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扶正祛瘀止晕汤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60例
止晕汤配合耳穴压豆法治疗颈性眩晕58例临床观察

0 9-41 2. 臣, 补 气 健脾 、 行 气活 血 , 化 痰 开窍 ; 炙 甘草 补 脾益 气 , 清 热解 毒 , 4 祛痰止咳, 缓 急止 痛 , 调 和 诸药 , 在 本方 中当 为使 药 。综 观全 方 , 【 2 ] 郑筱 萸.中药新 药 临床 研 究指 导 原 则【 s ] . 北京 : 中 国 医 药科技 君、 臣、 佐、 使分明 , 配伍得当, 通补兼施 , 寒温并用 , 恰合病情 , 共 出版 社 , 2 o o 2 : 6 8 — 7 3 .
疗 效
关键词: 颈性 眩晕 ; 止 晕汤 ; 耳 穴压豆
中图分类号 : R 2 5 5 . 3 文献标识 码 : B 文 章 编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4 ) 2 7 — 0 0 1 6 — 0 1
颈 性 眩 晕在 又 称 椎 动脉 型 颈椎 病 , 为 中老 年人 常 见 病 , 颈 性 3 讨 眩晕 的 发生 主要 和 颈 部 的病变 有 重要 关 系 ,经 常在 活 动颈 部 的
止晕汤配合耳穴压豆法治疗颈性眩晕 5 8 例临床观察
邢 玉新
摘要 : 目的: 观察 中药止 晕汤 配合 耳 穴压豆法 治 疗颈性 眩 晕的疗 效。 方法 : 将 患者 1 1 6 例 随机 分 为两组 治疗组 予以 自拟止 晕汤加 减
配合 耳 穴压 豆法 。治疗 : 对 照组 口服倍 他 司汀和 眩晕停 。 结果: 治疗 组疗效优 于对照组 。 结论: 止晕 汤配合耳 穴压豆 对颈性 眩晕有较好
自拟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

自拟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作者:黄智胜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年第07期摘要:目的观察自拟中药定眩汤对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从血液流变学的角度探讨相关作用机理。
方法 60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各30例,中药组给予口服自拟定眩汤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15 d为1个疗程;西药组给予西比灵胶囊口服,每次10 mg,每晚1次,15 d为1个疗程。
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P关键词:定眩汤;颈性眩晕;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7-0050-02颈性眩晕是由颈椎病变导致椎动脉折曲与痉挛造成管腔狭窄,以致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证候群[1]。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自拟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来源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经本院针灸康复科确诊为颈性眩晕的门诊病患,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分为中药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在30~50岁,平均年龄(40.1±3.5)岁,病程在1~12个月,平均病程为(6.1±2.5)月;西药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在30~50岁,平均年龄为(40.3±3.6)岁,病程在1~12个月,平均病程为(5.7±2.5)月。
2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青岛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拟定的颈性眩晕诊断标准[2]:(1)有持续性头痛、头昏、耳鸣等症状,颈部旋转和后伸时出现一过性的眩晕、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昏倒;(2)椎间孔后缩试验阳性,臂丛牵引试验阳性;(3)颈椎X线片检查有骨质增生,椎间孔缩小,有时可见椎骨移位及颈曲异常。
1.3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辨证标准制定[3],分为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4型。
自拟止眩汤治疗老年人眩晕40例

自拟止眩汤治疗老年人眩晕40例
郑万利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13(034)002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痰类中药治疗老年人眩晕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采用自拟止眩汤(黄芪、党参、当归、茯苓、白术、桃仁、红花、丹参、葛根、川芎、半夏、陈皮、天麻);对照组采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为65%,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气活血化痰法优于单纯活血祛瘀法.
【总页数】2页(P173-174)
【作者】郑万利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病科,咸阳 7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3
【相关文献】
1.自拟止眩汤配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眩晕72例疗效观察 [J], 董坤
2.自拟益气补血止眩汤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22例临床观察 [J], 孙世华
3.自拟柴胡止眩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43例 [J], 孙红彦
4.自拟柴胡止眩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43例 [J], 孙红彦
5.自拟化饮止眩汤治疗眩晕60例的疗效观察 [J], 毛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65例临床效果分析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65例临床效果分析李昕【摘要】目的分析通过针刺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机理.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该院门诊收治的130例患有颈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65例.对于对照组患者,给与该组患者尼莫地平或氟桂利嗪口服、丁咯地尔或舒血宁静点改善患者脑供血情况,对于观察组患者,则实施针刺风池、完骨、天柱、百会、颈夹脊穴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椎动脉型颈椎病致眩晕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69%,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仅为627%.两组患者之间总有效率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总之,对于颈性眩晕患者,通过针刺风池、完骨、天柱、百会、颈夹脊穴,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5(034)035【总页数】2页(P159-160)【关键词】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疗法【作者】李昕【作者单位】吉林省桦甸市人民医院针灸理疗科,吉林桦甸 13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3眩晕属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见临床病症之一。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并呈现出多发趋势。
现代人习惯于保持静坐式生活习惯,长时间埋头伏案工作、学习,长期缺少各种体育锻炼都是造成颈椎病的主要原因[1]。
而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种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该疾病主要是由于颈椎病变,从而累及椎动脉引起椎动脉痉挛,造成脑部后循环和迷路血液供应量降低,而使患者产生眩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猝倒等各种症状[2],该院对于收治的颈性眩晕症患者65例给予针灸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整群选取的130例颈椎病患者均为2013年4月—2015年3月该科室收治的门诊和住院患有颈性眩晕症状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确诊患有椎动脉型颈椎病。
将130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患者。
祛痰化瘀止眩汤治疗颈性眩晕30例观察

