒星、行星、卫星
B. 星云、恒星、行星
C. 恒星、行星、小行星
D. 恒星、小行星、流星体
10. 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答案】9. A 10. B
【解析】
【9题详解】
据材料知,童谣中依次提到太阳、地球、月球,其中太阳为恒星、地球为行星、月球为卫星。
故选A。
【10题详解】
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地球围绕太阳转构成太阳系,月球围绕地球转构成地月系。
因此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太阳系、地月系两级天体系统。
故选B。
11.11.太阳大气从里到外分为()
A. 光球层、日冕层、色球层
B. 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
C. 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D. 色球层、日冕层、光球层
【答案】C
【解析】
太阳大气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故选C。
12.12.下列关于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耀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B. 黑子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
C. 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年
D. 耀斑频繁活动的周期为几分至几十分钟
【答案】C
【解析】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AB错误;太阳活动周期11年,C正确,D错误。
故选C。
13.13.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
①引起潮汐现象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③ “磁暴”现象④诱发降水量变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诱发降水量变化。
潮汐现象主要是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起的。
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4.14.读下图,图中A,C,D,E,F各点中,与B点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都相同的有几个(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地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右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0,同纬度点的线速度相等,与B点地球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都相同的有1个,为D点。
【考点定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名师点睛】线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
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1670km/h×cosα°;角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
地球各地角速度(两极为零)相等,为15°/小时。
15.15.晨昏圈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A. 重合
B. 每天重合一次
C. 在二分日重合
D. 在二至日重合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晨昏线。
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其他时候,晨昏线与经线斜交。
16.16.下面四幅图中,可以表示北半球秋分日的日照图是(图中虚线圈为极圈,直线箭头号表示阳光,弧线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A. B. C. D.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分析。
A图自转方向显示为北半球,图示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B 图自转方向表示南半球,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C图自转方向表示北半球,图示北极圈内出现极夜,故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D图晨昏线过极点,即与经线重合,故判断为春分或秋分日。
17.17.下列是四幅物体水平运动图,正确表示南半球的是(虚线表示物体原来受力方向,实线表示受地转偏向力后物体运动方向)
A. AB
B. CD
C. AC
D. BD
【答案】D
【解析】
面对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所以C正确。
18.18.读下面太阳直射点移动图判断,回答11~12题。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时( )
A. 北半球昼长夜短
B. 南半球昼长夜短
C. 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
D. 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答案】A
【解析】
据图可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时为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A正确,
B错误;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C错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接近远日点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较慢,D错误。
故选D。
19.19.读上图,我国的国庆节位于( )
A. AB段
B. BC段 C .CD段 D. DA段
【答案】C
【解析】
据图中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可知,A为春分日3月21日前后B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C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D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我国国庆节10月1日应位于从秋分日至冬至日期间,即CD段。
故选C。
20.20.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下列地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 哈尔滨(44°N)
B. 北京(39°N)
C. 西安(34°N)
D. 广州(23°N)
【答案】D
【解析】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该日离北回归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四个城市中广州纬度接近北回归线,因此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故选D。
21.21.北半球昼长于夜的时段是()
A. 冬至到夏至
B. 春分到秋分
C. 夏至到冬至
D. 秋分到春分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太阳光照图的综合判断。
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秋二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南半球昼长于夜的时段是:秋分到春分。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22.22.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故④图所示正确。
23.23.关于地球大气圈叙述正确的是()
A.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对流运动十分显著
B. 高层大气最厚,大气质量主要集中在这一层
C. 平流层的电离层对通讯有一定影响
D. 云和雨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高层大气
【答案】A
【解析】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直接热源,因此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对流运动十分显著,A正确;大气质量主要集中在对流层,B错误;高层大气的电离层对通讯有一定影响,C错误;云和雨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D错误。
故选A。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判断下面小题。
24. 图中所示的圈层甲、乙、丙分别为( )
A.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5. 2011年12月4日夜间,印尼东部马拉马火山开始喷发,释放出大量火山灰,给当地带来巨大威胁,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来源于( )
A. 岩石圈
B. 地壳
C. 下地幔
D. 软流层
【答案】24. D 25. D
【解析】
【24题详解】
