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黄石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石市2018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
2.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答题卷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按要求答题。
3.所有答案均须做在答题卷相应区域,做在其他区域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帖.(tiě) 心弦.(xián) 看.(kān)护妇深恶.(wù)痛绝
B.纤.(xiān)细烙.(1ào)印卡.(qiǎ)脖子茅塞.(sài)顿开
C.调.(diào)换酣.(hān)睡畜.(xù)牧业参差.(cī)不齐
D.哄.(hōng)笑分.(fèn)外超负荷.(hè) 捕.(bǔ)风捉影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谈笑风生侧隐之心戒骄戒燥罪魁祸首
B.翻天覆地脍炙人口眼花缭乱提心吊胆
C.左右逢源漠不关心肆无忌惮强聒不舍
D.袖手旁观销声匿迹苦心孤诣断壁残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舍己救人的事迹现已家喻户晓。
.....
B.她讲得娓娓动听
....,妹仔听得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
C.全国推选文艺新人活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
....地进行。
D.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是侃侃而谈
....,.知识渊博的人则往往出言谨慎。
4、下列句子无语病
...的一项是(2分) ( )
A.是否学以致用,是一个人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前提。
B.欢快的溪流唱着清脆的歌声,跳着优美的舞姿奔向远方。
C.我们的校长很年轻,大概三十五岁左右。
D.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5.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很久以来,人们都认为快乐是理所当然的事。
②我们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使别人更加喜欢自己。
③另一种方式是在别人身上寻找优点而不是缺点。
④如今我们逐渐意识到,我们与他人的和睦相处是可以创造快乐的。
⑤一种方式就是不要自私,不要期望任何事情都符合自己的方式,不要奢求拥有太多。
A①②③⑤④ B.①③②⑤④ C.①④②⑤③ D.①④②③⑤
6.名著积累(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
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
你。
打听得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
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
’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
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
……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
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
上面语段中,自称“洒家”的人是谁?被他称作“兄弟”的又是谁?(2分)
(1)
联系上面的语段,说说这位自称“洒家”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分)
7.综合性学习(4分)
为了让传统节日文化更广泛地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你班拟开展一次“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写出与下列节日有关的内容。
如:传统习俗、故事、传说、诗句等。
(每个节日至少写出两项内容)
①端午节:
②春节:
(2)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设计哪种活动项目?请仿照示例写出一项,并说明活动目的。
【示例】
项目:元宵灯谜大竞猜
目的:增强对灯谜的了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①项目:
②目的: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
(2),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3)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句子既写出了时序交替的匆匆,又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4)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表达了戍边将士思乡盼归,却又无法还乡之痛苦的词句是“,”。
(5)面对离别,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吟诵“,
”,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眷念之情;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叹“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则表达了对归京友人的不舍之意。
二、古诗文阅读(14分)
曹玮久在秦中,累章求代。
真宗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李及,上从之。
众疑及虽谨厚有行检,非守边才。
韩亿以告旦,旦不答。
及至秦州,将吏亦心轻之。
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
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
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复观书如故,将吏皆惊服。
不日声誉达于京师。
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且称旦知人之明,旦笑曰:“戍卒为盗,主将斩之,此常事,何足为异!旦之用及,非为此也。
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
玮处边事已尽宜矣。
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玮之成绩。
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
”亿益叹服公之识度。