腰背痛3 J 断 2 g寄生 2 g 杜仲 2 g nJ 0 , l 0, 0。
2 2 对照组 : . 生理盐 水 20 l血塞通注射 液 50嘲 , 日 1 5m , 0 每
肾三脏 , 病性 以虚者居多 , 、 、 、 风 火 痰 瘀是标 。因此在补 虚的
基础上常兼用治痰、 、 、 瘀 风 火诸 药 。而在 现代人 日常生活 中 常因不节饮食 、 吸烟 、 饮酒致脾 胃损伤 , 浊 内停致瘀 阻清窍 痰
21 0 0年第 3期
觉 身困乏力 、 腰膝酸痛等 症大减 , 次月经 1月 9日, 本 行经 7
1 1
代谢失 常 , 沉积面部 而成 , 生育年 龄 的妇 女尤 为常见 。中 医 学则认为本病是面部络脉瘀 阻所致 , 肾虚血瘀 ,有 诸内必 是 “
日即净 , 经后小 腹疼痛较前减轻 。上方去红参 , 三七减为 6 , g 服 2 。2月 2 0剂 5日三诊 ; 病人面部黄褐斑明显减退 , 眼睛及 颧 面部开始有红且 色泽 , 全身 自觉症状 基本 消失 , 守二 诊方
继服2 0剂 。3月 2 8日诊 见 病 人 面 部 黄 褐 斑 基 本 消 失 , 任 无
形诸外 ” 的结果 。因此 , 肾虚血瘀是 黄褐斑 发生的主要病 机。 临床运用补 肾调肝活血 化瘀 治疗 本病 , 收效 颇佳 。从本 方 的
运用看 , 菟丝子 、 盆子 、 覆 当归 、 丹参 补 活血 兼养 血 ; 桃仁 、 三 七祛瘀生新 ; 杜仲、 杞子 、 枸 自术 、 香附 补 肾调肝 , 肾气 旺 , 使 肝血充 , 瘀祛 , 新血生; 桂枝 引诸药人 营血脉 络 , 全方合用 , 共 奏补 肾活血, 净肤 消斑 的功效。
服, 每次约 1Oa, 日1剂 ,4天为 1 5r 每 l 1 疗程 。祛痰化瘀 止眩 汤组成 : 黄芪 2 g 升麻 l g 白术 lg 半夏 lg 天麻 3 g 葛 0、 O、 O、 O、 0、 根 3 g 羌活 l g丹参 2 g 当归 lg川芎 l g 山萸 l g泽泻 0、 O、 5、 O、 O、 O、 lg o 。恶心干呕加吴 萸 lg 生姜 3片; O, 上肢麻 木加桑枝 2 g 0;
整脊疗法配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61例

6 1 例 患者 均 为 兰 州 市 七 里 河 区 中医 院 门诊 或
住院病人 , 排除内耳 眩晕及其他原因造成脑供血不 足而眩晕者。确诊为颈型眩晕症 , 其 中男 2 7例, 女 3 4例 ; 年龄 2 8 — 6 4岁 , 平均年龄 4 6 . 8岁 ; 病程最短
3周 , 最长者 1 1年 。在 治 疗 前 经 颅 多 普 勒 超 声 ( T D C ) 检测 中 , 均有 不 同程 度 的左 右 椎 动脉 血 流 异 常, 其 中血 流加快 l 4例 , 血 流减 慢 4 7例 。
1 . 2 诊 断标 准
患者坐位 , 术者立于侧后方 , 用拿捏和滚法放松 颈肩部肌 肉, 然后用一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 , 嘱患者 尽力前屈颈部至术者拇指下感到有棘突滑动, 保持 此体位 , 术者缓缓向上边提边 向患侧旋转至有抵抗 时, 作一个有控制的较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 抵住棘突 的拇 指 同时协调用力 , 向对侧 推动 , 常可 听到 “ 咔
则 可加重 损伤 引起 的不 良后果 。
每天先针刺 , 再 行整脊疗法 , 每次 2 0~ 2 5 a r i n , 每日1 次, 6次为一个疗程 , 休息 1日后继续下一疗 程, 连续治 疗 2个疗 程后 评价 疗效 。
3 治疗 结果
痊愈 ( 眩晕 消失 , 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 及血 流
第2 9卷
第1 7期
甘肃科技
Ga ns u Sc i e n c e a n d Te c hn o l
以2 9 Ⅳ0 .1 7
se p. 2 0 1 3
2 0 1 3年 9月
整 脊 疗 法 配 合 针 刺 治疗 颈性 眩 晕 6 1 例
推拿配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60例

