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大危机使世界损失2500亿美元,工业生产水平下降40%以 上,导致大规模失业,生活水平降低。资产阶级通过削减工资、 提高税收等手段,转嫁危机到广大劳动民众,大大激化了阶级 矛盾,罢工、示威游行及农民斗争不断出现。 (二)美英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德日意则走上法西斯道路 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挽救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危 机,加强了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和调节,为二战后混合经济 体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全面确立打下基础。 (三)国际经济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国际贸易秩序严重破坏, 贸易战空前激烈;国际金融秩序遭 到破坏,英镑放弃金本位制,形成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法郎 集团、日元集团分立。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个体资本所有制—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国家资本所有制— 法人资本所有制, 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缓和社会矛盾 工人工资提高,建立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职工参与决策、职工持股、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资本家最终成为以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 高级职业经理成为 大公司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数量不断增加劳 动方式发生新变化;物质生产部门工人减少,蓝领减少。 4、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 市场机制仍然是基础性作用, 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 (微观、宏观两个方面)
二、英国产业革命与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
1760s英国产业革命到1870s欧美国家完成工业化,资本主
义确立的100年, 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完成工场手工业向机器 大工业(轻纺工业)的过渡,社会生产力出现一次质的飞跃。 (一)推动了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 —— 英国占支配地位 工业化国家与原料地的分工;世界范围内的城市与农村分工
第二节
世界经济形成的历史进程
一、地理大发现与世界经济的萌芽
地理大发现是15-18C西欧航海者开辟新航线和发现新大陆。 (一)引起欧洲的商业革命 贸易区域和商业资本流通范围迅速扩大, 对外贸易量和商品 种类急剧增加,商业性质和经营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二)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加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推动了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重商主义积累财富防止金银外流。 (三)引起了欧洲经济中心的转移和世界市场范围的扩大 欧洲经济中心: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转 移到大西洋沿岸的荷兰、比利时、英国等国。 世界市场范围: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黑三角贸易成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国际分工的典型。
(3)资本家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及其面临的巨大竞争压力,使
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就具有不断对外扩张的动力,并 将矛盾转嫁给其他国家。 3、交通运输和通信业的发展
—— 商品国际流通的载体和信息传播媒介
4、世界货币的出现 ——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主要标志 19C黄金成为单一的世界货币,各国相继过渡到金本位制。 由于世界市场中心国家的货币都有了确定的含金量, 因而有 固定比价, 有利于国际支付和国际结算,促使世界市场汇率稳定, 市场机制更加完善,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二)市场对世界经济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1、世界市场加强了世界各国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经济联系和 相互依赖关系。 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使很多殖民地半殖民 地国家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变成 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经济附庸, 成为这些国家工业资本剥削 对象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形成了少数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剥削 和掠夺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世界经济格局。
1、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马歇尔计划、道奇路线、第四点计划, 对共产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巴统)
2、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经济互助委员会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及其深层矛盾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1、经济恢复时期:二战结束到1950s初 2、高速增长时期(黄金时期):1950s到1973第一次石油危机 几乎所有西方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且主要是靠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实现的,但各国发展不平衡(日德法快,美英较慢) 3、经济滞胀及其后的缓慢增长时期:1973-1990年 4、“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此后的经济调整时期: 1990s(1)信息技术催生一高三低:低失业率、低通胀、低财政赤字、 高经济增长 (2)2001年911事件,经济调整,增速放缓 (3)2007次贷危机、2008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危机 (4)2010年,发达国家经济开始逐渐复苏,危机减缓
(二)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1、机器大生产成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的锐利武器 2、机器大生产使世界市场范围不断扩大 3、机器大生产使世界市场的内容不断丰富
三、第二次产业革命与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
1870s以电机发明为起点、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为突破口, 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 工业垄 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结合成金融资本, 通过金融资本输出, 最
(二)国际分工在世界经济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 (1)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国际分工促进了生产和交换的日益国际化,打破了各国闭关 自守和自然经济状况,把整个世界引向工业文明。 (2)国际分工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专业化 必然导致世界范围内社会劳动的节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 全世界各种资源得以有效利用,有利于发挥分工参与国的比较 优势, 形成规模经济, 并转变为世界范围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 济的增长, 从而成为加速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国际分工是资本主义主导下进行的 在资本主义主宰的世界经济条件下,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对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剥削与掠夺。在某一方面也不利于世界 经济的整体发展,甚至阻碍和破坏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1、结构性经济失衡加剧
