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体育教案《转身网接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体育教案《转身网接球》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转身接球的技巧,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集体荣誉感。
3.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坚韧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转身接球的技巧和团队协作。
2.教学难点:转身接球的动作要领和团队配合。
三、教学过程
1.准备活动
(1)热身运动:慢跑、关节活动、拉伸运动。
(2)游戏导入:教师引导学生玩“抓人”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熟悉转身动作。
2.技术学习
(1)教师示范转身接球的动作要领,讲解转身接球的技巧。
(2)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集体练习,教师纠正动作。
3.实战演练
(1)学生分组进行转身网接球比赛,每组四人,一人抛球,三人接球。
(2)教师在比赛过程中观察学生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4.团队协作训练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协作训练,如“接力赛”、“拔河比赛”等。
(2)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学会相互配合,提高团队凝聚力。
5.放松活动
(1)学生进行轻松的拉伸运动,放松身心。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趣味性游戏,如“丢沙包”、“跳皮筋”等。
(3)学生自由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学评价
1.学生掌握转身接球的技巧,动作规范。
2.学生在比赛中表现出团队协作精神,相互配合。
3.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勇敢、自信、坚韧,克服困难。
五、教学反思
1.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关注到每个学生的需求,给予个别指导。
2.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教学评价是否客观、公正,能否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延伸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增加转身接球的难度,提高学生的挑战性。
2.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多团队协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校内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转身网接球方面取得显著
的进步,同时,培养出团结协作、勇敢自信的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难点补充:
1.教学重点:转身接球的技巧和团队协作。
(1)教师示范转身接球动作时,可以边做边讲解:
“同学们,看我的脚,我要先站稳,然后迅速转动上半身,用双手接球。
注意,转身时要保持平衡,不要晃动太大哦。
”
(2)分组练习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互动:
“小明,你的转身动作很流畅,但是记得手臂要伸直,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球。
加油!”
2.教学难点:转身接球的动作要领和团队配合。
(1)动作要领讲解时,教师可以提问:
“小华,你觉得转身接球时最重要的是什么?”
“对,是平衡。
那我们怎么才能保持平衡呢?”
(2)团队配合练习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同学们,现在我们是一个团队,每个人都要为团队的成功负责。
你们觉得在比赛中,我们应该怎么配合?”
教学过程补充:
1.技术学习环节:
教师:“好,现在我们开始练习转身接球。
我会先示范一遍,然后大家分成小组,互相练习。
记住,转身时要像陀螺一样稳稳地转,接球时要像捕手一样准确。
”
(示范后)
教师:“好,第一组先来,小王你抛,小李和小张接。
注意,接球时要喊出对方的名字,这样能提高你们的注意力。
”
学生甲:“小李,我来了!”
学生乙:“接住了,小张,轮到你了!”
2.实战演练环节:
教师:“现在我们进行比赛,看哪一组接球次数最多。
不过,如果有人接不住,其他队员要迅速补位,明白吗?”
学生丙:“明白!我们一定是最棒的团队!”
(比赛进行中)
教师:“加油,同学们!你们都做得很好。
记住,比赛不仅仅是为了赢,更重要的是学会配合。
”
3.团队协作训练环节:
教师:“我们要进行团队协作训练。
拔河比赛能让我们学会团结,一起来试试吧!”
学生丁:“我们一定要齐心协力,不能让对手拉过去!”
教师:“很好,记住,只有团结一心,我们才能取得胜利。
”
通过这样的对话和活动设计,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学生的参与度也更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转身网接球的技巧和团队协作精神。
注意事项:
1.注意因材施教,对于不同体能和技能水平的学生,要适当调整
训练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训练中找到挑战和成就感。
2.关注学生的安全,确保在练习转身接球时,场地平整无障碍,学生穿着合适的运动装备。
3.鼓励学生互相学习,相互帮助,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
4.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适时给予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耐心指导,避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5.教学中多采用游戏化教学,让课堂气氛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适时调整教学节奏,避免学生过度疲劳。
7.教学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以免学生理解困难。
8.定期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和表现,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