2l 0 0年 0 9月 ・下 半 月 刊
◎寸
O 教 F c
推拿 配合针刺治疗颈性 眩晕 6 例 0
翟 芳 江 苏省 睢 宁 县 中 医院针 推 科 ( 2 2 0) 2 10
关键词 :颈 性眩 晕 ;推拿 疗法 ;针 刺治 疗
d i 1 . 6 0i n1 7 —7 92 1 . .3 o: 03 9 . s . 22 7 . 01 0 4 9 s 6 0 8
占 3 %,好转 1 5 2例 ,占 2 %,无效 9例 ,占 1%,总 0 5 有效率为 8 %。 5
不稳 、失眠 、突然跌倒等症状 ,是 中老年人 的常见病 、 多发病 ,好发于长期伏案工作者 。笔者在近 几年来采用
推 拿 配 合 针刺 治疗 颈 性眩 晕 6 0例 ,取得 满 意疗 效 ,现 总 结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文章 编号 : 1 7 —7 9 ( 0 0 1—0 30 6 2 2 7 2 1 )・80 4 — l
颈性眩晕即椎动脉型颈椎病 ,主 要 由于颈椎 骨质增
生 或 颈 椎 问盘 退 变 ,而 致 脊 柱 内外 平 衡 失调 , 引起 颈 椎 骨 、关 节 及 周 围韧 带 、肌 肉等 产 生 一 系 列 的 病 理 变 化 ,
椎 器 质 性 病 变 ,并 非 导致 颈 性 眩 晕 的主 要 原 因 ,颈 性 眩
1 一般 资料 . 1
本组 6 0例病人 ,其 中男性 3 例 ,女性 5
2 5例 ,年 龄 3  ̄7 5 0岁 ,病 程 4个 月 至 3年 。均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眩 晕 , 间 歇 性发 作 , 与 头 部 的 活 动姿 势有 关 . 呈 常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摘 要 ]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5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69例和对照组 74例 ,治
疗组用针刺治疗 ,对照组 口服 丁咯地 尔,1周为一疗程。结果 :治疗 2个疗程后 ,总有效率治疗组 91.51%,对 照组
性变化所引起 的眩晕 ,亦称 BaⅡe—Lieon综合征 。为 颈椎退行性病变产生骨赘 ,特别是钩椎关节增生,直接 或 间接 刺 激椎 动 脉及 管 壁神 经 末梢 ,或颈 椎 间盘 出现退 行性病变 ,厚度变薄而致椎体排列不稳 ,两侧椎动脉扭 曲变形 ,而致椎 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 ¨ 。发病机制 为 机械 压迫 因素 和颈 椎交 感 神经 功能 亢进 。颈性 眩晕 患者血管的搏动指数高于正常,血流峰速低于正常 ,从 而使组织处于缺血 、缺氧状态 。
流速度异常,颈椎有骨折 、脱位 、急性颈椎 间盘突出、 结 核 、肿 瘤 、感 染 等 ,颈 椎先 天 畸形 、胸廓 上 口综合 征
及 颈部 外伤 所致 颈性 眩晕 ,合并 有 严重 心 、脑 、肾疾病 、 高血压 、精神病 以及妊娠哺乳期妇女 ,不能坚持治疗 。 2 治疗 方法
治疗组 :取 四神聪 、颈夹脊穴 (c2—4)、肩外腧、 列缺、风池 、百会 、天柱 ,痰浊中阻型加丰隆、阳陵泉 , 肝 阳上亢型加太冲 、太溪 ,气血亏虚型加三阴交 、足三里 , 心 脾两 虚 型加神 门 、血海 。用 1寸针灸 针 常规消 毒后 针刺 , 平补平泻法 ,留针 30min,每 日 1次 ,1周为一疗程 ,连 用 2个 疗程 。
慢性起病逐渐加重者 ,或急性起病 ,或反复发作。颈椎 正 侧位 片示 颈椎 骨 质增 生 ,彩 色多普 勒超 声 (TCD)示椎 一 基 底 动脉供 血不 足 。
针刺配合按摩治疗颈性眩晕症160例-精选文档

针刺配合按摩治疗颈性眩晕症160例1 临床资料本组160例中,男性95例,女性65例,20岁以下者2例,占1.25%;40~59岁107例,占66.9%;60岁以上者51例,占31.9%,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3年,其中合并有左肩及左上肢疼痛麻木者52例;合并有右肩及右上肢疼痛麻木者44例;单纯眩晕症者64例,160例都有眩晕症。
2 治疗方法2.1 原则疏通经络,解除颈部软组织痉挛,拨正偏歪棘突,缓解或消除对交感神经、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调整颈椎内外平衡,改善部血液循环。
2.2 方法采用先针刺之术,后按摩之法。
针刺取穴:风池(双)、绝骨(双)、后溪(双)、太冲(双)、合谷(双)、四神聪、颈椎夹脊C4~C6,配穴酌情加风府、魄户等。
以上穴位分两组,交替使用,用G6805II型电麻仪,通电留针20 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手法按摩:嘱患者俯卧位,先点揉颈椎两侧四线(颈夹脊线、风池膈俞线、胸锁乳突线、冈上线),然后以指代针,点按风池,颈椎两侧敏感点和阳性结节处及肝俞穴、肾俞穴、涌泉穴。
接着属患者仰卧位,拔伸牵引头部及旋扳颈部,同时医者用两拇指或鱼际分推头部,用多指在头部用撒散法以梳头皮,回旋性轻抓法,拇指揉压督脉线、胆经线,同时点揉百会、三阴交、太冲等穴,最后用手指提发叩头结束,以上为1遍,每次3次即可,10次为1疗程。
3 治疗效果3.1 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功能;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能做一般工作;好转:临床症状部分消失,不能做正常工作。
3.2 治疗结果 160例中,痊愈136例,占85%;显效20例,占12.5%;好转4例,占2.5%,总有效率达100%。
4 典型病例患者,肖某,女,46岁,干部,2007年8月20初诊。
主诉:头晕反复发作3年,加重3 d。
患者于 3 d前因工作疲劳出现头晕目眩,即来我科就诊,主症:患者头晕目眩,呕吐,不能进食,时有颈后酸胀,左手指麻木,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B超示肝肾正常,左椎动脉小,颈椎四位片示C4~6增生,生理曲度变直,BP105/65mmHg,椎间孔挤压试验(+),左背从神经牵拉试验(+),患者精神较差,不寐,纳差,二便调,舌淡脉细弱。
针灸合“颈痛止晕方”治疗颈性眩晕62例疗效观察

