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大庆市大庆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大庆市大庆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材料一:
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改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
20 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

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

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

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摘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

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

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

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

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

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

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

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

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

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

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1. 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 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

C. 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D. 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 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 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 挖掘、整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多地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夜经济在激发消费潜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腾讯与瞭望智库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城市夜经济影响力报告》中显示,中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销售额超过全天销售额的50%,2018年,国内夜间餐饮消费较上年增长47%。

“在中国经济致力于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的历史时期,夜经济由于其蕴含巨大的消费潜能、市场空间开始被人们关注。

”在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付晓东看来,“随着人们对高质量、高品质生活的追求,特别是对自然的钟爱和深层的理解,夜间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日益重要、更加关注的部分。


的确,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进,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与习惯。

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多样化消费,与此同时,精神消费、文化消费等消费需求更为旺盛,消费者开始在能力范围内追求更加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刘发为《吸引人更要打动人夜经济快步复苏》,《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5月28日)材料二:
恢复“地摊经济”为城市生活增添了平易近人之美,但也并不是意味着可以“放任发展”。

从“地摊经济”可以看出一座城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各地还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完善顶层设计。

例如,划定临时摊点,加强执法引导,让执法更带城市温度。

对流动商贩加强宣传疏导,提升食品安全质量,引导商贩合法合规合理经营。

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也要加强抽检频次,让“地摊经济”活起来,“夜经济”动起来。

城市管理部门还要跟上服务,垃圾及时进行运输清理,合理疏散人流,确保不扎堆、不聚集。

“地摊经济”与文明创建并不相悖,反而更能体现出城市温度,“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民生的基本考量,不应让一些管理方面的顾虑拖住“保民生”的步子,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在危机中找新机,积极面对困难,化解痛点,释放消费活力,促进底层百姓就业,接地气、暖民心。

只要不侵害公共利益,在做好疫情防控的措施下,保证清洁卫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地摊经济”就值得鼓励。

(摘编自周茂盛《搞活地摊经济,让城市治理更有温度》,“荆楚网"2020年5月29日)
材料三:
多个平台大数据显示,文旅消费在“夜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文旅消费发生在夜间。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夜经济”既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也成为海内外游客感知当地文化、体验当地生活方式的重要渠道。

而从长期来看,戴斌认为,发展“夜经济”,应充分挖掘本地夜间休闲资源、场所和项目,结合自身文化特点,打造休闲娱乐项目。

上海在去年4月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三个特点打造“海派夜经济”,其中提出,丰富业态种类,增加文化旅游项目供给。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将继续做好引导、协调工作,推动更多文旅企业加入,为民众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的夜生活选择;以发展“夜经济”为契机,上海将全面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效能。

(摘编自《多地文旅消费复苏点亮“夜经济”》,《经济参考报》2020年6月18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日前,我国公民的夜间消费占比已超过日间消费,大型商场与餐饮的夜间消费呈逐年大幅上涨趋势。

B. “地摊经济”丰富了城市的夜生活,同时也对城市的现代化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 “地摊经济”应以不侵害公共利益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为前提,体现城市文明应有的温度。

D. 夜间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夜经济不仅包括餐饮等日常生活消费,也有文旅等精神层面的消费。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夜经济”尽管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经济形态,努力发展好“夜经济”,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B. 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进,在不同的消费观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不同的生活方式,“夜经济”才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C. 作为“夜经济”的一种,“地摊经济”要良性发展,就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等加强合作,以更好地服务于百姓生活。

D. 上海市打造“海派夜经济”,特点突出,将不断推动文旅企业加入,为民众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的夜生活选择,促进该市文旅公共服务效能的提升。

6. 当前,我国发展“夜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期多国出台了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农产品出口限制政策,多个国际组织担心,这会引起“示范效应”,进而演变为全球粮食危机。

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如何?多国收紧粮食出口是否会影响中国的粮食供应?为此,《南方都市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粮食安全政策
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委员方言。

记者:近期多国限制粮食出口,是否会影响全球粮食安全?
方言:衡量粮食安全的关键指标之一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库存消费比”,反映紧急时刻库存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份额。

粮食作物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大,生长期最短的早稻也需要约90天,所以这个指标非常重要。

粮农组织认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所必要的起码水平是库存占消费量的17—18%。

粮农组织2月份预计,2019-2020年度全球谷物产量达到27.1亿吨,贸易量4.2亿吨,库存量8.6亿吨,谷物库存消费比达到30%。

从总量上看,全球粮食安全有保障,疫情中的粮价上涨并非由产量不足引起的,而是农产品供应链出现了问题。

不过,由于粮食生产全球分布不均、贫困和收入不均衡等原因,局部地区粮食安全可能会受到影响。

记者:近期,国际粮食价格出现波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小麦价格曾在三月中下旬上涨约15%,如何看待当前粮价出现的波动?
方言:粮食是人类的必需品,弹性很小,刚性很强。

粮价是百价之基,价格波动除了受自然灾害导致的减产影响,还常与政治事件、石油价格等挂钩。

粮食期货交易的存在,使得粮食的金融衍生品属性也越来越明显。

当前粮价不平稳,全球经济也呈下行趋势,投资者很可能借机炒作粮价以弥补损失。

长期来看,疫情可能导致全球消费需求减少,若传导至生产者,生产者会因对市场的悲观情绪而减少农作物种植。

目前全球粮食库存状况已大为改观,只要疫情得到控制,恢复正常的进出口秩序,粮价就会平复。

记者:疲情之下如何维持粮食全球供应链稳定?
方言:各国在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应在粮农组织的框架下,加强贸易政策的沟通,消除贸易壁垒,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这样对农产品进口国和出口国都有益。