能源(石油)对经济构成严重制约;钢铁纺织造船化学等传 统工业衰落和产业空心化加剧; 国家财政赤字连年扩大, 债务危
机频发;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 投机猖獗引发金融危机。
2、失业率居高不下 欧美国家多年来失业率近乎10% 3、贫富差距扩大 美国2012-2013年“占领华尔街运动”:1%与99% —— 上述严重问题归根结底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
终将整个世界纳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一体系,标志着世界
经济最终形成。 (一)促使重化工业及交通运输和通信业的快速发展 (二)促使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 (三)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方式发生变化
“过剩资本”直接在殖民地投资建厂,就地销售
(四)加剧了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扩张的激烈竞争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世界经济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经济
一、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确立和两极格局
(一)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确立 1、物质基础:德意日战败,英法元气大伤,美国远离战场破 坏并大发战争财 2、经济实力:美国二战后初期在货币、金融、贸易等领域建 立了由其主导的制度和规则体制(布雷顿森林体系、IMF、 IBRD、WB、GATT等)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 ——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化,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普遍采用的重要措施。
(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就 1、发展速度较快,经济实力有很大增强 2、农业比重下降, 工业比重不断上升, 畸形经济结构有所改善 1960s以来,相继出现一大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NIEs) 如:亚洲四小龙、拉美三强、BRICS、东盟五小虎等 3、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增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债务问题 2、粮食问题 3、人口问题 4、资源与环境问题
换关系推向整个世界市场。 (1)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商品结构发生变化:摧毁了自然经济
(2)促使世界市场的价格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以国际价
格为核心的“等价交换”机制,仍有大量不平等交易现象。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 世界市场形成的内在动力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机器大生产、私有制、剥削雇佣劳动。
()基本条件:大批自由的无产者,大量货币财富 (2)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战爆发,使俄国摆脱资本主义体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一)苏维埃俄国的建立及其意义 1917年10月,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根本改变了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使资本主义世界经 济体系囊括全球的时代终结。 (二)苏联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社会经济条件 —— 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国内市场的 大小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等,是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 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 (1)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变 成可供人们消费和出口的产品, 才有可能形成把各国不同生产 领域联系起来的媒介。当一国国内某产品的生产规模超过国内 市场容量, 其原料和产品均需要国外市场, 促使国际商品交换, 并成为相关国家社会再生产不断进行的必要条件。于是,国际 分工就发生了。 (2)国际分工的历史阶段性 国际分工起于1760s英国产业革命,发展于1870s第二次产 业革命。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成就与发展的曲折性
1、引起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 被压迫国家和民族要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平等的呼声高涨, 对 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日益激烈。 2、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苏联通过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工业化, 成为当 时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工业强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1929-1933年大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第一篇 世界经济的形成 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 世界经济形成的历史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世界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经济
第一节
一、国际分工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
(一)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分工是各国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 是超越国界的专业 化分工,是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1、自然条件 —— 重要条件,但非决定性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国土面积、自然资源、气候和地理位置等, 是 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对国际分工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 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影响更大。 自然条件本身不能保证某种生产活动一定能够进行;且其差 别本身也不能提供连接各国不同生产领域的交通、市场等媒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914-1918的一战规模巨大,影响深远。 (一)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世界工业生产全面下跌
数百万劳动力伤亡, 生产设备、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损毁
(二)全球贸易严重萎缩,国际金本位制瓦解
全球贸易额下降40%; 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崩溃,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实力上发生了显著变化 1、美国经济地位空前上升,英德法等传统国家实力下降; 2、美元上升为最坚挺货币,英镑地位下降,国际金融中心开始 由伦敦转向纽约,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主国; 3、日本地位上升,成为亚洲实力最强的帝国主义国家。
三、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发展中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一)独立后的经济政策 1、经济制度的选择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混合经济制度等 2、消除外国对本国的经济控制
收回海关权、货币发行权, 接管原殖民政府的财产, 废除外
国资本的租借地和采矿权等,对外国资本实行国有化和民族 化,监管外国资本等措施。 3、实施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制度改革,是摧毁旧的经济基础,推动社会结构现代
二、世界市场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市场是各国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物, 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