论著·社区中医药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资料与方法收治颈性眩晕患者122例,分为两组。
治疗组62例,男29例,女33例;年龄28~77岁,平均57岁;病程14d~12年。
对照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32~72岁,平均56岁;病程3d~14年。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1]:依据全国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1992年)制定的关于颈性眩晕诊断标准。
①颈性眩晕发作期,颈部转动后头晕目眩,反复发作;②伴有头痛、恶心、出汗等交感神经激惹征;③颈椎X线显示椎体失稳或滑脱、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钩锥小关节紊乱、颈椎骨质增生、椎间孔及间隙狭窄等;④旋颈试验结果呈阳性;⑤颅TCD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提示椎基底动脉狭窄、痉挛或供血不足;⑥排除眼源性、耳源性眩晕等症。
中医证型: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中医证候分类”对颈性眩晕进行分型。
①风寒痹阻型:以头晕目眩症状为主,偶发视物模糊、疲劳等,颈枕、颈项部有疼痛感,得温后疼痛缓解,遇寒时疼痛加剧,活动受限,颈部僵硬,后颈部有压痛或可触及条絮状物。
脉弦紧,舌苔白腻或薄白。
治疗组以此为主证23例。
②气滞血瘀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颈部有烧灼、针刺样疼痛,偶发视物模糊或疲劳,痛处固定,脉弦细、舌苔有瘀斑或呈紫暗。
治疗组以此为主证13例。
③痰湿阻络型:以眩晕欲吐为主要症状,头重如裹,视物旋转,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治疗组以此为主证13例。
④肝肾不足型:以眩晕耳鸣为主要症状,腰膝酸软、头晕眼花、颈项酸软疼痛症状,脉细弱,舌红苔少。
治疗组以此为主证8例。
⑤气血亏虚型:头目眩晕,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治疗组以此为主证5例。
治疗方法:治疗组行针灸及内服中药治疗。
①针灸:选取夹脊、阿是、风池等穴针刺。
风寒痹阻型加肩井、外关穴;气滞血瘀型加血海、膈俞、期门穴;痰湿阻络型加公孙、内关穴;肝肾不足型加肾俞、肝俞、三阴交、太冲、涌泉、百会穴;气血亏虚型加百会、足三里。
针药结合治疗颈性眩晕60例

