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教材深度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节选)》教材深度解读
重点赏析
赏析句子
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明确:这两句,紧承上两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而来。
诗人感叹时光飞逝,时序更替,看到草木零落,就想到了美人的衰老。
正如壮士暮年,英雄末路,本应轰轰烈烈,却不得不向岁月臣服。
“美人”在屈原的诗中有着多种含义,有时自指,有时泛言贤士,有时指的是楚怀王。
诗人看到草木的凋残,最先想到的是君王的衰老,担心楚怀王不能趁着年富力强而有所作为,担心国家不能及时振兴起来。
其实,这正是屈原深沉的爱国思想的流露。
此外,诗人屈原亦是一个渴望有所作为之人,自己又怎能不怕老去呢?“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时不我待,老而无成,应该是人生一大悲哀吧。
这两句既有诗的对仗之美,又有词的婉约之妙,情感平和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明确:这两句大意是:保持清白,守正直之道而死,这本来是前圣先贤所赞许的。
诗人认为“伏清白以死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荣传统,为前圣先贤所重视。
我们也应发扬光大,以保持清白为荣,以献身真理为荣。
这两句以诗歌的形式具体阐述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是作者光辉人格的写照,可用于赞美先贤忠贞的品格,或用以劝勉青年人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为真理而献身。
重点解读
1.课文开篇自述身世有何作用?
明确:①诗人自述高贵的出身,强调与楚王同宗共祖,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衰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至死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埋下伏笔。
②自道吉祥的诞辰,意在表明他与生俱来的不凡。
③自道美名,表明亲人对他寄予厚望,也表现了他崇高的理想及恪守的人生信条。
2.课文中描写诗人佩戴香草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写诗人对香草的偏爱,表明诗人追
求美好的事物。
这些香草,不但有香味,更具有深远的意境。
诗人用“江离”“辟芷”“秋兰”这些香草,象征高洁的品德。
诗人佩戴它们,比喻自己品德高尚。
这些香草对塑造诗人的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
3.在诗歌的第2段中,诗人一再担心,他担心的是什么?
明确:诗人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而自己没有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祖国。
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满忧虑,怕国君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混乱。
4.从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现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
可以看出他坚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着独立的人格。
5.诗人是怎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①“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朝搴”“夕揽”比喻早晚勤勉修德。
②“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用美人比喻有才德、有作为的人。
③“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用披挂江离、白芷、佩戴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④“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精读感悟
写作特点
1.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
诗人尽情地发挥神奇的想象力,用新奇的方式表达心志。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这两句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表现了诗人伟大的人格及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向人们展示了诗人坚贞不屈的精神。
2.参差的句式,富有节奏感。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运用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大量运
用“兮”字,不仅增加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
3.含蓄的比兴。
《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蛾眉”本意是美貌,这儿用来比拟自己的美德;“众女”本意指众多女人,这喻指众多小人。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鸷鸟”本意指鹰、雕这一类凶猛的鸟,鸷鸟和凡鸟,这里分别用来比拟诗人自己和周围的小人。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这里以服饰比拟诗人的美德。
疑难解析
1.课文中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从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
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衰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被赐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的禀赋卓异不凡。
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勤勉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家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圣明的君主。
总而言之,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他相信自己的理想和主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课文描写花草禽虫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课文中描写花草的诗句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
这些诗句是诗人用爱好的香蕙、芳芷比喻自己崇高的美德或理想。
在被贬黜后,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在长满椒树的山冈,复修初服以荷花、荷叶为衣裳,表现了诗人无论进退,清白的操守始终不变的坚定态度,九死不悔。
在描述楚国群邪蔽贤、自己壮志难酬时,以鹰隼和凡鸟不能同群比喻自己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决心。
3.选文中写了哪几方面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矛盾:①屈原和楚怀王的矛盾:楚怀王贤愚不分,没有主见,轻信周围小人的挑拨。
有关诗句:“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
②屈原和小人(主要是楚国旧贵族)的矛盾:小人妒忌贤才,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他们投机取巧,毫无原则。
有关诗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竞周容以为度。
”
屈原和楚王、群臣产生矛盾的根源:屈原的“美政”理想是“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这是导致他在现实中碰壁的根本原因。
“举贤授能”就是要任人唯才,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循绳墨而不颇”就是要完善法度,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这极大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
屈原意识到楚国的危险处境,深知楚国只有改革政治,才能富强起来,才能与强秦抗衡。
他一心为国家的前途考虑,群臣却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楚怀王昏庸浅薄,经不起小人的挑拨,没有采纳他的主张。
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4.战国时期,有许多人离开故土后仍有所作为,像苏秦、吴起、张仪等,屈原为什么那么执着?
明确: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高洁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尊严,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自投汨罗江,你赞成他这一举动吗?
甲生:可以理解。
作为出生在那个时代的文人,屈原正道直行,满腔抱负,想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但那群奸佞小人嫉妒屈原美好的品德,诋毁于他;君王是非不分,贬黜了他。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屈原的选择也是回车复路,复修初服。
我想若非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国败亡,屈原又不想改变自己的操守,他一定不会走上自投汨罗江这条路的。
乙生:不赞同。
屈原虽遭楚怀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
他自感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选择投江,这其实是他心理脆弱的表现。
他应坚强地活下来,因为活着便有希望。
另外他虽然无法在楚国实现政治理想,但还可以到别的国家施展抱负。
自投汨罗江是一种愚忠的表现。