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边城》中的道德理想
沈从文《边城》浅析

乡土乌托邦的陨落与重塑——浅析沈从文《边城》[摘要]沈从文的湘西系列乡土小说源于他对故乡的怀念和都市生活的压力,他提取出湘西净土去构建与现实人生遥遥相对的理想宫殿。
故乡湘西收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使他的代表作《边城》在营造美好和谐的世界,展现的人性人情之美的同时,也展现了美好世界背后的不和谐因素。
[关键词]湘西故土乡土乌托邦人性美矛盾引言《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其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核心之作。
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 [1]一、都市与乡土的双重失意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始于二十岁左右。
在这个时期他离开家乡来到北京,作为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一分子,作为一个长期在这文化氛围中所养成的热爱故土、对家乡有着母亲般依恋的人来说,远离家乡无疑是一种痛苦,而这痛苦又往往会随着时间的迁延和知识的增多日益加重,同时引起儿时的许多美好、附着层层神奇光圈的回忆。
而同时都市生活环境对彼时的他也形成了一种极其深刻的心理压力。
他从遥远的湘西来到北京,是为了寻找“理想”。
但是,理想中的北京却对他这个“乡下人”板起了无情的面孔。
大学他考不起,而无事可做的都市使他只能借住在同乡处。
[2]于是,这一切使早年的沈从文更加怀念儿时的湘西,以极其清新的格调和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他的家乡湘西沉水流域那块偏远山乡的风土人情,提取出与都市生活风尚截然不同的道德范畴,回忆着早年家乡的生活,并且把这种记忆当作自己心目中美的典范来尽力表现,希望把家乡的美事、美景、美人及其命运,尽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来是对城市文明的一种对抗,二来也以此安慰自己的一颗漂泊异乡的心。
而1934年1月,由于母亲病重,沈从文放下只写了一章的《边城》,再一次踏上了阔别了十八年的故土,千里归乡路途的所见所闻,使沈从文倍感悲凉,心里像压了一块沉甸甸的巨石,一份浓重的乡土悲悯感浸透了全身:“一入长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
《边城》点评鉴赏

《边城》点评鉴赏《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
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
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入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艺术特色首先,从思想内容上看,《边城》寄托着沈从文先生“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浅谈《边城》中寄予的社会理想