・3 5・ 6
垂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 间凹陷处取风池穴 , 常规 消毒后 用 2 m 注射 器抽 取 0 5 利 多 卡 因 3 l川芎 嗪 4 l维 生 素 0l .% m、 m、
肉痉 挛 , 除无 菌 性 炎 症 。 风 池 穴 具 有 通 络 止 痛 之 功 效 , 消 穴
穴( ) 大椎 。配 穴则 根据 症状 不 同选 用 四神 聪 , 侧太 双 、 双 阳、 合谷 、 曲垣 、 秉风 、 肩外 俞、 曲池 、 三里 、 手 内关 、 足三里 等 穴。取穴方法参照普通 高等教育 中医类规划 教材《 腧穴学> 第 6版。( ) 作方法 : 位常规消毒后 , 2 2操 穴 取 8号 15寸 毫 . 针。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眼球方 向, 进针 0 5~1寸 , . 针感最好 能向头部放射 ; 颈夹脊穴 向脊柱斜刺 1 . —15寸 : 大椎穴 向上
x 检验 ; 与对照组 比较 } P<0 0 .5
4 体会
颈源性头痛属 中 医“ 头痛 、 证 ” 畴 , 痹 范 多因 劳伤 , 风寒
湿邪痹阻经络 , 不通 则痛 。造 成 C H 的因素 大致可 分为物 E 理 因素和化学因素 , 物理 因素包 括颈部 骨性增 生 , 颈椎 间盘 突出, 曲度改变 , 颈椎失稳 , 关节紊乱等对椎动脉周 围的神经 卡压刺激 ; 化学 因素包括颈部劳损和肌 肉痉挛产生 的一些无 菌性炎症释放的炎性因子对 神经 的化学刺激 , 是发病的 主要 原 因。我们在治疗上要达到解 除对神经的卡压刺激 , 除肌 解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内蒙古中医药第38卷2019年4月第4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o.4201969方便,费用低,适合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1范荣,刘玉金.温针灸结合推拿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清骨保护素、降钙素及骨钙素的影响小.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16):86-89.[2]应海舟,黄芳,应海芬,等.温针灸与电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150-152.[3]邹占亿,窦思东,鄢行辉,等.温针灸阳陵泉联合等速肌力训练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与对视觉模拟评分法和Lyslwlni膝关节评分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8,13(9):2292-2295,2299.|4|袁菱梅,李艳明,李希,等.经筋刺法结合温针炎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2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1):44-46.|5]孙亚涛,冯淑兰.温针灸辅助治疗对膝关节炎患者的预后影响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8,13(4):959-962.|6]徐远红,王俊华,谢谨,等.温针灸阳陵泉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研究山.环球中医药,2015(8):908-912.|7]艾永宁,王丽华,张媛媛,等.温针灸结合中频电疗法治疗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8,33(11):1621-1622.|8]王春洪.温针灸结合经筋刺法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卩].双足与保健,2018,27(19):153-154.|9]王晓莉.温针灸阳陵泉穴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9):1688-1689.中药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陈宝钦(阳江市阳西县人民医院广东阳西529800)摘要目的:探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17年2月~2()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颈性眩晕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中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及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两组治疗后的眩晕、颈项痛、头痛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40.05)结论:在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上,采用中药配合针炎6勺方案可获得理想效果,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且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关键词颈性眩晕;中药;针灸;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B 颈性眩晕是指因颈椎及相关软组织功能改变或器质性改变导致的眩荤,椎基底动脉痉挛.导致血流堆减少.出现供血不足.主要是因为日常丁.作或生活中一些不良习惯致使颈椎发生异常生理变化颈性眩晕以中老年人为主要患病人群.病程长.治愈闲难,会对生活和「.作造成严重影响中医上对于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较多.但不同的治疗方法获得的临床疗效不-本研究以100例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评估中药配合针灸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52.61±2.31)岁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52.84±2.46)岁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的各项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3).05.有FJ比性纳入标准日:①均经CT诊断为颈性眩晕;②对治疗方法、治疗药物无禁忌症或过敏史;③此次研究在患者知情、同意和作者筒介:陈宝饮(1985-).男俶族),广东阳西人.本科学乐主洽中厌师冲医科副主任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中医临床丁.作文章编号:1006-0979(2019)04-0069-02口愿参I j的前提条件下开展.分组方法经保院的伦理部门批准通过;1.2研究方法对照组给予中药治疗,基础药方组成如下:林仲、熟地黄、党参、门芍各15g.天麻、茯冬、当归各12g,炙甘草6g,葛根20g.川苇、威灵仙、防风、独活各10g:痰湿.加制半夏10g;眩晕严重,加钩藤15g;阴虚严重,加鳖甲15g;阳虚严重,加巴戟犬12g:水煎服.取汁400tnL,分早晚2次服用(200.nl;次).1剂/<1.共服用2周观察组给予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中药同对照组;针灸,主穴取夹脊穴、风池、风府.配穴取百会穴用0.25mmx40mm毫针,用指切法.快速进针15min,得气后停留半小时.1次/<1.共治疗2周:1.3评价标准及观察指标1.3.1疗效判定标准问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冇所改善,但劳累后会岀现不适;无效: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症状无明变化.甚至有加重的趋势总冇效率=显效率+有效率1.3.2评价标准I)症状改善情况:于治疗后,评估两组症状改善情况.症状包括眩皐、颈项痛、头痛.评分范围1~3分不等.得分越低.衣小症状改善越好叫②釆用百分制表示两组治疗前后的7()内蒙古中医药第38卷2019年4月第4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l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No.42019日常生活能力和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分越高,表示u常生活能力和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越好M1.3.3观察指标对治疗期间两组嗜睡、恶心、失眠发生情况进行统让,计算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评估两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1.4统计学方法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和资料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计量、计数指标检验方法分别为/检验与卡方检验.均为独立样本;两项指标的表示方法分別是均数士标准差、例数/百分率.用于判定组间羌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0.()52结果2.1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冇效率经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体见表I表I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n(%)]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5030(60.0)18(36.0)2(4.0)48(96.0)对照组5021(42.0)21(42.0)8(16.0)42(84.0) X2 4.(XX)P0.046 2.2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后的眩晕,颈项痛、头痛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H.观察组明显优T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具体见表2表2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士”分)眩晕颈项痛头痛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 2.02±0.150.86±0.14 2.06±0.330.98±0.142」1±0.15 1.03±0.26对照组 2.05±0.11 1.85±0.32 2.04±0.31 1.78±0.25 2.12±0.12 1.88±0.171 1.14020.0420.31219.7420.36819.348P0.2560.0000.755().0000.714O.(XX)2.3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经治疗,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表3表3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x±Q 组别例数日常生活能力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规察组5085.28±3.6390.56±2.15对照组5074.49±3.0882.17±2.19 130.88()19.331P0.00()0.0002.4两组的不良反应发隹率对比分析经比鮫两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5),具体见表4.表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分析|,.(%)!组别例数嗜睡恶心失眠发生率观察组501(2.0)1(2.0)0(0)2(4.0)对照组501(2.0)1(2.0)1(2.0)3(6.0) X20.211P0.6463讨论颈性眩晕是临床I: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以中老年人为主要患病人群该病的病程长,迁延不愈.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中医上将该病归为“眩晕”范峙,在治疗上有诸多方法,中药内服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我院治疗颈性眩晕的中药方剂中.朴:仲可调理冲任;熟地黄可补血滋润、益粘:填髓叫党参具有补屮益气、健脾益肺、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白芍可养血柔肝、缓中止痛;天麻能够熄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通络;茯苓可宁心健脾;当归可活血化瘀;炙甘草可益气复脉;葛根可用丁•颈项强痛治疗;川巧能够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威灵仙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消骨梗的作用;防风町祛风除湿;独活可祛风胜湿、散寒止痛、解表、止痹痛诸药合用,可益肾填精、活血通络、定眩止晕针灸可辅助发挥中药内服的临床疗效.诸穴相配,可健脾化湿、升清降浊.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升脑部血流量,缓解血管痉挛,调节神经功能,恢复颈椎力学平衡问此次研究比较了单用中药1J中药配合针灸两种方法在颈性眩晕治疗上的应用效果.经系列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药配合针灸治疗总有效率更高.眩晕、颈项痛、头痛症状缓解情况更好.采川此种方案治疗日常生活能力和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改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少.充分体现了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综上所述,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能力和化活质量,口治疗安全性高,可推广参考文献111谭银花,张训浩.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与护理[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5):93-95.|2|侯新聚,马红梅,熊伟.针推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颈性眩荤性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药品评价,2017,14(14):43-45.|3|王社言,李现林.定眩通络汤配合中医药外治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11):2147-2149.141刁鸿挥,邓聪,张泽胜.针推配合中频治疗颈性眩晕性颈椎病120例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81-82.[5|陈果.三部推拿配合颈部拔伸治疗颈性眩晕50例山.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4):52-53.|6]冯居平.颈椎姿态调衡手法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4):2631-2632.|7]雷鸣,王美元.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内服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颈性眩晕56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12):1375-1377. [81彭媛媛.桂枝加葛根汤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风寒湿型颈性眩晕48例[J].光明中医,2017,32(4):534-536.|9|闫红卫,陈珊珊.推拿中药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9):97-98.11()|陈曦,钟建国.针炎联合中药熏蒸对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疗效、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19):125-126.。
自拟颈复汤治疗颈性头痛头晕68例