地球外部圈层的生物圈占据着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因此甲为生物圈,乙为水圈,丙为岩石圈。
故选D。
【25题详解】
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软流层位于上地幔。
故选D。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问题。
26. 图中曲线代表的地震波是 ( )
A. 横波
B. 纵波
C. 横波和纵波
D. 无法判断
27. 某地地下30千米深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中的游鱼,都会感到 ( )
A. 先上下颠簸,后前后左右摇晃
B. 先前后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纵波,上下颠簸
D. 横波,前后左右摇晃
【答案】26. A 27. A
【解析】
【26题详解】
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其中横波波速较慢纵波波速较快,据图地表速度可知为横波。
故选A。
【27题详解】
横波只能在固体物质中传播,纵波在固、液、气都可以传播。
且横波波速慢纵波波速快。
所以,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中的游鱼,都会感到P(纵)波,上下颠簸。
故选C。
(答案错误)
28.28.读“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回答以下各题。
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下列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 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 全球全年无四季变化
C. 地球上热量分配将会均匀
D. 全球全年都是昼夜平分
【答案】C
【解析】
若黄赤交角为0°,则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赤道,全球各地全年都是昼夜平分, AD正确;全球无四季变化,B正确;赤道地区热,两极地区冷,热量分配不均,C错误。
故选C。
读世界城市的纬度分布表,完成下面小题。
29. 2010年上海世博会5月1日开幕时,四个城市中昼长最长的是( )
A. 基多
B. 汕头
C. 圣彼得堡
D. 圣保罗
30. 6月22日四城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A. 基多>汕头>圣保罗>圣彼得堡
B. 汕头>基多>圣彼得堡>圣保罗
C. 圣保罗>基多>汕头>圣彼得堡
D. 圣彼得堡>汕头>基多>圣保罗
【答案】29. C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据题干知,5月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则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南半球昼短夜长。
四城市中圣保罗位于南半球,北半球中圣彼得堡纬度最高,因此昼长最长。
故选C。
【30题详解】
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据表格信息可知,汕头位于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故选B。
第Ⅱ卷(综合题,共40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31.31.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B各代表什么地震波:A____________,B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
(2)A和B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________千米处(大陆部分),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C________面。
(3)在2 900千米深处,A波和B波发生的变化。
A波__________,B波__________从而发现了D________面。
(4)C面以上为________,C面和D面之间为________,D面以下为________。
【答案】(1)横波纵波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
(2)33 莫霍面
(3)突然消失(或不能通过) 速度突然下降古登堡面
(4)地壳地幔地核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图中A、B各代表的地震波 A是横波,B是纵波。
(2)A和B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33千米处(大陆部分),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C为莫霍界面(不连续面)(3)在2 900千米深处,A波和B波发生的变化是:A波消失,B波速度下降,从而发现了D为古登堡界面。
(4)C面以上为地壳,C面和D面之间为地幔,D面以下为地核。
【考点定位】地震波及特征,莫霍面,古登堡面。
32.32.读下面两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读左图,该日节气为,C点此时为月日时。
(2)读左图,此日A、B、D三地:按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按昼长由长至短的顺序是
(3)左图表示的节气是右图中的(填字母)位置的光照图。
(4)右图中,地球在②段运动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方向是向_____(南、北)移动,扬州的白昼将______(变长或变短)。
【答案】(1)冬至12月22日20时(2) BDA BDA (3)a(4)北变长
【解析】
(1)据左图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夜现象,可判定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该图相邻经线间地方时差2小时,该图最右侧经线为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据东加西减原则可推出C点所在经线此时为20时。
(2)据上题分析可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向南北两侧递减。
据图可知,A、B、D 三地按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BDA。
该日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据图可知,按昼长由长至短的顺序是BDA。
(3)据右图太阳直射纬度可知,a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c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再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可
判断b为春分日d为秋分日。
(4)据上题分析可知,右图中②段为从春分日到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
33.3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什么?
(2)A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该层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
该层22~27 千米高度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层,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A、B、C大气密度变化的趋势是。
【答案】(1)中对流层厚度为12千米。
(2)地面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3)补绘曲线略。
臭氧臭氧
(4)逐渐变小
【解析】
(1)据图中对流层的高度为12千米可判断该图反映的是中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
(2)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且空气对流运动显著,水汽易凝结成云致雨,因此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据图可知,B层高为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该层22~27 千米高度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4)据图可知,ABC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大气的密度越往上越小,空气越稀薄。
【点睛】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做题需明确:(1)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的运动状况把大气层从近地面到高空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空气下沉,这样就发生了对流运动,所以把这层叫做对流层。
它的下界是地面,上界因纬度和季节
而不同。
在低纬度地区其上界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千米;在高纬度地区仅为8-9千米。
夏季的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3)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
平流层主要是靠臭氧来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