浅谈《边城》中寄予的社会理想[摘要]:《边城》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
作者不满湘西黑暗、罪恶的统治,忍受不了既定的生活道路,从乡间跑到城市,但他又发现了城里人的庸俗市侩,这令他深恶痛绝,转而怀念起湘西那未完全被现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人情美。
对理想的追求中体验到迷茫与现实的堕落,造成沈从文社会理想中的深刻矛盾,他通过种种矛盾的叙述,寄予了自己独特的社会理想。
他的这种社会理想是希望用古老的湘西文化给这个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一种蓬勃的原始生命力。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社会理想关于《边城》的主旨,沈从文曾经指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从《边城》中可以折射出他至善至美的文学理想,探求人性的文学立场。
一、从乡村走向城市的生活和思想背景(一)向往理想中的城市青少年时代的沈从文,经常目睹发生在家乡的饥荒、暴乱与杀人越货的情景,不满湘西黑暗、罪恶的统治,从小就产生了人性、人道主义思想,并且产生了到大城市找寻理想的想法。
沈从文离家的导火线是“本地的几个绅士财主,都看中了他,想纳他作女婿,熊捷三这位湘西头号人物也有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亲上加亲,这其实是一种策略,那些在当地称王称霸的人,以联姻的方式,建立和巩固自己错综复杂的统治网络。
但个性独立的沈从文却不肯入那个‘富贵牢笼’,居然还有了自己的‘初恋’。
”他爱上了一个女孩子,并深信她也爱着自己。
沈从文最后毫无商量余地的对熊捷三说:“那不成,我不作你的女婿。
也不作店老板的女婿。
我有计划,我得按照自己的计划去。
”沈从文的思想和《边城》中傩送的思想是一样的,他其实需要的是自由的生活,想出去闯荡,不愿按照设计好的乡间绅士的道路走下去,要从那份既定的庸俗生活中逃出来,同时也是出于对滥用权力、残害百姓,且活得糊涂而悲惨的大小统治者的憎恶。
沈从文最终毅然走出了湘西,思考着更为严肃的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寻求生命独立的价值,承担了较一个乡村绅士远为重要的人生责任。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自然、人性、生活、文学和传统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审美理想的追求和探索。
在小说中,沈从文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同时也呈现了他对和谐生态的向往。
通过刻画人物形象,作者展示了他对人性复杂多样的理解与认知。
情节发展则呈现了沈从文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则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和传统的独到理解。
《边城》体现了沈从文对美的追求和崇尚,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理想。
通过对小说的分析与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沈从文的审美观念,以及他对世界与生活的独特见解。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审美理想、自然、人性、生活、文学、文化、传统、美的追求、崇尚1. 引言1.1 沈从文的生平简介沈从文,字三毯,号笞岑,湖北咸宁人。
生于一九〇三年,卒于一九四一年。
沈从文自幼聪颖,喜好文学,曾就读于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以小说《边城》和《孽子》等作品闻名于世。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就备受肯定,被誉为"湖畔夫子"。
他的作品深受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潮的影响,既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文学的创新元素。
沈从文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很高的成就,同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名人,他精通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
沈从文的生平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深受读者喜爱,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之作。
1.2 《边城》的背景与主题《边城》是沈从文创作于1934年的一部小说,取材于他在湘西边城凤凰县的生活经历和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深刻感悟。
小说以凤凰古城为背景,通过描写当地世代相传的习俗、民风和人情,展现了一幅独具韵味的湘西山水画卷。
作为湘西地区著名作家,沈从文通过《边城》一书将湘西的山川风物、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神秘的风水文化等元素融入构建了一个独特而鲜活的小说世界。
这种融合体现了沈从文对于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同时也揭示了他对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审美追求。
谈谈《边城》的理想化色彩

谈谈《边城》的理想化色彩——再读《边城》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论述《边城》的理想化色彩。
这些理想化色彩的主要体现在作者对于湘西的自然环境描写、民俗风情描写以及作者在作品中极力赞扬的人性美等这些方面。
作者之所以要运用虚构的笔法来创作,主要是与作者的经历密不可分,作者想要通过这种理想化的描写有所寄托。
关键词:边城民俗人性美理想化寄托《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其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核心之作。
关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个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可以说,沈从文的这个创作意图在《边城》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每一次阅读《边城》的时候,我都对《边城》中描写的那种桃源式的生活情景而向往不已。
这次再读《边城》,这种感觉便越发得深刻。
在作者的创作动机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不愿意刻意地去描写桃源的生活,但是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仍然感受到《边城》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而且具体分起来,这种理想化色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民风民俗的刻画与人性的表现。
一、理想化的民风民俗沈从文是一位奇特的作家,他出生与湘西的行伍世家,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赋予了他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在其作品中表露无疑。
他的作品主要以农村题材为主,大多描写他的家乡——湘西。
《三三》、《边城》、《长河》等作品共同构筑了他的“湘西世界”,我们之所以称之为“湘西世界”,主要是他作品中那种浓厚的民俗气息,而《边城》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是其湘西世界的奠基之作。
这位从“边城”走向世界的“乡下人”,对自己的家乡十分熟悉,对家乡的民俗风情更是有着优先的发言权。
因此,《边城》给我的一个最深的印象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加上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散发着清新纯朴的民间气息。
论沈从文《边城》的理想性