自拟颈复汤治疗颈性头痛头晕68例目的探讨自拟颈复汤处方治疗颈性头痛头晕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1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8例颈性头痛头晕患者,采用自拟颈复汤处方治疗,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所有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显示,治愈32例,占47.05%;显效24例,占35.29%;有效10例,占14.71%;无效2例,占2.94%;总有效率达97.06%。
结论自拟颈复汤处方治疗颈性头痛头晕患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颈复汤;头痛头晕;颈椎病;中医头痛头晕是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属于祖国医学的“头痛、眩晕、痹证、颈强、颈筋急”等范畴。
颈椎病发病机制大多是由于颈椎的长期劳损,造成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颈项韧带增厚,进一步压迫颈脊髓、神经根,造成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引起头晕头痛。
颈椎病尤其好发于中老年人以及长期伏案工作的人,通常发病缓慢。
笔者收集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68例颈性头痛头晕患者,采用自拟颈复汤处方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6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8例颈性头痛头晕患者,其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21~70岁,平均(40.2±10.4)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症状;所有患者均由影像学检查确诊,影像学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颈椎骨质不同程度增生,颈项韧带钙化等。
临床分型属神经根型28例,椎动脉型25例,交感型15例。
1.2?治疗方法自拟颈复汤处方包括:天麻10 g,僵蚕10 g,川芎12 g,葛根20 g,白芷10 g,生地15 g,钩藤30 g,木香10 g,赤芍30 g,泽泻15 g,车前仁15 g,1剂/d,500 mL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7 d为1个疗程,服用1~3个疗程。
1.3?疗效评定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功能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定晕汤配合脉络宁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56例

定晕汤配合脉络宁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56例
易承德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02(017)004
【摘要】@@几年来,笔者运用自拟方定晕汤配合脉络宁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56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rn 1 一般资料rn 明确诊断为颈性眩晕的患者56例中,男性21例,女性35例;年龄在45~73岁;病程最短为初次发作,最长为10年;合并高脂血症25例,糖尿病4例。
……
【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易承德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 225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止晕汤配合耳穴压豆法治疗颈性眩晕58例临床观察 [J], 邢玉新
2.定眩通络汤配合中医药外治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J], 王社言;李现林
3.自拟扶正祛瘀止晕汤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60例 [J], 贺雪梅
4.定眩止晕舒颈汤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60例 [J], 郑玉珍
5.自拟颈晕汤配合牵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60例 [J], 陈根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刀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60例临床疗效分析

针刀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60例临床疗效分析李玉霞;李飞【摘要】目的观察针刀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采用针刀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对照组30例则采用天麻素注射液及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与功能积分及临床疗效,并在疗程结束后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评定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明显优于对照组76.7%(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及疗程结束2个月后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及疗程结束2个月后患者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刀结合温针灸可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其疗效优于使用.【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9)005【总页数】4页(P43-46)【关键词】颈性眩晕;针刀;温针灸;疗效【作者】李玉霞;李飞【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8;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2颈性眩晕,又称Barre-Iieon综合征,最早于1955年由Ryan和Cope提出。
颈性眩晕[1]主要是由颈椎退行性病变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以眩晕、头痛、甚至猝倒为主的临床综合征。
其主要特点是眩晕的发生于颈部位置变动有关,当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多突发眩晕,但持续时间较短,并且随着颈椎位置的还原而缓解。
临床上多采用药物及手术治疗,减轻椎动脉的卡压,增加脑灌注。
但是许多或者存在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增大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笔者应用针刀与温针灸相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见表1。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治疗前积分等一般资料上经过统计学分析,均P>0.05,具有可比性。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眩晕60例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眩晕60例卢映强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中医院甘肃省卓尼县747600【摘要】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灸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4个疗程,7天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眩晕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半夏白术天麻汤;针灸;眩晕;临床疗效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与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出现,故称眩晕。
其临床常见多见于老年人,亦可发生于青年人,最高临床资料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眩晕人群发病率平均约为8%,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女性约为57%,男性约为39%。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工作压力的增大,眩晕患者也在不断上升,临床引起眩晕的病因很多,本课题所讨论的仅以内伤引起的眩晕为主。
临床表现一般为突然发作性视物旋转或上下左右摇晃,站立不稳,不敢睁眼,不敢转动头部,常伴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眼球震颤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笔者近年来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眩晕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为65岁,最小为34岁,平均年龄约为48岁,平均病程约为5年,病程最长为8年,最短为6个月。
治疗组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大为72岁,最小为31岁,平均年龄为51岁,平均病程约为6年,病程最长为7年,最短为3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根据姚军汉编著的《中医内科学》眩晕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患者多有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突然扑倒,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出汗,面色苍白。
自拟眩晕停汤治疗颈椎病眩晕60例报告