既是世界各国相互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也是国际流通
(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1、机器大生产的发展 —— 决定性作用
从对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来源两个方面的需求将商品交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个体资本所有制—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国家资本所有制— 法人资本所有制, 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缓和社会矛盾 工人工资提高,建立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职工参与决策、职工持股、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资本家最终成为以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 高级职业经理成为 大公司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数量不断增加劳 动方式发生新变化;物质生产部门工人减少,蓝领减少。 4、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 市场机制仍然是基础性作用, 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 (微观、宏观两个方面)
二、英国产业革命与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
1760s英国产业革命到1870s欧美国家完成工业化,资本主
义确立的100年, 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完成工场手工业向机器 大工业(轻纺工业)的过渡,社会生产力出现一次质的飞跃。 (一)推动了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 —— 英国占支配地位 工业化国家与原料地的分工;世界范围内的城市与农村分工
第二节
世界经济形成的历史进程
一、地理大发现与世界经济的萌芽
地理大发现是15-18C西欧航海者开辟新航线和发现新大陆。 (一)引起欧洲的商业革命 贸易区域和商业资本流通范围迅速扩大, 对外贸易量和商品 种类急剧增加,商业性质和经营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二)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加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推动了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重商主义积累财富防止金银外流。 (三)引起了欧洲经济中心的转移和世界市场范围的扩大 欧洲经济中心: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转 移到大西洋沿岸的荷兰、比利时、英国等国。 世界市场范围: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黑三角贸易成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国际分工的典型。
(3)资本家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及其面临的巨大竞争压力,使
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就具有不断对外扩张的动力,并 将矛盾转嫁给其他国家。 3、交通运输和通信业的发展
—— 商品国际流通的载体和信息传播媒介
4、世界货币的出现 ——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主要标志 19C黄金成为单一的世界货币,各国相继过渡到金本位制。 由于世界市场中心国家的货币都有了确定的含金量, 因而有 固定比价, 有利于国际支付和国际结算,促使世界市场汇率稳定, 市场机制更加完善,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二)市场对世界经济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1、世界市场加强了世界各国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经济联系和 相互依赖关系。 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使很多殖民地半殖民 地国家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变成 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经济附庸, 成为这些国家工业资本剥削 对象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形成了少数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剥削 和掠夺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世界经济格局。
1、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马歇尔计划、道奇路线、第四点计划, 对共产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巴统)
2、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经济互助委员会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及其深层矛盾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1、经济恢复时期:二战结束到1950s初 2、高速增长时期(黄金时期):1950s到1973第一次石油危机 几乎所有西方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且主要是靠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实现的,但各国发展不平衡(日德法快,美英较慢) 3、经济滞胀及其后的缓慢增长时期:1973-1990年 4、“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此后的经济调整时期: 1990s(1)信息技术催生一高三低:低失业率、低通胀、低财政赤字、 高经济增长 (2)2001年911事件,经济调整,增速放缓 (3)2007次贷危机、2008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危机 (4)2010年,发达国家经济开始逐渐复苏,危机减缓
(二)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1、机器大生产成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的锐利武器 2、机器大生产使世界市场范围不断扩大 3、机器大生产使世界市场的内容不断丰富
三、第二次产业革命与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
1870s以电机发明为起点、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为突破口, 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 工业垄 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结合成金融资本, 通过金融资本输出, 最
(二)国际分工在世界经济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 (1)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国际分工促进了生产和交换的日益国际化,打破了各国闭关 自守和自然经济状况,把整个世界引向工业文明。 (2)国际分工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专业化 必然导致世界范围内社会劳动的节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 全世界各种资源得以有效利用,有利于发挥分工参与国的比较 优势, 形成规模经济, 并转变为世界范围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 济的增长, 从而成为加速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国际分工是资本主义主导下进行的 在资本主义主宰的世界经济条件下,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对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剥削与掠夺。在某一方面也不利于世界 经济的整体发展,甚至阻碍和破坏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1、结构性经济失衡加剧
能源(石油)对经济构成严重制约;钢铁纺织造船化学等传 统工业衰落和产业空心化加剧; 国家财政赤字连年扩大, 债务危
机频发;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 投机猖獗引发金融危机。
2、失业率居高不下 欧美国家多年来失业率近乎10% 3、贫富差距扩大 美国2012-2013年“占领华尔街运动”:1%与99% —— 上述严重问题归根结底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