论沈从⽂《边城》的理想性论沈从⽂《边城》的理想性 《边城》是沈从⽂先⽣的不朽名作,也是现代⽂学的经典之作。
下⾯是我们为⼤家带来论沈从⽂《边城》的理想性,欢迎⼤家阅读。
论沈从⽂《边城》的理想性 [摘要] 《边城》是沈从⽂在特定的历史与⽂化背景下,20世纪三⼗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写真,沈从⽂并不是⼀个⽂化复古主义者,他并不认为传统⽂化给我们建构的理想世界可以拯救现代中国。
⼩说以这个美好世界中⼈物的悲剧命运有意⽆意地毁灭了传统⽂化带给我们的梦想。
理想性是他⼩说⽂体中最重要的精神向度之⼀,这种道德理想主义和审美主义的⽣命情怀使它笔下的湘西,显得丰富⽽意味深长。
[关键词] 边城;沈从⽂;理想性 ⼀、引⾔ 沈从⽂⽣长在荒闭⽽美丽的湘西凤凰县。
尽管青少年时期也受到⾟亥⾰命和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接受了中国传统⽂化的哺乳。
所以他不似鲁迅般以西⽅学说思想为武器,全⾯批判中国传统⽂化。
沈从⽂怀着建筑理想⼈性的伟⼤抱负,努⼒平衡各种现实的与⼼灵的冲突,他的乡⼟世界⾥因此有了⼀种难以企及的深刻[1]。
沈从⽂回忆中的湘西家园,并不完全是实实在在的湘西现实世界[2]。
通过对其乡⼟⼩说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故⼟世界是由“地域故⼟”和“理想家园”两部分组成。
沈从⽂怀着对知识和理想的渴望来到了都市,由⼀个⾐衫槛褛的乡下⼈逐渐被都市接纳和认同,⽂化抉择上在乡⼟意识和都市⽂明之间游离,创作上经历着“故⼟”的失落和“理想家园”的建构过程。
“故⼟”是作家对于早年亲历⽣活的客观⽽略带甜意的回忆。
“理想家园”则是以前者为基础,经过作家的现实观察和哲学理想加⼯⽽形成的理想中的湘西。
⼆、《边城》的理想性 《边城》的传统⽂化理想⾸先表现在它描绘了⼀个充满牧歌风情的“⼤同世界”,世外桃源[3]。
那⾥民风古朴淳厚,⼈与⼈之间总保持着单纯⽽朴素的关系。
⼈们不分贫富贵贱,⽆论船总、船夫、⽔⼿、⼠兵、失⾜妇⼥、过往客商,⽆不热忱,淳朴,善良,相亲相爱。
浅析《边城》的思想意蕴和审美品格

浅析《边城》的思想意蕴和审美品格作者:闫淑芳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4期内容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其中展现了作者所追求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本文拟对其思想意蕴和审美品格作一番探讨。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思想意蕴审美品格美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渗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中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则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
沈从文的小说里有湘西人性世界和都市世界两个并存的世界,他用湘西人性世界反观和批判都市“文明”世界,而统一于完美人性的思考,表现了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创作用意。
作者追求的完美人性,是一种没被都市文明扭曲,纯朴自然的人性,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是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人性之歌。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取材具有某种原始的神秘性。
其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构设人事场景,以青绿为底色摹绘自然风物,主观情意的抒发则采用情景交融或隐喻象征的手法,使其小说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
他写《边城》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的主旨并不在领着读者去桃源旅行,而是想借着桃源上行七百里西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其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悯的人生,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隐痛。
由《边城》看沈从文的理想人生-文档