自拟眩晕停汤治疗颈椎病眩晕60例报告
吴兰珠;冷贵兰
【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1995(0)2
【摘要】自拟眩晕停汤治疗颈椎病眩晕60例报告吴兰珠,冷贵兰(杭州市第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邮编310015)自1993年以来,我们采用自拟眩晕停汤治疗颈椎病眩晕6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不受性别、年龄限制,凡具典型眩晕症状,经颈椎X光片及CT...
【总页数】1页(P33-33)
【作者】吴兰珠;冷贵兰
【作者单位】杭州市第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4.915.5
【相关文献】
1.自拟补督通络降浊汤治疗颈椎病眩晕症观察 [J], 康晓利
2.自拟康颈定眩汤治疗颈椎病眩晕70例 [J], 李长春;朱秀兰
3.眩晕停汤治疗内耳眩晕病34例 [J], 郝汝居
4.自拟丹红汤治疗眩晕型颈椎病56例 [J], 鲁厚年
5.自拟"眩晕停"方加纳洛酮治疗眩晕症 [J], 胡含慧;汤文林;徐志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拟定眩汤联合围刺悬灸大椎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自拟定眩汤联合围刺悬灸大椎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郭强;郭玉龙;韩崇涛【期刊名称】《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24(34)1【摘要】目的:探讨自拟定眩汤联合围刺悬灸大椎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选取在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自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就诊的72例颈性眩晕(气血亏虚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照治疗意愿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7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地芬尼多片,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定眩汤联合围刺悬灸大椎穴。
观察两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35/37),高于对照组的77.14%(27/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ESCV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ESCV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ND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提升,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自拟定眩汤联合围刺悬灸大椎穴治疗颈性眩晕(气血亏虚证)的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眩晕症状,减轻颈项疼痛程度,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提升颈椎功能。
【总页数】4页(P37-40)【作者】郭强;郭玉龙;韩崇涛【作者单位】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1.2【相关文献】1.自拟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2.自拟定眩通络汤联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因子和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3.自拟定眩汤结合针刺治疗老年人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研究4.自拟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疗效及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5.熄风化痰止眩汤联合悬灸治疗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颈性眩晕60例

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颈性眩晕60例
冯润枝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1(31)1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采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
结果:60例中,临床痊愈36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
结论: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肯定。
【总页数】2页(P69-70)
【关键词】颈性眩晕;针刺疗法;耳穴贴压疗法
【作者】冯润枝
【作者单位】栾川县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3
【相关文献】
1.耳穴贴压配合针刺治疗颈性头痛临床疗效观察 [J], 彭夏红;涂卫萍;刘艳
2.针刺配合冰片贴耳穴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J], 何敬敏;彭全成;鲍志敏;张密;何涛;魏海忠
3.耳穴贴压配合百会、风池穴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J], 王民集;杜峰志;张保丽
4.药物配合针刺加耳穴贴压治疗颈性眩晕32例临床观察 [J], 李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与中药结合治疗颈性眩晕41例

