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七年级下《空前的民族危机》教学设计含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空前的民族危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日本关东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发动九·一八事变;知道面对日军入侵,国共双方的不同主张,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知道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觉醒,开始全民族抗战。

2、通过学习,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评价西安事变前后的张学良。

3、通过学习,认识蒋介石实施不抵抗政策与东北迅速沦丧间的关系,懂得中华民族空前危机的内因和外因,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共产党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共同抗日,体现了共产党人高瞻远瞩的洞察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必要性与正确性。

教学设计
导入:歌曲:《松花江上》。

欣赏歌曲,从悲愤的音腔中听出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被迫流离失所的悲惨境遇。

通过歌曲欣赏,创设情景,导入“九•一八”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日本关东军绘制的“柳条湖周边形势图”》。

1.观察“柳条湖周边形势图”,分析日军绘制这幅图的意图。

日军绘制的柳条湖周边形势图是其侵华物证,炸毁柳条湖铁轨是日早有的预谋,是日军发动对东北侵略战争的借口。

图文结合,培养学生透过图片看历史和辨别史实的能力。

讨论可拓展学生思维,适合初中学生,并由此培养学生分析史实的能力。

2.讨论蒋介石为何命令东北军不抵抗,认识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与东北迅速沦陷之间的关系。

蒋介石命令东北军不抵抗是由其自身利益所决定的,即集中力量消灭红军。

3.阅读杨靖宇的事迹,认识共产党人坚决抗日的态度。

指出能支撑杨靖宇五天五夜与日顽强斗争、至死不屈的是共产党人坚决抗日毫不妥协的信念与决心。

杨靖宇英勇事迹的讲述,要具有感染力,以弘扬共产党人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民族气节。

二、西安事变
《张学良与蒋介石在华清池》。

对照教科书,回答问题。

1.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各派别对日侵华的态度)
2.生动讲述张杨“兵谏”蒋介石的重要过程;尝试正确评价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后的活动。

3.知道西安事变后各派别解决西安事变的态度。

(亲日派、亲英美派、广大人民、共产党)
4.讨论蒋介石杀害了不少共产党人,为什么共产党人仍选择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指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遭到了国民党中部分爱国将领的不满,他们希望蒋介石把枪口对准日本侵略者,于是便采取兵谏的方式强迫蒋介石抗日,西安事变爆发。

分析教科书,从以下方面指导:
1.日军向华北逼近,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2.对学生讲解的西安事变经过进行点评,并指出张学良为逼蒋抗日,同意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却被蒋囚禁数十年。

3.亲日派想夺取最高权力,全国人民痛恨蒋介石,共产党要团结一切力量一致抗日,他们对西安事变的态度不同。

4.共产党为共同抗日,解决民族危机,暂且放下党派恩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结合教科书,使学生理解西安事变的背景;让学生讲述扣人心弦的西安事变的经过,以便调动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共产党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共同抗日,体现了共产党人高瞻远瞩的洞察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史论结合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七•七事变
地图册P26:《七七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形势》。

1.观察地图,知道日军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并深入侵略中国,入侵东北,再逼近华北,开始把枪口指向北平附近
2.结合教科书和地图,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及结果。

认识日军大举进攻北平、天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3.阅读教科书,理解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指出: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生动描述七七事变和中国守军的浴血奋战。

运用地图,结合教科书,使学生认识,面对中华民族空前的危机,只有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才能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板书设计
逼近华北
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七·七事变(北平、天津陷落)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教学反思
不足之处,如国民党对日态度的转变是一条重要线索,变化的原因是西安事变和日军侵略的扩大化,如何通过对国内战争形势变化的分析,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还需作进一步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