由《边城》看沈从文的理想人生1934年4月,小说《边城》发表,成为沈从文构筑的世外桃源――“湘西世界”的重要作品。
《边城》以20年代湘西小山城茶峒及其附近的乡村为背景, 描写了撑渡老船夫和外孙女翠翠的生活, 以及翠翠与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可以说, 《边城》最为典型的表现了作者肯定与向往的人生形式,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愿望和追求, 成为作者理想人生的缩影。
一理想的人性一一自然、淳朴、善良、诚挚在《边城》中, 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人物形象都是那样的勤劳和善、宽厚诚挚、重义轻利、乐观坚韧, 充满理想的人情美人性美。
《边城》中的男性都是外表雄强勇武、性格温和谦顺的理想男性。
摆渡的老船夫是那样的开朗坚强、古朴厚道, “年纪虽那么老了, 骨头硬硬的, 本来应当休息了, 但天不许他休息, 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
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 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船总顺顺慷慨豪爽、宅心仁厚,“公正无私。
……既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又不爱财”。
顺顺的两个儿子也都像顺顺, 老大天保豪爽直率、豁达大度, 老二傩送英俊聪明、多情专情。
“两个年轻人都结实如小公牛, 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
……两个人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
”即使是在作品里出面不多的杨马兵也是那样的热诚、质朴、宽厚, 虽然当年曾经追求过翠翠的母亲而没有得到应承, 但在老船夫去世之后却像父亲一样的照护着悲伤的翠翠。
《边城》里的女性形象不多, 但都是外表温柔恬静、性格纯洁忠贞的理想女子。
翠翠天真善良、沉静羞涩。
“……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即使没有出场的翠翠母亲也是一位多情刚烈的女子, 不惜以生命去殉纯洁美好的爱情。
男性刚强如山, 女性柔美如水, 这就是作者笔下的理想人物, 这些人物形象表现了湘西世界人性的极致美: 自然、淳朴、和谐、宁静。
作家围绕老船夫、翠翠描述了宁静自足的生活、淳厚的人情美、人性美、人心向善、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著的地方民族性格,展示了理想的人性,批判了现代都市人性的失落。
论文----论小说《边城》中的理想世界

论文----论小说《边城》中的理想世界论小说《边城》中的理想世界杨杰沈从文是上世纪文坛的领军人物,小说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他所营造的湘西风情画廊般的文学意境,使他成为中国现当代少数几个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在小说中歌颂人性的健康淳朴,叹惋人性在现代文明中的变异,崇尚自然、优美健康不违背人性的审美情趣,于是,便在那带着原始野性的湘西少数民族生活中寄托自己对美的“人性”的追求。
他的创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阔,从地主资本家到生活在最底层的船夫、水手、渔民、猎户、木工、石匠,从官僚政客、军阀武夫到娼妓、巫师、刽子手、工农商学兵、三教九流悉收笔底,对湘西地区的人情风俗作了精致的描绘。
无论的水乡市埠或山村农庄,在他的笔下既有和谐雅丽的诗,又不乏五彩缤纷的画。
在那带着原始和神秘传奇的氛围的生活描述中,寄寓着作者对旧中国丑恶现实的抨击和对美好和谐人性的呼唤。
一九三四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边城》,无疑是他人生理想和创作特色得到最佳体现的代表性作品。
小说以独特的构思,浪漫的抒情笔调,将写“实”与叙“梦”美妙的结合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温婉柔美的远方牧歌。
一、描绘了纯朴的世外桃源图《边城》主要描写的是湘西边一个名叫“茶峒”的小乡镇二十世纪初的社会生活。
以清新的笔调描写了湘西边一个老船夫租孙相依为命的生活,文本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情怀、充盈着丰沛的感情色彩,作者把描绘了一幅民性纯朴、恬淡的“世外桃源图”,由衷的赞美了作品人物身上纯朴深厚的道德品性。
在这偏僻却秀丽的边城,民性纯朴,古风犹存,几乎人人都是美和善的化身。
老船夫忠于职守,古道热肠,不乱取予。
他勤勤恳恳地为过往行人撑船摆渡,五十年如一日,从不怠慢。
有的过路人为求心安,拿钱给他,他必然把钱塞到那人的手心,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不得已接受别人一个铜子,也必以烟草回敬,或置办一些茶叶,“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
《边城》赏析