针灸与中药结合治疗颈性眩晕41例摘要目的分析疗颈性眩晕方案中,应用针灸联合中药的治疗效果。
方法针刺治疗该病时,主穴采用夹脊穴和风池穴、以及风府穴,并以百会穴为配穴作针灸治疗,并加用大椎拔罐及自拟中药,进行综合治疗。
结果 41例该病患者,经综合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6%。
结论应用针灸联合中药治疗该病,改善了椎-基底动脉的供血状况,起到了缓解该症状的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颈性眩晕;针灸;中药椎动脉型颈椎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该病患者中未见性别对发病有影响,患者发病部位集中于颈椎各关节,及相关的周边组织,其发病机理通常为,患者功能出现趋势性退变,致使颈椎稳定性降低,形成骨赘症状;或由于患者颈部持续性劳损、日常饮食起居失调、加之感染风寒,诱发炎性物质聚积于局部组织,导致患者椎动脉被局部痉挛、水肿直接或间接压迫,被刺激的交感神经,造成椎-基底动脉出现供血不足[1]。
颈椎X线片检查显示,通常患者主要受力部位被压迫,多集中于颈3~ 7椎。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41例来我院就诊患者,抽取时间跨度从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患者中17例为男性,24例为女性;年龄分布为31至73岁不等;病程为1个月至12年之间;排除各种占位性眩晕和耳源性眩晕,以及外伤性眩晕,纳入标准以患者出现头痛和呕吐症状,TCD检查显示,患者椎-基底动脉呈供血不稳定,而X线片显示,颈椎椎间关节失衡且伴有骨质增生。
1.2治疗方法1)应用针灸治疗方法:患者取坐卧体位,以风池、风府作为主穴位,应用毫针针刺颈4~ 7夹脊穴,以百会为配穴,加用大椎拔罐方式。
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对上述穴位以40mm毫针针刺穴位,所用手法为平补平泻法,得气后在颈4~ 7夹脊穴左右,用G6805电针仪各选一组穴位,应用连续波刺激穴位,以病人能耐受度作为所用刺激量,针刺时间应持续30分钟,起针后加拔罐15min于大椎穴处。
该治疗方案以10天为1疗程,每天治疗1次,疗程间隔设为3天,治疗每日1次,持续治疗2个疗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 夹脊 穴改 善局 部血循 环 ,祛瘀 活血 ,疏 通经 络气 血 ,调 节脏 腑 阴阳,配合 T D P 加 热 ,共 奏活血 通络祛瘀 止 晕之效 J 。
本 文选择颈 性眩晕 患者 6 O例 ,随机 分为 治疗组和 对照 组,治 疗 组采 取 中药 内服 配合 电针 和 T D P 治疗 ,对 照组 采用 口服 氟桂 利
临 床 研 究
自拟扶正祛瘀止 晕汤 配合针 灸治疗颈性眩 晕 6 0例
贺 雪 梅
四川 I 省成 都市温江 区寿安镇 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6 1 1 1 3 2
【 摘 要 】 目的 :观察 中药 内服 扶正祛瘀 止晕汤配合针 灸治疗颈性 眩晕的疗效。方法 :2 0 1 3年 5月至 2 0 1 4年 1 2月共治疗 颈性 眩晕患者 6 0例 ,随机分为 治疗组和 对照组 ,每组均 3 0例 。治疗 组采取 中药 内服 配合 电针和 T DP治疗 ,对照组采用 口 服 氟桂利嗪胶 囊 5 mg ,每 日一次 ,配合 电针和 T D P治疗 ,比较观察 两组 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 总有效 率为 9 0 %,对照
男2 7例 ,女 3 3例 ,年龄 3 2~ 7 3岁 :平 均年龄 ( 4 8 . 6+ -5 . 9 ),
3 讨 论
颈 性眩 晕在 临床 多采用 手术 治疗 和保 守治 疗两 种方 式治疗 , 意 选择 保 守治疗 。 中医学在 《 内经 》中就 有关 于眩 晕 的论述 ,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可 伴 恶 心呕 吐 、颈项 僵 直 、瘦软 ,x 线 有 颈椎 退行 性 改变 。其 中 因为手 术治 疗价 格贵 ,易 复发 ,相对 风 险较大 ,故 大多 数患 者愿 眩 ”、 “ 眩 冒 ”,本病 发病 原 因历代 医家 论述 颇多 ,张 景岳 病程 1 月~ 3 年 。将 6 0 例 患者 随 机分 为两 组 。治疗 组 3 O 例 ,男 为 “ 《 景岳全 书》中提 到“ 眩 晕一证 ,虚者 十居七 八,而兼 火兼痰 者 , 1 4例 , 女 1 6例; 年 龄 3 2~ 7 3岁 ; 平 均 年 龄 ( 4 9 . 0- 4 - 6 . 8 ), 病程 1 个 月到 3 年;对 照 组 3 0 例, 男 1 3例 , 女 1 7 例 , 年 龄 不 过十 中一 二耳 。 ”笔 者在 多年 中 医临床 工作 中体 会到 ,患者 因 3 3~ 7 l 岁 ,平 均年 龄 ( 4 8 . 0 ±5 . 6 );病程 1 月余 ~ 3年 2月 ; 为常常 在 多处治 疗 ,发病 时 间普遍 偏长 ,久病 必虚 ,久 病必瘀 ,
治 疗 组 总有 效 率 为 9 0 % ,对 照 组 为 7 6 . 7 % ,两组 比较 ,差 异
表 1 两组 治疗 比较
P< 0 . 0 5 ),见表 1 。 年 1 2月共诊 治颈 性 眩晕 患者 6 O 例 ,采 用 内服 中药 ,配合 针灸 和 具 有统计学 意义 (
6 O 例颈 性 眩晕 患者 均 为我 院 中医科 门诊 2 0 1 3年 5月至 2 0 1 4 年 1 2月就诊患 者 ,诊 断参照 国家 中医药 管理局 发布 的 《 中医病 症 诊 断疗 效 标准 》 ,临床 表 现 为头 昏晕 、 目眩 、转 头 症状 加重 ,
I 芎 、石决 明熄 风止 晕 ,针 灸 传 染性 疾病 患 者 ;心、肝 、 。 肾等重 要脏 器严 重疾 病 患者 ;孕妇 及 防血栓 ;天 麻、钩 藤 、蔓荆 子 、酒川
哺 乳期 妇女 。所有皮 肤无创 面 ,均签署知 情 同意 书 。 1 . 2治 疗方法 取 四神冲振 奋全 身阳气 ,清理头 目,使虚 者得补 ,风池 祛风通 络 ,
两 组患 者年龄 、 性别 、 病程 、 病情等 一般 资料差 异无统 计学意 义 ( P 故 中 医治疗 以扶 正祛瘀 止 晕为 基本 原则 ,汤药 以黄 芪、 当归补 气
>0 . 0 5 ) ,具有可 比性 。排 除颈 部外伤 、畸 形 、肿 瘤病 、 出血 性 血 扶正 ;丹 参、三 七 、葛根 活血 祛瘀 改善 微循 环 ,改善 血供 ,预
治疗 组 口服 中 药扶 正祛 瘀止 晕 汤 ,方药 组成 : 明天 麻 1 5 g 、
黄芪3 0 g 、当 归 1 5 g 、钩 藤 1 2 g( 后 下 )、 酒 川 芎 1 5 g 、蔓 荆 子 2 0 g 、石决明 3 0 g 、三 七 1 5 g 、丹 参 3 0 g 、 葛根 3 0 g 、生 甘 草 5 g 。
D P治疗 ,结 果显 示 治疗 组 总有 效率 为 9 0 % , 睡 眠差者 加酸 枣仁 2 0 g 、柏 子仁 1 5 g ,耳 鸣者加 白芍 ,五 味子 , 口 嗪 胶囊 配合 电针和 T 6 . 7 % ,两 组 比较 差 异具 有 统计 学 意义 ( P< 0 . 0 5 )。 苦 者加 龙胆 草 ,头重 如裹 ,胸 闷者 加法 半夏 炒 陈皮茯 苓 ;头痛 甚 对 照 组为 7
外 段血 供 ,引起 以眩晕 为 主要症 状 的l 临床 综合 征 。颈性 眩晕 是 椎 动脉 型颈 椎病 的主 要表 现 ,随着 人们 生活 压力 增大 ,锻 炼身 体 给 患 者 的 工 作和 生活 带 来 了很 大 的 困扰 , 由于 该 病 病机 复杂 , 容 易 反 复, 故临 床 多采 用 综合 治 疗 。我科 自 2 0 1 3 年 5 月至 2 0 1 4
组为 7 6 . 7 %.两组 比较 . 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 ( P<0 . 0 5 ) 。结论:中药 内服 配合针 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 值得 临床推 广。 【 关键词 】颈性 眩晕 ;针 灸 ;扶正祛瘀止 晕汤
颈 性眩 晕 是临床 常 见疾病 ,因颈部 病变 影 响椎 一基底 动脉颅 显 改 善 或 加 重 。
T D P , 临床 效果 满意 ,现报道 如下 。 1资料 与方法
1 . 1一般 资料
1 . 4 统计 学方法
应用 S P S S 2 0 . 0 统计 学软件 , 计 数资料 采用 X 检验, P <0 . 0 5
2 结果
的时 间越来 越 少,颈 性眩 晕 的发病 率也 逐年 增长 并 日益年 轻化 , 为 差异有统 计学意 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