【注释】累章求代:(曹玮)屡次上表章请求朝廷派人来接替他的职务。
詟(zhé):恐惧。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从之从:听从
B.将吏亦心轻之轻:轻松
C.何足为异足:值得
D.亿益叹服公之识度益:更加
10.下列语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旦之用及,非为此也
A.吾欲之南海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公与之乘
1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李及谨慎忠厚,行为正直,但众人仍对他守边的才能持怀疑态度。
B.李及在略加审问了解清楚案情后,就马上下令斩杀了犯事的戍卒。
C.李及的声誉传到京师后,王旦却认为李及的做法只是在履行主将的职责。
D.李及之所以被王旦推荐,是因为王旦认为李及很聪明,会不断开创新的政绩。
12.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
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玮之成绩。
古诗赏析(4分)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3.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齐鲁青未了”一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终当,终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C.这首诗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2分)
现代文阅读14+16=30分
懂得放下是一种人生智慧(14分)
徐连生
①有人说:“人生像一只皮箱,需要用时提起,不用时就把它放下,应放下的时候却不
放下,就像拖着沉重的行李无法自在。
”这段话讲得精辟。
人生总有谢幕时,一个人即使拥有再多财富再大名望,最终都得放下。
有时候,人生不一定要做“加法”,不妨做一些放下的
“减法”。
②把恩怨放下,学会欣赏对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一辈子不可能不说错话、做错事,对过去的事情不要耿耿于怀,甚至揪着别人的“小辫子”不放。
做人,有时该淡忘的要淡忘,该放下的要放下。
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哪怕是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也要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他。
做人应始终保持一颗感恩之心,记得别人曾经对你的好,多看别人的优点长处,能够容人容事,这样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提升自己的修养境界。
③把失败放下,学会总结教训。
“胜败乃兵家常事”。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有曲折和险滩,成功、失败本是人生常态,失败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此被击倒站不起来。
坚定的信念比黄金还珍贵。
失败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应学会在失败中总结教训、摸索成功的规律。
从某种意义上说,失败是走向成功的开端。
有时候失败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只有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的人,才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坚信自己,只要努力拼搏了,即便失败了也不必遗憾,要知道该是你的别人抢不去,不该是你的你也争不来。
④把压力放下,学会释放自己。
“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
适度的压力有利于挖掘内在潜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但如果压力过大,自我要求过高,整天心事重重,往往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赛场上,许多曾经的冠军发挥失常,输掉比赛,多是给自己的压力太大,背上了想赢怕输的心理包袱,最终就真的输了比赛。
我们每个人,当家庭、工作遇到压力的时候,应保持一个平和心态,学会释放情绪,得之泰然,失之坦然,切不可自己吓倒自己、自己击垮自己。
⑤把烦恼放下,学会轻装前行。
每个人都有他的情感世界,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对待家庭和工作中遇到的烦恼,我们需要正确看待、客观分析,切不可一遇事就急火攻心、六神无主,甚至情绪失控,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有些烦恼、包袱是自找的,该放下时一定要放下,没必要把什么包袱都往自己身上扛。
困难面前要有乐观和达观心态,如同沙漠中行走的人看到半瓶水,乐观的人会说我还剩下半瓶水呢,悲观的人会说我只剩下半瓶水了。
心态决定状态,思想上的包袱如果过重,工作上就很难轻装上阵、干出成绩。
只有当我们放平心态,卸下包袱时,才能享受到人生奋斗的乐趣。
(选自《解放军报》2017年1月31日)
1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6文章以引用别人的话开头,有何作用?(3分)
17.选文第④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18.简要说说选文第③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4分)
温暖的苇花(16分)
①芦苇的花,最不像花,像是用轻软的丝絮絮出来的。
②出城,逢到有河的地方,有沟的地方,就能看到它。
不是一棵一棵单独生长,要长,
就是一片,一群。
挤挤挨挨,摩肩接踵,亲亲密密。
它们是最讲团结精神的。
这一点,比人强。
人有时喜欢离群索居,喜欢特立独行。
所以,人容易孤独,而芦苇不。
③风吹,满天地的苇花,齐齐地,朝着一个方向致意。
它让我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样的诗句来,那是极具苍茫寥廓,极具凄冷迷离的景象。
可是,我眼前的苇花不,一点也不,我看到的,是一团一团的温暖。
(1)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④我一步一步下到河沿,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
一旁的农人经过,看我一眼,笑笑。
走不远,复又回过头来看我一眼,笑笑。
他一定好笑我的行为,采这个做什么呢!
⑤我是要把它带回家的。
家里有花瓶,靛青色的,上面拓印着一片一片肥硕的叶。
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在江西读书,不远千里给我捎回来的。
花瓶太大,没有花能配它。
插两枝苇花进去,却刚刚好。
(2)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⑥来我家的人看到,惊奇一声,这不是芦苇吗!