《边城》简要赏析《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湘西边疆为背景,反映湘西农民生活和思想的小说。
下面是对其的赏析:一、艺术成就1.语言形式美——沈从文的散文式的叙事风格,简洁、流畅、朴素、深刻,他的笔法独具匠心,再加上插叙、倒叙、顺叙、警句等手法,构成了独特的小说语言艺术的魅力。
2.文化价值高——《边城》具有浓郁的湘西风情,刻画了彭家与赵家两户农民家庭在清末民初的生活,表现了湘西边陲的特殊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当时湘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此外,小说还揭示了爱、亲情、道德等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性,为人类传统文化的倡导提供了思路。
3.文笔细腻——沈从文通过写风景、描写人物心理等手法,使描绘的湘西山区、农村和民间风情栩栩如生、细致入微,同时又不乏美感和诗意。
4.情节紧凑——《边城》虽是一部长篇小说,却没有冗长的篇幅和生僻的词语,情节设置合理,各个章节衔接紧密,读来自然流畅,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有较强的阅读性。
二、主题意义1.对传统文化的承托——《边城》充分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亲情、爱情、道德等,同样反映了湘西地区乡土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并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
2.对人性的探讨——《边城》中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不同人物之间的相处关系以及社会集体意识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向读者展现出人性的善恶、丑陋、复杂、多样等方面,表现出了人性的丰富性。
3.对时代环境的反映——《边城》通过对湘西的社会情况、人口状况、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环境,并带有一定的批判性和警醒意义。
三、思想价值1.倡导传统美德——《边城》通过对亲情、爱情、道德等方面的描写,提醒人们要坚持传统的美德与价值观念,要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尊重、关爱和包容。
2.对现代社会的思考——《边城》作为一部经典名著,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状况,也具有着对现代社会的超越性思考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应该正视传承的民俗文化和价值观,与时俱进地发扬光大。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边城》里的和平、安宁的小城是沈从文的心灵的寄托。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
希望大家喜欢。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摘要: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在中国文坛独具特色,他以乡下人的叙事视角,关注湘西原始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冲突,他的作品是关乎人性、人类的文学创作。
在他的湘西小说中,沈从文写出了湘西的风俗民情,以《边城》为代表,其中所宣扬的是人类美好生活的理想模式,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人生和对湘西的热爱,同时试图用文字来唤起人民的觉醒,表现出沈从文在乡土意识和城市文明的抉择中,从“地域故土”的失落到“理想人生”的建构过程。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理想人生沈从文出生于湘西,他对湘西有着深切的热爱,多侧面多角度地向世人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湘西世界。
他以既浪漫又写实的手法,描写了边地生活和人性的牧歌情调,其中《边城》便是其艺术成就和小说风格的杰出代表。
在作品中,作者以优美的文字、真挚的笔触,建构了一个美好的湘西世界,同时作者又以现代人的理性眼光、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审视、观照故乡和传统文化,透过边城人民身上的人性美,洞察了这种处于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所具有的消极等待、迷信、愚昧的缺陷,意在呼唤健康人性的复归,建构理想的人生形式。
一审思《边城》“《边城》的出现是在1934年回到家乡,探望母亲时,看到文明的脚步已玷污了故土,是对乡土的热爱经压抑下的圆梦创作。
在《边城》题记上,曾提起一个问题,即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
”为了使湘西能存真去弊,使湘西的未来更有希望,于是他写下《边城》,希望借助文字的力量,除去湘西由于贫穷、烟毒、内战带来的不良影响,再建一个美丽、平和的理想湘西。
沈从文创作《边城》的意图,“不是逃避现实,也不只是思古怀旧,而是痛感于当前现实的黑暗,企图将过去生活的美对照现实的丑,让人们来鉴别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启发人们弃恶向善,舍丑求美”。
浅析沈从文《边城》中所彰显出来的理想

