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历史新设计同步必修1人教全国通用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第4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程标准学法指导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1.掌握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和清朝设军机处等史实,认识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处设置等史实。
2.通过明清时期中央机构设置的变化,理
解明清时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及其影响。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运用比较法认识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异同。
知识点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1)背景: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深感力不从心。
①创立: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参决政事;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由此
(2)过程
出现。
②发展: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
章的票拟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3)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
侍机构。
知识点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康熙时期加强皇权
(1)背景: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但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
六部之上,定夺军国机要,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
(2)措施:在宫内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3)影响: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雍正时期设军机处
(1)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2)特点:机构简单;大臣品级不高、钦定。
(3)职责:跪受笔录,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图解历史】明朝内阁政治地位的演变
【历史纵横】(教材第17 页)由张居正生前死后的巨大反差可知,内阁并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其职权大小完全依最高统治者的旨意而定。
【图解历史】清代中央官制示意图(军机处设置后)
【历史纵横】(教材第18 页)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从秦统一六国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这期间尽管有分裂,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主题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史料探究]
3.废宰相
史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
①。
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
事
有小人,专权乱政
②。
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注:①丞相制度的存在弊大于利。
②废丞相后,凡事都由皇帝决策,保证了国家
的稳定。
采取了
,他
思考据史料分析明太祖如何认识丞相制度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
什么措施?
源。
(2)措施:废丞相,亲自掌管六部。
提示(1)认识: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
4.内阁的职权
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
史料人尝谓
辅
省览审定①⋯⋯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责问)随之矣②,故阁
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注:①票拟内容由皇帝审定。
②票拟内容必须合乎皇帝的心意。
思考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内阁的职权。
红
提示拥有票拟权,票拟是否采用取决于皇帝的审定,取决于皇帝的批
5.内阁制的特点
问之职,原非宰相①。
中有一二权史料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
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②。
——《明神宗实录》
,往
问。
②一旦阁权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
注:①内阁的地位不是宰相,仅是顾。
往是阁臣落败。
思考依据史料归纳明朝内阁制的特点
提示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
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
[史论形成] 宰相制和内阁制的比较
宰相制内阁制
相同点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仅是顾问侍从,权力源于皇帝个地位“百官之首”,地位巩固
人信任
不
同职权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侍从咨询,无决策权,无属官
点性质国家法定中央机构始终不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影响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对皇权无约束力
[拓展延伸] 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比较
(1)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2)西方近代的内阁是代议制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
政体形式,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名家论史] 内阁制度的设立及影响
史料:“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
真正领袖。
”
——钱穆导读: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皇帝直接领导政府,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内阁仅是
君主专制的工具。
主题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史料探究]
6.康熙帝设置南书房
史料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
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
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①。
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
②
——昭梿《啸亭杂录》注:①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所有的军国重务。
②议事如同朝议,皇权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思考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有何影响?康熙帝是如何加强皇权的?
提示(1)影响: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
(2)举措:在宫内设南书房,使得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7.雍正帝设置军机处
史料军机处运作流程示意图
注:军机大臣仅是跪受笔录,皇权进一步得到加强。
皇帝的机密谕旨很快能直达
地方,体现了其保密性和办事效率高的特点。
思考依据史料分析军机处的特点。
提示(1)备皇帝咨询之用,上传下达,跪受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
(2)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史论形成]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对于稳定和重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皇帝既是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在决策上具有
独断性和随意性,易出现失误;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了因循守旧之风;官僚机
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拓展延伸]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在中央与地方管理等方面体现了继承,设置内阁和军机
处等体现了发展。
(2)专制范围空前广泛。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
面。
(3)专制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
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课堂小结
知识网络答题术语
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
顶峰,我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3.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皇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2017 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下图漫画中,宰相说:“你的权势不如我。
”内阁首辅回答道:“可是你已经被逐出政治舞台了。
”宰“相被逐出政治舞台”可能发生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解析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丞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彻底终结,故答案为 D 项。
答案 D
4.(2017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会考)清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度的举措是( )
A.创立三公九卿制
B.完善三省六部制
C.废丞相,设内阁
D.设置军机处
解析 A 是秦朝,B 是唐朝,C 是明朝,均与题干时间“清朝”不符。
故答案为 D 项。
答案 D
8.(2017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因处理军务而产生,进而辅佐皇帝全面处
理政务的机构是( )
A.内阁
B.军机处
C.礼部
D.尚书省
解析军机处因西北军务需要而产生,发展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9.(2017 北·京市普通高中会考)下图中的①代表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发生在此处
的历史事件是( )
A.嬴政创立皇帝制度
B.唐太宗改革三省六部
C.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①是北京,清朝的都城。
故答案为 D 项。
答案 D
10.(2017 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明朝废除宰相和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相同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
B.提高行政效率
C.避免决策失误
D.强化地方管理
解析废除丞相与设立军机处,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 A 项正确。
答案 A
11.(2015 山·东学业水平)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这两项史实体现
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A.皇权受到制约
B.君主专制强化
C.世袭制度消亡
D.地方权力削弱
解析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使得皇权得以加强,体现了君主专
制强化的发展特征,故选 B 项。
答案 B
12.(2017 四·川资阳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
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
座。
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
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
至
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
材料二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
较简单。
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
