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三孔感受儒家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游三孔感受儒家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众所周知,“素王”,即孔子。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社会工作局主办、搜狐网承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上行:孔子诞辰网络文化活动”,游走孔子故里曲阜,参观孔庙、孔府、孔林,并对话曲阜孔子研究院院长、《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释》的作者杨朝阳,更多地了解孔子和儒家文化,领略孔子儒家文化的底蕴。
晨光明媚,队员们一大早就迫不及待地齐聚在万仞宫墙下,由工作人员领带进入孔府,即孔子嫡长子孙的府第,去感受孔氏家族的温文尔雅。
进入孔府,只见楼、房、厅、堂错落有致,廊、榭、台、阁井井有条。
府中的景观布局与物件陈设,无不映射出儒家学说中的克己慎独、反思内省、务实清廉、修身齐家、和谐中正等经典文化理念。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立在后院的名为“戒贪图”的彩色壁画,画的主体是貌似麒麟,名为“犭贪”(同“贪”音)的动物,四周的彩云中嵌满它占有的各种宝物,铁拐李的葫芦、吕洞宾的宝剑、韩湘子的萧……应有尽有。
传说它生性饕餮,贪得无厌,已经拥有众多宝物了,仍不满足,还目不转睛地盯着太阳,张开血盆大口,妄图将太阳吞入腹中。
可谓欲壑难填,最后落了个葬身大海的可悲
下场。
该图立于此,便是告诫子孙为官应当清正廉洁,做人应常怀律己之心,不要贪得无厌。
这一理念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越发显出其价值。
孔庙与孔府一墙之隔,又称“至圣庙”,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
据了解,历史上曾有12位皇帝亲临曲阜致祭,可见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学影响之深。
进到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前,碰巧赶上了一场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的祭孔大典。
只听典仪齐唱“起户”,钟鼓齐鸣,肃穆的音乐响起来,祭孔大典正式开始。
伴随着“乐舞生各就位、执事者各司其事、配祭官各就位”的唱词,主祭人、献官、执事等依次列队来到祭坛。
主祭人整衣冠、洗手后肃立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并行三跪九叩之礼,场面震撼,生动地重现了后人对孔子所有的景仰,也演绎了古人庄重的礼仪,展现了中国自古敬重圣贤之士的情怀。
最后,大家参观了孔林(又称“至圣林”),即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
据了解,孔林前后延续使用了约2500年,共计孔氏子孙墓10万余座。
大家登墓门,穿甬道,过享殿,入墓园,一代伟人长眠于抔土之中。
在看完群坊众殿,我站在孔子墓前,心里不由更加景仰这位伟大的文化巨人。
历代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文豪到草芥,无不对孔子肃然景仰。
他的理论在政治、教育、伦理等方面几乎无所不含,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从有教无类到天下大同,从无违到忠
信……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石,至今仍值得学习与践行。
孔子主张修身养性,对此,杨朝阳院长表示,这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与包容的理念。
放眼于社会与国家,社会由人组成,而人与国亦一体不分,“一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归根于此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个人自身的认识充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人人都到达品格高尚的境界,社会和国家自然就和谐了。
在杨朝阳院长看来,如今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他说,从个人层面,“为人谋而不忠乎”即是“敬业”的真谛,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中,明确了“诚信”的重要性,而“仁、义、礼”与“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则更加直白的表明儒家的“友善”立场。
可见,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独立而生的,而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
记得有一批诺奖得主,在1988年巴黎聚会时曾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今天,我们身处网络时代,身为一名媒体人,有义务与责任充分运用网络传播孔子的智慧与儒家文化的精髓,助推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众,呼吁大家“修己安人”,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