浅析沈从文《边城》中所彰显出来的理想《边城》的美,美在充满了人性,而沈从文的伟大,就伟大在于他的纯粹的高尚的理想。
是他的理想催生出来的美丽的《边城》、美丽的翠翠和美丽的茶峒。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析沈从文《边城》中所彰显出来的理想。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析沈从文《边城》中所彰显出来的理想摘要:《边城》是一部由沈从文创作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以湘西茶峒为背景,主要描写了翠翠与天保、傩送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作品通过对生命本色的美,亲情本色的美,乡情本色的美,爱情本色的美,以及湘西世界自然美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民俗。
在这种自然美和人性美的湘西世界中寄托着作者对美好人生形式追求的理想,它所彰显出来的美好理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理想在20世纪30年代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作者不是追随革命文学的脚步去写那些具有战斗力的文章,而是深刻体会到都市文明的虚伪,同时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导致他把目光转向湘西世界,希望在那里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超越了时代的意义,依靠着那清新古朴的自然的滋养,闯进了中国文坛,给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景。
沈从文把重点放在翠翠与傩送之间纯真的爱情悲剧上,淡化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揭示出一种全新的、理想的生命存在形态――人性美。
这一切,都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图景。
沈从文刻画的边城是一个具有世外桃源的意境,它的理想在于颂扬边城中的人性美的同时还不忘批判都市上层社会人们的自私观,在于它描绘美好田园牧歌式的爱情故事的同时又揭示出深刻的悲剧命运,在于它给我们留下了一种回味无穷的深层意蕴,让我们仿佛读懂了沈从文的边城,看出了他所寄予的理想。
一、批判自私狭隘、不健全的人性观随着现代文化思潮的涌入,即使是淳朴的湘西世界,那些固有的生存方式和民风民俗也受到影响,面临消失的危机。
于是沈从文一再以人性的治疗者自居,称自己的创作是为建造“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以知识者的眼光来观照湘西世界,呼唤人性的回归。
《边城》中的道家思想解读

语言文学研究《边城》中的道家思想解读毛西子(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沈从文在作1《边城》中塑造了一个名叫“茶;”的小村庄,那里有着一套独特的社会发展模式,人们信守人性的本质,淡泊名利。
本文通过分析《边城》创作的历史背景及其中的人物和情节,从人性观、发展观和名利观三个视角,分析该文学作1展示的理想社会和价值观,从多个方面解读《边城》体现的道家哲学思想,揭示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与京派文学创作的共性,发现文学创作对现实的理性与反思。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道家思想1.引言春秋时期,在礼崩乐坏、诸侯割据的社会大背景下,道家思想应运而生。
与儒家、法家不同,道家“从对原始质朴的人性崇尚和追求出发,反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而出现的争夺、欺诈等品行”me,体现了对人类社会治理和发展的一种理想化构思[21(7&-77)o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活跃于北京、天津等地区的作家们,从文、、等,了一的文派——“京派”。
京派作家的写作风格虽不完全一致,但有几的同:与治斗争一定的,淳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语言明净自然,等等。
沈从文作京的代作家,文作品京现致叫在代作《庐中,从文了一个代文明的和一人性的朴,一原始的质朴与+从文:《》人们展了年与世,对理想社的思与+文作品的产生与时代景+出:“文学即人学+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人们的经济活、+”“文活生生出时代人们的社会活,出的社会和社会治+”环亠20*28*道家思想的产生与《》的创作有的历史时代背景,《》在有意或无意间继承了道家思想文化[11(75)+解读《》中的道家思想,有助于揭国现代文与古代思想哲之间的在联性+探索二者诞生时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发现创作的动机与人文学科对现实的作用。
2.《边城》展示的人性观、发展观和名利观(1)《边城》的人性观《》的风淳朴,人性合乎自然。
茶恫远离尘世,伫立于优的环境中,人们的生活与融为一体,处于一种依靠又不破坏的极度平衡之+茶?:的人性也像一样,原始而美好:在看待金钱利益时,“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展现了们一种得天独厚的良与淳朴,就连妓女都比市里的人更值信任:“于的风俗朴,便是作妓女,也永么浑厚”“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便是娼妓,也之道的市中人还更可信任;在天保、傩送、翠翠三个人的恋爱故事中,虽两兄弟同时了,并没有仇,而是了“公平争”的,“天和两人的兄弟,天的大度,的,这两兄弟也是人性的一”何步5);大,在对傩的感情后,的意,并这一事,体现了的责任感与对的+《》们展示出的是一种“实可的人性”问(34旳,作者:“人生时永一家的情,不是道的+”从文对于人的,是立在人性的思想之上的。
道家文化下的理想守魂人———《边城》解读