⑦当然是。
寻常的物,换了一个环境,就显出不寻常来。
有一句话讲,环境造就人。
其实,环境也造就物的。
⑧我的老父亲看到,却吃吃笑出声来。
他说,丫头,亏你想得出。
我知道父亲笑什么,老家遍地芦苇,没人拿它当宝贝的。
⑨冬天,农闲。
家家要做的事,就是去沟边河边割芦苇,运回家当柴火。
一丛一丛的芦苇倒下,苇花受了惊吓,扑扑扑,四下飞散,飞絮满天。
农人的头上身上,都沾满苇花。
他们把它当尘一样的,随便拍拍,轻描淡写。
弯腰,却在小鸟用苇花垒成的窝里,捡到几只还温热着的鸟蛋。
他们很高兴地把鸟蛋揣进怀里,哪里顾得上半空中,鸟的凄凄鸣叫呢。
他们的眼前,晃过家里几个孩子的小脸。
请原谅,贫穷年代,那是孩子的美食。
⑩我的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
她称苇花叫茅花。
“那个时候,天冷得嘎嘎叫啊,我的手冻得裂了口子,还是一条沟一条沟去摘茅花,摘回来给你爸絮枕头,絮尿垫。
茅花软乎乎的,我的儿子枕在上面睡在上面就不冷了。
”——祖母每说到这儿,就停下来,眼神里波光乍现。
她想起她初为人母的幸福时光了,多遥远哪。
而我,总会在她的话里,发好一会儿的呆。
我转身,看着头发已渐灰白的父亲想,这么老的父亲,也是被他的母亲疼大的。
人类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样的爱啊,年年复年年,如苇花。
⑪也见过村人用苇花编毛窝的。
这是一种草鞋,编出的毛窝,像毛茸茸的小船儿。
天寒地冻,冻僵的双脚,伸进毛窝里,又轻软,又暖和。
人被冻僵的神经,也一下子活络起来。
贫穷年代,它默默无闻地温暖了多少双脚啊!
⑫现在,毛窝已很少见了。
今年,我去一个山沟沟游玩,在一间供游人游览的旧作坊里,赫然见到毛窝。
它们被染成五颜六色,一双一双串在一起,挂在墙上,成了艺术品。
19.作者围绕苇花写了哪几件事?(4分)
20.说说文章以“温暖的苇花”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4分)
21.作者在记叙“我”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将它插在花瓶中这一事件时,分别写到
了农人和父亲的笑,他们笑的原因是什么?(4分)
22.请从修辞运用角度赏析文中(1)(2)两个句子。
(4分)
(1)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2)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花是有脚的,因为它们的足迹处处皆是:有的开在山间崖畔,有的开在房前屋后,有的开在床头案上,有的开在胸前发梢……而有一些花(如:友善之花、诚信之花、谦虚之花、坚强之花、自信之花……),一旦栖落于心灵的沃土上,就会生根发芽,抽枝展叶,开出美丽的花来。
请以“开在心中的花”为题写一篇文章。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答案
1.A
2.D
3.B
4.B 5.C
6.(1)鲁智深(鲁达);林冲。
(2)有情有义,忧林冲之苦,林冲被抓后又放心不下他;细心,见酒保请两个公人讲话即起疑心,恐两个公人路上害林冲,一路跟着。
7.(1)①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屈原投江等。
②春节:吃年夜饭、贴春联、发压岁钱等。
(2)①项目:中秋诗词朗诵会
②目的:增强古诗词的积累,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8.①野渡无人舟自横②举杯邀明月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⑤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 B 10.C11.D
12.适逢一位驻边的士兵白天在市场上抢夺妇人的银钗,官吏捉住他,把这件事报告给李及。
如果派别人去接替,一定会自恃聪明,改变作风,败坏曹玮已经取得的政绩;
13. D
14.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15.有时候,人生不一定要做“加法”,不妨做一些放下的“减法”。
16.引用别人的话开头,引出本文的论点——有时候,人生不一定要做“加法”,不妨做一些放下的“减法”;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有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7.道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引用俗语“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形象地论证了适度的压力的意义。
将人生适度的压力与压力过大进行对比,然后再列举赛场上许多曾经的冠军发挥失常输掉比赛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把压力放下,学会释放自己”的分论点。
18.首先提出“把失败放下,学会总结教训”的观点,然后引用“胜败乃兵家常事”的俗语,论述成功、失败本是人生常态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强调了“学会在失败中总结教训、摸索成功的规律”的意义。
19.(1)“我”采苇花做装饰;(2)农人割芦苇当柴火;(3)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4)村人用苇花编毛窝。
20.(1)“温暖”点明中心:苇花让我们在贫寒年代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爱的温暖,再现当时感受到的生活的乐趣。
(2)“苇花”交代写作内容,贯穿全文成为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
21.农人和父亲笑“我”的天真和傻气,苇花到处都是,极其平凡,没人拿它当宝贝。
农人不明白“我”采这个做什么,父亲笑“我”把苇花插进花瓶,珍爱有加。
(共性很多,意对即可。
)
22.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苇花比作老妇人的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苇花平静温和的特点,给人温暖的感觉。
表现了作者对苇花的喜爱之情。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苇花的可爱形象和作者对苇花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