记者: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近些年每年进口量在1亿吨左右,约为全球粮食贸易量的四分之一,多国限制粮食出口是否会对中国的粮食供应产生影响?
方言:这是一个统计口径问题,中国对大豆进口的依赖度校高,但国际上大豆不计入粮食。

2019年,中国谷物进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3.4%,小麦进口350万吨,稻谷进口约250万吨,且主要为品种调剂。

目前,中国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也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可以实现粮食自给。

记者:当前春播粮食面积约为9亿亩,占全年粮食面积一半以上。

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此前也发布了春耕生产工作指南。

如何判断2020年国内粮食生产形势?
方言:目前冬小麦长势良好,后期只要不发生极端天气,夏粮生产问题不大。

2020年的粮食生产重点在于稳定水稻面积。

稻谷是重要口粮,2021年全球稻谷贸易量预计为4500万吨,国际市场调整的余地不是很大。

近年南方地区“双改单”势头较猛,双季稻面积下降。

早稻播种面积逐年降低,从2015年的8573万亩下降到2019年的6675万亩。

早稻面积减少,意味着晚稻的生产也会受到影响,抓好早稻生产,晚稻就有保障。

2020年2月底,国家发布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2020年每50公斤早籼稻、中晚籼稻价格分别较2019年增加1元,传导出稳定面积的信号。

(摘编自《专访粮食专家方言:世界粮食安全有保障,警惕投资者借机炒作粮价》,2020年4月3日“粮
农智库”微信公众)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回答多国限制粮食出口是否影响全球粮食安全这一问题前,方言先介绍了粮农组织提出的“库存消费比”这一关键指标,为之后的回答做了铺垫。

B. 目前预计全球谷物库存消费比达30%,远高于粮农组织划定的17~18%这根红线,由此可见,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C. 方言认为粮价出现波动不是孤立事件造成,粮食是必需品,弹性很小,在全球经济下行、粮价不稳的当下,投资者可能借机炒作粮价。

D. 在中央应对新冠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发布的春耕生产工作指南的指导下,2020年的春耕春播工作进展顺利,春播面积占全年粮食面积的一半以上。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疫情,恢复粮食进出口秩序,那么即使全球粮食库存充足,也会因为供应链得不到保障导致粮价持续波动。

B. 中国对大豆进口的依赖度较高,但国际上大豆不计入粮食,若仅从粮食进口的角度来看,中国不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C. 稻谷是重要口粮,在方言看来,如果2020年能确保水稻种植面积这一粮食生产重点的稳定,又不发生极端天气,夏粮生产就可以得到保证。

D. 尽管当前我国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但南方水稻种植区域“双改单”势头较猛,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还是存在一定压力。

9.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优势。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

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
为司职吏而蓄蕃息。

鲁乱,孔子适齐。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遣。

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

孔子遂行。

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拔其树。

孔子去。

弟子曰:“可以速矣。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陈蔡之间,陈蔡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

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

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

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B.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C.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D.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摄,摄即“摄政王”之“摄”,有代理政事、暂任官职的意思。

B. 三代,尧、舜、禹三代的统称,礼乐制度比较完备,故孔子据以考订礼乐。

C. 六艺,古代贵族教育的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也指儒家教育的六经。

D. 孔里,即孔林,为孔子及其后代子孙之墓地,与孔庙、孔府统称曲阜三孔。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喜礼好学,深受爱戴。

他从小爱玩模仿祭祀的游戏,成年后学一曲古乐沉迷多月,生前众弟子随他颠沛流离,死后有弟子为他结庐守丧。

B. 孔子善于治理,政绩突出。

他做小吏管理仓库则准确公平、管理牲畜则牲畜繁殖,他主政地方很快就成各地榜样,治理国家很快就民风改善。

C. 孔子到处碰壁仍从容乐观。

他鲁国政治失意,周游列国亦不受待见,他被困断粮仍弦歌不辍,身心俱疲仍开怀自嘲,险遭不测仍自信有度。

D. 孔子传承文化,贡献巨大。

他仕途失意后整理《诗》《书》,写作《春秋》,虽自称是为了显名后世,但众多经典因其完善整秩,自其流传后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子曰:“可以速矣。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離其如予何!”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读老杜诗集
王令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①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注】①镌鑱(juān chán):雕刻,刻画。

②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令认为杜甫有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才,作者赞叹杜诗的成就,是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达到精妙无比的程度,然而杜甫在当时却被认为是碌碌无奇,虽有绝代的才华,却并不被时人所重。

B. 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触动,他的诗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

C. 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

D. “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颈联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意象丰富,成就卓异,流传久远。

15. 请从诗人“读”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璧赋》中描写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了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模拟蜩与学鸠的口吻,展现了它们的目光短浅;用“_________”直接表达对二者的嘲讽。

(3)《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阅读下面的漫画,用一段话说明画面的主要内容及漫画的寓意。

要求:语句通顺,不超过7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是淘宝客服部门催发货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叶嘉莹先生认为,古人将自己内心的感动写进诗词中,因此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歌中所蕴含的充足的、真诚的生命。

请选择一句你喜爱的诗或词,写出它给予你的生命启示。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题干是“下对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能力。

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等。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答题区间、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消亡”说法错误。

原文说“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

故选C。

【2题详解】
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中的“无法”说法以偏概全,原文是“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C项,“成了必然趋势”说法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D项,“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说法关系倒置,应该是为了使传统节日能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从材料三看,“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和“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无关”。

故选B。

【3题详解】
题干是“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本题,通读给的材料,可以从材料中筛选出“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