道家文化下的理想守魂人———《边城》解读作者:翟星宇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8期道家文化在中国这片乡土气息浓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这种土生土长的文化对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北平、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即京派作家们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他们主张文学关注人生,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反对文学的商业化。
他们追求文学的独立品格,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是坚持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
而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主义与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相契合,即让文学自由地发展,不受政治和经济的束缚。
在这方面的追求上,沈从文作为京派作家之一,洋溢着浓厚的道家精神文化内涵,其代表作《边城》也充分彰显了道家文化的精神内核,展现了沈从文对自然化的追求和从容宽厚的文化心态与浓厚的艺术独立意识。
《边城》的问世是沈从文对道家文化的借鉴与超越。
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见素抱朴”“超越世俗”“守信自约”“自在无为”等都对沈从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这些精神也都尽现在《边城》内,他对湘西世界中的恬淡、自守的人性进行努力的探索与追求,可以说,“边城”中的尽善尽美、自然质朴是沈从文先生的情感慰藉,是其精神还乡之地。
一道家倡导“天人合一”,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道家倡导“天人合一”,意欲打碎这些外加在人身上的枷锁,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而翠翠的自然美,她的不含杂质正是“天人合一”境界的完美再现。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①翠翠是秀美的,神奇灵秀的湘西大地哺育了她,她是人性美的化身,是理想人性与纯真秀美完美结合的少女形象,是大自然的女儿。
《边城》的思想和艺术真实

《边城》的思想和艺术真实王维志沈从文通过《边城》所要表现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观念或曰思想倾向呢?这需要结合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他对当时文学创作及批评的态度,以及他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做人原则”基础上的创作原则和审美理想来考察。
沈从文是抱着对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的热烈追求与向往,才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赶到大都市的北京的。
然而,迎接他的并不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世界,而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
他曾经自认为一旦脱离了他过厌了的卒伍生活,便可以永远地告别愚蠢、残暴与屠杀,没想到他被迫接受的却是另一个更加丑恶的现实,更加耻辱的人生。
他每日每时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
好在五四运动创造的精神成果并没腐败变质,继续给予他巨大的思想启迪。
他在偷食了这批“禁果”之后,愈来愈坚信,眼前这个黑暗社会旧有的一切实在不能也不应继续存在下去了。
我们这个老大的国家要脱离目前的苦难,惟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
因此,重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成了沈从文最热切、最坚决的追求。
接踵而来的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无疑将中华民族的命运进一步推向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而民族的灾难与屈辱又更加坚定了沈从文以重造的经典去改造国家、重塑民族品德的信念。
他于是一面以冷峻的目光审视当时的上流社会,一面努力地实践着新经典的重造。
他说:从“一切当前存在的‘事实’‘纲要’‘设计’‘理想’,都找寻不出一点证据,可证明它是出于这个民族最优秀头脑与真实情感的产物。
只看到它完全建筑在少数人霸道无知和多数人的迁就虚伪上面。
政治、哲学、文学、美术,背面都给一个‘市侩’人生观推行。
……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的年龄恰恰在两者之间。
一年来战争的结束,感觉生命已得到了稳定,生长了一种信心。
相信一切由庸俗小气自私市侩人生观建筑的有形社会和无形观念,都可以用文字为工具,去摧毁重建。
”他提出“新经典的原则”是引导读者“对于更好的‘明天’或‘未来’人类的崇高理想的向往”,是对读者“牺牲心的激发”,是使读者“明白种族延续国家存亡全在乎‘意志’,并非东方式传统信仰的‘命运’。
《边城》的思想倾向