终将整个世界纳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一体系,标志着世界
经济最终形成。 (一)促使重化工业及交通运输和通信业的快速发展 (二)促使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 (三)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方式发生变化
“过剩资本”直接在殖民地投资建厂,就地销售
(四)加剧了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扩张的激烈竞争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世界经济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经济
一、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确立和两极格局
(一)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确立 1、物质基础:德意日战败,英法元气大伤,美国远离战场破 坏并大发战争财 2、经济实力:美国二战后初期在货币、金融、贸易等领域建 立了由其主导的制度和规则体制(布雷顿森林体系、IMF、 IBRD、WB、GATT等)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 ——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化,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普遍采用的重要措施。
(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就 1、发展速度较快,经济实力有很大增强 2、农业比重下降, 工业比重不断上升, 畸形经济结构有所改善 1960s以来,相继出现一大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NIEs) 如:亚洲四小龙、拉美三强、BRICS、东盟五小虎等 3、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增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债务问题 2、粮食问题 3、人口问题 4、资源与环境问题
换关系推向整个世界市场。 (1)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商品结构发生变化:摧毁了自然经济
(2)促使世界市场的价格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以国际价
格为核心的“等价交换”机制,仍有大量不平等交易现象。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 世界市场形成的内在动力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机器大生产、私有制、剥削雇佣劳动。
()基本条件:大批自由的无产者,大量货币财富 (2)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战爆发,使俄国摆脱资本主义体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一)苏维埃俄国的建立及其意义 1917年10月,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根本改变了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使资本主义世界经 济体系囊括全球的时代终结。 (二)苏联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社会经济条件 —— 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国内市场的 大小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等,是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 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 (1)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变 成可供人们消费和出口的产品, 才有可能形成把各国不同生产 领域联系起来的媒介。当一国国内某产品的生产规模超过国内 市场容量, 其原料和产品均需要国外市场, 促使国际商品交换, 并成为相关国家社会再生产不断进行的必要条件。于是,国际 分工就发生了。 (2)国际分工的历史阶段性 国际分工起于1760s英国产业革命,发展于1870s第二次产 业革命。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成就与发展的曲折性
1、引起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 被压迫国家和民族要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平等的呼声高涨, 对 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日益激烈。 2、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苏联通过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工业化, 成为当 时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工业强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1929-1933年大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第一篇 世界经济的形成 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 世界经济形成的历史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世界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经济
第一节
一、国际分工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
(一)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分工是各国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 是超越国界的专业 化分工,是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1、自然条件 —— 重要条件,但非决定性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国土面积、自然资源、气候和地理位置等, 是 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对国际分工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 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影响更大。 自然条件本身不能保证某种生产活动一定能够进行;且其差 别本身也不能提供连接各国不同生产领域的交通、市场等媒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914-1918的一战规模巨大,影响深远。 (一)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世界工业生产全面下跌
数百万劳动力伤亡, 生产设备、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损毁
(二)全球贸易严重萎缩,国际金本位制瓦解
全球贸易额下降40%; 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崩溃,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实力上发生了显著变化 1、美国经济地位空前上升,英德法等传统国家实力下降; 2、美元上升为最坚挺货币,英镑地位下降,国际金融中心开始 由伦敦转向纽约,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主国; 3、日本地位上升,成为亚洲实力最强的帝国主义国家。
三、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发展中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一)独立后的经济政策 1、经济制度的选择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混合经济制度等 2、消除外国对本国的经济控制
收回海关权、货币发行权, 接管原殖民政府的财产, 废除外
国资本的租借地和采矿权等,对外国资本实行国有化和民族 化,监管外国资本等措施。 3、实施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制度改革,是摧毁旧的经济基础,推动社会结构现代
二、世界市场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市场是各国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物, 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
既是世界各国相互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也是国际流通
(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1、机器大生产的发展 —— 决定性作用
从对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来源两个方面的需求将商品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