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期末统测错例及错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期末统测错例及错因分析
今年七月,我有幸参加了三年级期末统测的阅卷工作,在这次阅卷过程中,我对试卷的做了抽样分析,这次分析给了我一次认真、彻底分析试卷、分析每一道题的机会,让我从中了解了学生在答卷中的真实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针对每种类型的题目应该把什么作为侧重点,应该注意什么样的问题,我翻阅了100张试卷,见到了不少的100分,但相反也发现了不少了问题,现就将本次抽样中所整理的错例及产生的原因与大家交流。
一、算一算:
(一)主要错例:
计算错误:如480÷6=60 480÷6=120 40×60=240 4.5+5.4=9.4 5.7-4.8=2.5 0.7+2.4=3.0 50×15=1050 50×15=755 54×60=3200 42×59=2398 470÷5=96 805÷4=204 (1)
805÷4=200……5等
数字抄错:如54写成64去乘,59写95去乘,805写成815去除商中间有零的除法中商0后又与除数相乘、只计算不验算、乘法竖式与验算算式相同、
(二)产生错误的原因:
1、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口算技能。
2、不良的计算习惯造成计算错误,尤其是计算粗心、不认真读题,审题、没有形成验算的习惯、错写数字等比较严重。
3、概念不明确,算理不理解,尤其是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二、填一填
(一)主要错例:
1、500平方厘米=50000平方分米(50平方分米、10平方分米)5千米=500米
2、2角=9/10元
3、5.4元=(5.4角、5元4角、4角、9角、4/5角)9角=9元3米8分米=38米
4、方格中只涂了5个小圈或黑点、长方形随便涂了几条线、涂得份数不正确
5、5桶、10桶、100桶、1000桶
2头牛、4头牛、5头牛、7头牛、32头牛、650头牛、750头牛
6、50克、12千克、240米、22平方厘米、22厘米、22分米
7、366天,40个星期零5天、502个星期零1天、51个星期零1天、5个星期零5天、
全年128天,10个星期零2天、366天,52个星期零2天、28天,51个星期零1天
8、(1)16平方厘米、15平方厘米、25平方厘米、10/16平方厘米
(2)9平方厘米、16平方厘米、14/16平方厘米
(3)5平方厘米、6平方厘米、8平方厘米、12平方厘米、6/16平方厘米
(二)错误原因分析:
1、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缺乏严格的学习要求,而导致学生不能认真、仔细地去读题,审题,弄清题意;作图类题型随意性太大,不能做到规范、认真作图。
2、面积、长度、人民币等单位间的进率记忆不准确、单位间换算方法掌握不牢固,各种计量单位发生了混淆,不能正确区分计量单位的
大小和准确、灵活运用各种计量单位。
3、对分数、小数的意义理解不深、不透,缺乏图形与分数、小数意义相对应的独立操作训练。
4、对年、月、日的相关知识掌握不牢固。
不能准确识记一年的天数、不能准确判断平年与闰年、计算粗心或不会计算一年有多少个星期零几天。
三、专心选一选:
(一)主要错例:
1、错选为①
2、错选为③或①③
3、错选为③或①
4、填结果31天或错选为29天、30天
5、错选为③
6、填90、272或错选为88、91
(二)产生错误的原因:
1、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认真读题、审题,弄清题目的要求,错将正确的结果填在的括号里。
2、没有熟练掌握如何去判断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几位数的方法。
3、对两位数乘两位的估算方法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不牢固,理解不透,不能做到灵活应用。
4、只掌握了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但不能灵活地去应用、解决与求平均数相关的现实生活问题。
四、认真画一画
(一)主要错例:
1、第一类:能正确画出轴对称图形和平移后的图形,但平移位置不对。
第二类:能正确画出轴对称图形,平移位置准确,但作图不标准,线条不直。
第三类:轴对称图形画错而导致平移图形错误,但平移位置准确。
第四类:根本不会作轴对称图形和将图形进行平移。
2、第一类:所涂圆圈的数量不对,有的多了,有的少了。
第二类:画图不规范,圆圈没有涂实。
(二)产生错误的原因:
1、没有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图形平移的主要方法。
2、教学中由于课前准备工作量大,不能做到面向全体,仅限于书本和练习册中的习题,缺乏反复的训练和指导。
3、平时对学生要求不严格,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没有完全理解、掌握。
五、走进生活
(一)主要错例:
1、80×60=4800米4800米=48千米(480千米、0.48千米)
1小时=24分钟24×80=1920米1920米=192千米
80×100=8000米8000米=8千米
80×40=3200米3200米=32千米
80×80=6400米6400米=640千米
1千米=1000米1000-80=920千米或80×1=80千米
错误原因:错例1主要是学生对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识记不清,此外对单位间的换算方法没有掌握,尤其是没有接触过进率是1000的小单位化大单位的习题。
错例2、3、4、5解题的基本思路是正确的,
但学生对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发生了混淆或根本不知道而出错。
错例6解题思路是错误的,说明这类学生根本不会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2、240-90=150页150÷6=20(页)……3(页)
240-90=50页50÷6=8页……6页
240-90=150页150-6=144页
240+90=330页330÷6=55页
240÷6=40页90-40=50页
90÷6=15页240÷15=140页
错误原因:错例1、2、3解题的思路是正确的,但由于学生一时的粗心,没有细心去检查,而导致计算错误或写错运算符号。
错例4、5、6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此类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3、第一小题:30+16+11+15=62元62÷4=16元
30+16+11+15=66元66÷4=16 (2)
错因:主要是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太粗心,应用题不写单位,尤其是没有检查的习惯。
第二小题:陈强为什么比张华多呢?为什么黄俊的捐款数多呢?统计图的数字中间两个数字没写。
统计图没有画横线。
我发现下面的数字加了。
30到14相差了14,11到15相差了4。
30-16=14元30-15=15元
错因分析:学生不理解“数学信息”的含义,认为只要是看到的就是数学信息,甚至把提出来某个问题或一个算式都看作是数学信息,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缺乏强化训练。
4、0.4+4.8=5.2元0.6+4.8=10.8元
错因:主要是学生太粗心,此外学生把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发生了混淆。
5、第一小题:1.9+3.5+5.8=11.2元 1.9+3.5+3.8=9.3元
2.6+4.5+
3.8=10.9元 1.9+3.5+5.8=10.1元
1.9+3.5+3.8=9.0元
5.8-4.5-2.6=1.3元
2.4+4.2+4.3=10.9元 1.9+
3.5+5.8=11.2元 2.6+
4.5+3.8=12.9元
2.6-2.4-1.6=1.7元
3.8-
4.3-
5.8=5.3元 4.5+4.2-3.5=3.2元 5.3-3.2-1.7=0.4元
第二小题:
2.6+4.5+
3.8=10.9元 2.4+
4.5+
5.8=12.7元 2.6+4.5+5.8=13.9元
2.4+4.2+4.3=10.9 元 1.9+
3.5+5.8=11.2元 2.6+
4.5+
3.8=12.9元
2.6+2.4+1.9=6.9元 4.5+4.2+
3.5=11.2元 3.8+
4.3+
5.8=12.9元
6.9+11.2+12.9=29元
4.5-3.8=0.7元 2.6-0.7=1.9元
1.9+3.5+5.8=11.2元
1.9+3.5+3.8=9.2元
错因分析:这道题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审题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但从所有的错例中可以看出,最根本的在于学生没有认真地去读题、审题,没有真正的理解两个问题的意思,从条件中找出每种商品最低的价格和最高的价格;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学习过于死板,不能够灵活地用所学知识去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