生效。
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
断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
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
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
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下手诏、
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
——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实质是什么?结合唐、明、清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分析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变化
的原因。
答案(1)现象:丞相上朝的礼仪变化:坐——站——跪。
实质: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说明: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皇权进一步加强。
清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变化:君主行使权力从很少受制约到受到历史经验、道德和制度的制约。
原因:先代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意识的制约;古代行政体制
日益完备的影响。
一、学思之窗(教材P17)
(1)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
提示同意。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
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最高行政权。
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
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
(2)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提示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
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此其弊也。
二、本课测评(教材P19)
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看看二者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
提示(1)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而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
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因此,内阁的出现
有利于加强皇权。
(2)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
大臣入值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
地方官员去执行。
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
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学习延伸(教材P19)
分析上表,体会“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
延绵不断的国家”,进而探究这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的关系。
提示(1)解读年表可以看出:从秦朝统一中国的两千多年中,出现了秦汉、隋唐、元明清三次大一统,时间长达一千三百余年,统一或基本统一(北宋)的时间占三
分之二以上。
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等国家分裂、民族
政权并立的时期,但其结局都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统一。
因此,“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历史延绵不断”是中国历史与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历史
显著的不同点。
(2)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
在中央集权制
度发展演变的进程中,皇权与相权之间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
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
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立与不断强化,有效地
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助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3.(2017 湖·北天门、仙桃高一期末)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会导致“天下骚乱”。
由此可知,朱元璋废丞相主要是因为( ) A.宰相胡惟庸乱政 B.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C.朱元璋性格多疑
D.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
解析材料“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会导致‘天下骚乱’体”现了朱元璋废丞相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14.(2017 山·东邹城高一期中)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
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 1 160 件。
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
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 3 291 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
为解决这样一问题,明太祖( )
A.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C.设立内阁分理政务
D.设立宰相分理政务
解析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
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与材料中“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相符,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15.(2017 福·建厦门高一期末)明初废丞相后,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政务繁忙。
因此明成祖设立( )
A.“中外朝”制
B.内阁制度
C.军机处
D.密折制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外朝制度是汉代时期的制度,与题意不符,故A 项错误;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期设立的,故 B 项正确;军机处是清朝雍正时期设立的,与
题意不符,故 C 项错误;密折制度缘起于康熙晚期,形成于雍正时期,与题意不
符,故D 项错误。
答案 B
16.(2018 河·南天一大联考)按旧例,明代内阁除密奏君主的文书外,“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
这说明明代内阁( )
A.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
B.阁臣权力有限
C.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
D.深受皇权控制
解析由材料“凡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说明明代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故A 项正确。
答案A
17.(2018 河·南洛阳模拟)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洲贵族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
制度,遵循“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的原则,其中的亲王皆是太祖、太宗子孙,他们成为皇帝依赖的群体,也是清朝前期皇权的重要分享者。
由此可知,议
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
A.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
B.表明清初满洲贵族享有民主权利
C.恢复了西周的宗法体制
D.是清朝集权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解析根据“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亲王皆是太祖、太宗子孙”等信息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18.(2017 山·西太原高一期中)清朝一机构离皇帝寝宫仅50 米距离,为严格保密,该机构中的听差皆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充任,而且还有专派的御史往复稽
查,不准任何人窥探。
该机构人员精干,只能“跪受笔录”。
该机构的设置( )
A.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B.解决了君相之间的矛盾
C.完善了中枢权力体系
D.适应了皇帝集权的需要
解析军机处是丞相制度废除后设立的,是皇权进一步加强的体现,故D 项正确。
答案 D
19.(2018 河·南洛阳模拟)清代某机构,其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
变为全国行政运行的中心。
此机构的设置( )
A.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出现于康熙年间,以票拟形式参与机务
C.取代前朝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D.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形成三足鼎立
解析根据“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行政运行的中心”可知该机构为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20.(2018 山·西太原模拟)对比清朝内阁与军机处的办事程序,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内阁办通政司—奏折至内阁—内阁票拟—交皇帝御览—皇帝朱笔改定—将事程序谕旨下发有关衙门施行
从奏事处拿到官员奏折—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览—军机大军机处办
臣向皇帝请旨—军机处拟好谕旨—再由军机大臣交皇帝御览—皇帝事程序朱笔改定—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施行
A.内阁的办事流程更精简
B.军机处有很强的保密性
C.内阁能有效地牵制皇权
D.军机处使专制皇权加强
解析通过“军机处办事程序”可知,皇帝可以通过军机处直接对各部门进行控制,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21.(2018 河·南天一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相国或相邦,即宰相,为百官之长。
秦代宰相
亦称丞相或相国、国相。
西汉沿置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主持国家
最高政务。
西汉末年,改宰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一起为三公,亦称三
司。
东汉的三公是司徒、司空、太尉,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
以后,三国、
两晋、南北朝,宰相或称丞相、相国,或称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时
置时废,多由权臣担任。
隋唐确立三省制度,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就是
宰相。
五代、宋代均沿袭唐制,直接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作为宰相的官称,而原
来的三省长官反而成为闲职。
元代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设左右丞相、平章、参
政等,行宰相职权。
明初沿袭元制,后因右丞相胡惟庸专权,明太祖废去中书省
及丞相,把丞相之权分给六部长官。
——摘编自魏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材料二皇权与相权之争是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制度结构下的必然产物。
只要皇
权与相权双权力中心的格局存在,两者的争斗就不可避免。
专制主义皇权扩张的
本性决定了相权迟早会终结。
——摘编自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
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不断演变的原因。
答案(1)特征:宰相职位的非世袭性;相权的非独占性;相权的逐渐削弱;宰相
机构和名称的不固定性;始终围绕皇权进行。
(言之成理即可)
(2)原因:皇权与相权的争斗;加强君权的需要;相权的相对弱小;统治者提高统
治效率的考虑。
(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