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学习兴趣不足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面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其逻辑性和抽象性使得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程度降低,影响教学质量。

(1)课堂氛围压抑。

在部分数学课堂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课堂氛围的营造。

学生在压抑的氛围中学习,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单一。

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模式,缺乏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使得教学内容和形式过于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重视知识点的记忆,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题海战术。

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采取大量布置作业和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题海中挣扎。

这种做法使得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结果上,而非思考问题的过程。

(2)教学模式固化。

部分教师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如“讲解-示范-练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
动思考。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这导致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无法准确运用所学知识。

(1)概念教学过于简单。

部分教师在讲解概念时,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缺乏辨析。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相似、相近概念的比较和辨析,导致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难以准确把握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
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
(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
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从培养目标出发,深入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 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核心素养,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

- 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2)从认知规律出发,理解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体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深入理解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 分析知识结构:梳理教材中的知识点,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
网络,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 注重知识衔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能够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巩固旧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 适时拓展延伸: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拓展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其创新意识。

2、关键,促进思维发展
(1)从具体到抽象,打牢认知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教师应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认知基础。

- 利用教具和实例:通过直观的教具和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物体和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理解数学规律。

- 开展操作活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剪、拼、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 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数学概念,通过交流讨论,促使学生将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2)从有限到无限,实现认知飞跃
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有限的认识拓展到无限的思想,有助于学生实现认知的飞跃。

- 引导探索规律: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规律,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数学的无穷魅力。

- 激发想象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从有限的数据和现象中推测和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 拓宽知识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引入一些拓展性的内容,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认识到数学的无限可能性。

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发展。

3、强化辨析,深入理解概念
(1)明晰内涵外延,深入理解概念
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

- 深入剖析概念:教师应详细解释概念的内涵,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概念的外延,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数学概念。

- 设计辨析练习: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辨析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 课堂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分享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对比表达形式,发展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的准确运用是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重要体现。

通过对比不同的表达形式,教师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 多角度描述概念: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同一概念,如图形、符号、文字等,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敏感度。

- 对比分析表达方式:分析不同表达方式的优缺点,让学生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适用场景,培养他们在不同情境下选择恰当的数学语言。

- 创设表达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
表达自己的思考,如小组讨论、课堂报告等,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再思考
1、学入研读,整体把握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和内涵。

- 精读教材:鼓励学生精细阅读教材,理解每一章节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体系,形成全局观念。

- 整合知识点:教师应帮助学生整合零散的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在整体上理解数学知识。

-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入研读,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升其学习效率。

2、充分感知,自主探究
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来感知和理解数学知识。

- 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 重视过程体验: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分享探究成果。

- 培养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3、思辨明义,主动建构
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思辨,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 鼓励提问和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对所学知识提出疑问,通过辩论和探讨来加深理解。

- 引导总结归纳: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 促进知识迁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其他领域,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教师应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思维发展和概念理解,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握教学关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强化概念辨析,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实现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有效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