《边城》的思想倾向《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这是他的小说代表作。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边城》的思想倾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的思想倾向摘要《边城》的思想倾向是极为复杂的。
它所表现的人性美和淳厚古朴的民风,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忽略了现实生活中日益尖锐的阶级斗争。
本文通过对作品的具体分析,论述了《边城》思想倾向的复杂性。
关键词人性美阶级性中篇小说《边城》,写于一九三四年,是沈从文创作达到高峰期的作品。
在对《边城》思想倾向的评价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意见分歧。
近年来出现一种明显的偏向,就是全面肯定《边城》的思想倾向。
较有代表的是以下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观点:第一,一味赞赏《边城》所表现的人性美,以为人性美正是《边城》思想倾向的积极意义之所在;第二,认为《边城》所描写的世外桃源般的社会生活是一种真实的历史存在,作品所表现的淳厚古朴的民风和原始的生活方式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认为《边城》的思想倾向是复杂的,不加分析的肯定或否定都不是科学态度。
下面我想通过对作品的具体分析,来看《边城》思想倾向的复杂性。
首先,我们来分析作品所表现的人性美的问题。
关于《边城》的创作动机,作者自己说得很清楚,就是自觉地表现人性美。
他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地说明。
”① 沈从文所以写《边城》,就是为了把丧失净尽的“民族品德”加以重造,探讨这个民族“目前的堕落处”和“过去的伟大处”。
②在沈从文心目中,人性是美的,它集中体现于一个“爱”字:两性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人类之爱……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是一曲生命力的赞歌。
《边城》中的老船夫,勤勉地为过往行人撑渡船摆渡,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而且把这视为自己的本分,决不因此额外收取别人的摆渡钱。
老船夫疼爱自己的孤雏孙女,热心地为孙女的婚事奔走打听。
沈从文《边城》的社会理想

沈从文《边城》的社会理想沈从文《边城》的社会理想《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沈从文是伟大的,《边城》也是伟大的。
《边城》中有沈从文的理想,我们可以通过《边城》来分析他的理想。
沈从文《边城》的社会理想一、隐匿在翠竹林中的另一个世界与我们所熟悉的喧闹浮华的生活场景不同,《边城》仿佛是一处独立存在于世间的净土。
生活在这里的人和这里发生的故事似乎都与我们相隔得很遥远,只是安静地、兀自地演绎着他们自己的人生。
《边城》用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巧妙的语言完完整整地构建出了一个全封闭的世界。
透过重叠瑟瑟的竹林,我们尝试着走进翠翠和爷爷的世界。
而渐渐发现,这个世界太过完整和真实,以至于我们可能在恍惚间就会产生我们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错觉。
但我们又同时清醒地知道,我们早已失去了那种纯净自然的美丽风景、古朴醇厚的民风以及未经雕琢的人性。
我们的世界流露出太多太多人的痕迹,而人之所以被称为”人”的本真东西却在逐渐消失。
隐匿在翠竹林中的另一个世界与我们现在所生存着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更加显出一种淡漠的悲哀。
当世俗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纯粹的人注定只能成为边缘化的人。
所以,书中所描绘的世界最终也只能停留在书中,只能以这样的形式在其他空间中继续和延展我们的某种渴望与向往。
沈从文是极力呼唤这样的世界的。
他的家乡原本就是带有这样淳朴气质的,所以他以此为创作蓝本,将自己对美与善的想象分散赋予到塑造的每一个人物身上,想尽量还原出几乎快要被遗忘的美好。
所有因为纯、因为爱、因为美而产生的元素聚合到一起便拼凑出了一个独立于世间存在的,仿佛已经是在世界边际的小城,这里面演绎的悲欢离合、被含蓄婉转唱出的故事就这样灵动起来,营造出了一种别样的、清新的生活氛围。
我们追随着翠翠的身影,看着她单纯地满屋子绕圈追狗,看着她边撑船边唱歌,看着她躺在大石头上若有所思地望天。
我们又去寻找爷爷,看到他温和地跟翠翠说话,看到他执着地守候着他的渡船,又随着他一同奔走在天保的车路和傩送的马路之间……一切都是那样恬淡,仅有的一年一度的龙舟赛很热闹,但不知为何反而更加衬托出这座小城的安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